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的起与止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入《大宛列传》。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西安或洛阳,是汉代行政中心、首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置疑。商贸起自民间,除了行政中心,还需要有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人流如织、村落衔接、物产丰饶、宾至如归。丝绸之路承载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越贴近基层,它的流动越通畅,脉搏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当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大宛地名,曾引起过争议,争议在于,地名究竟是“大宛”,还是大“宛”。也就是说,大,究竟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如同“大食”、“大夏”),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如同“大月氏”)。岑仲勉先生的结论是: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他的理由是:《史记》与《汉书》之中,常见“宛宝马”、“使宛”、“许宛之约”、“宛破”等词语,“从知大宛之大,同大月氏之大,意当日汉使艳说宛之广大,故以大冠称,且与小宛对言也”。

“宛”是西域语言,不是汉语。对此,中外学者从无异说。然而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宛”,据《史记》古注,读音为“冤”(yuān)。可“宛”的含义是什么呢?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富庶之区,古代文明的萌生之地,安集延则是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曾引录《西域图志》卷45说:安集延当古道,“与《史记》大宛‘土著有城郭’之说合,则古大宛地,当即今安集延诸城无疑”。而岑仲勉的结论则是:从对音来说,“余谓‘宛’本安集延之略译,似属无可非议”。安集延是中亚商贸中心、行旅集散地,长期以来,新疆各族居民曾将中亚商人泛称为“安集延人”。南阳,位于浅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聚,是丝绸、瓷器、冶铁、农牧产品、农耕技术的荟萃之区。南阳别名“宛”,应该是丝路行旅们对南阳人文地理特点的共同指认。

早在秦昭王时期,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在东汉,南阳被视为“旧都”、“南都”,张衡为此写出汉赋名篇《南都赋》。南阳处在华夏区域南方、北方两个物候带之间,处在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史记•货殖列传》这样概括南阳的特征:“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汉书•地理志下》进一步解释:“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会也。”所谓“南阳好商贾”,或说民俗“好事”、“多贾”,无疑是远近、中外、朝野的共识。这就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直到明清时期,南阳仍然是商旅云集之处,社旗的山陕会馆等于南北商家的历史博物馆。

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是从伏牛山的宛城(南阳),到费尔干纳的大宛国。丝绸之路的一代又一代的行旅,沿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伏牛山的山前洪积扇古道奔波往返着。

(选自《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杨镰《〈丝绸之路史〉二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大宛”地名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大宛”地名的争议主要在于“大”,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
B.岑仲勉认为,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其理由本自《史记》和《汉书》相关记载。
C.根据本文意见,“大宛”所指应该是南阳,因为从秦昭王时代开始,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
D.在中原的地名中,也有一个“宛城”,不过据《史记》古注,这个“宛”读音不同于“大宛”的“宛”。
【小题2】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与其对应的中原的丝绸之路起止点是西安或洛阳。
B.丝绸之路贴近基层,其流动越通畅,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起止点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C.根据本文意思,历史上有两个“宛”,即伏牛山麓的宛城(南阳)和费尔干纳的大宛国,它们是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
D.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行政中心对于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兴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安集延则是费尔干纳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是中亚的富庶地区;《西域图志》记载的安集延,《史记》记载的“土著有城郭”,即为古大宛。
B.岑仲勉认为,从读音角度说,“宛”是安集延略译;长期以来,中亚商人被新疆各族泛称为“安集延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安集延是中亚贸易中心。
C.南阳处于华夏区域南北两个物候带之间和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这些都是“南阳好商贾”的重要因素,也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大宛”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其一是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另一个是中原地区的南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蒙元和满清。二者都是文明相对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后,仍想以落后的制度继续统治中华;而满清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内心却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折服。因此,元朝虽强大一时,却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个世纪,确实发人深省。。
从民族政策来看,元朝按照种族和地域,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至治二年,禁汉人执兵器出猎,禁习武艺。至元三年,禁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颜向皇帝建议,屠杀张、王、李、赵、刘等五姓汉人,好在顺帝没有同意。同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兵器养马。早先,中使别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议:“虽然得到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将其斩尽杀绝,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畅茂,我们可以改作牧场。”若不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此种族灭绝的建议就可能成为国策。据马可·波罗记载:“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元世祖)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长多为鞑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视中国人(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为奴隶,使之无法容忍。”
而清入关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康熙十九年,谕绿旗部队:汉族叛乱只用汉兵平剿。清朝作战皆重用汉人。满族人虽然武力征服汉人,却在精神上崇尚汉化。满汉民族起码在法律上平等。满人世袭旗籍,汉人和蒙古人照样可投旗入籍。 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世祖之时“江淮一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向右转而向左转,“见者为笑”。陶宗仪《辍耕录》载曰,“今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元朝的儒臣为向皇帝“进讲”,须先翻译蒙古文。世祖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仍不能脱离翻译。只有最后两代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尚可。 而清朝早在入关之前49年,龚正六(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就给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当师傅,并兼任太祖诸子的老师,受到最高的礼遇。太祖亲信侍卫中有许多汉族读书人。太祖“精通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
太祖身边尚须翻译,顺治皇帝已经无须翻译。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少年康熙只有在亲切地称呼外国传教老师汤若望为“玛珐”时,有使用满语的记录。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只有看到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禟谋逆罪状时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满语大骂“塞斯黑”“阿其那”(意为猪狗)。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清皇室学校把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诸皇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国学大家。整个满清是满人保持主动汉化的态势,并且比前朝的国学氛围更浓。
(选自王丹誉《元清两代制度得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是凭借武力入主中原,不同的是,蒙古人仍想以落后的制度来治理天下,结果不到一个世纪,元朝就宣告灭亡。
B.在元朝,汉人和南人的地位非常低,至元三年,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也禁止他们练习武艺和持兵器养马。
C.满清统治者崇尚汉化,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深深折服,满汉民族在法律上人人平等,汉人和蒙古人一样可以加入旗籍。
D.马可·波罗的记载表明,元朝大可汗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基本上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统治阶级看待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像奴隶一样,这使中国人无法容忍,都痛恨当时的政治制度。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代的帝王都“不习汉文”,不懂汉语,儒臣向皇帝“进讲”,必须先翻译成蒙古文。元世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然不能脱离翻译。
B.满清的皇帝几乎都精通汉语,早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为自己和儿子们请了一个绍兴的汉人做老 师,并给予最高的礼遇。
C.清朝的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 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
D.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当时做官的蒙古人或是色目人大多数都不能用汉字签字画押,于是就用象牙或者木头刻上名字作为固定押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清用武力征服汉人之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打战也重用汉人。 康熙年间曾发布命令,汉族地区发生的叛乱只用汉兵去平剿。
B.元朝统治者大多对汉人和汉语都很排斥,不止一个大臣向皇帝建议对汉人采取屠杀政策;有的蒙古贵族在中原做官却不会写汉语的“七”字,看见的人都感到可笑。
C.元朝统治者统治中原以后对汉人与汉文化也有一定的包容与接纳,比如有有识之士主张对汉人 宽容,也有精通儒学的人在朝廷为官。
D.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和汉语的态度与元朝大不相同,尤其是对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整个满清国学氛围甚至比明朝的更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百姓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2017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消费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19%的人将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2017年国人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2017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32%的受访者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2017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的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订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的环境问题,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行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和躲避雾霾等行为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的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材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了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7年5月3日)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的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逐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游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C.虽然材料一所列数据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反映的是旅游的现实情况,但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D.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不同,有的侧重对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对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对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相对于材料二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一,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最近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重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D.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部分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这一内容,说明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频发会影响客流量。
E. 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更有价值。
【小题3】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小题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
B.“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
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B.“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C.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D.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吴江,水的绝唱
余显斌
1
有些风景,让人怀疑不是真实的。
真实世界里,哪里有这样洁净的水,这样玲珑的桥,这样灵秀的街道,和临水的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房子啊。
一切,都如洞箫里吹奏出来的音乐。
一切,都如一阕词里的世界。
人行其中,恍若走在清明上河的图画里,恍若走在高楼黄昏的一声清唱中。自然而然的,脚步就轻了,心也就软了,净了。自自己,也如一个长衫轻飘的书生,走在了唐朝,走在了宋朝。
高低曲折的墙头,有旗袍飘扬。
深巷的石板道上,有高跟鞋声声回荡。
绮窗的里头,有一低头带着羞涩的女子在刺绣。
还有,微风细雨里,有一把小伞在回旋。
吴江,将江南浓缩。
江南,在吴江的水色花光里掩映着,如帘后露出的一痕微笑,如团扇后的倾城国色,如太湖养在深闺中丫髻双挑的女子。
千年岁月,吴江最美。
万顷太湖,鲈乡第一。
2
吴江的美,是从每一个早晨开始的。
当薄薄的雾气,白纱一样轻轻散去的时候,吴江就醒了。首先打开的,是临水高楼上的一扇扇窗户。窗户后,出现一张张白白的脸儿,微微一笑,整个吴江就生动起来,也清新起来。
走在吴江的长干里弄中,有时,真怀疑《错误》里的意境,就出现在吴江。
时,是三月,游子骑着马,走在跫音不响的小巷。楼上,吱嘎一声,一扇窗户开了,一张白团团的脸儿露出来。一刹那间,马上人呆住了。这一刻,山远去了,水远去了,只有一张眉眼生动的脸儿,在眼前晃动着。
而楼上女子,则微微地红了脸儿,悄悄掩入帘后。
多少年后,游子走遍天涯海角,很多记忆都已经淡去,唯有那张白嫩的脸儿,始终在眼前心上出现,轻轻一笑,然后隐去。
这样的女子,也只能是吴江的。
在吴江行走,时时的,你的眼前会走过一个长发飞扬的女子,轻轻一笑,让人心如淋了一场太阳雨,水淋淋的,清亮亮的,怎么拧也拧不干。可是,吴江女子却一笑之后走远了,不见了影子。
多少年前,有支歌唱道:“轻轻对我一笑你就不见了,我到哪里去寻找……”这歌词中,有甜蜜,有快意,也有无奈。在吴江行走,这种甜蜜的忧愁,时时袭人心头。日落了,太湖上浮荡起一片暮霭,吴江也浮荡着一片淡蓝的暮霭。吴江的哪一处楼上,有评弹声响起,远远传来:“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尽无尘。今日里欣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
那声音伴随着滚珠一样的琵琶声,柔腻如一片水,醉透如一片荷花,沿着太湖的水荡漾着,游入每一个走过江南的游子的心里。
游子,今夜,你的梦将在哪一声琵琶晚唱中停泊?
游子,今夜,你的泪将为哪一个女子而流?
他乡虽好,不如归来。
何况,吴江今晚,是又一个春江花月夜。更何况,月色上高楼,楼上有人倚栏远望,有着如烟哀愁。
3
吴江的三分婉约是属于女子的,至于三分书卷气,则是属于男子的。
水乡的男子,一般都多些书卷气,翰墨气。因为,这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每一个人,每一个句子吐出,平平仄仄都是诗歌。
吴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吴江,驾一叶孤舟,白帆飘飘,走入中国历史的文人很多,其中的范蠡、陆龟蒙、吴兆骞等,每一个长袍大袖,走上中国文坛,都成为一方风景,成为一座高耸的巨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吴江淋漓的水气,滋润了他们如水的才华,潇洒的风度。
文化人一般都较为软弱,缺乏钢骨铁魂,可吴江人则反之。吴江文人走出来,一个个文采飞扬,又一个个人格高耸。
吴江男人身上,有种诗意。可是,在诗意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柄化为绕指柔的百炼钢刀的意韵。
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人,秀挺如竹,倔强如松,刚硬如铁。
4
除此之外,吴江更有着四分水墨之韵,流荡在竖行文字里,流荡在竹青汗简中。
这儿,曾发生过著名的笠泽之战。
当年,吴越争霸,太湖之滨,万马奔腾,蒹葭两岸,号角映空,勾践一战定霸,洗刷耻辱,睥睨天下。
岁月如水,弹指一挥。
此后,这儿属于吴国。三国周郎的马蹄,也一定曾从这儿走过。那时,他羽扇纶巾,小乔初嫁,雄姿英发,一定引得吴江高楼女子、陌上红袖、船上的采莲女,都纷纷引领遥望吧。至于诗歌中说,“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中的女子,大概也是吴江的女子吧。
否则,有哪儿的女子,能有吴江女子那般多情呢?
同样的,又有哪儿的人,能有吴江人的心灵手巧呢?
在遥远的岁月,当驼铃响起,在塞外,一队商人,正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下,一直走向远方的时候。在吴江,一支船队也开始扬帆出航,走向遥远的地方。他们的船上,装载着瓷器、茶叶,还有丝绸。
海上丝路,经过这儿。
吴江,是“丝绸之府”。
吴江的陆泽镇,那时桑叶碧绿,织机声声。陌上,采桑女如云;机房,丝绸如霞。这儿,也被世人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地方。
中国被称为“丝国”,吴江功不可没。
海上丝路,拉近世界距离,吴江更是为之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片湖,赋予一座城以灵气。一座城,赋予一片湖以生机。湖城辉映,如高山流水,谱写了一曲绝唱。
(注)吴江区,位于江苏省和苏州市最南端。西邻太湖,地处水乡,河道纵横,素有“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的美誉。
【小题1】阅读全文,吴江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1)结合全文,理解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
(2)吴江美好的外表之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美,你最欣赏文本中哪种精神之美,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80字)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两个独句段“千年岁月,吴江最美”和“万顷太湖,鲈乡第一”结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概述吴江之美。
B.本文句式整散结合,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句式富于变化,使吴江美的风物与文章美的形式相得益彰。
C.文章第四部分,第八段,将经过吴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路上丝绸之路并举,为吴江添上了雄浑刚劲的一笔,使吴江充盈着阳刚之美。
D.文章结尾段,吴江这座城与太湖这片水,融为一体,将城与水比喻为高山流水之曲,升华主旨,表明吴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高洁品性,
E. 文章思绪纵横古今,心怀驰南北,多处引用,化用中国古代诗文,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散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