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的。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探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始终波光粼粼,壮阔绵长。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⑤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交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地,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的。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
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师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得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稣、黄公望、王石谷、翟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基碑。萎萎芳草和茂茂青竹,拖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时被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刚韧!水与人,人写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小题1】理解词意、分析作用第①段中“惧怕”指的是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2】赏析句子赏析文中画线句字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探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②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小题3】理解文章内容第⑤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探究作品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0 05:5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一项是(   )
A.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B.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这样说来,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
C.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
D.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小题2】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
B.“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D.“经世致用”的理想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小题3】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B.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C.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D.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对外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要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的方法。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未来将多管齐下、全方位努力,确保高中生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按时按标准上体育课。教育部会不断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政策,在学校体育课时保障、教学内容严格监管和学校体育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摘编自《教育部:全方位努力确保高中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材料二:

某地区就每天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问题,随机采访了若干名学生,其中分组情况:A组时间小于0.5小时,B组时间大于等于0.5小时且小于1小时,C组时间大于等于1小时且小于1.5小时,D组时间大于等于1.5小时。

材料三:

过去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中小学生营养过剩的情况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持续增加;在所有年龄层,近视的比例都在上升,而且有向低龄层次扩散的危险。虽然全国学生体质总体有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某些方面还有下降趋势。

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发现,部分地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仍然不能全面落实。从检查的学校来看,海南、吉林等省市部分学校体育课时仍然开设不足,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或者课间活动时间普遍不足25—30分钟,活动内容简单;部分地区初中、高三体育课时存在挪占现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还得不到保证。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短缺、师资不足。

调查显示,一些省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条件达不到国家基本要求。其中,吉林省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达标的学校分别占29.1%、62.7%和62.2%,体育器材平均达标率不足50%;山东省小学场地达标率为34.1%,中学为53%,器材配置达标率为10%。

教育部一份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城市(包括县镇)学校需要体育教师336346人,缺少87278人,缺额26%;农村学校需要体育教师392821人,缺少234437人,缺额60%。

(摘编自《教育调查: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何这么难?》)

材料四:

美国小学低年级阶段,学校的课程主要是体育、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是主科之一。除了每天一节的体育课,一周当中会有两三节下午的活动课,也有教排球、篮球基础技能的体育课,算下来每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有一节体育课,一周会有2—3节的活动课,加上中午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们每天在校内能保证近两小时的运动锻炼。二年级的男孩子们组队打篮球比赛已经有模有样。

在孩子们升读初中、高中,报考大学时,体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能成为校队成员,孩子升学时能占很大优势。学校的体育教育也有着非常立体的结构,科学课中有对人体的认知内容,还有基础的运动科学。在书店里,青少年读物货架上,有非常丰富的体育类书籍和体育名人传记。更具导向作用的,是整个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比如美国社会可以用是否经常运动来作为阶层的划分依据,中产以上的家庭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成年人也会保持充分的锻炼时间;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参选人的运动习惯、身材是否保持苗条也会影响选举人的喜恶。

(摘编自2018年3月4日新浪体育《美国娃的体育课怎么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国家政策层面,高中体育科目将进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
B.材料二侧重统计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大部分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尚未达到要求。
C.材料三侧重分析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原因,既有客观条件限制,也有人为因素影响。
D.材料四侧重谈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情况,体育是主科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可以改变目前一些学校只重视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体育课的现状。
B.超重和肥胖比例持续增加,近视向低龄层次扩散,全国学生体质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些都警醒人们重视体育锻炼。
C.部分地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不能落实,是因为体育课时开设不足,课间体育活动较少,有的课时还被挪占。
D.美国不仅中小学重视体育锻炼,整个社会也有良好的导向,若总统参选者体态臃肿,没有运动习惯,可能会落选。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好中小学体育课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然而,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是建立在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和判断又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分不开。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也在高速推进。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或许是上百年间才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在看到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看到了当今社会弥漫着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之风。对于价值高低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评价商品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价格、人气的高低。所以,我们才看到有人要把文化遗产产业化、把孔子产业化等种种新奇的提法。然而,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判断,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可怕的。

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更重视遗产与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关注他们之间的真实状态。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整体环境和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更要注意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这种价值的重要性怎能仅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这或许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考虑眼前多,对于长远想得少。今天,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讨论范围。实际上,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并且希望其只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断面,与其相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忽视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社会是发展的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是能够将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要商品化,都要产业化,都要能够产生出经济价值,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年,由于某些文化遗产的特质,像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对文化遗产的误区,似乎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或者说是体现它的最大价值。文化遗产虽然可能会带来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非商品。类似“将世界遗产产业化”的提法是绝对错误的!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使开发者只注重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那些产生不了商业价值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使文化遗产中蕴藏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最终弱化乃至消失。

所以,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是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都不要走极端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关于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希望其不会变化,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B.文化遗产要商品化、产业化,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但是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不是商品。
C.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如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就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正确认知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用价格和人气等评价商品的方式来判断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取了极端的方式。
B.文化遗产关系到人的生活,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代表着先进的民族文化。
C.对文化遗产要保护其整体环境、历史风貌、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等,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D.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不能统一,使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一些文化内涵最终弱化或消失。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是发展的事实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等因素,保护文化遗产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B.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C.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决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
D.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处于自然状态,避免人为的因素掺杂其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说与史传都是叙事散文,都同样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都同样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它们的区别何在?司马迁的《史记》,抽出一个片断来,例如《鸿门宴》,那场景描写有行动有对话有细节,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说与小说没有分别。但是,尽管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却是史传而不是小说。根据就在它是据实而写。古代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其人物和情节也许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但作者不过是借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创作中不免要对原来的事实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加以重组,加以虚构补充,总体上是作者主观想像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因此它是小说而不是史传。明代谢肇淛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五杂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则进一步指出小说的价值与史传的价值不同,“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续金瓶梅集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史贵于文”,小说因其虚妄无稽而长期遭到轻贱,谢肇和丁耀亢理直气壮地宣称小说就是虚妄无稽,阐明小说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从而明辨了小说的文学品格。史传说真话,小说讲假话,真和假,这就是史传和小说的区别所在。
白话小说与史传的区别很明显,问题在文言小说系统。纵向来看,唐代以前比较好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说。古代史志和书目文献指称的那个时期的“小说”是别有所指的,并非文学意义的小说。东汉桓谭和班固在处理古代文献的时候,把那些实录性质的丛残小语统称为“小说”。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兴盛自有它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在文体上是承袭“小说家”,并且成为唐前“古小说”的主要部分。以实录和短小为特征的“古小说”充其量只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进入唐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像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小说文体的诞生。传奇小说的存在,使得“古小说”发生了分化。一支紧跟着史传走,这就是野史笔记。野史笔记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叙事文,也有说明文和论说文,内容正如明代胡应麟所归纳的有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以后四类为主体的即是野史笔记;另一支在史传和传奇小说之间摇摆,它标榜实录,篇幅也短小,但比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学色彩比较浓厚,这就是笔记小说。虚与实孰多孰少,对它很难作计量性判断。历史学宽容一点,可以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而小说扩大一点,也应该确认笔记小说为小说家族的一员。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丛书·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小说是叙事散文,有人物、情节、主题三大要素,也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这与史传一样。
B.中国古代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总体上还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
C.中国古代小说具有虚妄无稽的特点,因而在“史贵于文”的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都遭受到不小的非议。
D.实录与短小是唐代以前中国古代小说的两大特征,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就属于这一类。
【小题2】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史传与小说明显的区别在于真和假,即史传是据实而写,说的是真话,而小说总体上是作者虚构的,讲的是假话。
B.丁耀亢认为,小说文体是从唐宋开始的,在元代广泛流传,百姓把小说与经史并传的原因是为小说的“情”所动。
C.唐代以前的“小说”并非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具有实录性质、篇幅短小的丛残小语,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
D.野史笔记重在纪实,在文体上包括叙事文、说明文和论说文,主要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小说与史传都属于叙事散文,因而小说《十面埋伏》中塑造的项羽形象与《史记》中记录的项羽形象是一样的。
B.唐代以前的“小说”被称为“古小说”,“古小说”不是真正的小说文体,唐代以后,“古小说”发展成野史笔记。
C.谢肇淛和丁耀亢都认为,小说与杂剧戏文一样,它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因而虚妄无稽就是小说的特征。
D.笔记小说既有实录的特点,又有虚构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记小说既属于历史学范畴,又是小说家族的一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摘自中国环境网)

材料二:

近期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垃圾中与国外发达国家对比含有杂质较多,不可燃物质较多,增加了垃圾焚烧难度,杂质复杂在燃烧过程中产生重金属及二恶英等多种有害物质。国内每吨燃烧产生热值是发达国家每吨垃圾燃烧产生热值的1/5-1/6。2012-2018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及增长预测(单位:万吨,%)


(摘编灵核网)

材料三:

深圳特区报讯从11月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要正式实施了。昨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办法》公布实施有关情况进行解读。记者获悉,每年全市安排总激励补助资金共6250万元,第一个评选周期统一为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往后以此类推,有效期3年。

从《办法》内容看,此次激励对象类别广。既涵盖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农贸(批发)市场和超市、社会组织等单位,也包含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教师和从事垃圾分类工作的其他人员等个人,以及住宅区和家庭住户。根据激励对象不同,分别认定为“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个人”“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和“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

激励对象数量也多。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名额为家庭5000个、个人1000个、住宅区500个,单位不限定名额。各区还可以根据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和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激励补助范围。

激励方式为通报表扬和资金补助相结合,通报表扬的同时,“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资金补助为2000元;“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个人”资金补助为1000元;“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资金补助为10万元/1000户,每个小区最高补助不超过30万元;“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或主管部门领导、经办人认定为“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个人”,给予补助资金1000元/人。

除直接激励外,《办法》还提出间接激励措施。如“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可优先推荐申报参评“深圳市文明家庭”和“深圳市最美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优先申报深圳市级绿色物业管理评价标识;认定为“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的学校可优先推荐申报参评“绿色学校”等。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垃圾分类的意义的一项是
A.物尽其用,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
B.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
C.使分类储存的垃圾由公众私有品转变为公共资源。
D.减少土地资源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外各城市垃圾分类方法大致相同,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产生量,并结合本地实际来进行。
B.我国生活垃圾杂质复杂,焚烧难度大,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多,燃烧热值高于发达国家。
C.2012—2018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逐年增加,2018年比2012年增加一倍多,2017年增长率最低。
D.《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办法》注重评选“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等,体现了国家绿色发展的理念。
【小题3】深圳市垃圾分类激励措施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