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大国工匠顾景舟
顾景舟,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上袁村,原名景洲,后改名景舟。名号有瘦萍、武陵逸人等。他的祖母邵氏是清代制壶名手邵友兰的孙女。18岁,顾景舟跟随祖母制坯,20岁时已是壶艺高手。毕生抟壶,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1996年去世。
紫砂艺术界最后一位士大夫
紫砂文化学者、书写过《国壶》《顾景舟传》的宜兴籍***语录》,顾景舟抄的却是紫砂典籍《阳羡名陶续录》。他会京剧、会英语,学过俄语,古文修养高,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随口就能大段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流传下来的紫砂典籍研究尤其深。
据徐风估计,顾景舟抟壶六十载,作品至多也不超过1000件。“他对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是扁仿古壶。”徐风接着讲述了一件小事。1992年,日本有名的陶艺大师加藤达美来宜兴见顾景舟。加藤“周游列国”,去过50多个国家,见多识广,在日本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很狂。
别人问顾老:“加藤要来,工作室里放哪些壶比较好?”
“不用,就放一把扁仿古吧。”
加藤到了工作室,看到扁仿古,目光先是变得温和,然后是谦卑。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景舟做的石瓢壶得到知名艺术家吴湖帆、江寒汀的赏识,并配上诗画,侧面表现其抟壶技艺之高。
B.顾景舟追求生活精致和婚姻完美,这既与他在上海生活的经历有关,也与他的艺术追求一致。
C.顾景舟抟壶六十载,作品至多不超过1000件,这体现了他注重制壶品质,不在意速度和数量。
D.顾景舟在工作室里只放一把扁仿古,可见他的谦卑低调,这感染了加藤,使他态度大为转变。
【小题2】顾景舟把两把“提梁壶”命名为“鹧鸪”,融入了哪些情感?
【小题3】请根据原文,分条概括顾景舟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6 07:3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竹之韵
许江
①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居所的喜物,又是一种深具精神性的物种。
②“倚倚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元•赵孟頫《修竹谱》),却“其干亭亭然,其叶青青然,其色莹莹然”(明•方孝孺《竹深轩记》),这竹常绿常新,不染于物,濯之愈新,耀之愈明。如此是竹的第一境:纯洁之境。竹由笋苞潜地而行,逢春雨破土而生,拔节而长,本体渐露,端得千竿万竿一例而看,却又各枝各竿各有不同。那竹中空而虚怀,谦谦若君子,含而不露,发而中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如此的“虚中”让中国人品出一种深蓄,一份神喻,正是虚怀象道,无欲则刚。此是竹的第二境:虚怀之境。“虚其心,实其节”(《修竹谱》),竹直节而向上,挺立而不屈,自古以来劲节是对竹的礼赞。竹的质,犹在节处坚硬;《说文》中有:“节,竹约也”,竹若无节就不能亭亭玉立。竹的劲节正在于一节一节相托,劲梢挺立云天。竹节中含着坚韧的托付,默然的操守。此是竹的第三境:劲节之境。那竹“凌惊风,茂寒乡,藉坚冰,负雪霜”(东晋•江逌《竹赋》),“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坚守贞常不变。此又是竹的第四境:共生之境。
③如此四境,本身就含了变化之道,蕴藏着无数天机。四境又可让人返观自照,窥视人本身的内在品质。所以竹在中国,于日常中使用最广,不可或缺;在精神上又最具人格化的意味,广被用来比德人的品格和胸怀,人的操守与气节。直至今日,面向竹林,我们都依然感受到古往今来爱竹者们的伟大心灵。
④中国古代大师们争相与竹为邻,以竹为友,日日细察竹之生机生态,俯仰林中浮云寒烟,他们将竹的风雅化作自己的风雅,将竹的风节比德自己的风节,将竹的气象潜化而成自己的心灵气象。他们一代代地传递,一代代地叠加,将对竹的品评,跃升入一种精神人格的境界,并将这种境界拓辟在诗与画的田园中,成为中国艺术独特而深邃的内涵。
⑤北宋大家文与可截取悬崖垂竹,以浓淡温润的墨色,撇写竹叶,揭开中国墨竹的优雅篇章。一代文豪苏东坡拈来萧萧修竹,磊磊湖石,挥笔成画,无论疏影横斜,抑或烟雨迷濛,都漾出一段文人独具的意趣,让人们于墨迹中揣见其心头的盘郁。多少诗人站在竹边水际,静心赏会,抒写月下竹上的联句,把那明月的清辉洒向竹林,继而抖擞着洒落白壁花径之上。又有多少画者从那飘飘洒洒、烟水波花的壁影上,幸会竹的天姿,倾听静夜竹石间的清音逸响,捕捉自然歌唱的天籁。郑板桥与金冬心是清末的两管写竹的圣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从萧萧的竹声中听出劳苦者的疾怨,赋予竹声以一种同情、关怀的庄严主题,让他自己的墨笔在跳匿奇绝的生动中,兼有了疏野苦涩的神情。金冬心年逾六十学画竹,每画毕,必有题。“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金冬心那直劈而下、郁郁累累的竹,倾出庄重不坠的心血,正若山中如禅的沉吟。
⑥竹,千秋百代,飘飘洒洒,已成穿越诗与画、穿透自然与人心的飞矢,完全打通了现实与心灵、天与人的相对相隔的境况,成为众人之心的归依,成为中国人共同体认、带着精神特质的心物。于是,竹成了一种文化的眼光,墨竹、画竹,已不仅仅是“嘉竹如画”,不仅仅是寒林烟雨或风日流丽,更重要的是里边有性情的自由涌动,气节的凛然直现,灵魂的陶然止泊,人格的纯然映现。竹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意涵深长的气韵,让中国人陶然相忘在其中,竹格即人格,竹韵写心韵,竹与人通,人与竹化。在竹的面前,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了哲人,成了诗人。竹,即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生而不息的精神境界。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11月21日,有删节)
【小题1】竹具有哪些精神品格?
【小题2】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第⑤自然段,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古代大师们如何“将竹的气象潜化而成自己的心灵气象”。
【小题4】文章说“竹成了一种文化的眼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煤改电”工程收官。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已完成2279个村庄、85.81万户的“煤改清洁能源”任务,其中“煤改电”村庄占比八成,“煤改气”村庄占比两成。

天津市坚持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技术路线,今年新增20.6万户农村居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对未实施清洁取暖的,做好无烟型煤招标、生产、供应工作,确保无烟型煤替代全覆盖。

与此同时,天津突出抓好煤质监管,监督煤炭经营企业建立购销台账,禁止销售不符合天津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劣质煤。今年年底前实现散煤实际经营户清零。天津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杨勇介绍,2 017年天津已实现城市居民散煤清零,2019年将实现除山区外全市散煤清零。

河北省委常委会明确提出,持续用力治理农村散煤,积极稳妥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程,严格督查考核问責,打赢打好冬季清洁取暖硬仗。

“以前,我家里取暖都是用燃煤锅炉,夜里那么冷,至少得起床两三次去添煤;现在用天然气取暖,只需用按钮设定好温度。屋子里就一直很暖和,既方便又干净。”河北廊坊市香河县东太平庄村村民王文忠告诉记者,“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取暖补贴,每立方米天然气补贴1元钱,算下来花费反而少了!”

清洁取暖成效几何,天然气供应问题至关重要。京津冀都将天然气保供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抓紧抓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的话让大家心里有了底:“目前已落实的资源量能够足额保障民生用气需求。”同时,国家发改委将加强价格监测,切实维护民生用气价格稳定。

(摘编自《京津清洁取暖再加力》,2018午11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清洁取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是难点。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提出“六个合适”原则,即把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时代、合适的系统中和其他能源合适的配合,最终发挥合适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利用生物质能符合“六个合适”原则。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力主在农村地区推广利用生物质能清洁取暖。他认为当前“肥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不足以消化大量的生物质资源,能源化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兜底方式应加大推广力度。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副秘书长任彦波表示,经济性是影响农村清洁取暖的首要因素,“燃料适配炉具”是实现农村清洁取暖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生物质专用炉具配套成型燃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路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可在农村清洁取暖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宏日新能源集团董事长洪浩表示,全球生物质能源利用在可再生能源中已达到73%,但我国仍以煤、石油为主要能源,其能源利用占比在总能源消费中高达84%,这样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我国总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和欧盟总和,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为75吨,高于世界53%,发展利用生物质能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减少碳排放的必要措施。

(摘编自中国炉具网,2018年11月22日,)

材料三

督察组在山西核查发现,太原市迎泽区在禁煤过程中,采用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无法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督察组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打着大气污染治理旗号却影响民生的“一刀切”行为。

据督察组通报,迎泽区是太原市中心城区,辖区内的康乐片区现有400余户、1500余名居民,60岁以上老人300余名,属于待拆除改造区域。太原市迎泽区在不具备集中供热、“煤气”的条件下,通过设置“康乐街片区环保检查工作办公室”,禁止燃煤进入社区。社区内一些居民舍不得长时间使用电暖气,就通过烧柴、烧废旧家具等方式进行采暖。督察组认为,群众面临挨冻局面,且当地空污染并未得到遏制。

督察组已要求当地加快整改,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1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地区基本实现了“无煤化”,截至2018年10月底,其中“煤改电”村庄占比八成,“煤改气”村庄占比两成。
B.从河北廊坊农村百姓的反映来看,用天然气取暖与用燃煤锅炉取暖相比,天然气取暖既暖和、干净、方便,又便宜。
C.清洁取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是难点,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提出了“六个合适”原则。
D.推行清洁取暖小能搞“一刀切”,若采用强制方式禁煤,而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跟不上,很可能就会影响百姓冬季取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原市迎泽区禁煤“一刀切”的做法,无法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且当地空气污染并未得到遏制,被督察组通报,并被要求整改。
B.经济性是影响农村清洁取暖的首要因素,生物质专用炉具配套成型燃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路径,有必要在农村清洁取暖中优先选择。
C.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和石油为主,总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非常高,因此有必要发展利用生物质能,促进能源转型和减少碳排放。
D.如果不能保障天然气供应,清洁取暖就不能实现,因此,京津冀都将天然气保供摆在突出位置,同时国家发改委切实维护民生用气价格稳定。
【小题3】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应该怎样施政才会得民心,顺民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意味着可怕的灾难和巨大的不幸,是由无法调和的冲突导致的无可避免的灾难,其结局往往是美好事物的毁灭。它向人们展示着人性和生活的残缺,展示着人们面对压迫性力量的无奈和无力。
在许多人的理解中,悲剧是高于喜剧的。例如,1818年,英国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哈兹里特评价莎士比亚说:“他对喜剧和悲剧有同等的天才;他的悲剧比他的喜剧好,因为悲剧比喜剧好。”其实,悲剧与喜剧的好坏,未可如此遽然论断。
悲剧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沉重——在人的一生里,要体验成长的焦虑、中年的空虚、老年的孤独;要承受肉体的病苦、心灵的磨难、最终的死亡;再加上社会性的灾难和不幸,人生在世不知要经历多少坎坷,体验多少痛苦。在莎士比亚的理解中,胜利是失败的开始,圆满是毁灭的开始,正像格林布拉特所指出的那样:“莎士比亚悲剧的一个程式就是,主人公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灾难就来了。”
一切严肃的悲剧,都致力于将人生悲惨的真相揭示出来,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人生的本质,养成谦卑的生活态度,并最终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人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有的时候,甚至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然而,悲剧却并不是要叫人沮丧的,而是让人在灾难中觉悟和成长的,它有助于最终在善和美两方面净化人心,激发人们内心的崇高感,最终培养人们理性而坚韧的生活态度。
当然,喜剧也很重要。它将讽刺的锋芒指向人性的残缺和社会的丑恶,通过夸张和对照等手段,激发出一种嘲笑的力量,使人们看见被假象遮盖的虚伪和败坏。喜剧是一种否定性力量,也是一种肯定性力量——它通过否定丑来肯定美,通过嘲笑恶来肯定善。高级形态的喜剧,从来都不排除抒情性和诗意性。在果戈理的喜剧中,抒情性是一种明显的特点,而其中所表现的诗意的感伤,包含着强烈的感染力,也赋予整个的讽刺以庄严的性质和深沉的力量。第一流的喜剧不单单惹人笑,也会让人心情沉重,甚至悲从中来。事实上,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也存在这种将悲和喜、哀伤和欢快两种情绪调和起来的倾向,“他所理解的喜剧掺杂着痛苦、失落和死亡的威胁,而他所理解的悲剧中也有滑稽和欢笑的容身之地”(格林布拉特)。
虽然悲剧里面可以有幽默的因子,喜剧里面也可以有哀伤的调子,但是,喜剧和悲剧各自的基本性质,却不可因此而被弄得含混不清,喜剧应该仍然是喜剧,而悲剧也应该仍然是悲剧。所以,要将悲剧和喜剧调和起来,使之成为“悲喜剧”,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而成功的典范,也极为少见。由残缺而圆满,由丧失而复得,由别离而重聚,由困顿而亨通,这样的转折和完成,难免会给人一种索然无味的消极感受。
(节选自李建军《悲剧与悲喜剧:彻底性与未完成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括哈兹里特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悲剧优于喜剧,但作者并不认同这种判断。
B.悲剧的重要性在于,不仅揭示了人生的沉重,而且启示人们在灾难中觉悟和成长。
C.主人公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便意味着灾难的来临,这是莎士比亚作品的固定程式。
D.虚伪和败坏往往被假象遮盖,喜剧通过夸张和对照等手段将其揭示出来,加以嘲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阐释了悲剧的内涵,即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来展示人性和生活的残缺以及人类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的无力。
B.文章将悲剧和喜剧的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在揭露社会和人性的假恶丑这一目的上,二者是一致的。
C.末段谈悲剧与喜剧的调和问题,指出将二者调和成悲喜剧的做法是错误的,从而对上文的论证做了必要补充。
D.引证法是本文的重要论证方法,作者多次引用莎士比亚研究者的论断,都为论证莎士比亚悲剧的典型意义提供了依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虽极力抗争却最终双双殉情,这一悲剧让人感受到人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沮丧。
B.果戈里的喜剧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诗意性,因而他的喜剧高于一般形态的喜剧作品。
C.惹人发笑是喜剧应有的特点;能让人心情沉重,甚至悲从中来,则是对喜剧的更高要求。
D.悲剧和喜剧有各自的基本特质,所以不论是喜剧故事以悲剧收场,还是悲剧情节辅以喜剧结尾,都会产生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