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暗示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②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③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倒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⑤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⑥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小题1】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联系所在段落,分别说说对下面两个使用对比手法句子的理解。
(1)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2)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B.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
C.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
D.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E.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
【小题5】研读本文第③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8:4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变乱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人民很容易受到变乱的侵扰,而传统中国以农为生的人民,其个别抗拒外患的能力原是很脆弱的。因此,当变乱骤生时,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或群集乡村险峻之地以自卫。城镇在传统社会里,不仅是商业、文化的活动中心,更是统治权的象征,权力的必需品,亦即政治与军事中心。因而其选择的地点,也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乡间村聚,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是绅权的基点.一旦变乱发生,中央统治权威沦丧,地方武力基于自卫的需要而凝聚。其后,在维护地方权益的原则下,具有独立发展的倾向。于是在政治上,遂面临中央与地方势力争衡消长的现象。

②综琨地方自卫武力的历史发展,可以分成二期:宋朝以前中国地方权势较高,此时的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缺乏制度及明确的组织办法可循,而有显著的自发性。因此,自卫武力所能发挥的力量受领导者能力影响很大。宋朝以后,自发性自卫武力固然继续存在,但自宋代实行保甲法后,保甲制度深入民间,成为平时维护地方治安的警戒力量,养成地方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也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一旦外患盗贼骤起,而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或缓不济急时,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可以很快地从平时警戒的保甲,转变成战时防御的自卫性团体,而且逐渐地制度化、组织化,南宋时代的忠义巡社和清朝的团练便是其型的例子.这种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逐渐加强与制度化,可以看出政府介入地方的势力连渐加强,正可说明宋以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增强及地方势力退缩的趋势。

就社会而言,历代地方自卫武力,基本上是地方小康完善之区的民众,当外患侵凌,盗贼横生,以致政治社会举起纷扰不靖之际,为维护生命财产及个人利益,本着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在乡绅的领导下,凝聚团结而发展出从事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对绅权的伸张有助长之势。其所据的防卫据点,多为没有城墙而形势险峻的坞堡与山水寨。除此之外,原为民间拒敌据点的坞堡或山水寨,由于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后来进一步被历代政府所采借,成为政府边防上的重要据点,当历代外患或内乱兴起时,地方官往往先施行坚壁清野,继之移治于险要的山水寨继续抗敌,这都是仿行民间武力的做法。

——节选自黄宽重《从坞堡到山水寨—一地方自卫武力》,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对地方绅权的相关论述不符合所选文段原意的一项是
A.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的乡间村聚,成为地方绅权的基点。
B.宋代开始实行保甲法,保甲制度深入民间,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
C.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制度化,体现了中央威权以及士绅势力的增强。
D.凝聚团结进而发展出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助长了地方上绅权的伸张。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变乱发生时,农民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他们选择的地点,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
B.在宋朝以前的中国,中央权势较高,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联系比较松散,有显著的自主性。
C.宋朝以后,由于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自卫性团体逐渐制度化、组织化。
D.由于山水寨等处往往地形险峻,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历代政府常常会借助这些民间拒敌据点来应对外患或内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绿色社会无疑是形势所逼、规律所在、民生所需,但这是一个艰难的长期过程。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第一,相对于环境系统自身的演变而言,人类的干预和影响仍然是有限的。第二,相对于可视性强、具有流动性的和有明确污染致因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而言,一些可视性不强、易固化而又致因复杂的污染往往容易被忽视,由于其不断的累积性、极端的复杂性和滞后的社会影响等,这类污染也更难治理,比如说土壤污染、基因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等。事实上,这类污染可能对人的健康和社会持续具有更深层次、更为全面的威胁,而我们目前在这些方面的应对还很薄弱。第三,在社会转变方面,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转变行政体系、行政行为和调整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这是非常艰难的工作,尤其是持续转变是需要考虑其所面临的客观挑战的。第四,相对于制度建设而言,制度的执行是更为复杂、更为艰难的,尤其是制度内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中甚至还会有扭曲、冲突与反复,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也是可以充分汲取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智慧的重要方面。第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仍然具有长期性,我们仍然需要平衡发展与环保,在推动环境保护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摘编自洪大用《绿色社会的兴起》,《社会》2018年第6期)

材料二: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情况趋势图(2007-2015年)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数据:《2015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材料三:

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9.3%;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

112个重要湖泊(水库)中,Ⅰ类水质的湖泊(水库)6个,占5.4%;Ⅱ类27个,占24.1%;Ⅲ类37个,占33.0%;Ⅳ类22个,占19.6%;Ⅴ类8个,占7.1%;劣Ⅴ类12个,占10.7%。

全国31个省(区、市)223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00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8.8%、23.1%、1.5%、51.8%和14.8%。

(摘编自《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材料四:

20多年前,安吉只知道追赶现代化。余村人靠着山上优质的石灰岩,自办水泥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GDP一路高速增长的红火,掩盖不住溪流浑浊、烟尘漫天的黯淡。1998年,安吉在国务院开启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受到了“黄牌警告”。在整治任务的倒逼下,县委、县政府当年就投入8000多万元铁腕治污。不久,大竹海吸引导演李安前来拍摄《卧虎藏龙》,也带来了一拨拨游客。

安吉人初尝“生态”的馈赠,在2001年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并在2003年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余村也下了狠心,相继关停矿山和污染企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直降到20多万元。

纠结和苦闷之时,县委班子调整思路、果断决策,提出“坚持生态立县、突出工业强县、加快开放兴县”。这些年,安吉县历届领导班子对三大战略始终坚守不渝,所有引进项目都严格执行一条高压线:污染项目不进来,进来项目不污染。从2005年到2016年,安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2.5%,境内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曲线同向而行、同步而进。

(摘编自《安吉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8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建设“绿色社会”措施的一项是
A.消除导致土壤污染、基因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等的根源。
B.完善环保制度建设,重视制度的执行与制度内化为行为习惯。
C.减少工业废水排放,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各类水源水质。
D.关停各地矿山、水泥厂和石灰窑等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环境系统自身的演变规律、环境污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保制度建设与执行的困难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等诸多因素,建设绿色社会是艰难的漫长过程。
B.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年来持续下降,而废水排放总量却一路攀升,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废水排放总量中占比已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工业废水对环境影响不大。
C.透过影响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大中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湖泊与地下水水质并不理想,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地下水质被评为差级。
D.浙江省安吉县开展绿色生态乡村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保护环境与增加收入之间应该如何取得平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安吉县能成功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后,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国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581任务。581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并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61年4月前苏联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引起我国科技界和国防部门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每次由一个专家主讲一个专题。6月3日的第一次座谈会由钱学森作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中的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中心发言;第二次由赵九章讲《卫星的科学探测和气象火箭测量》。每次中心发言后,他们都请科学家各抒发己见、畅所欲言。大家还就发射卫星是用二级还是三级火箭进行过不同意见的热列讨论。后来相继报告和讨论了卫星的通信和测控、卫星本体温度控制等各种科技问题。座谈会延续3年,其举办12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这不仅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为后来的卫星上马提供了知识储备。

(摘编自张劲夫《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材料二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落区安全是内陆发射任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落区的选择不仅制约发射轨道设计,也可能影响火箭的运载能力。而通过海上航行,可以远离人口稠密地区,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解决安全问题。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为火箭省力,但即使是我国最靠南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置也在北纬19度。在海上发射,则可以填补我国0至19度倾角卫星发射能力的空白,满足各种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还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助推中国航天走出国门。此外,海上发射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民用船舶资源、港口资源、测控资源,社会资源的深度参与,实现了航天技术与海洋工程的有效融合,将带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发射的捕风一号A、B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将实现小卫星編队探测海面风场的突破,提高全天候海面风场探测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台风监测和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摘编自新华社《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区的成功》)

材料三

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9年6月5日报道称,这是中国太空计划的发展里程碑。报道指出,尽管此前世界已有先例,但是近五年的时间里,海上发射一直无人问津。“长十一”这一次的海上首秀,实现了“航天+海工”的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海上发射技术流程,可为后续大规模的海上发射奠定基础。台湾《旺报》2019年6月6日发文称,大陆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远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大陆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文章称,大陆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直追美国与俄罗斯,靠的就是雄厚的国力基础,以及年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而这也可以看出,在强大雄厚的经济实力之下,大陆航天发展在腾起般飞跃,未来更有可能主宰航天领域。

摘编自参考消息《境外媒体关注中国海上成功发射火箭:填补空白,显示实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我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在理论知识方面需储备,在实际操作方面需研究。当时学术氛围浓厚,科学家们精诚合作。
B.材料二介绍了海上发射的众多优势,从安全问题到燃料问题,从推进国策战略问题到经济效益问题均有所涉及。
C.德国《明镜》周刊和台湾《旺报》都对中国海上发射给予关注:前者从航天技术层面,后者则从国家经济后看层面,分别给出了高度评价。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近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令世界属目的成就,同时也显示了中国航天人对主宰世界航天领城的信心。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小题。
隗瀛涛先生的智慧与学术成就
林家友
我们相识是在1976年11月。那时由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委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开会。那时的隗先生穿着一身蓝色干部服,留个平头,嘴上经常叼着烟,但话语不多,像个小老头。可能是“文革”刚过,心有余悸,也可能是大家相见不相识之故造成隗先生寡言。可是随着时日的推移,在接触中增进了解,我发现隗先生是一个开朗诙谐,智慧超人,非常善于言辞的“宝贝”。
他非常善于思考,也能很好地捕捉“战机”。他治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尤其是为了未来;所以他的思想有深度,有远见。他悟性很强,一旦当他觉醒到对研究课题的深远意义,就锲而不舍,勇猛追寻。正因如此,他的研究课题总能扣紧时代,贴近社会,想人民之所想,而绝不干那些所谓抽象的、脱离现实、后现代的课题。作为一个学者,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隗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识分子要夹着尾巴做人”,“只有自觉才能主动,才能生存,才能前进”。他说:他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不愿人云亦云,但也不是人云他就不云。所以,他“重视学习继承,更重视开拓创新。”隗先生重视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学习,保持清醒的头脑,力图弄清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他做的研究都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课题。这充分显示出隗先生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和智慧固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勤奋也不可缺少。站在学术前沿,掌握学术潮流,充分发现学术的价值,没有超前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但仅有智慧没有勤奋,也不可能有所成就。隗先生的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隗先生中年以后,身居大学副校长、省文史馆馆长,以及冠以各种学术机构和团体的头衔,说他很忙是真的;但他忙而不乱,怎样忙碌也不放弃学术,而且对于行政领导有“一上台就想下台”的想法,说明隗先生是以学术作为他的终身事业。最使我感动的是隗先生具有“要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首先必须振奋中华民族的人心”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过后,他就着力于拯救人心的工作。在1979年至1983年间,他运用中国近代史作为教材向学生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青年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厂矿职工、科研人员宣讲中国近代史130多场次,直接听众达10多万人。这是了不起的历史功绩,是隗先生不辞辛劳,将自己的爱国精神与时代和现实结合起来,努力促使中国进步的真实表现。
隗先生光明磊落,敢讲真话、实话,绝不护短,也不张扬,坚持实事求是。他对他的著作是好就说好;不好或有不足也不隐讳,这是智者、勇者才敢为,从而也凸显了隗先生的人格和道德。比如,隗先生在为其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所撰“前言”中强调:“近代城市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理论、资料的准备均嫌不足,其多学科相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研究的艰巨性。我们凭着一点探索热情,边干边学,在工作中随时有重任在肩又有力不从心之感。如果这本书能成为我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之路上的一颗最初掷下的石子,我们将感到无限的满足。”说得太好了。这不是隗先生的过分谦恭,而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了这种精神就能精益求精,不断进步。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也是隗先生在学术上永不停步,不断进取的表现。我认为,隗先生在学术上能获取重大成就,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无私,所以无畏。他为了求真理而献身学术,为了学术他可以献出一切,所以在学术的道路上,他是永不知足的探索者。他为了对人民负责,对学术负责,力求做到最好。这是极可贵的品质。
(选自《文史杂志》2016年第1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从1966年起的十年灾难,他虽一度停止四川保路运动史的研究,但却一直没有放弃。当他参加由章开沅、林增平教授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写一结束,就立即重操旧业,将四川保路运动史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并写出中国第一部《四川保路运动史》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9月出版),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相继出版了《四川近代史》、《四川近代史稿》、《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从而奠定了他在四川地方史研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取得了全面性的四川地方史研究的丰硕成果。
②隗瀛涛,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中国第一个地方史博士点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著和论文。于2007年1月14日21时15分,因病不幸在成都逝世,享年78岁,安葬在新都区龙凤山公墓。(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隗先生由于和大家相见而不相识的缘故,在我们初次相识的会议上,隗先生很少说话,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隗先生性格开朗诙谐。
B.隗先生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也是他锲而不舍,勇猛追寻的坎坷之路。
C.文革过后,隗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全社会宣讲中国近代史,从而完成自己拯救人心的工作。
D.隗先生对自己的著作好就说好,不好也不隐讳,这让他在治学中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史学大家。
E. 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隗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论9文,因此死后安葬在龙凤山公墓。
【小题2】隗先生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隗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