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变乱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人民很容易受到变乱的侵扰,而传统中国以农为生的人民,其个别抗拒外患的能力原是很脆弱的。因此,当变乱骤生时,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或群集乡村险峻之地以自卫。城镇在传统社会里,不仅是商业、文化的活动中心,更是统治权的象征,权力的必需品,亦即政治与军事中心。因而其选择的地点,也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乡间村聚,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是绅权的基点.一旦变乱发生,中央统治权威沦丧,地方武力基于自卫的需要而凝聚。其后,在维护地方权益的原则下,具有独立发展的倾向。于是在政治上,遂面临中央与地方势力争衡消长的现象。

②综琨地方自卫武力的历史发展,可以分成二期:宋朝以前中国地方权势较高,此时的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缺乏制度及明确的组织办法可循,而有显著的自发性。因此,自卫武力所能发挥的力量受领导者能力影响很大。宋朝以后,自发性自卫武力固然继续存在,但自宋代实行保甲法后,保甲制度深入民间,成为平时维护地方治安的警戒力量,养成地方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也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一旦外患盗贼骤起,而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或缓不济急时,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可以很快地从平时警戒的保甲,转变成战时防御的自卫性团体,而且逐渐地制度化、组织化,南宋时代的忠义巡社和清朝的团练便是其型的例子.这种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逐渐加强与制度化,可以看出政府介入地方的势力连渐加强,正可说明宋以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增强及地方势力退缩的趋势。

就社会而言,历代地方自卫武力,基本上是地方小康完善之区的民众,当外患侵凌,盗贼横生,以致政治社会举起纷扰不靖之际,为维护生命财产及个人利益,本着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在乡绅的领导下,凝聚团结而发展出从事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对绅权的伸张有助长之势。其所据的防卫据点,多为没有城墙而形势险峻的坞堡与山水寨。除此之外,原为民间拒敌据点的坞堡或山水寨,由于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后来进一步被历代政府所采借,成为政府边防上的重要据点,当历代外患或内乱兴起时,地方官往往先施行坚壁清野,继之移治于险要的山水寨继续抗敌,这都是仿行民间武力的做法。

——节选自黄宽重《从坞堡到山水寨—一地方自卫武力》,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对地方绅权的相关论述不符合所选文段原意的一项是
A.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的乡间村聚,成为地方绅权的基点。
B.宋代开始实行保甲法,保甲制度深入民间,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
C.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制度化,体现了中央威权以及士绅势力的增强。
D.凝聚团结进而发展出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助长了地方上绅权的伸张。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变乱发生时,农民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他们选择的地点,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
B.在宋朝以前的中国,中央权势较高,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联系比较松散,有显著的自主性。
C.宋朝以后,由于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自卫性团体逐渐制度化、组织化。
D.由于山水寨等处往往地形险峻,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历代政府常常会借助这些民间拒敌据点来应对外患或内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8:4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 “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小题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小题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图1  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量与进口额

■进口量(亿块)口 进口金额(亿美元)

图2 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口出口量与出口额

■出口量(亿块)口 出口金额(亿美元)

(摘自《财经新闻周刊》)

材料二:

基于芯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战略地位,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详细地规划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关键技术等,并将其列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五大产业之首。

我国政府不仅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还在逐步扩大国家集成电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政策、资本和市场需求牵引的支持下,国内芯片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中,集成电路设计占比为34.44%,集成电路制造业占比为27.19%,集成电路封装占比为38.37%,已形成相对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并实现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的首次大幅增长。

芯片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在美国发明起源——在日本加速发展——在韩国与中国台湾成熟分化。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扶持,产、学、研一体的成熟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在强大的需求和有力的政策推动下,芯片行业正迎来第三次产业转移,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注)芯片又被称为微电路、微芯片、集成电路,主要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

(摘编自宋清辉(《国产芯片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材料三:

在高端芯片领域,由于国内厂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与集群效应,所以其生产仍以“代工”模式为主。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在市场上盛传:苹果一“饥渴”,其他品牌的手机就得“挨饿”。

因为高端芯片的供应有限,所以芯片厂商在选择客户时,都是优先选择苹果,而国产手机厂商只能“稍等片刻”。SEMI数据显示,中国本土公司芯片需求与供应额正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公司仅能满足本土芯片需求的26%左右。

美国拥有高端芯片核心技术的绝对控制权,产业保护政策越来越严,竞争壁垒越来越牢,“受制于人”的局面出现更加困扰中国的半导体及整机企业。而如今美国“芯片制载令”的出现,使得“中国芯”国产化的呼声再起,中兴危机更激励自主芯片产业的崛起,但是,一切还需从长计议。换句话说,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步子不能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不能破。

当前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机遇,但要抓住发展机遇,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首先是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重视扶持集成电路设计业,设计是产业链的前端,也是面向应用的最终环节,其次,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芯片行业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持续不断的人才供应:最后,需要对企业并购重组提供指导和服务,并购重组有利于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刘斌《“芯芯”向荣的半导体行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其中进口量和出口量最大的是2017年,分别为3770.1亿块,2043.5亿块。
B.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量呈递增趋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都远高于同期的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
C.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出口量逐年增长,同期的出口产品金额呈下降趋势,出口金额最低的年是2014年。
D.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进口量和进口额与同期的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显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目前还要依赖进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芯片产业在政策、资本和市场需求牵引的支持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五大产业之首。
B.我国已形成相对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2017年,实现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的首次大幅增长。
C.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在强大的需求和有力的政策推动下,芯片行业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D.当前中国的高端芯片还受制于人,中兴危机更让中国坚定了自主研发芯片的决心,但是我们须坚持理性发展的原则。
【小题3】结合以往的成功经验,当前大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应该怎么做?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散文的非对称原则

要谈非对称,首先要回答何为对称。所谓对称,原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如飞机、蜻蜓的两翼,人体的四肢等。这既是数学、物理上的专有用词,也是哲学上的。譬如上下、左右、前后、黑白、虚实等等。

文学创作有没有对称的关系呢?显然是有的。这种对称,反映在作家身上,主要是对作品认识的程度,可以说是概念上的。有人说,散文无外乎叙事、议论、抒情三种,但也有人说,谁规定这三种模式了,难道公文不算散文吗?

2016年12月17日,《新京报》刊发《江苏80后女法官‘诗意判决书’走红》一文,大意是女法官因在一起婚姻判决书中写出了“生活平淡,相辅相成,享受婚姻的快乐与承受生活的苦痛是人人必修的功课”“人生如梦,当婚姻出现裂痕,陷于危机的时刻,男女双方均应该努力挽救,而不是轻言放弃”等感性文字而遭到质疑。到底判决书该不该出现这样的文字?我个人认为,这个判决书是带有一定非确定性的,它的非确定是相对于传统固有的判决书模式而言。但女法官的感性文字也并非违背判决书文字确定性的要求,她的文字意义不是模糊的。因而这个判决书是成立的,甚至是一篇独特而优秀的判决书。

近些年,文学界出现一个术语,叫“类型化写作”,指的是在内容或表现形式上的接近。这种类型化我倒喜欢用对称性写作来形容,即许多人的文章在写作题材、表现手法上类似,作品里有别的作家的影子。以散文来论,当某一类散文受到欢迎时,很快就有一大批的跟随者、效仿者。必须说明的是,我并不极端否定向他人学习,我写散文学习过鲁迅和朱自清,近些年也借鉴了孙犁的风格。但我们在继承前辈作家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文艺在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人们有更多期待,即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我觉得,当下的作家不缺少对称性的常规武器,缺的是非对称性的一剑封喉性的利器,要获得这个利器,必须在向前人、他国借鉴的同时,学会思考,根据中国国情做出自己的判断,放弃自我是不能过分提倡的。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你不可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利器。至于在散文创作上,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非对称手段,那就要看不同人的不同智慧了。相信再过几年、十几年,新的散文风格一定会出现。

(摘自中国百家文化网《文学理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称”本来是数学物理上的专有用词,用在散文创作方面,指的是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题材和表现手法等。
B.作者认为,相对于传统固有的判决书,女法官的判决书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但她的感性文字意义并不模糊。
C.文学界把在内容或表现形式上接近的创作方式叫做“类型化写作”,作者认为并不准确,应叫做“对称性写作”。
D.写散文应该学习鲁迅、朱自清、孙犁的创作风格,但更可贵的是,要结合自身条件,进行 创造性的实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提出问题”,由“非对称”到“对称”,由“数学、物理”“哲学”到“文学”再到“散文”,论证有条不紊。
B.文章第三、四段“分析问题”,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论证思路,即由一篇判决书延展到散文创作。
C.文章第五段“解决问题”,提出倡议和办法,表达乐观预期。全文语言委婉含蓄,既切中时弊,又不咄咄逼人。
D.文章谈论文学创作这貌似严肃的问题,却尽量避免枯燥的术语阐释,代之以形象化的举例和比喻,增强了表现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飞机的两翼大小、形状和排列等都能一一对应,那么它们是对称的,人体的四肢对称也是相同的道理。
B.如果创作者对散文的概念认识有误,认为只有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形式,那么他很容易落入对称的窠臼。
C.一篇独特而优秀的判决书可以使用“生活平淡”“人生如梦”等感性文字,因此判决书也属于散文的范畴。
D.在学习借鉴前人、他国的同时,多观察、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才能避免人云亦云,写出有创造性的散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了迎接嫁出去的女儿贾元春回来省亲,贾府要修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园林。中国的建筑大部分分为两种,一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体制:对称,通常是一开间、三开间、五开间往两边扩张,然后再重复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类似“正房”、“偏房”这样的名称,上房和偏房本来是建筑的位置,可后来也用来指一夫多妻时代里大太太住的地方和姨太太住的地方,这样一讲大家就可以明白,儒家的建筑里,人的位置与其在伦理里面的地位是相关的。因此,我们走进一个儒家建筑群,很容易知道主人在哪里,客人在哪里。

②儒家建筑的好处是有规矩,非常工整、有秩序,可是它有一个坏处——非常无趣,都是直线的、对称的、平衡的。所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建筑,就是体现老庄思想的建筑园林。在这些园林建筑当中,所有的线条都变成了曲线。荣国府、宁国府每一个建筑都是方方正正的,而大观园的线条大都是曲线。大观园的正门北有一条笔直的路通到正殿,正殿后面就是大观楼。这个正殿、大观楼是用来迎接贵妃的地方,这条笔直的路一定是她回来时接驾的路,两旁排满了太监、迎接她的宾客。可是这条大路的两边,有很多小路,绕来绕去,这是游玩的空间。它展现出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建筑的规则,一个建筑是说在人世间要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另一种是让我们同时又要有休闲和解放的空间,在这种地方你可以走曲线,在里面游玩。第十七回内容虽然是游园,其实是在利用建筑空间把人带到自然当中去。

③我想有很多朋友一定去过苏州,苏州最有名的就是明清时代留下的园林,像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等。苏州当时文风很盛,出了很多读书人,他们到北方去做官,最后因为政治上不如意,便回到南方的家乡,经营一片园林。“拙政园”的“拙政”二字明显表示他不要再谈政治,政治是他一生的噩梦,他的园林风格一定是亲近山水自然,其中没有君臣之类的人间秩序,甚至没有父子这种严格的压迫,而只是个人的一种解放。

④在一次游园中,贾政刚好碰到了宝玉,就想试试宝玉的诗才,让他为园林景象题字。其实宝玉是因为好朋友秦钟死了,很难过,贾母就让他到花园里去走一走、玩一玩。有没有发现,花园常常是人们散心、疗伤的地方,因为花园中基本上是山水,是自然。西方人在现实世界里受伤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宗教,中国则是求助于山水。所以我们的山水画那么发达,山水诗这么盛行,园林建筑这么发达。山水是可以帮助人们心灵痊愈的。譬如苏东坡,他每一次政治失意,都会走向山水。到了杭州,他在西湖边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告诉自己,我虽然政治上受挫、失意,可是我在西湖这个地方还可以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他其实在提醒自己,生命不论得意与失意,都可以过得很快乐,不见得得意就忘形,失意就颓丧。这实际上是讲山水哲学。

(编摘自《蒋勋说红楼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用“正房”“偏房”这样的词来称呼大太太和姨太太,这是因为在展现儒家思想的建筑中,人的位置直接体现了他在道德伦理中的位置。
B.拙政园能名闻天下,妙趣横生,与其建造者政治失意后避谈政事,亲近山水的志趣有关。
C.贾府为贵妃省亲修筑的大园子十分有趣,适合游玩,突破儒家传统建筑的规则,处处都体现了精妙的老庄思想。
D.宝玉在十七回逛园子游玩,实际是为排遣内心失去好友秦钟之痛,但这一点他的父亲贾政并不理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发达的山水诗、盛行的山水画、兴盛的园林建筑使得中国人在心灵受创时往往求助于自然山水的疗治,而不是求助宗教。
B.在建筑中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建筑思想和道家建筑思想的差异。
C.苏州一些著名的园林很多是有才情的文人,北上做官后仕途失意,回乡后把才情寄托于园林山水的产物。
D.东坡吟咏西湖的佳句在深层的意味上说,其实是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建筑思想截然不同,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两种思想却相辅相成,从社会和自然的不同角度构成完整的人性。
B.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苏轼一样,都在山水中忘却了自身的得失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
C.宝玉游园时,一方面他亲近自然,疏解内心;另一方面贾政不断用父亲的威仪压迫宝玉,这似乎在隐射这个园子同时承载的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
D.在解脱痛苦上,中国士大夫比西方人更加地珍惜当下的生命,努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解脱,西方人则往往将解脱的希望寄托于来世。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究其原因,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比如,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的。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尊老爱幼也成了“隔空对话”,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社会在发展,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节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和祭祀、主导、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节日所承载的内涵和文化都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而且,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
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也会增加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传统节日的式微。在笔者看来,节日式微的内容多是不贴近现实生活或不被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所认可的不合时宜的传统内容。但是,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我们应反思,为什么在美国华人聚居区还有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和拜年问候的声音,在华埠的商店里为什么还有红灯笼、红福字、红爆竹、红蜡烛、红色年糕和红色唐装?或许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总之,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切不可在我们手中消失。
(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现象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们生活走向富裕,压岁钱水涨船高,节日的经济意味越来越浓。
B.随着通讯的现代化,过节时大家己习惯了编发短信互贺,进行“隔空对话”。
C.传统节日现在已不再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庙会也成了商品交易的载体。
D.国内不少人对产生于国外的、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情有独钟。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真正原因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
B.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
C.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越来越趋向物质化。
D.传统节日不合时宜的内容得不到今天人们的认可。
【小题3】(小题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