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③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小题1】请说说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概括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路亭”进行了描述。
【小题3】结合文意,解释第③段中“路亭是沙漠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驿站”的含义。
【小题4】作者为什么“深望……用最美的笔墨”描述路亭?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3:4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
朱瑾洁
今天,刘副教授很高兴,高兴的由头是今年学校实行重大改革,副教授可以招考博士研究生。已副教授多年的他可以带博士研究生,这是刘副教授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然而,刘副教授高兴之余多少还有点儿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虽然能带博士生了,可毕竟自己早年是工农兵大学生,在英语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文凭上仍留有博士生的空白。这也是他多年的遗憾。
今年能带博士生了,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况且,如果早考上博士生,刘副教授的称谓老早就去掉“副”了。所以,刘副教授在高兴之余,心中立马就草拟好了今年的两点打算:一是向学校学部委申请招考博士研究生;二是报考本系博士研究生。
因为有了招考博士生的打算,刘副教授就给他的硕士生王威打了电话,关切地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最后还提醒王威别忘了报考他的博士生。刘副教授对他的这个学生很欣赏。
挂了电话没有半小时,王威就来到刘副教授家,刘副教授见爱徒前来,高兴地说:“王威,打算好了报考我的博士生?”王威有点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打算考了。”刘副教授睁大眼睛急问道:“为啥?”因为他太了解他这个学生了,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拒绝他这个老师的意见的。王威说:“前几天,我回了趟家,自留田里的小麦旱得很厉害,地面上的麦叶都枯死了。”刘副教授说:“这我知道,电视不整天放嘛。可这和你报考牛头不对马嘴啊。”王威说:“能对上。麦子枯旱死,家里就拿不出供我上学的钱了,从小学到现在,我已上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我都是伸手要钱,家里攒的钱都供我上学了,可俺娘的慢性心脏病已经拖了多年……”王威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看着爱徒十分忧伤地在抽泣,刘副教授心里也不是滋味,就关心地对王威说:“老师理解,也能体谅你的难处,不过,你还是考虑考虑,毕竟考上博士生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台阶,没有这个,你想向更高层次发展谈何容易。”沉思了一会,王威抬头看了看刘副教授说:“老师,我想报考咱校的聘师考试,成为您的同事,为您分担一些教务。”见王威意志有点儿坚决,刘副教授有些生气了,就说:“你不要急于下决定,还是考虑考虑吧。”王威说:“行,老师,过几天我给您回话。”
很多天过去了,离规定报考博士生期限还有最后一天,刘副教授没有等到王威任何只言片语的回话。不能再等了,再等自己的报考时间也耽误了。到了离报考截止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刘副教授来到学校的报名点,毅然决然地在报考博士生考试的花名册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刘副教授写完自己的名字后,还有点挂心学生王威,便把花名册从头至尾滤了一遍,没有王威的名字,不放心,又从尾到头细看了一下,还是没有,教授知道,到这个时间段说什么也晚了,内心深处很替王威惋惜。
过了三个月,学校聘请教师的考试开考了。在刘副教授监考的教室里,王威认真地答着试卷。刘副教授几次从王威身旁走过,用眼睛的余光扫描试卷,发现王威答的试题没有错的。三天后,王威如愿成为母校的一名正式教师,成为老师刘副教授的新同事。
又过了一个月,博士生考试如期进行,在新教师王威监考的教室里,刘副教授认真地答着试卷。虽然王威怕影响老师的发挥而不敢走到老师的身旁,可从老师淡然自若的答题神情看,老师一定答得不错。果然,一个月后,刘副教授如愿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
又过了一个月,刘副教授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他系招考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不过,刘副教授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出了点小麻烦。因为现阶段他这个系能带博士生的只有刘副教授,而刘副教授是他这个系考上的唯一博士生,这就出现了自己教自己的尴尬。不过,再难的事也难不倒具有教授级别的校领导们。通过调阅王威的硕士论文和有关科研成果,校领导们一致认为王威的科研成果已居世界前沿水准,一致同意推荐王威作为学校破格提拔副教授的唯一人选,并特事特办,以学校党委的名义向学校学部委推荐。不到一天,王威破格提拔为学校副教授的批文就下来了。
按照学校今年重大改革的规定,王威成了他老师刘副教授的博导。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而且吸人眼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去思考错位的对象、错位的原因等,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B.本文详写了王威与刘副教授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王威贫寒的出身,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等美德。
C.本文擅长心理描写,如刘福教授“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他愧疚和不安的是自己是工农兵大学生,不懂英语,实力不够。
D.因没有博士文凭而得不到晋升的刘副教授,只好把可以带博士研究生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只重文凭制度的不合理。
【小题2】前四个自然段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整体上看,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炫 车
盐 夫
我曾在4S店做过汽车销售员。
草原上老牧民巴音的越野车就是那时买的。从前草原上沙尘暴多,现在退耕还林、以经济林拉动治沙工程,生态与植被得到好转,出现了大片沙柳、沙棘林与草场,沙尘暴已不多见了。即便这样,老牧民巴音还是要选择一个阳光更灿烂、风儿像丝绸一样轻柔的好日子,与老伴高娃坐上马车一起来到城里。
那一日,天气的确很好,但老牧民巴音的运气一点也不好,进了城就被警察罚了款,内心很窝火。他一路上嘀咕不休——啥时撞红灯了?红灯在电杆顶上,跳起来还差好几米远呢!有人听到巴音的嘀咕就噗噗笑,巴音就更生气了,啪,甩了一响鞭,马就得得跑开了。巴音与马车到达4S店时,已是后晌的事了。他把马儿系在店旗杆上, 从车厢里甩下一只旧麻袋。巴音的马儿不习惯城里生活方式,笼头套子还没卸下,尿液就哗啦啦湿了一片地。保安哈尔巴拉挥着电棍上来了,吼叫着把马儿牵走。草原上牧民都是硬汉子,狼群都不怕,还怕什么电棍,巴音与哈尔巴拉就他一言你一语斗起嘴来了。
我从没见过胡须花白的巴音,但一眼就知道巴音不同一般的牧民,巴音的麻袋里一定不是地瓜或者收来的旧酒瓶。我出来了,先给保安哈尔巴拉敬烟,谎称巴音是远房表叔,然后把水泥地面拖洗得干干净净。这样,我就取得了巴音的信任,巴音指指麻袋说,就买你店里车子。麻袋里,果然都是人民币。老牧民巴音的生意可是个大生意,他一次就买下两辆越野车。巴音买车也不讲究,就是要动力强,前后驱动,适合在草原上开的那种车就行,但有一个附加条件,4S店得有人把车送到草原上——骑马、打猎、放牧,巴音是好把式,种沙柳、沙棘也是能手,但不懂驾驶,他的两个儿子会开车却又都不在草原。
巴音的蒙古包在草原深处。草原上的落日很迟,到了他家时,天边一丝晚霞也没有了,我与司机忙着要回鄂尔多斯,但好客的巴音与他老伴死活不让走,杀了羊,还请来三个好邻居一起喝酒,酒一直喝到月亮西斜,次日太阳升老高了,这才摇晃着离开巴音的蒙古包。之后,巴音一直没再与我联系。但我还是与巴音通了一次电话,询问一些车况方面的问题。巴音似乎对两辆车相当满意,在电话那一头,一个劲夸说,好着呢,好着呢!
三个月后车辆保养期到了,我又去了一趟草原。
在草原上,远远地,看到有两匹马拉着一辆越野车在慢慢行进。赶到前面一看,牵马的正是老牧民巴音。我停下车与巴音打招呼,出故障了?巴音摇摇头。没故障咋用马拉啊?我又问。巴音不吭声,依然牵马前行。一个看热闹的大孩子笑开了,他说出了一个秘密。越野车买回来之后,巴音从没有把车开出去一次,早晨太阳出来时,他会把车从车库里推出来,晚上太阳落山时,他与老伴又会把车推进车库,天天如此,一天不落。就在前半晌,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越野车被巴音推着启动了,呼地冲出了车库,在草地上飞驰而去。巴音忙跨上马背,在后面紧紧追赶,手里甩着套马绳,套了好几次也没套中,最后车轮陷在沙坑里,这才熄火停下来……听到这里,我笑了,巴音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有车为什么不开呢?我问巴音。巴音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在蒙古包里,他一边喝着马奶茶,一边讲述草原上的故事。从前的草原没有现在这样翠绿、富裕,草地沙化,风暴三天两头刮,治沙、恶化、再治沙、再恶化,最多一年沙尘暴就刮了七十多次,死了大批牲畜。就是那一年,很多牧民都离开草原出外谋生了。老牧民巴音不走,他坚定地留下来了,但他的两个儿子却都离开草原了,这一去就是六年多。临走时,父子还吵了一架,两个儿子发誓再也不回草原上了。巴音喝一口马奶茶继续说,草原是有灵性的,你对她好,她也会对你好的,草原其实满地都是黄金。他的两个儿子至今没回来,但巴音十二分相信,他们一定会回来的,越来越美丽的大草原还引不回这两只小雏鹰?
蒙古包外,有摩托车的马达声,由远及近。不一会工夫,蒙古包里进来了两条汉子——巴音的大儿子博日格德与二儿子哈日查盖。
巴音向门外瞟了一眼破旧的摩托车,回来了?回来了!不走了?不走了!
这么多年你们过得还好么?
两个蒙古汉子不吭声了。
巴音沉默 了一刻,突然又哈哈大笑起来,好了,不提从前的事了,但一定要记住,草原的天,才是雄鹰飞翔的天!
老牧民巴音走出蒙古包。外面的阳光很灿烂,蓝天很开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老牧民巴音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2】“外面的阳光很灿烂,蓝天很开阔。”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小题3】小说写巴音的两个儿子,对刻画老牧民巴音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4】老牧民巴音不会开车,却又买车,又炫车。小说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意图?试作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爷爷和他的牛

王全喜

那年秋天,生产队粮食丰收,上缴的公粮多,有了钱,队长就让爷爷和他到上百里外的赵陵铺赶集买牲口。队长想买一匹马,可钱不够。爷爷说:“买不起马,就买一头牛吧。”可看得上眼的牛要价也挺高,钱还是不够。他们在集上转来转去,见有人卖一头病牛,那是头牸牛,个头高大,身无杂毛,通体金黄,看牙口还是幼牛,就是骨瘦如柴,脊背高高隆起,肋骨清晰可见。长长的毛发里夹杂着草节和粪末,脏兮兮的。肚皮上长着碗口大的疱,一副病态,一阵风似能把它吹倒。

卖牛的要价很低,只有100元。队长却担心:“大叔,这牛咱不能要,要养不活,图贱买病牛,没法和社员们交代哩!”拉了爷爷的手要走。

“哞——哞——”病牛两眼湿汪汪的,冲着爷爷叫了起来,爷爷动了心,说:“要真养好了,这可是头好牛哩!”卖牛的就说:“大叔好眼力,这牛要没病,要值上千元哩。”见队长拉着爷爷依然要走,卖牛的又说:“甭走,甭走,这牛算白给你们了,看着给个钱就牵走!”话说到这份儿上,队长也无话可说了,花了80块钱,把牛牵了回去。

队里添了新牲口,社员们都来观看,见买回个不能干活的病牛,有的抱怨说:“咋买个病牛哩,不中看不中用。”有的说话更难听:“这牛要是死了,不能一个人喝凉水全队里人都跟着肚里疼,谁买的牛算谁的。”

队里的饲养员也说话了:“队长,要是养这病牛,俺怕以后牛死了担嫌,这饲养员俺就不干了。”

队长犯了难,他把爷爷叫到一边,说:“大叔,咋办哩?要不咱再去赶个集,把牛卖了吧?”

爷爷说:“赶集怕没人要哩,把牛交给我吧,养好了算队里的,养死了算俺的。”

队长说:“就听大叔的,这牛咱不去卖了,你当队里的饲养员,不过,牛养好了是队里的,养死了还是队里的。”

爷爷当了生产队的饲养员,搬了铺盖住进牲口棚。他日夜照看那头病牛,请兽医看了一段时间也不见好,眼看着牛一天天弱下去无力地卧在地下,爷爷心疼得饭也吃不下。无奈之下,爷爷把剪刀在炉火上烧红冷却后,拿剪刀剜掉了牛肚上的脓包,用自己酿的高粱烧酒把脓血冲洗干净,再用一种俗称“马泡蛋”的草药面撒在创口上。爷爷每天用高粱烧酒冲洗牛的创口一次,再撒“马泡蛋”药面,熬了小米汤给牛喝。二十多天过去后,牛竟然神奇地好了。

这头瘦得要散了架的病牛,在爷爷的精心饲养下,几个月的时间竟变了模样,臀部圆润,毛发金黄发亮,头上的两个弯弯的犄角还略带几分威严。

爷爷给牛起名叫大黄。

大黄个大体肥,塞进车辕子里,满满的,没啥空隙,显得非常拥挤。它独自拉着满满的一大车草圈粪走在田间大道上,比别的生产队两头牛拉的大粪车还轻松走得快。更让社员们惊喜的是在充满希望的初春时节,大黄竟然发情怀上了牛仔。

九月怀胎期满,大黄顺利分娩,产下一头牸牛,淡黄色,虎头虎脑的,特别讨人喜爱。爷爷给它取了个名:小黄。

一天凌晨,爷爷给大黄添草料,大黄突然用舌头舔了舔爷爷的手,接着仰头发出“哞——哞——”的叫声,又要挣脱经绳往牛棚外去,爷爷不知大黄咋回事,就把大黄和小黄牵出了牛棚拴在了大槐树上,把草料倒在簸箩里喂大黄吃,大黄依然不吃草料,仰头冲着牲口棚发出“哞——哞——”的叫声。爷爷这才感到异常,从牛棚的柱子上摘下保险灯,提着保险灯走到队部前的大槐树下,敲响了生产队集合人的大钟。

凌晨钟声,惊心动魄,人们从睡梦中爬起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来到大槐树下询问究竟。

队长说:“大叔,有嘛事哩?”

爷爷说:“不知道,大黄它们都不想待在牛棚里了,俺恐怕要出啥事哩。”

牲口叫,鸡鸣狗咬,人声嘈杂,整个村子的人都被惊动起来了。

忽然,大地剧烈地摇晃起来,队里的牛棚和村里的一些土坯旧屋坍塌了。所幸,全村无一人伤亡,生产队的牲口也毫发无损。

这年村里选了两个劳动模范出席县里的劳模表彰大会,一个是爷爷,一个竟然是大黄,爷爷和大黄披着大红花,站在县城大礼堂舞台上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9年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爷爷和队长观看病牛时,队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不应该贪图价格的便宜而去买一头又病又老的牛,这样做没法向村民们交代。
B.面对村民们的抱怨、饲养员的不满,队长犯了难,想要卖掉病牛;此时,爷爷的话语中展现出了宁愿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品质。
C.当了饲养员后,爷爷日夜悉心地照看病牛;当请来的兽医也无法医治好病牛时,他无奈之下亲自动手,结果竟然奇迹般地治好了牛的病。
D.小说写的故事大致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点可以由文中的“生产队”“社员”“集合人的大钟”等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看出。
【小题2】小说中,作者在刻画“爷爷的牛”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立意别出心裁,请结合爷爷和大黄之间发生的故事,简要分析小说赞美了一种什么样的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公众的空间。现代公共空间包括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如公园等,也包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公共论坛,如网络等。我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较少存在公共空间,以家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也没有凸显出公共空间意识及公共空间伦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引入了现代性制度及伦理要求,例如公共空间需要排队等,但我国民众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依然不足,通常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空间”的外化,没有意识到公共空间与所有人相关,每个人都是公共空间的主人,应当遵守公共空间的伦理规范。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养成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整体推进,并非政府、学校或企业一方可以完成。在现代社会治理的视野中,不同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需要政府机构、企业法人、社会组织、学校、公民个人共同参与,构建与公共空间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
建立覆盖社会公共领域的制度体系,规范各交往领域的制度,引导公共交往和谐、有序发展。同时,提供完善 的、有效的制度调节,管理、引导人们遵守现代公共交往原则规范,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共领域 的关系。还应对已经出台的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与拓展,更新人们熟知的道德规范的内容。例如“爱护公物”是宣传几十年的美德,今天看来依然是合理的,但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公物”的概念,不只是国家所有的物品,非国家所有却是公共空间的事物(例如共享单车)也应涵盖在内。另外,规范公共领域交往的制度,应当符合制度伦理,即具有道德合理性,让制度彰显人性,保障、尊重人权,最大限度地尊重大多数人。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到运行、监督,乃至惩罚环节,都需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教育、树立社会平等和公民的权利意识,教育、引导民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个体权利,尊重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公德行为息息相关。只有让社会个体能够有效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尊严,并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不可分割,对公共利益、公德的侵害就是对包括个体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的侵害,对他人的不尊重也就是不尊重自身。通过倡导、教育,来树立、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在道德教育中加强公共礼仪、公共规则等内容,在考试中增加社会公德表现的权重。此外,在道德教育中,还应注意引导公德与私德的联系与区分,改变处理公共领域交往时习惯于私德外推的思维方式,兼顾个体与公共利益,既反对只关注个体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也要反对公共利益至上而牺牲个体利益,不可偏废一方。
(摘编自赵鑫洋《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道德伦理的存在,导致我国传统社会中公共空间和公共伦理意识很淡薄。
B.共享单车作为公共空间的事物,应该受到社会公共领域制度体系的保护。
C.制度伦理就是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要在制度中彰显人性,体现对人的尊重。
D.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公德行为,要求兼顾个体权利与社会利益,不可偏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制度建设与意识培养两个角度,阐述构建共享空间伦理的具体措施。
B.文章先进行定义分析,继而摆事实、讲道理,阐述构建共享空间伦理的意义。
C.文章段落以并列结构为主,第二三段地位相当,但依然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D.对于“公”与“私”,作者采用辩证分析的思路,说理充分,结论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涉及的公共空间伦理,与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伦理,应该保持一致。
B.只有不断规范现代公共交往的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
C.如果公共领域交往时习惯于私德外推,就无法进行旨在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
D.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的构建,其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报道,5月27日,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无人驾驶、虚拟试衣镜等“黑科技”引人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无人驾驶车辆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最终方向,通过使用计算机、传感器和其他技术设备使车辆在没有驾驶员的主动控制和连续监测下可以安全行驶。

当前,特斯拉、谷歌、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无人驾驶领域。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公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到2025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参考2015年全球汽车年销量突破8000万台,中国销量接近2500万台。庞大的汽车销量和消费者对科技的需求,使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

(摘编自《中商青报网》2018年6月11日)

材料二:

谷歌和百度公司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专利历年申请和授权情况

(注)由图可知,谷歌的无人驾驶研发技术专利多于百度,但百度发展势头迅猛,未来2~3年内可积累起可观的专利数量,有赶超谷歌的可能性。
材料三: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各地自动驾驶路测规定陆续出炉。2017年12月,北京市颁布国内首个自动驾驶路测规定,首批自动驾驶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也已对外发放。据悉,百度拿下了首批路测牌照并进行了公开测试。在今年3月,上海市也发放了第一批自动驾驶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其中上汽和蔚来两家企业获得路测牌照。此外,继北京、上海后,重庆市也出台了相关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细则。

无人驾驶前景广阔,科技公司、汽车企业等都想涉足其中。目前,国内的BAT、华为等科技巨头也正积极布局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格局不尽相同。而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也已展开无人驾驶领域的探索。

综合安全风险、政策风险等因素,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会遵循着低速到高速、封闭到开放的路线走。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不能做到完全载客运营,但在货运、封闭园区等细分领域,技术需求相对较低,无人驾驶车辆可以逐步代替传统车辆,率先实现商业化。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成为下一个风口行业,汽车共享的未来或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技术将使分时租赁和网约车合二为一,对网约车、分时租赁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无人驾驶也必然会跟汽车共享联系在一起。仅从近期阶段看,与汽车共享出行合作,是推广普及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好选择。

(摘编自《科技日报》)

材料四:

无论有人驾驶,还是无人驾驶,上路都要依法行驶。尴尬的是,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现行道路交通法规均是在“第一次汽车革命”后才实施与规范了的,都是“有人驾驶”,这让“无人驾驶”难免无所适从。

无人驾驶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不止中国独有,全球都处于探索阶段。201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发布《国际道路交通公约(维也纳)》修正案,这是无人驾驶首次在法律层面得到许可。修正案规定,在全面符合联合国车辆管理条例或者驾驶员可以人工选择关闭该功能的情况下,将驾驶的职责交给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应用到交通运输当中。

迄今,美国、德国、日本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及法律规范,也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

(摘编自人民网《实现“无人驾驶”还有多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各地相继出台自动驾驶路测规定,北京和上海先后发放自动驾驶试验用临时号码牌。
B.无人驾驶车辆发展的最终方向是汽车智能化,通过使用大量人工智能手段,使车辆在没有驾驶员主动控制和连续监测下可以安全行驶。
C.汽车共享的未来将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与汽车共享出行合作,是推广普及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好选择。
D.目前,由于无人驾驶技术不能做到完全载客运营,因此就只能在货运、封闭园区等技术需求相对较低的细分领域运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三都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并对我国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充满信心。
B.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无人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目前不止中国,全球都在探索进行之中。
C.谷歌公司在2011年已经有申请和授权的专利,2012年以后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以后渐有回落。
D.材料二的柱状图显示,百度公司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专利申请起步较晚,但在2016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可见,百度不甘落后于谷歌,有望赶超谷歌。
【小题3】如何促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