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待得再久,部分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信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象,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乡村人。
C.“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灵的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D.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小题2】阅读第①~④段,本文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小题3】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6: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杜维明认为在“信赖社群”里,人与人的交往不是基于秩序的建构,而是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C.在不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的前提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
D.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文中引用《论语》的相关记载,有力地证明了儒家文化和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
C.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入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D.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儒家道德和儒家生态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者比后者更全面和深入。
B.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钱念孙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谱,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的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就在这里。

(选自2018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B.家风包括家训、家谱等有形部分以及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无形部分。
C.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形式各具自己的特色,而其中宣扬的内容基本一致。
D.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但两者谈论的中心相同,结论也十分相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家国同构”观念的分析,阐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与君子文化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C.文章第四段以《颜氏家训》和《家谱记》为例,论证了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突出君子之风的社会价值,并深入探究如何以君子之风促成风俗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是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B.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生动体现为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
C.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有助于将崇德向善之风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D.君子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历代家训家谱,是因为家族文化以君子文化为思想和核心理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是变化的,从宗教之天、义理之天到自然之天,统统谓之“天”。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面对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但是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与天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天的神秘色彩才稍稍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则明确地将天解释为自然之天,这可算是孔子的最大贡献之一。
《中庸》中论道小人没有了“畏天命”之心,就会肆意妄为,既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尽、生态破坏等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现象。在孔子看来,要使人与万物的关系处于和谐并存的境地,只有意识到天即大自然的独立存在,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肆虐妄为,轻举妄动。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的思想体系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人道’的大学问,从研究‘人道’出发所赋予天的含义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居主导方面。这个传统经孔子和历代儒家的倡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孔子那里,对于天的解释除了“自然之天”,还有“义理之天”之义,也就是说,赋予天以伦理性,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
选自《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自然的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天”的认识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是变化的,从人类社会初期的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到后来对天的神秘色彩稍稍有所弱化,我们很能够发现对天的认识的变化的。
B.从宗教之天、义理之天到自然之天,统统谓之“天”,是“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发展变化的表象。
C.人类社会初期人们面对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而开始认识到人与天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天的神秘色彩才稍稍有所弱化则是到了商、周时期。
D.对于天的认识孔子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地将天解释为自然之天,这也是他对天理解和体认。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没有从概念上明确提出“天”的概念,他对天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B.孔子对天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他否定了天是超自然的上帝,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
C.孔子和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之天的概念建立在对天与人的概念的基础上,这恰好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
D.“天命”是一种客观必然性,“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君子把“知天命”看做应具备的美德,“畏天命”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孔子和历代儒家的倡导的从研究“人道”出发所赋予天的含义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居主导方面,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
B.孔子赋予天以伦理性,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就是在孔子对于天的解释除了“自然之天”,还有“义理之天”之义。
C.孔子认为要使人与万物的关系处于和谐并存的境地只要意识到天即大自然的独立存在,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就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肆虐妄为,轻举妄动。
D.《中庸》中论道“畏天命”之心很重要,小人缺失“畏天命”之心就会肆意妄为,既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尽、生态破坏等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现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男孩清水
陈振林
我要去找一个名叫清水的男孩。
他是我的学生,高三(3)班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学生。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我做班主任,他在我班上三年了,从来没犯过什么事儿。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不用考,他是铁板钉钉的重点大学学生。
可是,他已经有三天没有来上课了。这些日子,他是有些反常,从来不迟到的他偶尔会迟到,有时身上的衣服还脏兮兮的。
他会出什么事儿呢?
我对他的家庭情况太熟悉了。他五岁时,他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身亡,留下了他和两岁大的妹妹,一年后他们年轻的母亲也改嫁了。好在家中还有爷爷奶奶,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着兄妹俩,长年吃着百家饭,后来民政局才有些救济,但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地。初中还没毕业时,清水就想着不读书了,他要用他的肩膀挑起这个家。那个晚上,爷爷抚摸着他的头,轻轻地说了句:“孩子,不读书,你的路更窄了哩。”
他又走进了教室。中考,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县一中。他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冲刺着自己的高考。机遇也不错。高一年级的时候,县里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清水成为副县长刘日福的资助对象。这样,每学期清水都能从学校领取一千元的资助金。领取资助金的时候也会举行简短的仪式,清水会恭敬地从副县长刘日福手中接过钱,然后小声地说声“谢谢”。刘副县长呢,看到成绩接连攀升的清水,总会说句鼓励的话:“好好学习,安心学习,你们才是未来的希望啊。”
清水总算能安心学习了。他知道爷爷奶奶多病,尽可能地省吃俭用,将多余的钱帮爷爷奶奶买点药。他知道读初中的妹妹从来没有喝过牛奶,想着有一天帮妹妹买一些那个什么“特仑苏”牛奶。
清水懂事。可是,懂事的他去了哪里呢?
我问过他要好的同学张林,张林说他只是说“家中有事”就走了。我昨天去过清水的家,三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子,他的家,两间小屋,没有任何家电,生病的奶奶卧在床上,他的爷爷刚刚下地去了。清水根本没有回家。
我向人打听到了清水的妈妈的电话号码,接通后,她说,儿子好几年不和她说话,不可能到她这儿来。
我又去了他妹妹的学校。他妹妹说,哥哥清水是来找过她,给她带来了两盒“特仑苏”牛奶就走了,临走时,背着个大大的蛇皮袋,袋子里鼓鼓地,像是满满的易拉罐。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接着,我走访了几个废品收购站,向人比划着清水的模样。果然,这几天,清水都在这些废品收购站卖过易拉罐,而且, 有时还不只是他一个人。
在县城城东最大的一家废品收购站,我找到了清水。他将满满一袋易拉罐吃力地放在了秤盘上。他的身边,还有几个一般大的孩子。见了我,他有些不好意思:“老师,我明天就去上学,明天就去。”
“这几天你不上课,不担心你的高考了?”我反问,有些生气。
“老师,我就是担心影响我的高考,影响我的生活,所以这些天我不上课。”他说,声音不大,但有力量。说着,他指了指身边的几个孩子:“这三个是我初中最好的同学,他们在帮我捡易拉罐,有时也低价收购,这一个多月,到昨天为止,我们已经赚了四千五百元钱。”
“赚这么多钱做什么?”我不解。
“归还啊。”他一本正经。见我还是一头雾水,他递给我一张报纸,报纸上的一条消息赫然醒目:原副县长刘日福贪污受贿被查处。
这时,清水身旁的同学发话了:“老师,清水是得到了刘副县长的资助金才学习的,可是,刘副县长贪污受贿被查处了。清水说,他不能接受贪污受贿的钱来学习,他想着归还这些钱。”
清水接过了话:“老师,这五个学期,我一共接受了刘副县长五千元的资助,现在我已经归还了四千五百元,今天应该能赚两百多元吧,您能借我三百元吗?我将那五千元全部还清。”
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木偶一样,从钱包里抽出三百元,递到清水的手中。
第二天清晨,清水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满脸的笑容。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情节安排上,这篇小小说采用了步步设疑法,将本来很平常的故事叙述得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B.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竟然在临近高考时出现了反常情况,说明优秀生也会因高考压力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C.文中插叙男孩清水的贫困的家庭境况及他的艰难的求学之路的内容,目的是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了清水这一人物形象。
D.小说中,清水的妹妹提供的线索“背着蛇皮袋,袋子里鼓鼓的,像是满满的易拉罐”是为后文哥哥在捡拾垃圾做铺垫。
【小题2】小说的第五自然段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塔上的树
易允武
①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②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③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楚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憩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④这时有阵阵江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⑤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鸟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⑥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缠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挂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⑦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
⑧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于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⑨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塔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⑤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本文要保护生态平衡的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 本文和沈从文的小说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湘西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小题2】请概括本文第②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你如何理解本文最后一段所说的“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