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各题。
陶渊明:那一团幽隐的光明
夏立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文学史、文化史上,陶渊明形象似乎已被这两句诗定格。陶渊明就是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就是陶渊明。人们愿意相信,确实有一个彻底悠然、洒脱、静穆、无忧的陶渊明存在。
竹篱边,菊花旁,一杯酒,一张琴,一位安静无忧的诗人,没有来路的荒凉,没有前方的迷茫,没有灵魂深处的孤独挣扎。自古以来,无数吟咏描绘陶渊明的诗文与绘画,呈现的往往就是这一意象或场景。人们不约而同地认定诗人已经这样并始终这样。
这是不可能的。人是不可能轻易达到静穆境界的,更不可能永远静穆。
陶渊明经常会有咬紧牙关的时刻。
这是人类中古时代,中国魏晋时期。公元400年前后,东方中国处于一个漫长乱世的极端状态。社会进一步趋向碎片化、丛林化。建安风骨已是风骨无存,魏晋风度亦风光不再。士人皆成惊弓之鸟,诗文无不热衷于浮艳藻饰,士风、文风萎靡至极。这个时代少有伟人,陶渊明却是一个。这位伟人以最平凡甚至是最卑微的面貌呈现自己。
众人纷纷往一个方向去了,陶渊明独自去了另一个方向。他在田园里将人生坚持到了终点。猛兽们在丛林里咆哮,田园之鹿卧于树荫。人生里虽有喜悦,但更多的是荒凉、孤独。所以,他时时需要一杯酒的支援与搭救。他没有想到也不会想到,在他之后,他的田园竟沿着他选择的方向,进入历史,走向未来,来到我们中间。他的田园产生了无限丰富的意义。
屈原歌哭无端苍茫无际,他把命豁出去了;李白大喊大叫飞扬跋扈,他把心脏挂到胸膛外面了;苏东坡喋喋不休泉源万斛,他把“满肚皮不是”化作一腔豪气了。陶渊明呢?他隐忍内观自言自语:我只想过我一个人的日子。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陶渊明完全不存赢得世人围观喝彩的愿望,实际上在其生年亦无半句喝彩声,但其自言自语却一再穿越时空,抵达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陶渊明堪称魏晋风度退潮后沉淀下来的一颗最有价值的珍珠,已近似一粒文化“元种”。
陶渊明给中国文化额外增加了一个灵魂——田园魂。陶渊明之前,这个灵魂若隐若现,陶渊明把它显化了,让它成为幽灵。只要是幽灵,就有一再现身的能力。
所以,这个幽灵来到了今天,来到了我们中间。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没有比陶渊明更适合承受这句话的诗人。忧勤一生,诗意一生,痛苦一生,亦“任真”一生。为何,无数人会念叨陶渊明?为何,无数人认为自己的生命里该有一个陶渊明?
得意时想到陶渊明,那是念及人生的限度;失意时想到陶渊明,那是寻求生存的慰藉。
田园,是人类最初的诗意,也是永恒的诗意。陶渊明站在田园里,望自己,望人类,望宇宙。陶渊明站成了一个精神坐标。陶渊明是一笔能够不断生发意义的遗产。
那一团幽隐的光明,能照见我们生活的另一面。幽灵有分量有压力,以一种温柔又韧性的声音提醒着我们的生活或我们的存在。
(《散文选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文章以陶渊明的两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
【小题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个方向:____
(2)文化“元种”: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为何,无数人认为自己的生命里该有一个陶渊明?”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