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黝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⑪“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小题1】老范对唐先生的态度,认识不恰当的一项 _____
A.敬重他有学问B.佩服他画技高超
C.接近唐先生的目的是得到烟斗D.对唐先生送花出自钦佩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别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中“酸楚”和“感动”的原因。
【小题3】请赏析第⑨段的画线句。
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该句运用了哪三种描写手法______  _______ ______表现了他________的心情
【小题4】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游记B.说明文
C.记叙性散文D.议论性散文
【小题5】本篇文章最佳题目是 _____
A.凤尾菊B.唐先生和老范
C.雕刻的烟斗D.人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9 01:4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城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感、希望和理想。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演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面对AI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作出富有哲理的思考。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是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2018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幻立足作家生活的时代,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实,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
B.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而是着力表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C.中国文化不乏生命意识、求新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D.无论是思考未来还是回溯远古文明,刘慈欣和王晋康等人创作的当代优秀科幻作品都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变化为背景,指出科幻勃兴的必然性。
B.文章从现实性和思维更新两个方面介绍科幻文学,并就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C.文章第二段以凡尔纳的创作为例,旨在凸显无论哪种科幻小说都是立足于现实的。
D.文章介绍中国科幻的发展,通过与世界科幻文学对比来论述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意味着如今纯文学只有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才能表现人类变化。
B.科幻作家的神思能飞向遥远的未来,但并未脱离特定时代的科学背景,具有现实性。
C.科幻文学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的演化趋向,具有宏大深远的主题。
D.科幻文学融合了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形式,是前卫的文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小题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楚文化土壤中,孕育出荆楚方言的最初原型。从历史地理环境的因素考察荆州方言中的许多原型词汇,都有充分的文献依据。如《离骚》中“朝发韧于苍梧兮”的“韧”(阻车之木),“及年岁之未晏兮”的“晏”(晚)等等,仍然在今天的荆沙方言中使用。这些都足以说明荆州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与特定的区域环境因素。由于荆沙方言是在楚文化的熏陶下延续发展起来的,其词汇在历史的传承中,有自身的系统性。几乎所有普通话词汇,都在荆州方言中有相应的说法,如天道(天气),袱子(手巾),訍(约、邀请),地噶(一点点),黑汗水流(汗流浃背)等。

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许多次移民,造成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文化,推动文化的新发展。

武王伐纣之时,楚国有先人名为“熊绎”者,起于今天的香溪河畔的秭归,参与了武王伐纣的壮举。周王封熊绎管辖今秭归、宜昌、远安、兴山等若干县市,熊绎苦心经营,筚路蓝缕,逐渐壮大,因秭归是大山区,加之巴国正强盛,不好发展,所以终于走出秭归大山区,来到沮漳河平原,即远安一带,约历二十君后,又在西周末年迁至今之江陵。由于以上原因,今天的秭归、兴山、宜昌、枝江、远安、荆门、当阳及荆州区大部分居民的口音尾音多带卷舌,如“鸡”称为“鸡得儿”,“猪”称为“猪得儿”。这些地方深受古楚语的影响。

楚国消亡,代之以秦汉,汉时天门、京山、潜江、石首、公安等以荆州口音为主,荆州市所辖的江陵县,即沙市东区以外,都是汉话,即荆楚底层方言。

南北朝时,时局动荡达五百多年,民族融合,陕西、安徽流户分别大量进入钟祥、松滋侨立为县,唐代安史之乱,导致荆南人口上十倍增长,元末明初,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又有“江西填湖北”的人口大转移。

清朝顺治年间,清军(满族旗人)驻防荆州时,于荆州城里筑一道贯通南北的城墙,将荆州城分隔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城大而西城小,汉人居西城,满人居东城。这种分城而居,异族又不通婚的方式,造成了语言上的封闭状态,直到民国前,荆州满族人的语言,一直不受干扰地保留下来,在东城形成一个“北京话方言岛”,从而与属西南官话的荆州西城的荆州方言形成鲜明对照。

辛亥革命后,荆州城分城而居的局面被打破,满族人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转折。“东边腔”不由自主地向荆州方言靠拢,到解放后,“东边腔”已不复存在,现在60岁以下的满族人,讲的已是一口标准的荆州方言了。

明清之时,资本主义已萌芽,商业发达。沙市,武汉等为长江天然良港,南来北往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开放沙市为长江九大码头之一,沙市市尤为繁荣。武汉、四川客商云集于此,西南官话(即今四川话)统治一时,人们总以口音定身份。

抗战之时,民国政府以重庆为陪都,“四川话”的流行加速了“荆沙腔”的发展。沙市靠近码头,“武汉”及“四川”味当然比城内要浓一些,至今如此,这是荆州城话与沙市话的区别。所有这些由政治、军事、社会动荡或变革产生的正常与非正常的移民现象,都会造成荆楚方言与外方言的交流与互渗,使之不可能保持纯粹的远古楚人的方言而呈现出“南北兼容”的多样化的特点。

总之,方言是历史的产物,相信随着信息共享的实现,人口的不断融合以及交通、通讯的发展,全国一盘棋的形成,方言最终会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保存下去。

(黄晓南《浅议荆州方言的演变》)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楚方言的最初原型孕育自楚文化的土壤,考察荆州方言中的一些原型词汇,可以发现它们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与特定的区域环境因素。
B.西周时期管辖秭归、宜昌、兴山等地的熊绎是楚国先人,至今这些地方的方言仍深受古楚语的影响。
C.汉人居西城,满人居东城,分城而居造成的语言上的封闭状态,是清代荆州东西城居民口音形成对照的主要原因。
D.沙市靠近码头,抗战时,“四川话”的流行加速了“荆沙腔“的发展,“武汉”和“四川”味更浓一些,是沙市话不同于荆州城话的地方。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是历史上荆楚方言演变的原因的一项是
A.熊绎起于秭归,终走出秭归,于远安一带约历二十君,在西周末年迁至今之江陵。
B.汉朝时,荆州市所管辖的江陵县,即沙市东区以外,都是说汉话,即说荆楚底层方言。
C.清朝时,满人入驻荆州,修建横贯南北的城墙,语言与种群上形成封闭局面。
D.由政治、军事、社会动荡或变革产生的正常与非正常的移民现象造成荆楚方言与外方言的交流与渗透。
【小题3】以下根据原文理解进行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沙方言因为在楚文化熏陶下延续发展,词汇的传承具有系统性,比如“糟了”有“拐了”与之对应,“笭箵”有“干净利落”与之对应。
B.荆州方言从属于西南官话,因此“黑(hé)人的爸爸跳高——黑(hé吓)老子一跳”这句歇后语,能够让同属于西南官话区的湖北部分地区、四川、贵州、云南的人们会意而笑。
C.松滋市的口音细分高达十几种;鄂州话的词汇与武汉话相同,大部分发音乃和赣语一样,这些语言现象极有可能是历史上多次移民迁徙造成的。
D.清代签订条约开放了沙市港口,武汉、四川的客商云集于此,沙市犹为繁荣,沙市话也极大地影响了四川和武汉方言的流动与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演唱瓦西里的人

秦德龙

当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人们看见他手持麦克风,深情地演唱《瓦西里的故事》:“有一部很老很老的电影,影片里的主人公叫列宁。列宁身边有一个忠诚的卫士,他就是高大的瓦西里……瓦西里,他奉命去押运粮食;瓦西里,他一路艰辛一路艰辛……”

俄罗斯风格的叙述性演唱,身着苏式军服的青年男女伴舞,倾倒了每一位观众。人们知道他演唱的是老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瓦西里。观众们将热烈的掌声献给了他,献给了这个感人的好节目。

“瓦西里,唱得好极了!”演出结束后,无论他走到哪儿,都有人这么夸他,甚至把他喊作“瓦西里”。

他快乐地微笑着。人们喜爱他的歌声,这让他高兴极了。他对每个人都说着同样的话:“人生就是一首美好的歌,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就是歌声。”他还告诉人们,在德国,不管是银行家还是工程师,都手持乐谱出席音乐会。在法国,音乐遍地皆是,每天晚上都会见到音乐会的海报,整个空气里都充满着音乐。

听他这么说,人们就对德国、法国,以及他演唱的前苏联,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当然,这些向往是不切实际的,人们必须脚踏实地地面对时下的生活。于是,有人问他:“瓦西里同志,你的歌唱得那么好,可唱这首歌,能把经济危机赶跑吗? 我们可以向瓦西里同志学习,学习他廉洁奉公。可‘列宁同志’又在哪里呢? 谁是‘列宁同志’呢?”

这是个很尖锐的话题,“瓦西里同志”不好回答了。但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笑着对发问的人说:“你看谁像‘列宁同志’,谁就是‘列宁同志’好了。”

人们大笑。看见人们大笑,他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瓦西里的故事》:“瓦西里,运回一火车的粮食;瓦西里,却未吃一口粮,他饿得昏了过去……瓦西里,好样的瓦西里,我用歌声向你致以崇高的敬礼……”

人们随着他轻声歌唱。人们像他那样,吟唱着《瓦西里的故事》,像满天星似的散去了。

他也回了家,妻子正在家里等他。一回到家,他就看见妻子的眼里浸满了泪水。妻子忧伤地说:“我被通知轮岗了……”

他紧紧地搂住妻子,像电影中的瓦西里安慰妻子那样,安慰着自己的妻子:“面包会有的,面包会有的!”

妻子推开他,要他去找本单位的领导同志,讨个说法。

在领导同志的办公室里,领导同志神色凝重地说:“瓦西里同志,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个人总是要做出牺牲的。每个人都要轮岗,包括我们这些领导干部。但我们和群众还不同,我们是工资轮岗人不轮岗,我们还要坚持上班呢。对此,你有什么意见吗?”

他叹了口气,听领导同志这么说,他还能有什么意见呢?走出领导同志的办公室,他发现天空依旧很蓝。

他又唱起了《瓦西里的故事》,自吟自唱。这回,他是唱给自己听的。如果,自己也轮岗了,就用歌声来拯救自己吧。一首歌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果然,没过多久,他也被通知轮岗了。经济危机是残酷的。不想轮岗的人,可以自己选择离岗,另谋职业。他苦恼着,不知是该与大家一起轮岗,还是索性离岗。

“你的歌,唱得那么好,怕什么呢? 干脆去歌厅唱歌吧!”有人对他说。

终于,他咬着牙,选择了离岗。不过,他没有到歌厅去唱歌。他知道自己不适宜去那里唱靡靡之音。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经济危机了,歌厅的生意却很红火。歌厅的门口,总是停着各种牌子的高级轿车。每当夜色降临的时候,他弹着琵琶,一个人在夜灯下独唱。他唱着那些俄罗斯老歌,吸引着无数上年纪的观众。人们专注地听他唱歌,怀旧之情勃发时,便同他合唱。

他的演唱有了新的拓展。除了演唱《瓦西里的故事》之外,他还加唱了《军港之夜》《小白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忘情水》《茉莉花》《祝你生日快乐》《上海滩》等中外好歌金曲。他声情并茂的演唱,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后来,便有一些单位来请他加盟各种演唱大赛了。每唱一次,给他三千块钱。效益差些的单位,也会给他一千块钱。

原单位也请他回去唱歌,参加演唱大赛。代表原单位唱歌,他分文不取。他只有一个要求,给大家演唱那首《瓦西里的故事》。每当他演唱这首歌时,观众们都会热泪盈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包括前排就座的那几位领导同志,也将巴掌拍得分外响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心理等描写手法,将关乎自身命运的情节与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都寓于舒缓自然的叙述中,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
B.瓦西里虽没有去过德国、法国、前苏联等国家,但他却绘声绘色地说出当地人怎样热衷于音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爱慕虚荣的人。
C.小说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十分巧妙,比如经济危机到来,小说是以他人对“瓦西里”尖锐的调侃和夫妻二人工作变化等来展现的。
D.小说不仅描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选择,也以真实的笔触呈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历史,引发人们对自我价值与追求的思索。
【小题2】小说结尾写“每当他演唱这首歌时,观众们都会热泪盈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瓦西里的故事》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莱,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小题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   
【小题2】第②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B.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的态度。
C.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
D.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
【小题4】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5】文章从 →主题的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 四个方面,依次说明了小小说的特点。
【小题6】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