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失的寒冷
张亚凌
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地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甚至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的。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儿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父亲赶忙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再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
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是那场大雪不客气地冻掉我那脆弱的寒冷?
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十三岁的“我”在那一年经受了哪些苦难?请加以概括。
【小题2】文中说“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请简要概括“我”用了哪些“智慧”。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4】文章为何以“遗失的寒冷”为题目?
【小题5】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请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0 12:1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洒在边疆的阳光

林清玄

⑴五点五十分华航飞往旧金山的七四七,眼看着就要起飞了。

⑵我从出境大厅出来,开着车,踩紧油门,正好看见那架七四七以美丽的姿势起飞,我顺着柏油大道飞弛;起先和七四七并行着,才一转眼的时间,飞机已经越过我的头顶,飞向了天的远方。

⑶这是难得的好天,是远行的好日子,阳光普照着大地,一直亮到看不见的远处。飞机势必要破云而过,我不知道在天的那边,是不是也有阳光,我只知道有阳光的地方一定有分离的悲伤和重逢的笑语,我相信,你一定会为你到的地方带来阳光

⑷忽然忆起我们第一次见面,是我参加一个征文比赛得到首奖,他们邀你来颁奖,第二天你就打电话来邀稿,使我受宠若惊。那也就是我为什么愿意放弃别的选择,来追随你的原因。人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虽不敢说能千里弛骋,但我相信只要有了伯乐,千里虽不能至,也不远矣!

⑸我对写作能有坚强的信念,愿意不辞劳苦,苦心熬炼自己,几乎全是受到你的启发。那时最感动我的一件事,是你为了鼓励我从事报导文学的工作,在你的抽屉里永远为我准备了两万元,你说:“只要你什么时候要出发,就动用这一笔钱随时出发。”而且那一笔钱不时地填满,那时确曾成为我随时出发的最大动力。你有时先预支稿费给我,说:“你写来以后再扣除吧!”

⑹这是两件小事,但能这样鼓励新人的编辑,恐怕再也不可得见了。后来当我知道你出身贫穷,读书的时候经常举债度日,后来还能那样重义轻财,更令我敬佩。这种胸襟是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

⑺因此,虽然多年来的时迁事移,使我们的处境都完全改变了,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是你最初的子弟,是你一手把我培植起来的。这样的恩义,又岂是友情两字可以了得?你的广交天下,心怀四海,像我这样的子弟更不在少数。在你的手中,重创了副刊的生机,推展了文学的广度,再塑乡土的形象,提高了文化艺术的层次,这些论者早有定评。只是深知的朋友才知道你的另一面,这一面是你豪气干云地唱黄河的歌,是你谈起父亲在西北拓荒时的雄心万丈,是你饮尽烈酒还怀思着乡土故国,是你遭受挫折而不对理想丧失信心,是你永远关怀着那些隐在角落里的人,是你对朋友只有付出而不期待他们的回报。

⑻最重要的是,你是堂堂正正的人,从来行事坦荡磊落,没有不可告人之事。

⑼十几年前,我初读到你写的诗和介绍艺术的文章,我就觉得你若不做呼风唤雨的编辑人,也会是个优秀的作家,或是真诚的学者。有时长夜思及,不免为你这方面的长才没有延展而感到遗憾,但是想到你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也就释然了。

⑽听到你要去外国进修,我的内心最是欣喜。也许只有这一条路,才能令你摆脱十年俗务,从你最年轻的那一段出发。那种感觉就如同我们离开人群,走到一个风景特秀的地方,盛景可期,你可以纵情地写你的诗,放声地唱你的歌,而没有形象和成就的顾虑了。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登上了高峰,却不能沉潜山谷,他很快就会老化,也就再也不能攀登更高的山。这也就是我等待你归来创造更大天地的信念,我仍愿像十年来那样追随你。

⑾故国此去,再也不能像以前满座高朋的热闹,再也不能像以前天马行空的豪情,但是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上,能有片刻的安静,能回视自己来路上的掌声,能独自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刻是多么的可贵呀!我们会怀念着你,到你登机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王维“遍插茉萸少一人”的诗意。

⑿我总是相信,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

⒀乡愁总是在远方,想念也总在离开以后,我们曾并肩走过,对酒歌过,我们是同槽系过马的,如今你天涯卸鞍壮士磨剑,我却还在江南里独自放马,这样想时,你的处境就令我欣羡。

⒁我的台北到了,你的威斯康辛也快到了,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我煮酒,等着你回来赋诗。

⒂我们先干了手中的这杯酒。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看似平常地娓娓道来,但抓住了看飞机起飞的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心中的怅惘之情在字里行间流出。
B.记忆中的两件小事儿,虽只三言两语交代,但伯乐相马的类比、寥寥几句的语言、杜诗的引用却形象地写出了心中真挚的情怀。
C.作者在第十段说“从你最年轻的那一段出发”,是说一个人离开人群,到风景秀丽的地方去,身体、心态都会恢复年轻状态。
D.文末作者引用前人诗句“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非常含蓄恰切地表明离别之思与对“你”的殷殷祝愿,与开头呼应。
【小题2】文中两处划线句子都写到“阳光”,结合文本,说说两处“阳光”的作用。
【小题3】文章同时使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举例分析这样写对表情达意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手机辐射与脑瘤

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手机却也有可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在媒体上,关于手机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频频针对手机辐射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的说法让用户担心不已。

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安民说:“我们暂且不谈手机辐射是否会导致脑瘤的问趣,单从生活现象说起。现在大家讨论得较多的是电脑辐射,但是,手机的辐射比电脑更为强烈。倘若手机和电脑放在一起,手机来电时的高波使得电脑显示器闪动。但是,开电脑时手机是没有任何反应的,如果把手机放在家用电器上,被影响的也是其他家用电器”。

手机辐射能导致脑瘤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导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狄国庆近年来格外关注辐射这一话题,特别是使用手机导致辐射。“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手机辐射将会給现代人带来很多未知的疾病。如果生活中不得不用,最好戴上耳机。”狄国庆非常担心手机带来的风险,“因为从电磁波影响生物体细胞的活性来说,手机的輻射超过其他辐射千万倍”。

狄国庆称:“使用手机打电话时,受影响最大的是头和面部。电磁波辐射时,首先的反应是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热则会破坏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如果接打手机让自己有发热感就得注意了,因 为那意味着脑部某些细胞被电磁波穿透了。”他还说:“生法在电子化环境里,这种电磁辐射无时无 刻不在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时手机附近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电磁福射。即使你本人没 有打电话,也难以避免不受辐射影响。辐射悄悄地被我们的身体吸收。”

手机辐射不会导致脑瘤

虽然物理学家和医生都称手机辐射的危害很大,但是绝大部分厂商代表却称手机是安全的。虽然他们的理由大多數是委婉的:“我们的手机在出厂时都经过了检测,绝对不会让福射超标的手机流入市场。”

与手机辐射致病的研究相对应,关于手机安全的言论和研究亦层出不穷。200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热休克”癌症理论,这是第一个将手机辐射与癌症相关联的理论。第二年,美国癌症协 会正式表态: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手机电波因为没有远离輻射,且能量很低,不可能导致癌症 。

一旦某处出现了手机癌症的言论,便马上会出现数倍的由公关策略炮制的研究结果,称手机是安全的,告诉用户可以放心使用。而这样的手机安全全论往往被众多手机厂商所认可。持对立现点的李安民则认为,现在说手机辐射不影响健康,还为时太早,一切都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B.作者几年来格外关注辐射这一话题,尤其是使用手机导致的辐射。
C.手机究竟会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尚无定论,还有待更深入的研宄。
D.手机在出厂时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因此认为手机能导致脑瘤的说法实在是杞人忧天。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对手机辐射与脑瘤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认可哪一个观点。
B.文章以手机在人们生活中尤显重要为前提引出科学家和医生们的担忧,这种担忧又被绝大部分手机厂商否定。
C.文中狄国庆用大量的观点来证明手机辐射确实对人们的健康有害,辐射正悄悄地被人们的身体吸收。
D.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人们关于手机辐射与脑瘤因果关系的争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物理学家狄国庆的观点的一项是
A.手机辐射会给现代人带来疾病。如果生活中不得不用,最好能戴上耳机。
B.手机的辐射比电脑和其他电器的辐射更为强烈。把手机和其他电器放一块,被影响的是其他家用电器。
C.使用手机打电话时,受影响最大的是头和面部,因为脑部某些细胞会被手机电磁波穿透。
D.电磁辐射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们的身体。即使你本人没有打电话,也难以避免不受辐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岳庙的树

简 默

我是真的没想到,此次来杭州,住处竟然离岳庙如此近,下去一面缓坡就到了。

我瞻仰岳庙,天色晦暗,飘着雨丝,添了几分凉意。从树上不时响亮地传来的寒鸦鸣叫,更加重了我内心的凄凉。

在岳庙,忠与奸鲜明对峙,善与恶尖锐冲突。奸与恶和它们的化身,无处藏匿,也无法遁形,以永远下跪的姿势,以冰冷的铁的质地,时时刻刻地锈着、蚀着,忍着、受着时光的漫漫酷刑。有幸的不仅是青山,还有坚贞不屈的精忠柏;无辜的不仅是白铁,还有被激烈肢解的桧树。这里遍地写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太阳照在岳王坟上,离离青草岁岁枯荣,雨中金黄的菊花倔强怒放。

大殿前那些高大遒劲的樟树,自明清存活至今,阅尽了朝代更迭,世事变幻,已是不可盈抱的古树。世间椿树因气味不同,有香椿为椿,臭椿为樗之称。但对于樟树,香樟是别名,臭樟也是,说的是同一种树,浑身散发的是同一类气息。叫香樟者众,唤臭樟者寡,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树像樟树一样集香臭于一身,也不清楚岳庙为什么要栽这种树,也许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香气寓意某种操守和品质。其实古人是不喜欢樟树的,主要原因是这种乔木四季常绿,又高又大,不会随着季节变换容颜和表情,种在庭院炎夏挡风寒冬遮阳。

眼前这些樟树纠缠着凋谢的藤蔓,树干枝条上斑驳着明时苍苔清时地衣,我观它们如岳飞的一生。自背上深深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开始,忠君与爱国的种子便在岳飞心头萌芽,渐渐地长成一棵参天樟树。岳飞弱冠之年从军,投身效命抗金战场十六年,从绍兴四年收复襄汉六郡到绍兴十一年遇害,一直是南宋抗金执牛耳者。笼络利用岳飞等良将安内攘外,自己坐稳皇位的宋高宗满足于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现状,处心积虑地打击和束缚岳飞乘胜北伐收复中原的念头和手脚,他曾在岳飞出师前下手诏告诫岳飞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可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定要严惩。等到颍昌大捷后,正当岳飞踌躇满志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时,高宗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召他班师,同时下令其他各路军队撤军,这无疑是釜底抽薪的一招。将帅即使跑到了天边,身上也永远牵系着一根看不见的皇权之线,就像一只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难逃来自手的操纵。在君命和形势的双重夹击逼迫下,岳飞一次次地抑制住北伐的强烈念头,勒住向着中原仰天长嘶的战马,面对百姓怆然泪下:“吾不得擅留。”

苟安偷生于半壁江山的高宗,本无意北伐收复中原,甚至没做过统一的梦。岳飞在抗金战场上连连奏捷,只是为他与金朝和议提供了讨价还价的资本和筹码。愤而辞职、建议立太子、坚定不移地抗金是岳飞的“三宗罪”。金兀术也送书信给秦桧说:“必杀飞,始可和。”高宗与秦桧目的一致,除掉岳飞,和议既可以顺利进行,又能杀一儆百,震慑其他敢于挑战皇权的武将。岳飞在战场上赢得的胜利越多越大,就离死亡越近越快。因此岳飞必死无疑,死于他毫不妥协的抗金立场,死于他是和议的绊脚石,死于他的宁折不弯、忠心忧愤,死于他的廉洁正直、独善其身,死于他的不爱钱也不好色……

岳飞像极了诸葛亮,一生牵挂和忙碌的唯有北伐。他的悲剧在于既想北伐恢复中原,又要忠诚于只想通过和议偏安偷生的高宗。忠君与爱国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它们根深蒂固地盘踞在岳飞身上,像一盘严丝合缝的磨,沿着既定的轨道,反反复复地转动着,折磨着他,消弭着他,就像眼前这些既叫香樟又唤臭樟的树。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岳飞,却为何以“岳庙的树”为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民族手工艺传承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年青一代在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日趋淡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制约了有组织的生产结构的形成和产业化发展;宣传展示力度不够、工序复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的潮流,使得传统民间工业的复兴看到了新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使民间工艺真正地走出民间,进入大众的视线。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销售,利用当下自媒体最流行的直播APP展示传统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借助当前的MOOC平台,将传统的手工艺做成文化专题,录制成小的视频片段,供国人学习传承。

(摘编自《科技信息·上旬刊》2017年第5期《互联网+传统手工艺》)

材料二:

传统工艺品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下必然会有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工艺品价格随着人们对新鲜手工制品的好奇心而不断升高;手工艺制品店主会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加,对质量的要求不再追求精益求精,造成工艺品质量下降;当完全纯正的传统手工艺融入了电子商务的元素以后,许多商家为了追逐利益而随意效仿,使最纯正的手工艺丧失了其原本的味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如今的社会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法律机制不完善,加之群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手工艺的“原真性”和从业人员的权益得不到相关的维护。传统手工艺与互联网相结合会造成传统手工艺品知识产权问题的“升级”,造假产品与低质量产品层出不穷,造成知识产权更加难以得到保护。

我们当然应该清醒地审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制作面临的新问题,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在发展中找到应对之策,这需要有新的智慧和更加合理的运作机制。

(摘编自王智莹、沈冰轩等《传统手工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材料三:

互联网之风的吹来为传统工艺带来了不少新机遇、新发展,淘宝、京东等商家提供的平台和链接发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传统工艺品的营销模式,将传统工艺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让传统手工艺走出“隐在深山无人识”的困境。

手工艺者通过在线收集的准确消费数据,就能掌握市场动向和市场需求。根据阿里研究院对传统产业带上消费者群体的调查,目前线上传统手工艺品买家普遍以80后、90后为主,互联网电商平台为传统手工业挖掘了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与此同时,淘宝、京东等大平台也在积极地助力着传统工艺的发展。京东参与了“中国手工坊设计交换计划”,淘宝更是主动举办了首届“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峰会。

(摘编自《东方新闻》2017年6月1日《匠心传承:互联网正在成为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材料四:

互联网思维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工艺的商业模式,使个性化、可订制的模式渗透到传统手工艺领域。例如福安老字号银楼“珍华堂”第七代传人林伟星称自己制作的手镯里面有一个二维码,顾客可以用手机扫描,听到一声“我爱你”的语音。

清华大学陈岸瑛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民间工艺的发展,首先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只有活起来,艺术才有生命力。

(摘编自柴逸扉等《当民间工艺遇上“互联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手工艺当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原有的宣传方式、营销手段都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寻求改变。
B.年青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日趋淡薄是民族手工艺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开掘新的消费群极有必要。
C.互联网+潮流,为传统民间工业的复兴创造了新的机遇,对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关注度有着积极意义。
D.传统工艺品在互联网背景下还会面临新的问题,涉及手工艺产品价格、质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直播平台和MOOC平台展示传统民间工艺,这表明新的科技平台在宣传民族工艺中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B.电子商务元素的融入应当与传统手工艺的“原真性”相结合,依靠新的智慧和更加合理的运作机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C.手工艺者在线收集准确消费数据,掌握市场动向和市场需求;淘宝、京东等大平台也积极助力传统工艺的发展。
D.传统工艺的商业模式改变,带来传统手工艺领域个性化、可订制的模式的产生,并引发互联网思维的兴起。
【小题3】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可以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手工业发展?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送我的雨
纳兰妙珠
下雨,如老友来访。
云晓得天,不了解地。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亿万只晶莹的触手,从高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汪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绪都显得鲜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
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
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走,出去看雨。
为什么喜欢雨?
你答,因为雨有趣啊。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
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试探着落,噼,啪,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接着,平时矜默的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雨扑到伞顶,什么也没抓住,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隔岸观火,隔伞观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成一个干燥空间。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
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
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看得正呆,见一人持伞刺穿雨幕而来,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一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雨幕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
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
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雨轻得像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没带伞,头发也并不湿,只是渐渐潮黏,头皮上感到凉意。小雨里的树,草,花,都特别好看,枝叶低垂,像在做梦,时而微颤,如婴儿闭目吮乳时唇角抿动。
深秋的雨已有了雪气,投在一个小城的客栈,早早并肩在雨声里躺下。忽听到几声梆子,叫卖声:米酒,米酒嘞……商量犹豫要不要披衣买酒的当儿,叫卖声已远了。
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遇雨,两人仅有一片巴掌大的“铅笔伞”。很多墓上都盖起一座微缩教堂似的小建筑,尖顶彩窗,里面供奉耶稣十字架,有门,都虚掩着。一对洋青年钻进去搂抱着避雨。我说,咱们也找一间,避一会儿。你坚持不去,宁愿淋着。说,那下面有棺椁的呀,踩在别人头上,多不敬……最后还是听你的,尊重亡者,淋雨离开。
我本来怕雨。因为小时住平房,盛夏,雨持续两小时以上,屋里就要浸水了;又怕冷,又怕弄湿鞋,而无论怎么像偷珠宝的女盗一样小心地左跳右闪,躲开大小水坑的机关陷阱,最后球鞋仍要神奇地湿掉,双足浸水,遂整日不悦。但是,你欢喜雨。所以我也慢慢敢于打开门,让雨水飞进来,跑进来,手拉着手,踮着它们伶俐的、光滑的脚尖。
春雨微腥,是各种植物奋力萌发的腥,近似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体嗅。夏雨像酒,淋雨犹如痛饮,不久辄醺然。秋雨生寒,像某高傲人儿冰冷的手指,与他把臂同行,款款倾谈,方知他内里别有深情。
这些雨,都是你引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收。
雨本是你的友人,你不在,它们时或前来,陪我絮语,倚熟卖熟地,把心思一一说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吸人眼球,“你送我的雨”,不是自然界的原生态的雨,而是“老友来访”时下的雨。接着是对雨的描写,细致生动,有个性,有思考。
B.为什么喜欢雨?一句提问,破空而来,引入深思。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者的答案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试着从你的角度想”。
C.主体部分写“雨中与你同行”,在雨幕中行走的过程中,雨不仅给“我”带来了清新的感觉,而且给“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这个部分时空转换,写得妙趣横生。
D.结尾点题,点得巧妙,点得灵动,尤其是最后一句,构思又有了新境界,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即使你不在身边,“我”依然自得其乐。
【小题2】作品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作品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