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它包含了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多丽的自然世界所瞠目。《山海经》中出现的空间可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具体到日常生活空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颗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亦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些标志性的乡土环境,过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今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未来也将成为村落得以保持的特有景观和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折射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逻辑:敬畏自然世界,守护生命底色,注重生活美学,演化生态叙事。
(节选自2017年08月04日《光明日报》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
B.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以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为起点。
C.人类一方面对自然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另一方面又对神秘且神圣的自然充满了敬畏。
D.从某种角度说,风水可以看作是人们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中“守住绿水青山”的内涵。
B.文章从正面想象和负面想象两个角度,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虔诚仰慕,甚至敬畏。
C.文章以从古到今的顺序,证实风水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又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作用。
D.文章举乡土环境一例,证明了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部世界是指与人类的生活空间相对的其余的世界,它与内部世界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B.《山海经》把空间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而龙王庙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
C.山神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供奉山神和龙王的仪式,体现了人们的想象。
D.在古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风水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甚至与帝国兴亡都有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09:4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 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24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24小时后被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小题1】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
B.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C.“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
D.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
B.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
C.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D.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统的驱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
【小题3】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
B.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C.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的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D.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小题2】“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
清凉世界出手中
郭艺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扇子。从古至今,扇子一直备受国人喜爱,除了作为扇风引凉的器具,更与其雅致精巧、具备抒情寓意的艺术风韵分不开——于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喜欢“题扇”“画扇”以抒个人雅趣,互赠扇子并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更成为丈人间的一种雅事。扇子不仅成了中国书画创作的重要载体,更凝聚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复杂的制扇技艺,也让人们领略到精细玲珑的扇子背后,制扇匠人在巧料、巧工、巧饰、巧色等技艺中累积的智慧和创造的文明,使人们更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趣。
江南地区的扇文化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杭扇和苏扇因其种类多样、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杭州的黑纸扇与苏州的白纸扇更是被并誉为“杭黑苏白”,成为折扇中的名品。1937年,为迎合市场需要,杭扇中出现了具有城市时尚的檀香拉花绢面女式扇。扇面描绘花卉和风景,色彩以淡柔为主,并有着极其雅致的名号“西泠”“玉带”“双峰”,把西子的温婉带入了扇的品性。除此以外,杭扇中还出现了书画扇、曲艺扇和舞蹈扇等一批创新产品。
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南方多采用竹为扇骨材质,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通过抛光、打磨技艺,体现材质光色之关,再经雕刻、镶嵌来美饰扇骨。除了竹以外,扇骨也采用如乌木、紫檀、白檀、楠木、鸡翅、黄杨、桃丝木等上等木材以及兽骨、玳瑁、牛角甚至金属等其他材质。明清时期,扇面制作愈发讲究。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如“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精品。由于文人雅士参与,在扇骨上雕刻书法、篆刻、图案等,不仅促进扇骨制作技艺,也提升了扇子的艺术价值——雕工的精微与细致,体现了扇子的雅致与品位,与扇面艺术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的黑纸扇,曾常被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深为宫廷贵族及文人墨客所青睐,故黑纸扇又有“贡扇”之称。“王星记”生产的黑纸扇为扇中一绝。黑纸扇分为“全本”和“全棕”两种。“全本”扇骨取材浙江安吉、绍兴等地的毛竹(又称玉竹),以六年以上竹龄、入冬后截取的竹为原料;“全棕”扇骨则以云南、广西野生棕竹为材,其料色泽乌黑、纹路自然。黑纸扇经过制骨、湖面、摺面、上色、研磨、整形等86道独特的工序,可使其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故而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誉。其扇面装饰也极为讲究,有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形式。
近年,新一代艺人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理念挖掘传统扇工艺精华,使中国传统名扇越老越显生机。以“王星记”扇厂为例,其手工艺人为响应新中国成立后多出高品位名牌产品的号召,对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檀香扇做了进一步改良,使其有了较大发展。另外,其书画扇亦不断推陈出新,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沙孟海、吴弗之、黄胄、程十发诸先生,都曾在扇子上题字作画……从最初的一把黑纸扇,到现在拥有15大类4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的“扇子王国”,“王星记”凝聚了历代制扇艺人的精思佳构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样式基础上,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知名品牌。
多少年过往,一代代手工艺人用匠心与信念制扇,他们从材质、工艺、艺术形态上追寻高雅,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技艺化解“物”的冷漠,开启“物”的灵性,使扇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这种对工艺品质和品格至善至关的追求,必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促进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行文思路。
【小题2】围绕制扇,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和你对扇子的了解,谈一谈扇子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中药铺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由老中医李医生坐堂;另一间,是药铺,有两排暗红色大柜子,柜中塞满抽屉,抽屉门贴着一张白色泛黄的小纸片,毛笔楷书写着奇奇怪怪的中药名。这些药名,全是白发苍苍的李医生写的,他面貌清瘦,戴着老花镜,一口上海腔。因为有了这个神仙一般形貌和气质的老中医,很多人慕名而来,连看他开处方都是一种享受:望闻问切一阵,他就在处方笺上龙飞凤舞,写出一串天书般的符号,递给我母亲。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颗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震惊不已:它们的名字,怎么那样奇异呀,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等,我不由得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那厮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听说,是市场经济原因。母亲他们这个小小的中药铺,并不赚钱,无论是卖药还是打针,收费都极其低廉,近乎成本价,我亲眼看见,一大包药,只收几角或块把钱,能有什么赚头?于是,大家被迫把门面卖了,各分得了几千块钱,散伙走人。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由父亲彻底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或等同于诗人,比如,我所仰慕的傅青主傅山。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好用,它能帮我发热而痊愈。或者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很正常吗?它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应该已有一层延年益寿的包浆护体。而对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无奈的愁啼悲苦。

(取材于甘典江的同名散文)

【小题1】简析第四段中的“抓药”细节。
【小题2】第五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小题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小题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颀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北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却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网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丰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投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闵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秀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务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炫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 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 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 也于 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 《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妁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城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着法。
(有改动)
相关链接:
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B.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C.“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D.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小题2】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小题3】周有光在他传奇的一生中,完成了多个领域的建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在周有光身上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