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张 炼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196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钟扬,少年早慧,勤奋刻苦。1979年,钟扬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1984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多种珍稀植物。”钟扬心中发酸。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1500种植物的岛国装扮成了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研究中掌握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肌理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链接一: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洞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链接二: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链接三: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小题3】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4】阅读上文并联系课文《“探界者”钟扬》,说说“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包含哪些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12:4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薛宝钗虽然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思想上并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论诗时,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大观园里结诗社,青年男女共赋海棠诗。迎春提出疑问:“都还未赏,先倒做诗。”这时宝钗说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有这些诗了。”这里宝钗提出一个“寄兴写情”的观点。脂砚斋对此评曰:“真诗人语!”批得非常好。薛宝钗的那首咏白海棠诗,正是她这个创作主张的最好实践,诗不拘泥于赋白海棠之形,而是重在传达出白海棠之神,重在比兴寄托,于是有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的传神之笔,有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寄兴之意,因而这首诗也成了宝钗性格的一个形象写照,人们由这首诗便会很容易地想象出她那特有的端庄稳重、敦厚温柔的品格,乃至她的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特别是“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二句,深蕴哲理,更能引人遐想。有人说宝钗倡导“寄兴写情”,而此诗却并非以“情”、“兴”见长,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此说不免有些欠妥,显然是把“寄兴写情”看得面太窄了。
宝钗不主张因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史湘云问咏菊诗“该限何韵?”宝钗答道:“我平生最不善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限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此而难人。”于是湘云听后说:“这话很是。”这表明,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宝钗更重视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薛宝钗还认为作诗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而要勇于翻出新意来,这才可能写出好诗。在第六十四回中,宝钗曾指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是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从中可以看出,宝钗对中国古代诗歌熟记于胸中,并且能够显示出她那目光四射、烛照深微的识见。薛宝钗在理论上主张诗要立意新奇,善翻古人之意,在实践上也是这样做的。薛宝钗的《临江仙》一词就很好地体现了她的这一主张,特别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二句,唱出了古今柳絮诗词的最高音,也让人们透过词句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因深得众人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第四十九回中,薛宝钗因香菱作诗入魔,史湘云整日大谈写诗,曾对湘云开玩笑说:“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完全可以看出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诗人的艺术风格还是熟滥于心,了如指掌的,也表明了她的诗歌素养。
(摘编自张庆善、刘永良《漫说红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理论上,薛宝钗主张学习古人的寄兴写情,对此脂砚斋评价很高,认为宝钗深得作诗的精髓。
B.在具体创作中,薛宝钗以“胭脂洗出秋阶影”“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传神之笔实践了自己的比兴寄托主张。
C.欣赏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一位端庄稳重、敦厚温柔、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女子形象便会跃然眼前。
D.宝钗不喜欢作诗用限韵来束缚人,认为那是小家派,所以她对格律严格的唐代近体诗、宋词等评价不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宝钗一方面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对湘云作诗大加讥讽,另一方面她却写诗论诗,足见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B.薛宝钗对“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评价很高,认为两诗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于其他人。
C.宝钗认为林黛玉的五首咏史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从而对黛玉的诗作予以高度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薛宝钗主张诗要立意新奇。
D.宝钗作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写出了“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佳句,让人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深受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句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可见,在此种观点中,唐诗的风格应是重在抒发情兴,而宋诗的风格则重在体现哲理。
B.宝钗认为,前人所咏昭君之诗有悲挽昭君的,有讥讽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属于后者,没有悲叹昭君。
C.宝钗聪慧过人,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如倡导“寄兴写情”;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要勇于翻出新意。
D.由薛宝钗的论诗,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某些诗学主张。他借宝钗之口出来谈诗,并且所谈又见解非凡、有新意,从中足见曹雪芹的独具匠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因而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工业发展较落后,然而在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早的重工业基地。除此之外,该地区生态资源丰富,林业、畜牧业发展均靠前。根据相关数据,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东北的经济以及工业化水准均大幅度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地区工业方面的GDP总量超过全国一半,遥遥领先其他省份。然而在近些年,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还是远超全国平均水准。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之下,东北地区可以说是观念落后、产业结构滞后,这些阻碍因素导致其经济发展远落后沿海地区,甚至很多内陆地区。振兴东北势在必行。东北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样看来,这个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对于急需振兴的东北者工业基地来说,是极具战略意义的。

(摘自《智富时代》)

材料二:

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固难,与缺乏一股强劲的东风激活这些优势资源与要素有关。这股东风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东北经济增速较快下滑,正可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只有使出狠劲,全面深化改革,由“等靠要”变为“闯改创”,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其中,尤其应抓好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从财政、税收、金融及服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使老工业基地成为创新创业沃土。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使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积被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四是整持多轮驱动,既依靠创新创业,又扩大政府基础建设投资、扩大出口和消费,合力拉动经济增长。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应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优化人口结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竞争力的下滑,既与中国已经进入由中高速增长到次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特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与全球经济周期以及逆全球化的外部因素有关:既与东北地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的特性相关,也与东北地区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特征有关,是国内国外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叠加效应。因此,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只是发展中国家所西临的问题和困境的一个缩影,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无须刻意放大或故意扭曲。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国家发改委2016年11月17日举行的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操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指出,当前,东北经济仍在筑底。对东北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用20个字来概括;增进偏低,仍在筑底,国难较大。分化加大,亮点不少。“总的来看,我们认为东北经济处在不断正底的过程中,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东北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提出了振兴东北经济势在必行的看法。
B.材料二中,(人民日报)认为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困难,与未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
C.材料三分析东北经济下滑的原因,指出这是改革中的问题,并提出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
D.材料四中,周建平认为东北经济增速偏低仍在筑底,并对未来东北经挤走向进行了预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解故之前直至改革开放前期,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导下,经济一直遥遥领先。
B.振兴东北经济,可利用东北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一发展机遇,改变落后状况。
C.国家正在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坐等靠,要勇敢创新,大胆改革。
D.东北经济下滑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东北面临的困境是发展中国家通常会面临的困境的缩影。
【小题3】从政府层面上看,要使东北摆脱经济困境,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归  航

陆颖墨

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舰长肖海波心头一颤,死死盯着右边的海面。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西昌舰是新型驱逐舰,肖海波任舰长已有三年。他下达出航命令时,立即感到了异常:兄弟舰很顺利地解缆起锚,西昌舰却无法解开缆绳离开防风水鼓——军舰被土台风咬住了。这太平洋上的土台风,来无影,去无踪,根本不在预报的视线之内,也没法预防。这风,肖海波遇到过,也较量过,虽然没有输过,但心里并不托底。

有些官兵开始慌神。一个老水兵在腰上系上保险带,要冲出舰桥,试图在巨浪间隙中解缆,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吼道:“想喂鱼呀?!”

怎么办?!肖海波自己把头伸出舰桥舱门,那几千吨的水鼓上拽住军舰的缆绳异常结实,肖海波一咬牙,一把斧子从他手中飞了过去,他心中大叹一声:“晚了!”斧刃准确地砍中了绳子的中间,但舰身随着波浪左斜,滑过了。

“只剩一把斧头了!”他握住斧把的手有些颤抖,台风不允许他犹豫,他努力对自己说:“你能行,能行!让自己静下神来!”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在缆绳绷得最直时,一下子给斩断了!

西昌舰像脱缰的野马,飞速驶离锚地。

一团蓝色的火球从远处的海面滚过,不一会儿传来一阵闷响,是滚地雷!肖海波更加断定今天这土台风是传说中最凶狠的,自己以前没有遇见过。像是为了印证他的判断,舰上的龙骨在嘎嘎作响。巨浪中,几千吨的西昌舰像一叶小舟,左晃右摆。有两次,似乎就要翻身沉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

不行,一定要赶紧想出对策,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久久凝视着海面。突然,他腾出左手,揉了一下眼睛,又揉了一下,心里一动。

他连忙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

操舵兵立刻点头。

“就朝那儿开!”

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的海面。

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

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了。

那海面上的漩涡,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看来,平时的功课真没有白做!

舰桥里的几个兵,管舵向的、管速度的、管航线的、管报务的等,都回过神了,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安全了,但依然在最危险的地方。副舰长早让他派到了轮机房,那里非常重要,舰桥是军舰的脑子,轮机是军舰的心脏。台风刚来时,有几个新兵晕船呕吐,吐出了胆汁,有一个昏头昏脑差点儿掉进海里去。舰医出身的舰政委就是有办法,思想和身体一起调理,把他们稳住了。

然而,土台风无法预测,上级也没法告诉他。怎么办呢?

他心中一阵发空,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

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

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和舰政委说过:这么好的家当,就由你们收拾了。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是的,靠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要冲出去!

他下达了突围命令。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水兵们的眼神告诉肖海波,他们有信心,也赞同舰长的决定:突围!

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庞大的舰身,在肖海波和水兵们的操纵下,竟然变得如此灵活!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舰首和左甲板都像勺子一样伸进了巨浪,但是每一次都把巨浪的牙齿击碎。每一次快要冲出台风圈的时候,总有一个更高的巨浪张开大口,似乎要把西昌舰吞掉。肖海波知道这张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他终于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看似凶猛的大口……

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肖海波眼睛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的面颊流下。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是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猛扑”“掠过”“浇盖”等一系列词语,描写了巨浪袭上舰艇的骇人一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烘托并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B.“他不知该怎么办,开始慌神儿”,这是遭遇滚地雷时肖海波的心理反应,小说中还有两处提到他自问“怎么办”,这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C.“朝那漩涡开?”“是的,执行命令!”两人之间简短的对话意味深长,操舵兵对命令心存疑虑却又毫不犹豫地执行,表现出对肖海波的信任。
D.航程即将结束,肖海波下达了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这一句话反映了他历尽艰险身心俱疲,不免有些后怕的虚弱状态。
【小题2】小说中肖海波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归航”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

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不断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

龙文化符号化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迸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在夏商周到明清这段时间,中国历史的主流文化才保持对龙文化的崇拜。
B.无论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与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
C.正因为中国龙文化具有博大丰富的内涵,所以它具有不断调适包容的特点
D.龙文化容纳中国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故其发展表现为创新性的文化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一体性龙文化崇拜与多元化民族信仰,分析了一体多元文化的意义。
B.文章以龙舟竞渡、佛教龙文化与龙王文化为例,证明中国古代龙文化起源不清。
C.文章以《乾》卦中龙的比喻为例,证明龙文化智慧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
D.文章论证结构是分总式,在分析中国文化各种特点基础上得出文化自信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文化冲突,文化多元共生且统一是重要的原因。
B.虽然曾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资源,但是中国民间仍然可以分享龙文化这一符号。
C.因为龙文化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持续的发展,所以中华民族今天屹立于世界。
D.中华文明成熟并且多元一体,这是它在当今世界上呈现出无限活力的唯一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