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
袁浩
①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的那一天是春末夏初,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阳光说不出的灿烂。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麦子在乡村母性的田野里一个劲地疯长。我,还有和我年岁相当的几个乡野少年聚守一起。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几个青春少年说得最多的是跟小虎队和港台流行歌曲有关的话题。《青苹果乐园》、《逍遥游》和《蝴蝶飞啊》让我们一帮青春的心灵渴望飞翔。青春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无论何时提起那段成长旺盛期的话题我们都记忆如初。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③那一年那一天的正午,母亲站在我现在应该叫故乡的小村家门口大声地喊着我的乳名。那喊声与我们正在谈论的所有事物无关。母亲的喊声将小村中的狗都给惊吠了,于是我扬了扬手,将一段白色的确良衬衫的袖子捋了捋,终于,我的手腕上显现出了那块上海牌手表,我瞟了一眼说,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家吃饭了。其实,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吃晌饭跟那块手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④那一年那一天的中午,我回到家。父亲正在收听我家那台“樱花”牌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那个叫刘兰芳的著名评书艺人绘声绘色地播讲着传统评书《杨家将》。我一到家,母亲便开饭了。我,弟弟,妹妹,还有父亲,母亲,我们围坐在一起。母亲将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面条是母亲忙活了大半天亲手擀制的豆麦面,菜也是母亲冬日里腌制的咸菜。于是我们一家人就着咸菜,听着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我们每一个的嘴里都发出吱吱”不停地吸食面条的唏嘘的声音。那一天的中午,我们一家人吃面条的声音不绝于耳,酣畅淋漓。咸菜和豆麦面条吃得我这个乡村少年鼻尖直冒汗。那声音嘈杂而馨香,那场景也已成为一幅我永世不忘的温馨画面。
⑤那一年那一天的下午,我在家实在没事,爹就让我下地给花生薅草。春末夏初,花生正在开花。花生花是黄褐色的,花生苗是绿油油的.,很是喜人。我跟在爹娘的身后,挥锄落汗。乡村里的天空最是明净,不远处还有几只斑鸠鸟在叫唤。花生地旁边的麦子即将接近熟稔的味道漫溢了过来,还有小村路口旁的老槐树上飘散着的槐花的清香。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丰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⑥日暮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村道上鱼贯着我的乡邻和不同辈分的族人。田间地头农家放工的路上,其实是乡村讯息最传统最原始的交流与发布的场所。今晚的小村又要放露天电影了,这是我这样的少年走在放工之后的村道上,获取的最感兴趣的信息。这足以使我顷刻间化解半天的辛劳和疲惫。那一年那一天的晚饭我吃得略显仓促,因为那一晚上传出的电影里的热闹声响最是撩拨一颗颗拥有好奇之心的乡野少年。那一年那一天晚上的电影格外好看!一部叫做《少林寺》的彩色宽银幕武打片看得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唏嘘不已。那一天那一晚的如水月色何时散尽我们不得而知,李连杰还有那来自远古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更是我们的最爱。一时间我们在电影散去后竟久久不愿离散,我们一个个仿佛还沉浸在一段抗暴助义历史故事和杂糅进去的少林功夫的美轮美奂、博大精深里。那一天那一晚的电影是现今我在城里的家中打开那个叫做CCTV-6的电影专题频道所永远找寻不到的一种绝妙视听盛宴。
⑦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③现在的我再也没有那一年那一天青春少年的清心寡欲的心态了。故乡,记忆中美好故事的背景也已成为了梦境。时光就是这么残酷地将一个人拉入尘世的风尘,逼你不得不就范。不由得又想起了海子的那首诗来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⑨就这样,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被我写进了记忆,记忆也便甘之如饴。
(《散文百家》2010年第9期)
【小题1】(小题1)品味第③段中画线词语,指出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2)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小题3】(小题3)第④段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家人吃面条酣畅淋漓的场面。请赏析这个场面描写。(4分)
【小题4】(小题4)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个?(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①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②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一见手稿,爱不释手。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③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④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⑤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⑥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盟,他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⑦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首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⑧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⑨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汪曾祺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的原因。
【小题2】请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文字。
【小题3】根据文中内容,请你谈谈汪曾祺的“自然天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作者叙写往事,娓娓道来,虽然没有高喊对汪曾祺的深切怀念,但他的惋惜与思念,仍然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清晰可辨。
C.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D.作者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E.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2003年位居全球 500 强的我国高校只有 9 所,2017 年上升到 45 所。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大学发展却始终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国现代大学起源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建立的西式学堂,目的在于学习西方以强国,与本土文化传统关联较少。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中西大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之中:一方面,现代大学在建制上基于西方大学模式;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大学的日常运行中发挥影响。
西方经典大学理念强调知识的本体论意义,坚持从苏格拉底所开启并在柏拉图时代得以奠定的对知识和伦理加以反思的知识论传统。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知识,尤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个体与集体的结合,强调学校与政治、社会、自然的结合。两种文化传统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这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显著地体现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中。根据 2016 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我国大陆高校有 19 所;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有 41 所;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中国高校只有 3 所。
事实上,整个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沿循西方大学模式的发展进程也受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极大影响。东亚诸社会都在与西方大学模式的碰撞方面经历了相似的困难。例如,日本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窘境。然而,纵观世界,在西方大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几百年间,很少有除东亚之外的其他非西方社会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因此,我国及其他主要东亚社会的成就具有世界性意义。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与欧美大学模式融合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高校面临的文化使命。实现这一文化使命极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的产生,不同于西方主要大学中的单一文化现象,将以二元甚至多元文化为其最主要特征。践行这一文化使命也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一场文化试验。
尽管全面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在我国顶尖大学内已经出现了较为清晰的中西高等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的迹象。
(摘编自杨锐、李梦洋《中国顶尖大学的文化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大学要解决自身的文化认同的问题,必须先对知识的意义做出准确判断。
B.建制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不一致,造成我国大学长期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
C.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未能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以致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D.只有形成新的大学模式,中国高校才能消除文化认同的纠结,实现文化使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切入,接着转入谈论我国大学文化认同的话题。
B.本文先揭示我国高校文化认同纠结的根源,再指出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重要性。
C.文末说中西文化融合之路是曲折的,是基于前文对中西大学文化传统差异的比较。
D.对于东亚的高等教育,本文从经历过的困难、现有成就及其原因进行梳理探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西方大学较少有中国大学那样的文化认同纠结,应与现代大学建制于西方有关。
B.相比于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能体现文化传统,也更易受其影响。
C.西方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成就比中国大,主要是因为西方大学单一文化现象突出。
D.从东亚地区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可以乐见我国高等教育在中西文化融合上的前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花图
刘刈
陶章甫正待离开,只听“吱扭”一声门开了,但见门口站着位清瘦男子,面貌奇古,酡颜满面,微睁二目,恰似陈老莲画中人一般。
“在下陶章甫,慕名拜会!”
男子错愕不已,望着陶章甫脸色木然。
陶章甫笑道:“就让我这么站着吗?”
二人在阴暗狭小的东屋落座,陶章甫四下打量壁上字画,暗自道:果然高手!
没等陶章甫开口,男子涨红脸,高门大嗓地说道:“不错,就是我韩闻轩冒仿了您的画!”
二人不再说话。少顷,陶章甫打破沉默:“我在琉璃厂买了韩兄一幅荷花图,笔笔化刚为柔,功力已入化境!虽署着我的名字,画却丝毫不逊于我啊!”
原来,陶章甫在四宝斋看见一幅钤着自己印章的荷花图,越看越喜欢,却想不起自己何时画的,观看良久发现一处破绽——画上闲章他已不用,仿冒无疑。不过,他还是由衷佩服这个造假者。翌日,顺藤摸瓜,找到韩宅。
韩闻轩再次涨红脸:“先生言重。冒先生大名也是生活所迫,还望恕罪!”
陶章甫指着四壁:“韩兄画技如此高超,为何要去模仿别人?”
韩闻轩苦笑:“一言难尽呐!”
话说从头,这韩闻轩书画无师自通,年轻气盛到北京寻发展,但想在京城书画界有所作为谈何容易。为了生存,韩闻轩给人画插画、画海报,收入微薄,遭了不少白眼,心中郁闷无从宣泄,渐渐养成酗酒的毛病,蹉跎多年,不名一文。父母相继离世,妻子受人欺负,儿子体弱多病,韩闻轩赚钱养家的想法越发迫切。最终,他找到当初让他不齿的画贩子,以冒仿名人字画糊口。
陶章甫一声长叹。他拿出几张银票:“此来想订几幅韩兄的画,不知意下如何?”
“先生取笑!银票还请快快收起,否则就是打我的脸啊!”
陶章甫思量片刻,收起银票:“也好,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人重新落座,相谈甚欢,竟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常在一块切磋书画,渐成莫逆。
“关于绘画,想对陶兄进一直言。”
韩兄但说无妨。”
“吾兄之画,苍浑秀润,笔法精湛娴熟,只是绘画至境画气不画形,先生这一段时期气局稍显局促。”
“韩兄一语中的!”陶章甫深知自己疲于应付客户,画艺停滞不前,这番话可谓真知灼见,肺腑之言。
陶章甫话题一转:“韩兄是怎么把画仿得如此真假难辨的?”
“唉,陶兄权当笑话听了:造假手段千奇百怪,第一种是以真迹为底本,真刀真枪拼实力。但每人画功不同,有人虽在构图、着墨类似,往往有形无神,稍加甄别,真假昭然若揭!”
“韩兄最擅此类啊。”
韩闻轩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第二种是换颜术,对照真迹改动增减,假画面目一新,很容易糊弄人。”
陶章甫点了点头:“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反而更好欺世骗财。”
“这第三种是用印章骗人,利用人们崇拜名家的弱点……”
陶章甫瞠目结舌:“韩兄真是给我上了一课!”
此后,陶章甫越发认可韩闻轩的画艺为人,每有书画雅集也叫上韩闻轩,尽己所能鼎力帮助。韩闻轩心怀感激,振作起来,不再酗酒。
陶章甫给韩闻轩引荐了一个南洋烟草商人年启庚,年启庚很爽快,当下表示会出一大笔钱收购韩闻轩的画。韩闻轩喜出望外,把自己关在房里没日没夜地画。很快作品完成了,他请陶章甫来家里赏画,陶章甫看了也很兴奋、满意。
交画的日子到了,韩文轩这天穿戴整齐,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晌午,一个人提着个鼓鼓囊囊的包走进庭院:“我是年老板的秘书。”
“哦,是……画已备好,请您过目。”
“不必,画我们不要了!订金不需退,这是违约金,你拿着吧。”说罢,从包里掏出个纸袋。
韩闻轩一时张口结舌。
“我们老板说了,诚信是立身之本!既然当初他答应订你的画,我们就会按合同办事。年老板听说了你韩先生做过的一些事,虽说他大人大量,但我们老板向来不与苟且造假之徒有瓜葛。画如其人,自然也就不必收藏这些画了。”
见对方不接钱,他便放在画案上,转身就走:“韩先生好自为之!”
韩闻轩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直奔内房,取了酒壶,推门而去。第二天醉醺醺地回来,额头上还渗着血。他走进房内,把那幅荷花图撕个粉碎。此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见任何人。
这两天陶章甫心神不宁,夜里梦到韩闻轩邀自己喝酒,伸手准备接过酒杯,韩闻轩却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
翌日天明,陶章甫匆匆赶到韩家,只见韩妻泪眼婆娑地跪在灵前。陶章甫大惊,跌坐在地,痛哭失声。
韩妻拿出一张荷花图,乃是韩闻轩死前所绘。陶章甫凝视良久,悲叹道:“这幅荷花自成一家,无论茎秆花叶全以中锋行之,提得起,放得下,真是豪情满怀,书生本色,远超过我的啊!”
之后,有人多方求购韩闻轩的画作,但存世甚少。陶章甫提及此事,总是为之怅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韩闻轩外貌,虽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勾画出人物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的形象特点,同时又暗示了人物酗酒的生活习惯。
B.陶章甫拿出银票向韩闻轩订画,思量片刻后又收回,细微的动作传达出陶章甫对韩闻轩微妙的试探,看他是否真是一个逐利之徒。
C.韩闻轩对画艺与造假的分析,让陶章甫感到“上了一课”,陶章甫由此意识到,很多人对他的追捧只是崇拜名家,不辨真伪优劣。
D.小说善于利用细节展示人物心理,“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额头上还渗着血”表现出韩闻轩内心羞愤、痛悔、委屈的复杂心理。
【小题2】小说题为“荷花图”,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同样欣赏荷花的品格,但陶章甫与年启庚对待韩闻轩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城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城可燃冰试开釆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陡对海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发出贺电,贺电指出,这是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枝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历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可燃冰又称气冰、固体瓦斯,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潜在替代能源。主要蕴藏于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海底,全球海洋总面积90%的区城具备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枯竭,人类急需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天然气水合物是石油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结合形成的一种固态结品物质,多呈白色或浅灰色,外观像冰且点火即可燃烧。
据估算,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蕴藏的天然气资源总量约为21000万亿方,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和勘查,其中加拿大在陆地永久冻土区、日本在海城进行了试开采。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将使用深水半潜式平台,通过降压进行开采,首先,平台从动员位置自航至作业井位,然后进行钻探、按装实验设备、降压试气等一系列试采作业程序,直至点火试采成功。
据测算,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与全国陆海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总和大致相当。海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的实施,将提升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先机,加速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摘自《第一财经》2017年05月22日)
材料二:
据《俄罗斯报》网站5月18日报道,根据中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消息,中国石油专家在全球首次从南海海底开釆出“可燃冰”。这种天然气水合物本身不是“革命性的”,其丰富的储量遍布全球。但迄今为止没人下决心开采它。原因很多,包括技术和经济因素。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副长李金发表示,能够成功实现这种有益矿物质开采的事实证明,在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方面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在开采“可燃冰”上占据了领先位置。它将会 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由中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毫无疑问,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采“可燃冰”,那么北京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因此中国官员的喜悦之情定全可以现解。
根据塔斯社消息,中国专家是从水深超过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水下井位于香港东南方向285公里处。据悉,1立方米的该物质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加100升天然气的汽车能够行驶300公里。如果汽车能够加入“可燃冰”,那么理论上100升“可燃冰”可跑5 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不过,目前这只是未来的计划。未来会有多远?无疑,中国不会将该计划束之高阁。
(摘自《参考消息》2017年05月20日)
材料三:
可燃冰的优点吸引了全球大国竞相研究开采手段,除了中国,美国和日本也在尝试开采可燃冰。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12日宣布,正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合作,于5月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可燃冰开采研究,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
美国十分重视可燃本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采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水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开展本次钻探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就是受支持的项目方之一。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4日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此次试验开采海域位于爱知县和三重县附近的太平洋近海, 估计该海域拥有的可燃冰估量达1.1万亿立方米,约是日本天然气年消费量的10倍。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本次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05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可燃冰开采的问题,对当前正在开采可燃冰的行为,持以期望和鼓励的态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开采可燃冰的国际竞争状况,表明开采可燃冰的行动涉及中国能源战略。
C.材料一侧重描述了可燃冰开采的发展史、规模、前景等,还阐述了目前试采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
D.三则材料都谈论了世界可燃冰的储貴和应用,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以第一则材料最为详细深入。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    )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可燃冰开采的难度这一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三则材料更能反映开采难度之大。
B.三则材料均于国内的报纸,都及时捕捉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叙述了新闻的背景。
C.三则材料都没有关于可燃冰研究方面的报道,而宽在阐述开采可燃冰的紧迫性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D.三则材料为了突出新闻的客观性,都使用了政府报告、专业术语和具体数据,以做到事实确凿。
E. 因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所以各自报道倒電点也不同,比如《参考消息》比《第一财经》更具国际视野。
【小题3】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将有着怎样的国际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匠 心

祝春岗

爷孙俩正在店里埋头做木工活,县“打假办”的老张踏进门来,见老木匠对着家具精雕细刻,神情异常专注,就不忍心打搅他,只跟老木匠的孙子说明了来意,说是想定做十五只举报信箱,钉挂在街头路口,方便群众举报打假。小木匠一听是桩小生意,就不想接活,只委婉地劝老张迟些时候再来。

老张推着自行车正欲离去,老木匠却唤他停下。小木匠立刻转过脸对老木匠使使眼色,说:“阿公,这些家具人家正催得紧呢,我们哪有闲工夫忙这琐碎活?”老木匠似没听见,又朝老张招了一下手。小木匠晓得老木匠的脾气,无奈,只得叫老张谈谈规格式样。老张原本外行,敷衍说像只箱子就行。老木匠这时已停下手中的活儿,边听边在一张纸上描描画画。

接着,老张就跟小木匠讲价。小木匠索价每只二十元,老木匠立即向他投去责备的眼光。老张仅出四元。两人僵持了一会儿,老张遂有所妥协,每只又增加了两元。但小木匠却把价格咬得死死的,丝毫不肯让出半步,脸上还隐约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小木匠的意图很明显,无非是故意抬价想吓跑老张。老张见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就想去找另一间木器店。这时,老木匠在一旁发话了:“成,六块就六块!”小木匠不满地嘟哝几句。老木匠却没有理会,叫老张走到他身旁,指着三四张草图给他看。老张这才晓得老木匠刚才是在画草图,张张都很美观,就很随意地挑了一张。老木匠爽朗地说:“两天后,你来取货。”

老张怕他变卦,便掏出十元钱来做定金。小木匠却迟迟不肯接,老木匠顿时焦急起来,狠狠地瞪了孙子一眼,小木匠这才收了下来,并给老张写了一张收据。

两天后的早上,老张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取货。老远,老张就看见了十五只信箱整齐地立在门口。箱子的外面都涂上乳白的油漆,正面和两侧都写上了“举报信箱”四个红字。字儿端正活泼,以白相衬,更加醒目。在箱子的顶部,还特制了一张拱形的铁皮遮檐,刷上银色的防锈漆。它们坚固耐用,雨淋不进,日晒不到。

看来,老木匠委实动了一番心思,想得如此周到。老张心里异常满意,但还是例行公事般逐只检查。小木匠见到他这般挑剔,不满地说:“你放心好了,我阿公用了店里最好的木材,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哪能赚你钱,亏了大本了!”老木匠笑着对老张说:“别听他闲扯。”

老张检查完,就跟小木匠结账,掏出九十元连同那张收据交给他,吩咐他按每只二十元写一张发票。小木匠愣了,不愿开,因为多开意味着要多缴锐。老张见他迟疑,晓得他少见世面,不懂得开假发票,就把复写纸抽出来打了对折,撕下报销的那页发票往里面塞,只留下空白的存根……小木匠恍然大悟,便去找笔。

老木匠脸色骤沉,大手一挥,对孙子厉声喝道:“你给我站住!”

小木匠站住了,不解地望着他。

“这桩生意我不做了!”老木匠对老张说。

“你不能反悔!”老张便气恼了,转头命令三轮车车夫,“把箱子装上,都拉走!”

却没料到,老木匠抓起身旁的一把利斧,走到阳光灿烂的门口,抡起斧头,使尽臂力对准一只只信箱狠狠地砍砸下去,霎时间,地上变成了红红白白刺眼的一片……

(选自《中外作品精选》,有改动)

【小题1】小说中哪些情节能表现出“老木匠”对做“十五只举报信箱”有极大的热情?
【小题2】“老木匠”为什么要砍砸信箱?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概括对比的有关内容。
【小题4】小说题目“匠心”意蕴深刻,请探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