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新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总体上,要满足经济增长的条件,即促进资本以及人均资本的大发展,就要在根本上摆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核心在于“效率”,任何扭曲资源配置的做法,譬如计划经济或者短缺型经济,对经济仅足以产生一些短期刺激效应,但却无助于其长期增长,当然,要保护资源环境,就必然产生额外的成本和代价,这对经济增长而言,或许直接的效应是拉低增长速度,但更根本的是,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尤其是,从原先的“资源环境软约束”变为“资源环境硬约束”,这是经济新常态非常重要的组成,换句话说,资源环境部门对经济新常态的最大意义在于,在此之前,资源环境部门处于相对的边缘化位置,不受重视。
基于前述的理由,在本轮经济新常态到来之前,资源环境部门的重要性程度就已经大大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构成,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那么,是不是据此就可以认为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部门就可以一举打个翻身仗,在调整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迅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譬如根治雾霾呢?在这一点上,切不可高估资源环境部门在经济新常态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道理其实很简单,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是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春创造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要从维护资本的收益和安全出发,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在资本上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规模,概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进程中,还远没有到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提高到优先于资本要素的地步,一则是没有这个实力,二则也没有这个必要,否则的话,过早地高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结果反而将使中国经济陷入“低水平的均衡”之中,而无法实现人均意义上的跨越。
以欧美为例,总体上,北欧和西欧在环保上的发展领先于美国,无论在当时是基于怎么样的一个出发点,这些欧洲地区都更早地开始关注并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上,其成果也是极为可观的,在全社会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环保制度和政策,以及高度的“环保共识”,包括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也先于美国,其结果是,欧洲在环保治理上很早就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按照贴现的原则看,这些环保投入也许并不符合投入产出匹配的基本经济原则。反过来,美国在环保上一直是稳扎稳打,可以看到,即使在人们众所周知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后,加州也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做出反应,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各方博弈后,在70-80年代才逐渐出台一些环境管制法规,而美国历史上管制力度最大的《空气清洁法》也是直到1990年才被国会通过,这时距发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与此同时,也正是在这段生态环境比较糟糕但逐步改善的时期里,美国的经济却反超欧洲,并为后来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此外,在欧洲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着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美国却并未在此议题上大张旗鼓,直到近期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市场主体自发地来推动低碳发展,并将极有可能反超欧洲在2015年取得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事物的主导权。
全球各国国力的此消彼长背后还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但具体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上,假如不能踩准节奏,过早地采取措施,其对社会福利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亚于生态环境破坏本身。其中最简单的理由便是,必须在资本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边际产出上的平衡,否则,资本也会因为过快过大的贬值而失去安全感。
(节选自《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要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从根本上舞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条件,促进资本以及人均资本的大发展。
B.对经济发展采取的一些短期刺激性措施,譬如计划经济或者短缺型经济,是扭曲资源配置的做法,无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C.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生态文明建设已受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也必将处在仅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
D.虽然北欧和西欧在环保上的发展领先于美国,但在取得可观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的代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新常态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中要求之一是从原先的“资源环境软约束”变为“资源环境硬约束”。
B.即使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部门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也根本不可能迅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无法根治雾霾。
C.中国经济陷入“低水平的均衡”之中,无法实现人均意义上的跨越,是过早高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结果。
D.应对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加州也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做出反应,而是逐步出台一些环境管制法规,这体现了美国在环保上的稳扎稳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经济新常态要维护资本的收益和安全,所以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提高到优先于资本要素的地步是不可取的。
B.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市场主体自发地来推动低碳发展、保护环境,是美国反超欧洲取得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事物的主导权的前提。
C.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然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和代价,只有踩准节奏,稳妥适时地采取措施,才不会对社会福利造成负面的影响。
D.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危及资本的安全,因此必须在资本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边际产出上的平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31 10:0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携一本书游走
张炜
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的确,我当年也看到了很多猎人,并曾经跟着他们在林中蹿跑。林中生活和一些人的行迹让我如此难忘,当然是受到了那本残卷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海边林野,一个人在半岛地区游荡。我有一个背囊,里面装的全是自己的必需品,这当中永远有着这本残卷,外加我写成的一沓沓稚嫩的文字。
由于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曾不止一次将它借给旅途上的文学朋友。我希望他们也像我一样喜欢,我们能够一起分享这道精神与文学的盛宴。这是怎样愉快的时刻。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
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后来许多年,我都尝试着寻找这部书,但一直没能如愿。
就这样,我失去了它。
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位儿时的挚友。
我去城市上学,然后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我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写出了上千万字。不一定什么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这部残卷。在深夜,偶有失眠时,我会想起它。
不难想象,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问题是我弄不清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这真的是太难了。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
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我可以在网上搜索。但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这道难题并不好解。
一个好朋友听我说过这部残卷。他不仅是一个极为认真仔细的人,而且精于网事。某一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没有指望的情势之下,他竟然发来了一则短信,上面报告了一个喜讯。我一开始不敢相信,电话里交谈了一会儿,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让我心里一阵滚烫。我们笃信不疑: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
找到了少年之梦、儿时挚友,一个曾经伴我游走四方的挚友……这一夜差点失眠。
朋友迅速将从旧书网上求购的仅存的几本书寄给了我。五成新。中短篇小说集。书名:《猎人的故事》。作者:阿拉米列夫。首篇:中篇小说《暴风雨前》。它出版于1957年的作家出版社。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黑白照片,让我久久端详——有些瘦削的长脸膛,深邃的目光。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生于1897年,仅仅活了57岁。
(取材于《一本深刻影响我的书》)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描述这部残卷残损的情况,为后文寻找书的艰难做铺垫,同时强调这部残卷对他的重要性。
B.作者在书籍奇缺的年代也读过不少经典,但最着迷的还是这部残卷,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内容的精彩。
C.十几岁的时候,作者外出游荡,仍无时无刻不带着这部残卷,因为它是作者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D.作者求学、工作到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几十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部残卷的想念与日俱增。
【小题2】结合全文,请说说长期以来,“我”为什么深深感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小题3】本文题目是“携一本书游走”,可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想念、寻找这部残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塑料的功过难以一言蔽之,但随着塑料的不断增长,其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塑料废物在环境中会长期存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塑料垃圾为何如此普遍?因为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这是垃圾箱里残酷的“黑色秘密“。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国此,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是要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减少塑料垃圾,就要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将塑料生产和使用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单行道困境中走出来。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激励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而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塑料垃圾都收是起来.

加州大学圣塔芭艺分权的工业生态学家罗兰.盖耶指出,事实上,只有减少从石油中开采的原始塑料,才能真正体现回收利用的好处。生产一吨再生塑料比从石油中生产塑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1至3吨,事实上,就在我们越来越擅长于将旧瓶子变成新子的时候,越来越多新的塑料瓶子还在继续被生产出来,人们同时在使用新的和旧的塑料瓶。预计到2021年,全球塑料瓶产量将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20%.

“回收利用不能阻止更多塑科垃圾的产生,意大利“新山“生物塑料公司的托尼.布列塔尼非常认同这一题点,为应对塑料垃圾之灾,一些国家采取了新的积极措施。如法国通过一项法律,禁止出售一次盘子和餐具:意大利规定所有出售的塑料袋要么是加厚、可重复使用的,要么是可降解的:德国推出了可重复使用咖啡杯的押金制度;英国出台了塑料袋税,并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和棉签棒.

塑料垃圾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将需要政府、零售商、制造商和回收公司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以采取更好的包装设计,开发先进的回收技术和新型塑料,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其废物处理系统和技术.

其中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能够分解塑料垃圾的细菌酶工艺,尽管前其工作效率还很低,但一旦成功分解废弃塑料就可以转变为其他化学物质.

爱尔兰都袖林大学学院的凯文.奥康纳说,塑料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只有一种。我们应该继续敦促工业界和政府,实施明智的、多种方案结合的解决方案,但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我认为技术最终将会走向成熟,但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自己。”奥康纳说.

(摘自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塑料垃圾不断增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A.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重新生产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
B.回收业并没有学会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无力创造“循环经济”。
C.新的塑料瓶子不断被生产出来,人们同时在使用新的和旧的塑料瓶。
D.先进的回收技术和新型塑料开发滞后,发展中国家废物处理系统和技术落后。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塑料垃圾的不断增长将是一场极大的灾难。
B.回收利用不能阻止塑料垃圾的产生,因为从石油中开采的原始塑料不减反增。
C.细菌酶工艺,可以让废弃塑料转变为其他化学物质,很有发展前景。
D.改变人们的行为,目前最要紧的就是要求人类停止生产塑料或购买塑料产品。
【小题3】综合全文,除了共同做好“回收利用”工作外,我们还可以如何应对“塑料垃圾之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陪我过个除夕夜

程贤军

刘满旺因为给老婆治病,欠了一大屁股债。后来,老婆离开了人世,刘满旺便带着儿子到深圳打工。儿子今年十岁了,非常懂事,从来不向爸爸乱要一分钱。

刘满旺在一家箱包厂找到一份工作。他租了一间小屋,儿子去上学,他便拼命地在厂里干活。为了能多挣一分钱,他没日没夜地干着活。他早晨五点钟去上班,晚上加班加到十二点才回家。早晨去时,儿子在睡梦中,晚上回来时,儿子又在睡梦中。这样,从白天到夜晚,刘满旺很难与儿子说上一句话,更不用说跟儿子在一起吃顿热乎饭了。

这天刘满旺很晚才回到家,他推开门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儿子还在写作业。刘满旺忙说:“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睡呀?”儿子见爸爸回来了,忙站起来,兴奋地说:“爸爸你回来啦,反正明天是星期六,睡晚会儿不打紧的。”儿子上前去拉着刘满旺的手,说:“爸爸,我好想和你在一起啊。”

刘满旺心里酸酸的。是啊,想来也有好几个月没好好在家陪儿子了。他觉得欠儿子的真是太多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多挣钱,他不得不拼命地加班啊。

儿子高兴地爬上床,紧挨着爸爸睡起来。儿子将小脸凑到爸爸的耳根,悄悄地说:“爸爸,过几天就要过年了,除夕夜你不会去加班吧?”刘满旺笑着说:“傻儿子,爸爸正盼着过年加班哩。过年加班一个顶三个,还发肉和鱼,爸爸求之不得哩。”儿子侧过身去,便不再吭声。过了好久,儿子又转过脸来问:“爸爸,你晚上加班能挣多少钱呢?”刘满旺说:“平时晚上加班加到十二点,能多挣十块钱,大年三十加班就能多挣三十块啊。”

一天夜里,刘满旺依然很晚才回家。儿子早已睡着了。这时,他突然发现儿子的文具盒内有一张十元的钞票。刘满旺顿觉奇怪,心想,我并没有给儿子钱啊,他哪里来的钱呢?难道,他变坏了?想到这里,刘满旺心里不由得一紧。

他真想把儿子叫醒,好好问一下,可儿子睡得正香,他真不忍心叫醒儿子。他想,还是过两天找个机会再问吧,深更半夜的,把孩子叫醒,会吓着孩子的。

可是,令刘满旺吃惊不已的是,第二天晚上他发现儿子的文具盒里又多了一些零钱。

看着文具盒里的钞票,刘满旺越想就越生气。这还了得,这小子居然躲着我干起小偷小摸的事情来了。今晚不好好教育教育他,我还算他的老子?

刘满旺忙叫醒儿子。儿子一咕噜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眼睛问:“爸爸,叫醒我有什么事吗?”

刘满旺板着脸问:“你老实告诉我,那些钱是从哪里弄来的?”

儿子低头不语。

刘满旺生气地说:“说啊,从哪里弄来的?是不是偷来的?儿子忙说:不,不是偷的。那是谁给你的?不老实交待,老子揍死你!”

儿子看了刘满旺一眼,突然哭着说:“爸爸,那些钱是我这几天拾破烂儿换来的。爸爸,你知道吗,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我好想除夕晚上你能在家陪陪我啊。可你只知道加班加班,你从来没想到过要陪我。我知道除夕晚上加班你能多挣三十块钱,所以我就想自己去挣三十块钱,我要把你除夕晚上买下来,我不让你到任何地方去,我要你在家好好陪陪我过一个除夕夜啊。”

刘满旺的眼睛湿润了。他一把搂住儿子,声音哽咽着说:“就算给我三百块钱我也不会去加班了,除夕晚上我要陪我的乖儿子啊。”

摘编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表达情感,刘满旺震惊于儿子挣钱的真相,决定陪儿子过除夕夜,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肖像、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如通过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了刘满旺在审问孩子钱从哪里来时的愤怒
C.当听说父亲除夕夜还要去加班时,儿子侧过身去,便不再吭声,这表明儿子对父亲只知加班而不陪伴自己的不满和怨恨之情。
D.小说两次写到刘满旺看见儿子文具盒里的钱之后想到钱可能是偷来的,意在通过这些情节表明父亲根本不关心孩子,不给孩子零花钱。
【小题2】小说在刻画刘满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是刘满旺,也有人认为是刘满旺的儿子,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小题。
隗瀛涛先生的智慧与学术成就
林家友
我们相识是在1976年11月。那时由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委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开会。那时的隗先生穿着一身蓝色干部服,留个平头,嘴上经常叼着烟,但话语不多,像个小老头。可能是“文革”刚过,心有余悸,也可能是大家相见不相识之故造成隗先生寡言。可是随着时日的推移,在接触中增进了解,我发现隗先生是一个开朗诙谐,智慧超人,非常善于言辞的“宝贝”。
他非常善于思考,也能很好地捕捉“战机”。他治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尤其是为了未来;所以他的思想有深度,有远见。他悟性很强,一旦当他觉醒到对研究课题的深远意义,就锲而不舍,勇猛追寻。正因如此,他的研究课题总能扣紧时代,贴近社会,想人民之所想,而绝不干那些所谓抽象的、脱离现实、后现代的课题。作为一个学者,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隗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识分子要夹着尾巴做人”,“只有自觉才能主动,才能生存,才能前进”。他说:他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不愿人云亦云,但也不是人云他就不云。所以,他“重视学习继承,更重视开拓创新。”隗先生重视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学习,保持清醒的头脑,力图弄清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他做的研究都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课题。这充分显示出隗先生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和智慧固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勤奋也不可缺少。站在学术前沿,掌握学术潮流,充分发现学术的价值,没有超前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但仅有智慧没有勤奋,也不可能有所成就。隗先生的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隗先生中年以后,身居大学副校长、省文史馆馆长,以及冠以各种学术机构和团体的头衔,说他很忙是真的;但他忙而不乱,怎样忙碌也不放弃学术,而且对于行政领导有“一上台就想下台”的想法,说明隗先生是以学术作为他的终身事业。最使我感动的是隗先生具有“要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首先必须振奋中华民族的人心”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过后,他就着力于拯救人心的工作。在1979年至1983年间,他运用中国近代史作为教材向学生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青年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厂矿职工、科研人员宣讲中国近代史130多场次,直接听众达10多万人。这是了不起的历史功绩,是隗先生不辞辛劳,将自己的爱国精神与时代和现实结合起来,努力促使中国进步的真实表现。
隗先生光明磊落,敢讲真话、实话,绝不护短,也不张扬,坚持实事求是。他对他的著作是好就说好;不好或有不足也不隐讳,这是智者、勇者才敢为,从而也凸显了隗先生的人格和道德。比如,隗先生在为其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所撰“前言”中强调:“近代城市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理论、资料的准备均嫌不足,其多学科相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研究的艰巨性。我们凭着一点探索热情,边干边学,在工作中随时有重任在肩又有力不从心之感。如果这本书能成为我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之路上的一颗最初掷下的石子,我们将感到无限的满足。”说得太好了。这不是隗先生的过分谦恭,而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了这种精神就能精益求精,不断进步。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也是隗先生在学术上永不停步,不断进取的表现。我认为,隗先生在学术上能获取重大成就,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无私,所以无畏。他为了求真理而献身学术,为了学术他可以献出一切,所以在学术的道路上,他是永不知足的探索者。他为了对人民负责,对学术负责,力求做到最好。这是极可贵的品质。
(选自《文史杂志》2016年第1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从1966年起的十年灾难,他虽一度停止四川保路运动史的研究,但却一直没有放弃。当他参加由章开沅、林增平教授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写一结束,就立即重操旧业,将四川保路运动史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并写出中国第一部《四川保路运动史》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9月出版),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相继出版了《四川近代史》、《四川近代史稿》、《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从而奠定了他在四川地方史研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取得了全面性的四川地方史研究的丰硕成果。
②隗瀛涛,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中国第一个地方史博士点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著和论文。于2007年1月14日21时15分,因病不幸在成都逝世,享年78岁,安葬在新都区龙凤山公墓。(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隗先生由于和大家相见而不相识的缘故,在我们初次相识的会议上,隗先生很少说话,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隗先生性格开朗诙谐。
B.隗先生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也是他锲而不舍,勇猛追寻的坎坷之路。
C.文革过后,隗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全社会宣讲中国近代史,从而完成自己拯救人心的工作。
D.隗先生对自己的著作好就说好,不好也不隐讳,这让他在治学中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史学大家。
E. 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隗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论9文,因此死后安葬在龙凤山公墓。
【小题2】隗先生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隗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匠李直
海飞
名满暨阳的斯宅大财主斯元儒要造一幢一千根柱子组成的大房子,斯元儒让人把告示贴遍了暨阳城的大街小巷。谁要是能把工程包下来,谁就能成为一个不小的财主。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
斯元儒穿着白色绸衫,指了指堆在地上的一堆歪来扭去似乎只能当柴烧的木头,轻声问:“这些木头可以派什么用场?”一个木匠走了,又一个木匠走了,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四散。
空荡荡的门前,突然多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也轻声说:“这些木头可以做架马。”架马是江南一带木工用的辅助工具。斯元儒看了年轻人很久,年轻人也看了斯元儒很久。斯元儒说:“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说:“我叫李直。”
从此李直的影子就时常出现在斯宅千柱屋的工地上,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干活,但是一直称自己是著名的木匠。有许多时候,他关起门来读书,而且写写画画。他把斯元儒让他住的房子当成了书房。当然也有许多时候,他会出现在工地上,工人们都是他招募来的,工人们对他异常恭敬,都叫他“李师傅”。他从来都不曾和工人们说话,他只会在听到工人叫他时,轻轻地答应一声。
隔一些日子,他会拿出一张图纸,再隔一些日子他又拿出一张图纸,东阳的木雕师傅来了,义乌的砖雕师傅也来了,许多工匠们聚集在一起,像一支部队一样。李直就是首长,李直发誓要造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房子,它不会比皇宫大,但至少要比皇宫精致。许多工匠发现,李直的头发居然在短短一年内变白了,而工程却迟迟未能完工。工匠们还发现,斯元儒的女儿斯冬梅,经常跟在李直的屁股后头巡视工程进度,还有就是斯冬梅咯咯的笑声经常出现在李直的房间里。
建好的千柱屋,美轮美奂,方圆几百里,恐怕无以能比。斯元儒给工人们发了工钱,他多喝了几杯,突然说:“今天我把小姐斯冬梅许配给李直。”工人们正在划拳行令,突然停了下来,很静。稍顷,工匠们齐声欢呼。李直笑了笑,用手理了理头发,他的头发像一丛白菊怒放着。
接下来的日子,李直在千柱屋里住了下来,只是读书写字。斯冬梅常伴着他,有一天对李直说:“我爹说你不是木匠,你可能是一个好的设计师,但不会是一个木匠,因为你的手这样白嫩,你从来没有接触过锯斧刨。”李直说:“我不仅是优秀的设计师,还是优秀的木匠,优秀的木匠是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做活的,就像优秀的厨师从不自己切菜一样。”
斯冬梅笑笑,斯冬梅在又一个日子里说了同样的话,李直说:“你拿工具来。”锯斧刨等工具都拿来了,千柱屋里住着的斯元儒一家包括老妈子等几十口人全来了。斯元儒说:“李直,如果你做不来木匠,你就得离开这里了,我想把我的女儿许配给一个优秀的木匠。”
李直没说话,他取了一根歪七扭八的木头,到黄昏的时候,他做了一匹歪来扭去的马,所有人都大笑起来,在大笑声中开始离开,只有李直一个人立在原地,默不作声。而他白嫩的手上分明多了几个紫血泡。
李直要离开了,斯元儒付清了所有的工钱。离开之前,斯元儒请李直吃一个刚刚送来的西瓜,李直拿起一把凿子,三下五除二把西瓜分成许多块。然后他拿起一块笑着说:“这一份是我的。”他边吃西瓜边走出了千柱屋的大门,走出许多路以后,他扔掉了手中的西瓜,一回头看到了倚在门框上的斯冬梅,就笑了一下。
斯元儒也在吃西瓜,他吃了很多西瓜,他的心里也在笑,女儿许给木匠那是自己一时冲动,现在这个相当知趣的木匠自己走了。但是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小小凿子切的西瓜竟平整得像刀切一样。他愣住了,一阵风吹来,那匹院子里李直做的木马,原本是站着都在晃的,现在在风力作用下竟然嘚嘚地奔跑起来。斯元儒的脸突然变青了,他遇到的不是一个只为了赚一点工钱的木匠,而是一个世外高人。
斯冬梅也愣住了,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掉下来。斯冬梅对斯元儒说:“我一定要跟他走。”然后,斯冬梅去追赶李直。在一个叉路口,斯冬梅看到了一个箭头,又一个叉路口,又看到了一个箭头。斯冬梅追上李直的时候,李直说:“我怕你追不上我就画了许多箭头。”李直又说:“你跟我走吧,我给你造一幢精致的木房子,你给我生十个孩子。”
李直说:“我要让他们成为十个优秀的江南名匠。”这时候,一场清凉的雨开始飘落,斯冬梅扑进李直的怀里,开始了一场一生之中最痛快的流泪。
(选自《21世纪金奖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像蚂蚁一样四散”,两个“像蚂蚁一样”的重复,形象而又幽默地表现了建造一千根柱子的大房子的工程难度之大。
B.斯元儒指着一堆歪来扭去的木头“轻声问‘可以派什么用场’”,李直“轻声说‘可以做架马’”,两个“轻声”重复,表现了前者语轻而用意深,后者语轻而信心足。
C.斯元儒看了李直很久,李直也看了斯元儒很久,两个“看了……很久”的重复,表现了前者对对方的赏识与信任,后者对承接工程的坚定信心。
D.李直在工地上从来不动手干活,从来不主动和工人们说话,说明了他脱离生活实际且有点傲慢,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为下文写其遭到嘲笑做了铺垫。
【小题2】小说在刻画木匠李直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作者写到的木匠李直技艺高超,为什么要写他在众人面前“出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