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新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总体上,要满足经济增长的条件,即促进资本以及人均资本的大发展,就要在根本上摆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核心在于“效率”,任何扭曲资源配置的做法,譬如计划经济或者短缺型经济,对经济仅足以产生一些短期刺激效应,但却无助于其长期增长,当然,要保护资源环境,就必然产生额外的成本和代价,这对经济增长而言,或许直接的效应是拉低增长速度,但更根本的是,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尤其是,从原先的“资源环境软约束”变为“资源环境硬约束”,这是经济新常态非常重要的组成,换句话说,资源环境部门对经济新常态的最大意义在于,在此之前,资源环境部门处于相对的边缘化位置,不受重视。
基于前述的理由,在本轮经济新常态到来之前,资源环境部门的重要性程度就已经大大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构成,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那么,是不是据此就可以认为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部门就可以一举打个翻身仗,在调整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迅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譬如根治雾霾呢?在这一点上,切不可高估资源环境部门在经济新常态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道理其实很简单,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是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春创造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要从维护资本的收益和安全出发,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在资本上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规模,概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进程中,还远没有到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提高到优先于资本要素的地步,一则是没有这个实力,二则也没有这个必要,否则的话,过早地高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结果反而将使中国经济陷入“低水平的均衡”之中,而无法实现人均意义上的跨越。
以欧美为例,总体上,北欧和西欧在环保上的发展领先于美国,无论在当时是基于怎么样的一个出发点,这些欧洲地区都更早地开始关注并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上,其成果也是极为可观的,在全社会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环保制度和政策,以及高度的“环保共识”,包括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也先于美国,其结果是,欧洲在环保治理上很早就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按照贴现的原则看,这些环保投入也许并不符合投入产出匹配的基本经济原则。反过来,美国在环保上一直是稳扎稳打,可以看到,即使在人们众所周知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后,加州也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做出反应,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各方博弈后,在70-80年代才逐渐出台一些环境管制法规,而美国历史上管制力度最大的《空气清洁法》也是直到1990年才被国会通过,这时距发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与此同时,也正是在这段生态环境比较糟糕但逐步改善的时期里,美国的经济却反超欧洲,并为后来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此外,在欧洲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着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美国却并未在此议题上大张旗鼓,直到近期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市场主体自发地来推动低碳发展,并将极有可能反超欧洲在2015年取得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事物的主导权。
全球各国国力的此消彼长背后还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但具体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上,假如不能踩准节奏,过早地采取措施,其对社会福利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亚于生态环境破坏本身。其中最简单的理由便是,必须在资本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边际产出上的平衡,否则,资本也会因为过快过大的贬值而失去安全感。
(节选自《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要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从根本上舞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条件,促进资本以及人均资本的大发展。
B.对经济发展采取的一些短期刺激性措施,譬如计划经济或者短缺型经济,是扭曲资源配置的做法,无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C.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生态文明建设已受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也必将处在仅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
D.虽然北欧和西欧在环保上的发展领先于美国,但在取得可观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的代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新常态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中要求之一是从原先的“资源环境软约束”变为“资源环境硬约束”。
B.即使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部门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也根本不可能迅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无法根治雾霾。
C.中国经济陷入“低水平的均衡”之中,无法实现人均意义上的跨越,是过早高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结果。
D.应对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加州也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做出反应,而是逐步出台一些环境管制法规,这体现了美国在环保上的稳扎稳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经济新常态要维护资本的收益和安全,所以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提高到优先于资本要素的地步是不可取的。
B.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市场主体自发地来推动低碳发展、保护环境,是美国反超欧洲取得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事物的主导权的前提。
C.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然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和代价,只有踩准节奏,稳妥适时地采取措施,才不会对社会福利造成负面的影响。
D.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危及资本的安全,因此必须在资本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边际产出上的平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31 10:0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探讨文学美的发现和发展史,就要观察产生美学观念的原因。作者的特殊的心理因素会产生特殊的美学观念,进而创造特殊形态的美。许多美学观念,本是时代趣味的演绎或呈现,例如杨震碑跋说“褚登善书如美女簪花”,元遗山《论诗绝句》说秦少游诗是“女郎诗”,虽然都用女郎之美来形容艺术之美,褒贬却不一样。另外,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其美感标准必有不同,表现在文学里,即成为每个时代或社会的美学特征。像南北朝期间,北朝乐府与南朝歌谣,就具体显示了不同社会的美感形态。美的问题,最初皆与哲学相混。时至今日,哲学美学仍然是美学研究的中坚,因此美学必然受哲人意见的引导。这是我们探究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时,很容易疏忽的一点。

熟悉中国文学的读者,都知道“香草美人”是我国传统的譬喻方式,知识分子不得意时,往往自托为美女。其源则出于《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那么,什么才算是美呢?《说文解字》:“美与善同义。”《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春秋战国以来一般对美的看法。所以才用美女来譬况君子。苏东坡《赤壁赋》也说:“望美人兮天一方。”如今有些人看到这些文学作品中大量以美女喻人的情况,却怀疑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妾妇心态”,实在是因不了解他们对美的看法所致。

反观西方,一方面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对美存在于比例、对称、体积等问题,殷殷致意;一方面又认为美不是善,而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下颤动,即使达到和谐,也是起自差异的矛盾统一。不同的美学观念,产生了不同的文学作品,而美感观念的产生,又来自哲人思想的引导或感应,不是十分明显吗?

(选自龚鹏程《文学散步》,有删改)

【小题1】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中西方对于美的认识有何不同?
【小题3】依据文意,概括作者对“香草美人”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玩 家
聂鑫森
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昨晚睡前,他习惯地翻了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竞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他曾请城中古玩店好古斋的当家人袁清来家鉴赏,袁清的目光冷冷地扫视一遍,说:“不错啊……都是真货。”能得到袁清这句赞语,不容易!
玩瓷之外,吴昌还喜欢钓鱼。古城郊外大小钓鱼基地他都光顾过。什么鱼用什么竿,下什么饵,他如数家珍,而且手感极好,浮子稍一颤动,他的手就会闪电般扬起,刚吞钩的鱼也就成了俘虏。他钓鱼,心里还有个小九九:顺带在附近的农家转一转,说不定哪天会发现一件“老器”。这就叫“捡漏儿”。
一个小时后,汽车停在杨家村的一口大水塘边。水塘的左侧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是水塘主人的家。一个60来岁的老人飞快地来到汽车前,对刚下车的吴昌说:“先生,欢迎你来钓鱼。请先到堂屋里歇口气,喝杯茶。”吴昌说:“好。好。”堂屋很宽敞,正面墙上挂着一个神龛,里面立着一尊白瓷观音像,造型极其优美;神龛下面摆着一张古旧的八仙桌,一边搁着一把上了年岁的太师椅。吴昌想:这户人家应该是有些来头的,一般农家不会有这样的家具。
老人送来一壶茶和一个小茶杯。茶壶和茶杯都是瓷的,似乎还很“老器”。吴昌的心突突跳。他提起茶壶给小茶杯斟上茶,迅速地把壶扫视一番。壶是平常式样,上面有明人唐伯虎的一幅仕女图,笔墨很见功夫,题款是两句诗:“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他记起这两句诗是清人黄遵宪的。明人唐伯虎的画怎么会题上清代人的诗?他笑了,这壶顶多是个民国时的仿品。吴昌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呀,这竟是一只斗彩杯!造型轻灵俊秀,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上面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和蝴蝶。这样一只杯子,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已逾20万,想不到,竟让他遇着了!吴昌说:“这把壶不错,有些年岁。”老人笑了:“当然。是祖传的,传了多少代就弄不明白了。这只杯子,是挖菜窖时,从土里偶然发现的,看着入眼,权用它盛茶。”吴昌放下茶杯,随意说:“老人家,给我找根钓竿,我钓鱼去。”老人说:“好。”
吴昌在塘边勉强坐了两小时,一条鱼也没钓着,他脑子里想着那只斗彩杯。近午时他回到堂屋里,对老人说:“你给我用网打20斤鱼吧,空手而返,老婆会笑话。”老人忙安排人去打鱼。“先生,你喝茶。”“谢谢。老人家,我很喜欢这把壶,你愿意出让吗?”“祖传之物,舍不得。”“我愿意出高价购买,你开个价!”老人似乎心动,犹豫了好一阵才说:“不能少于12万!”吴昌差点要喊起来:“土老帽儿,这壶是民国的仿品呀,顶多值两千元!”但他没喊出来,装出痛苦的神情,说:“太高了,太高了,8万!”“你真心要,10万,再不能少了。”吴昌咬咬牙,说:“10万就10万,不过,你得搭上这个小杯子,让我早晚配着对儿喝茶。”老人说:“这个杯子反正是白捡的,你喜欢就拿走。”吴昌从内衣口袋里飞快地掏出一张支票,签好名,交给老人。
吴昌开着车喜洋洋地回到城里。今天捡漏儿,应该是他玩瓷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妙不可言。他不想告诉城里任何人——包括袁清。过了半月,他去省城博物馆,托朋友找瓷器专家“掌眼”。他没想到,“成化斗彩杯”是当今的仿品,只值几十块钱!吴昌傻眼了,谁给他下的饵呢?他后来打听清楚,报纸上那篇介绍青山桥杨家村钓鱼基地的散文,是袁清化名写的。
那一刻,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去钓鱼,其实自己也成了一条被钓的鱼。
(选自杨晓敏《名家名篇笔记体小小说欣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昌开着宝马行驶在乡村公路上,来到杨家村大水塘边青砖大瓦屋,走进厅堂看到古色古香的陈设,这些环境描写为吴昌与老人的活动提供了真实背景。
B.吴昌在古城私企老板中是出名的玩家,专门收藏古瓷器且很有眼力,他爱钓鱼的动机之一就是到乡下农家“捡漏儿”,这些介绍为下文描写吴昌受骗上当作铺垫。
C.小说情节设置引人入胜,叙事和描写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尤其末尾处发现成化斗彩杯是仿品的叙事虽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有凸显小说主题的作用。
D.小说语言通俗自然,虽没有华丽辞藻点缀,但写人叙事却很形象生动,如吴昌和老人做交易一段就综合运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收惟妙惟肖之效。
【小题2】小说结尾吴昌最终被“好古斋”当家人袁清算计,文中有哪些伏笔暗示?
【小题3】小说的标题“玩家”有何深刻内涵?请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
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论述类文本阅读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论述类文本阅读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
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
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时期的封闭性。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
B.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是落后不可取的错误规定。
C.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D.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
B.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抑商政策纯属误读及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
C.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评价明清外贸政策。
D.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
B.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
C.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说明农业人口仍为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
D.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逢对手

符浩勇

左宗棠喜好对弈,平日闲暇必找人对弈一番,其棋风泼辣细密,行棋大胆果断,与同僚中人对弈胜多负少。他对自己的棋艺颇为自负,年过六旬高龄,仍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4年5月,他出征新疆途经兰州城,适逢天泻暴雨,路途险恶,只得暂时扎营。帐中劳顿之余,左宗棠闲来技痒,乃命亲信去城里物色棋坛好手,以礼相邀到大营对弈遣兴。

只稍片刻,便有帐下亲信回营票报:兰州城北有一名头发花白老翁,自命不凡,高悬一条写着“天下第一棋手”的长幌,并在一家客栈摆下阵势,恭候弈客。左宗棠在慵倦中听罢精神为之一振,威严的眼眸闪动光芒,不顾左右劝阻,微服直赴客栈而去。

进了客栈旅馆,左宗棠施礼完毕,但见白发老翁精神矍铄。刚一落座,他匆匆执红军先行,起手就架起当头炮,老翁跟入飞马迎阵,开启了首局之战。

两人对弈十余回合,左宗棠抓住白发老翁险走恶手之机,全线压赴,攻势如潮,白发老翁左支右绌,见大势已去,垂手败阵。

第二局,左宗棠依然主动进攻,炮轰马踏,双车左右策应,红兵步步为营,白发老翁周旋招架,往来五十余回合,无奈再败。

第三局,局势僵持,一度不下。左宗棠调集主力于右,弃卒入势,以破竹之势劈开战局,继而前仆后继,造势一气呵成,直捣黄龙。左宗棠最后笑评:“高手谋势不谋子。高屋建瓴,登泰山而小天下,方不愧男儿本色。”

临了,左宗棠指着门外长幌说:“棋艺不过如此,你摘下它吧。”白发老翁双手作揖说:“久仰将军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备感荣幸。将军花甲之年犹率军出征,收复国土,心志可昭日月。三局对弈完胜,足见将军用兵神妙。老朽自愧不如,不敢狂妄!恭祝挥师入疆,胜利而归。”

左宗棠待见白发老翁依言摘下长幌,遂带亲信回营,当夜拔帐出征。

转眼,半年过去。左宗棠出征大获全胜,收服新疆。凯旋回京,又经兰州城停顿,正待差人去恭请白发老翁,却听帐下亲信又报:原先对弈三局皆输的白发老翁仍在客栈高悬“天下第一棋手”长幌,摆出不可一世阵势,坐待弈客。左宗棠听罢极为不快,白发老翁怎可出尔反尔?于是命亲信请来老翁,免去礼节,双方再度布阵交战。

首一局,白发老翁躬礼执黑队后行,却见守得滴水不漏,使左宗棠无从下手;继而也攻得中规中矩,丝毫不露破绽,始终主动,凭借多卒优势进入残局,左宗棠见大势已去,遂推盘认输,以求再战。

第二局,左宗棠挥军猛攻,白发老翁却柔中克刚化解劣势;左宗棠猛攻之际忽视后方空档,又被白发老翁抓住战机,奇袭踏平大营。

第三局,左宗棠飞相取稳,守反戈之势,白发老翁则架中炮,巧取攻势;双方在平稳对弈中进入酣局。不料,左宗棠取胜心切中了白发老翁诱敌之计,便作决战决胜之斗。于是棋盘上战火四起,双方兵来将往,二十余回合后,白发老翁损失惨重而左宗棠则伤亡殆尽,最后大营无兵可守,被白发老翁伺机攻克。

左宗棠连失三局,疑惑不解,却见白发老翁童颜鹤发,气势压人,问:“时隔六月,棋艺飞跃神速!真乃奇迹!?”白发老翁从容不迫,说:“前番将军初到边地,故连负三局,乃敬将军为人,且为将军出师造势,平添锐气!这次小胜,无非为左公奉献棋艺而已。棋乃娱乐之雕虫小技,虽胜何足道哉。将军长于下大棋,半年下来收复新疆失地,将军光照日月,岂不是下完了光照青史的好棋呀!”

左宗棠听罢,脸带愧色,感叹不已,说:“棋逢对手呀,你不止长于下棋,谋略过人,连老夫的国家大事,也成你眼里的一局棋了。”顿悟棋中哲理,揖手拱谢,不由仰天长叹:此乃天下第一棋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左宗棠对白发老翁态度的变化,白发老翁棋艺的变化都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
B.文章较为详细地描写了两次弈棋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体现了作者精准的生活观察力和高超的文字表现力。
C.小说标题“棋逢对手”内涵丰富,既指二人弈棋水平不相上下,也暗指二人能在各自战场运筹帷幄,谋略过人。
D.小说通过左宗棠与白发老翁的两次对弈过程的对比,主要表现了强中更有强中手,不能一味自命不凡的主题。
【小题2】左宗棠对白发老翁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天下第一棋手”在文中出现三次,在情节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御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在选任程序上,言官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章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言官自身要求严格之外,对言官也要进行有效保护,不因言获罪是重要的原则。明代在制度上继承了宋代不杀读书人的传统,言官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尽管明代有言官因言得祸的时候,比如王阳明就是因为上疏申救言官而遭贬谪,但总体上,言官有人身安全的保障。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雒于仁曾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赴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进行延杖、除名、贬谪、下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时,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重视官员的主观能动因素;西方政治的着重点在法制,强调“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B.传统中国的官员是道德型官员,以清正廉明为考核依据;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贯彻执行为考核依据。
C.传统中国对官员的要求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西方对官员的考核局限在公权力领域,私人领域不影响其职位与权威。
D.在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方面,传统中国将道德作为核心要求,而西方则置道德于个人层面,不要求官员充当道德的表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朝的监察御史、给事中并不隶属于六部和地方政府,从体制上避免了对言官的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B.明朝选拔言官非常慎重,除了对人选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还对其道德品质、政治素质、仕途经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C.明朝制度规定,为保证言官发挥职能,言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在京三品大臣,出身胥吏、曾犯奸贪,均不得担任言官。
D.明朝言官选任程序严格复杂,不但要进行民意调查,还要通过时务策问或章疏测试、人物品议等方式对人选进行考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极其重视官员道德的政治功能,所以对官员的监督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维度,言官须从道德角度监督官员。
B.明朝言官虽官阶等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可对部分小事情即刻决断,因而具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
C.明朝有制度化的言官系统,整个言官群体也较好地发挥了劝谏作用和监督作用,因而明代的吏治比其它王朝较为清明。
D.明朝言官总体上具有人身安全保障,这是他们能尽职尽责,积极发挥对皇帝、阁臣和地方政 治的监督作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