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小题1】“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2】本文重在写幽径的古藤,但四、六两段中都写到其他藤萝,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3】本文写的是一棵古藤的悲剧,为什么题为“幽径的悲剧”?(4分)
【小题4】文中画线部分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70字左右)(5分)
【小题5】联系全文,探究文末“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的涵义。(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识苗歌
罗昭伦
很早以前,就听朋友讲,重庆万盛苗家山寨的姑娘长得水灵灵,姑娘小伙子们唱的苗歌尤为动听。据说,这都是由于当地一条名叫孝子河的河水滋养的缘故。否则,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旮旯里,何以会长出这样貌若天仙的苗家妹子,何以会飞出这样优美动听的苗家歌声。
 万盛苗族因有语言而无文字,由此,苗歌便是苗族同胞们的口头即兴创作。喜欢欣赏民族音乐的我,平时虽爱听听歌曲,但总觉得,卡拉OK厅内的曲调与民歌民乐(尤其是这里的苗歌、乐曲)相比,总少了些许老百姓的那种粗犷与淳厚。于是便萌发了选择一个适当时机到“踩山坪”,去感受体味一下苗歌的念头。
 每年春节前后,在国家4A级风景区万盛石林,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苗族踩山会。清晨,我和几位朋友冒雨赶向那个预定中的苗家山寨——万盛石林“万马奔腾”景观处。下了车,我们便顺着七弯八拐的游道往上走。沿路两侧,到处盛开着各种时令的野花,星星点点;悄无声息的山风,也忙着为我们送来几缕花香;骤雨也不住地打在我们的伞上、身上、心头。刚爬上烟雾缭绕的香炉山,便听见前方不远处飘来了高亢的苗歌声:
吹起木叶唱首歌,
木叶送妹几重坡;
……
虽然是个素打扮,
跟那仙女差不多。
 这歌声混着花香,被山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后,很久很久才从山谷里传来回响。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我感觉尤为亲切而美丽。
 有人说,苗族是一个十分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因而,他们无论是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在工作、学习上取得了成绩,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苦涩或欢乐凝聚在苗歌里。由于终年毫无休止的田间劳作,养成了他们苦中寻乐的习惯,无论是在挥汗如雨的烈日下,或是在肩挑重担爬山涉水的山坡上、小溪边,随时都会传出或高亢、或沙哑、或坦荡的歌声。这些苗族歌曲倘若用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也许一无是处。然而,就是这些“一无是处”的歌曲,用他(她)们的歌喉来吟唱,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苗歌。“想唱苗歌唱起来,要唱苗歌遍地开……”或许这正是苗家人的秉性,用沙哑的嗓子唱出了生活本身的欢乐、苦恼、焦灼、挣扎。听着这歌声,最易让人体味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历程。我想,这大概便是这些原汁原味苗歌永恒的魄力所在吧。要不,为什么每年的苗族踩山会,都吸引那么多的中外游人,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体味呢?
 想起以前曾听过的一首名叫《看妹知心不知心》的万盛苗家情歌,身心疲惫的我又注入了新的兴奋剂。此时此刻的心情,比往日在城里歌厅欣赏通俗歌曲演唱还令人心焦,恨不能几步赶到苗寨去。幸好在这游道上还时时回响着响亮的芦笙曲调,混着“滴嗒滴嗒”的雨声,慰藉着心焦的旅人。
 有一篇文章说,苗家山民们大多不喜欢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在城镇里少男少女们疯狂痴迷偶像派歌手的今天,竟会有这样的事么?颇有点玄乎。我的年龄虽已过了当歌迷的年代,但在工作之余也爱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以己度人,总以为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在山乡小镇,尤其是僻静的山区也是受欢迎的,殊不知,在这里却还保存着一份独处和固执。不过,当我在踏上万盛石林这块神秘土地的一刹那,似乎也有所感悟,但总觉得十分飘渺,理不清纷乱的头绪。此刻顺着游道左弯右拐,踏着苗歌的节奏,终于明白,有这样淳厚的苗歌,难怪苗胞们能拥有一份难得的独处与固执。就便是我,倘若能与苗胞们共饮一壶水,同唱一支歌,长住苗寨,哪还有心思去理会如今的流行歌坛谁主沉浮呢。
 就这样顶风冒雨走走想想,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踩山坪”。正恍惚间,一高亢而爽朗的歌声浮在耳畔:
太阳出来晒白岩,
金花银花滚下来;
金花银花我不爱,
只爱情妹好人才……
这神奇的乐章是音乐还是其它什么,此时的我也分辨不清,只是心里觉得,倘仅说是音乐,似乎有点矜持。遐想之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或许,这便是生活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写去“踩山坪”感受苗歌的缘由,其一是对苗家山寨的神往,其二是出于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B.第3段中山风、骤雨、烟雾等景象体现出鲜明的时令特点,表现出了此次出行路程的艰难,烘托出作者焦灼的心态。
C.虽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苗歌一无是处,但苗家人用他们的歌喉来吟唱生活,唱出了原汁原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D.文中两次引用苗歌,既充实了文章内容,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听到了这些歌曲,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
【小题2】应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引用余秋雨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鞑靼荒漠
每天黄昏,我结束写作,对着窗外喊一声他的名字,他就会欢快地答应着,穿过二十多只孔雀,朝我住的吊脚楼狂奔过来。他怯生生地站在窗口,看着我收拾好桌子上的杂物,嘴唇动了几次,终于没能说出话来。最后,看我收拾好了,他才带着慌乱和一丝雀跃指着远处说:“你看!”
有时候我会看,有时候我就不看。我来这被群山与大水阻隔的荒岛上已经足足一月,不用抬头我也早已熟知他一再对我指点的那些事物:无非是野猫追赶着三两只鸟雀奔入丛林,远处江面上的一只小木船在漩涡里打转;无非是,登高望远,拨云见月,孔雀开屏,豌豆开花。是啊,它们存在,美好也正在发生,但它们不会带领我离开此刻的荒岛,最终我们尚需在各自的世界里痴呆、受苦和癫狂。
我更愿意和他散步,下六百多级台阶,在乱石丛中没有目的地往前走。经过大大小小十几个船坞,天色黑了下来,那时我们再折回。山区之夜星光明亮,他就忍不住在星光下歌唱,刚唱了一句,便把余下的歌词硬生生吞了回去,他应该是羞涩地偷看了我一眼的,但是夜幕深重,我们都看不清对方的脸。
他的名字叫莲生,一个来自安徽的十五岁的少年。
奇迹发生在涨水之夜,我们照常散步到了很远,回来的路上,仍然一前一后地走着。突然,莲生大声唱了起来,我诧异地回头,但他全然不理会我,中了魔障一般使出全身力气,不光我受了惊,就连一艘原本在夜幕下沉静航行的机动船上也亮起了电灯。而我,干脆就被这突如其来没有理由的歌声震动得不知所以。
我等待了一阵子,莲生终于唱完了,我们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前走,没有说话,耳边回响的仍然只有江水的拍打声,我不曾问他突然唱起来的原因。最后,散步结束,在我住的吊脚楼前,看得出来,莲生是想了又想,终了,他还是告诉我:“我其实和那本书中的人也差不多。”
这是我带到荒岛上来的惟一一本书《鞑靼人的荒漠》,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所著:一个年轻的军人接到命令,前往与敌国交界的北方荒漠等待伏击敌人,殊不料,终其一生他也没见到自己的敌人是什么样子,在没有敌人的战场上,他能做些什么呢?他只好迷恋上了枯燥,并且一再告诫自己要相信“等待是必要的”,就这样,年华老去,直至最后被他的同胞如此宣告死亡:“他和我们一样,都没遇到敌人,也没有遇到战争,然而,他却是死在战场上。”
莲生果然和小说里的那个年轻人差不多吗?我和他共同栖身的小岛竟然等同布扎蒂笔下的鞑靼荒漠?在许多寂寥的时刻,我已经听他说起过自己的来历:小学毕业之后,他从芜湖的一个小村庄里跑出来,到此地投奔做厨师的舅舅,舅舅将他送到了这个岛上。据说,打清朝起这个岛的名字就叫孔雀岛,但那不过是地貌形似,别无其他原因。大概是五年前,一帮人突发奇想,要把它变成真正的孔雀岛,先建了几幢吊脚楼,再引进来非洲孔雀,以求游人光顾,结果事与愿违,从开始到结束,从来就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方,到最后,岛又重新变回荒岛,吊脚楼的房梁上都长满了苔藓,可是,要有一个人侍候那些当事者不知如何处置的孔雀,于是,莲生上了岛,转瞬便是两年。
两年里,他没离开过这个岛,也没有人上岛来看过他,每隔半个月,会有人托船家给他捎来吃喝的东西。在我来之前,他的粮草已经断了两个月,据说是因为雇主们彻底闹翻,不再过问这个荒岛的事情。他和他侍候的孔雀被遗忘了。两个月来,他的吃喝全靠过路船家施舍。但是,莲生的一堆问题却不可能指望过路船家给出答案,譬如,粮草断绝之后,他是否应该为自己种上一片菜园?譬如,如果他离开,这里的孔雀会在多长时间里死去?还有,他到底会在这里呆多长时间?雇主们会有一天重新过问起这座荒岛吗?
几乎是挣扎着,用了一个月时间,小学毕业的莲生看完了一部小说,并且在书里找到了自己,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下一个黄昏,当我们散步,他一点也不似往日的怯生生,看着我,告诉我:“我想过了,我得动起来。”
于是他就动起来了。他从种菜园开始,连续一个星期,他终日蹲在防浪堤上求告过路船家,要来了萝卜籽、红薯籽,甚至还要来了西瓜籽。每当得手,他就赶紧狂奔上岛,奔向丛林里的一小块空地,那是他的菜园,是他的小小乌托邦;岂止他的小小乌托邦,我们的沉默之岛,在他的歌声与日渐奔走中越来越显露出理想国的模样。过去的日子里,我曾给过他一些钱,现在,他用这些钱拜托船家买来了一群鹅,并且顺利地安排它们在孔雀中间招摇过市;他还买来了丝线,他说,他要织一张鱼网,这样,他就不用为自己的嘴巴发愁了;他还和自己打赌,赌自己还会不会脸红,因为他暗自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我每天教会他认识十个繁体字,脸红怎么能行呢?
而那突出的、使我惊骇的,仍然是他的歌唱,我怀疑,这些日子以来,他已经唱完了自己能唱出来的所有的歌,无论是在江水边织网,还是在孔雀与鹅群之间嬉闹,他都张开嘴巴涨红了脸,但那还算不上奇迹,奇迹发生在另外一个涨水之夜:这一晚,天降大雨,我再次被莲生的歌声惊醒,打开窗户,借着闪电,看见他正全身上下湿漉漉地守护他的乌托邦——为了菜地里的新芽不被摧毁,他将自己的被褥高悬于树木之上,而他自己,和新芽们坐在一起,放声歌唱,嗓音粗涩,曲调生硬,那些歌词就像是一块块石头从他的胸腔里迸了出来,但它们又分明像匕首般刺破了夜幕,看上去,全似一个苦役中的小小十二月党人。
我突然感到一阵厌倦,那厌倦只针对我自身:如果我能哭,我就会哭着告诉莲生,其实,我也在漫无边际的鞑靼荒漠中,但是,当我想起荒草、京剧和往事,而你已开始张开了嘴巴,我为什么就不能告诉你,其实,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即使从荒漠逃到荒岛,我也还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每日的写作,无非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发呆与痴狂?
是啊,在我们眼前,或有一片荒漠,或有一座荒岛,我们的肉身与心魄只能任由其包裹与浮沉,即使借我们一双翅膀,我们也飞不进豌豆花的花蕾。我们到底能怎么办?卡夫卡说,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海德格尔说,人仅有一个世界是不够的;苏东坡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日忘却营营;唯有你,我的小弟兄,你说:“我想过了,我要动起来。”
——就是这样,即使在风雨如磐的后半夜,你也可能遭遇自己的定数:它是命定的闪电、歌唱和新芽,它是命定的小弟兄,小弟兄会对你说,我想过了,我要动起来。什么都不要管了,走上去,抱住他,哭出来,因为他是你鞑靼荒漠上的小弟兄。
(取材于李修文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本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叙写了莲生的变化,也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
B.因为心中烦闷痛苦,作者并不觉得荒岛上令莲生欣喜的那些自然景色是美好的。
C.作者第一次提到“奇迹”,是因为非常羞涩的莲生居然会不顾一切地大声歌唱。
D.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细腻准确,行文中旁征博引,构思巧妙,情感真实质朴。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并分析作者对莲生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为什么以“鞑靼荒漠”为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为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嗓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岛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溅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使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枝叶交错,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根,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为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地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写作者黎明时候的独特感受,能闻声而见色,见色而闻声。见人所未曾见,闻人所未曾闻,言人所未曾言,思维独特,而自然出新。
B.第4段写作者夜里听染了绿的声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表达了寻求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结尾处说“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回归大森林,融入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D.散文以“染绿的声音”为题,颇为新颖,绿色有声,令人费解。这染了绿的声音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翻然出新,不落窠臼。
【小题2】第4段中,作者说“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请写出“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
【小题3】第3段中,作者在写“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之前,先谈到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白雪流泉、春花秋菊,分析这样行文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分)
海明威的书房
赵玫
①我们从迈阿密出发,很快就脱离了美国大陆,驶上了那条著名的国家公路。它所以著名,是因为这条公路是由岛屿连接而成的。便是在这样的行驶中,我们终于来到了基韦斯特。公路的尽头,岛的尽头,也是美利坚的尽头。也许就是为了这个美丽的岛屿,这座优雅的小城,或者就是为了海明威,这条海上的公路才会千辛万苦地铺到这里。
②我们终于走进海明威住过十年的旧居。这座今天看起来并不豪华的房子,当年在岛上却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它置身于由众多高大植物掩映的绿荫之下,院墙却是用非常质朴且粗糙的红砖砌成的。1931年海明威得到这座房子时已经32岁了。那时候他已参加过“一战”,负过伤,做过多种报系驻欧洲的记者,走上了文学之路。待这个年轻作家雄心勃勃地回到美国时,他的两部著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都已经完成,并赢得了“迷惘一代”的称誉。成为新生代美国文学的象征之一。
③朋友请来一位博物馆的研究员,为我们一行做深入的讲解。他穿着海明威常穿的那种花衬衫,戴着海明威也曾戴过的那种草帽。说他看起来有点像海明威,他于是自得,说一天中总有几位游客会这样说。他说他喜欢海明威的作品,进而对海明威住过的这座房子满怀感情。所以他讲解的不单单是这座房子,而是海明威传奇的人生,他的创作,以及他与这座房子的恩恩怨怨。
④然后便是海明威的书房了。这是老海为这座美丽岛城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很大的房间,几乎占据了整整一层楼。房间四面都有窗户,每个角落都是通透并且明亮的。透过那扇不能打开的门看清了海明威写作的空间。四壁书架上摆满了书,圆桌上放着一架陈旧的甚至锈迹斑斑的打字机。遍布于房间各个角落的纪念品大多来自欧洲、非洲以及南美洲。想不到的是,那位为我们讲解的研究员竞破天荒地打开了书房的门,让我们进去体验老海的精神领地。我站在门外,有点迟疑。在他的再三邀请下,我才诚惶诚恐地走进了这间不对外开放的书房。然后他开始讲述老海写作的故事,说这里完全保持了海明威当年使用时的原样,他的皇家牌打字机,他制作古巴雪茄的椅子,他所收集的各种纪念品等等,都在原地。他还说海明威喜欢清晨写作,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六个小时后便离开这里,或者去海里钓鱼,或者和朋友们一道去他喜欢的酒吧。
⑤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海明威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死在午后》、《非洲青山》、《获而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等长篇小说,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那样令人震撼的短篇。岛上的人们说,海明威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都留在了这里。于是那以后漫漫20年的写作生命中,就只剩下一部不朽的《老人与海》了。
⑥是的,有点诚惶诚恐地站在海明威的书房中央。面对四壁摆设的每一件物品。他的行囊、他的烟斗、他的画架、他的鹿角、他的烛台以及漂亮的顶灯……
⑦研究员突然把圆桌旁的那个椅子指给我,他的意思是问我愿不愿意在海明威曾经写作的这个桌前坐一坐?于是坐下,不知在亲近着一种怎样的激情。紧接着,他又问,愿不愿意尝试着去敲打那台老掉牙的打字机?于是盛情难却地敲击着一个个圆形的字母键。这个旧得不能再旧的英文打字机于是跟随着我的手指发出有节奏感的声音。这是唯有在美国黑白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景象。而我,在那一刻,竞然就坐在海明威的椅子上,敲击着他的键盘。
⑧当时的那种感觉简直难以置信。还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亲近着一位大师的以往。只是坐在那里,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怯怯地敲击着,海明威曾敲击出无数杰作的打字机。
⑨然后起身,退出那种神圣的感觉。只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能如此触摸这基韦斯特的、美国的、也是世界的骄傲。
⑩然后告别海明威。告别这座承载了海明威那么多优秀作品的大房子。在二楼的回廊中,转身就能看到那座照耀着整个海岛的灯塔。那灯塔昭示着,海就在不远处的地方生生不已地涌动着。用了法国作家杜拉的感觉去形容:在特鲁维尔,那里有海。白天,黑夜。即使你看不到海,但那海的意念却始终都在……
11是的,如今海明威就是那座灯塔,以他所象征的美国精神光照天宇。于是人们不再会忘记基韦斯特。这座美丽的岛城,就意味了海明威。
【小题1】文章第①②段中连用两个“终于”有何含意?(4分)
【小题2】文章在第②段介绍了海明威的经历,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这是老海为这座美丽岛城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4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巫水码头通唐朝
邓跃东
站在湘西南城步县的巫水码头上,我苦吟着一副隐字联,思绪跟河水一样,绵延不尽地流向远方。
城步是全国第二个苗族自治县,处在湘桂边界的层峦叠嶂中。印象里苗族人走动不多,他们远离了主流文化的辐射,好像有点寂寞。当我第一次来到城步,当地的友人肖君就陪我到城外走走。
县城四面青山,绿水穿城,城郊平地稀少,多在石山坡地耕种。背山的绿荫间,有一座青砖黑瓦的民居,槽门上有翘檐石刻。肖君说,这是清代一位肖姓秀才的老宅,你是文人,你把槽门上的隐字联对上啰。走近一看,上面刻的是:宅近青山口口,门垂碧柳口口。门楣没有横批,是一幅百鸟朝凤的石刻图。我知道李白写过“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的诗句,隐字联去掉三字,浅显晓畅。我心里有些感知,但就不能一下对上来,低头沉吟半天,心里反而惆怅了。肖君说,无数的人到过这里,还没谁对得妥帖过,前几年还搞了全国性的征集活动,也没发现眼明心亮的。城步苗地不可小觑啊!肖君见我陷入苦思,就说去河边走走,那边清凉幽静。
河水发源广西的群山,自南由北,蜿蜒而去,古来被称作巫水,流进沅江,通洞庭,汇长江。抬头望去,河岸上边就是留存的老城门,名叫“利济门”,拾级而上就入城了。站在城门回望,远山含黛,斜晖脉脉,江面十分开阔,水流并不急,应是深流。我感觉进入了充沛的气场,一种势持衡着江岸的静谧。肖君说,城步处于巫水的上游,古来舟楫穿梭,文人骚客商贾走卒,都在城边的码头上来去匆匆,现在河岸的石壁上还刻着很多的古代诗文呢 ! 又是石刻,我不敢吭声了,但又好奇哪些高人上过这个码头。
仰着头慢慢看过去,看着看着,突然“王昌龄”的名字跳入眼里,他竟还留了墨迹!欣然看去,是一首七绝,《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好诗好诗,我连连叹服诗的意境,诗里写的武冈就是城步古时的称谓,现在的武冈市处在城步县的东北。肖君不无得意地说,王昌龄这首诗给偏僻荒芜的城步增辉不少,尤其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一句,不知抚慰了多少旅途上的疲惫心灵,而那温暖的力量是从城步传出的!
王昌龄是西安人,年轻时跃马河西,写出热血沸腾的《出塞》《从军行》。我年轻时也曾行军西北,没打过仗,只能在古凉州的漠野上捧读他的诗,虽燕然未勒,却也感受了武功军威。但是王昌龄壮岁被人杀害,以至现在很难买到他的诗集,因为内容远不够印行一个单册。王昌龄是不幸的,想不到我卸甲多年后,竟在偏远的湘西深山遇上了他!
我问肖君,王昌龄怎会寄情城步一隅呢?肖君说,王昌龄贬到一百公里外的龙标县当县尉,就是现在的洪江市,他的朋友柴侍御要来城步,他前往送行,舟行千重山水,分离赠诗,城步有幸入了他的诗心,有了文光,行得远呢,你看,码头的水都流到唐朝了!
看着得意的肖君,我故意问他,李白给贬落至此的王昌龄写过一首诗你知道吗?肖君说,那不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乘舟到龙标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五溪逶迤千里,那要经停多少码头,涵咏多少诗文!肖君说,真是青山有幸,李白虽没有来过这里,被贬至夜郎因获赦没有成行,但他带着明月,飞过五溪,心灵抵达了码头。王昌龄心有戚戚,不但在龙标的芙蓉楼旁捧出了“冰心玉壶”,还把一轮明月送给了柴侍御,即使再深的忧伤,也被明月清辉润开了。
码头流水到唐朝!多么灵妙,多么悠远。城步就这样跟唐朝攀上了文缘,让我这外县人竟有了嫉妒。我顺着肖君的得意不住地遐想,这条巫水逶迤而去,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连,那也让无数的文人官宦到达各个码头,然后留下诗词文章。白居易曾在蓝桥写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可知码头驿馆文事的繁盛了。这成了传播诗文的一个重要渠道,河流运载的分明是璀璨的文化啊!一江浪花那么耀眼,那是诗文的另一种颜色呢。
文化的承传和繁盛就是这样,小溪有水大河涨,江湖相连通海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从小地方发展形成的,小地方的文化,为大地方的文化提供着养分,国家的文化,就是区域文化的自然融合。如此,河流经过的地方,是多么的幸运,不说先人讲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连一条巫水都能流向唐朝,怎不令人骄傲!
千年文运,湘西五溪都流向了盛世唐朝,由此俯望,宋元明清……古时的人就不去比较了,仅看近代以来,河流上飘过的那些身影:熊希龄、沈从文、丁玲、谢冰莹、翦伯赞、周扬、周立波、黄永玉……他们与河流有着特别的关系,离开了河流,他们的人生就不是这般的图景。
我想着漫长的巫水上,那一座座泛光的青石码头,它们承载了无数青衿长衫的沉重步履,却使多少文心停止漂泊,上了江岸。码头是游历者的方向,有了码头就有了根系,有了树干树枝,还有绿叶和果实。一个人毕生的颠簸,其实都在寻找一处的码头。
俯瞰巫水依山而去,我想起先前的隐字联,觉得不必去苦想了。这本是出自李白的诗句,旨深意远,空余二字,不是叫人意会么。山下的巫水都流向了唐朝,那么旷远,那么悠然。
(选自《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步地处湘桂边界、文化落寞的印象,反衬了后文见闻中由巫水深厚文化渊源所感受到的震撼。
B.作者引用白居易诗句旨在说明码头驿馆文事的繁盛,是传播诗文的一个重要渠道,承载着璀璨文化。
C.文章以作者游览城步为线索,引入诗人名作,穿插叙述文人典故,使文章思路清晰,内蕴丰富。
D.友人肖君解释《送柴侍御》神态得意,是因为《送柴侍御》后两句抚慰了游子旅途上的疲惫心灵。
【小题2】文章以“隐字联”开头,以“隐字联”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题目“巫水码头通唐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