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小题1】“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请分别指出“酣眠”“小睡”在这里所比喻的内容。
【小题2】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大都是非常美丽的诸如“倩影”“丰姿”等优美的词汇,但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却很特别,说成“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你认为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小题3】作者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想起江南采莲事情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2 10:3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蒙自杂记

朱自清

①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②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象玩具似的,正象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象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嵩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马湖,在那两处住的时候,也有这种静味。

③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他脸上常挂着微笑,却并不是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点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磁器占着一半儿;糖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去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管那掌柜的也叫这名儿;他的人缘儿是很好的。

④城里最可注意的是人家的门对儿。这里许多门对儿都切合着人家的姓。别地方固然也有这么办的, 但没有这里的多。散步的时候边看边猜,倒很有意思。但是最多的是抗战的门对儿。昆明也有,不过按比例说,怕不及蒙自的多;多了,就造成一种氛围气,叫在街上走的人不忘记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这似乎也算利用旧形式宣传抗战建国,是值得鼓励的。眼前旧历年就到了,这种抗战春联,大可提倡一下。

⑤蒙自的正式宣传工作,除党部的标语外,教育局的努力,也值得记载。他们将一座旧戏台改为演讲台,又每天张贴油印的广播消息。这都是有益民众的。他们的经费不多,能够逐步做去,是很有希望的。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的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学生颇认真,成绩相当可观。那时蒙自的联大要搬到昆明来,便只得停了。教育局长向我表示很可惜;看他的态度,他说的是真心话。蒙自的民众相当的乐意接受宣传。联大的学生曾经来过一次灭蝇运动。四五月间蒙自苍蝇真多。有一位朋友在街上笑了一下,一张口便飞进一个去。灭蝇运动之后,街上许多食物铺子,备了冷布罩子,虽然简陋,不能不说是进步。铺子的人常和我们说,“这是你们来了之后才有的呀。”可见他们是很虚心的。

⑥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里是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四乡地方空阔,都用一棵棵小树烧;想象着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光景够雄伟的。四乡那些夷人,该更享受这个节,他们该更热烈的跳着叫着罢。这也许是个祓除节,但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⑦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有一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但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真是返老还童一般。湖堤上种了成行的由加利树;高而直的干子,不差什么也有“参天”之势,细而长的叶子,象惯于拂水的垂杨,我一站到堤上禁不住想到北平的十刹海。再加上嵩岛那一带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更象十刹海了。嵩岛是个好地方,但我看还不如三山公园曲折幽静。这里只有三个小土堆儿, 几个朴素小亭儿。可是回旋起伏,树木掩映,这儿那儿更点缀着一些石桌石墩之类;看上去也罢,走起来也罢,都让人有点余味可以咀嚼似的。这不能不感谢那位李嵩军长。南湖上的路都是他的军士筑的, 嵩岛和军山也是他重新修整的;而这个小小的公园,更见出他的匠心。这一带他写的匾额很多。他自然不是画家,不过笔势瘦硬,颇有些英气。

⑧联大租借了海关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是蒙自最好的地方。海关里高大的由加利树,和一片软软的绿草是主要的调子,进了门不但心胸一宽,而且周身觉得润润的。树头上好些白鹭,和北平太庙里的“灰鹤”是一类,北方叫做“老等”。那洁白的羽毛,那伶俐的姿态,耐人看,一清早看尤好。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甬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顶有趣的。另一个角落长着些芒果树和木瓜树,可惜太阳力量不够,果实结得不肥,但沾着点热带味,也叫人高兴。银行里花多,遍地的颜色,随时都有,不寂寞。最艳丽的要数叶子花。花是浊浓的紫,脉络分明活象时,一丛丛的,一片片的, 真是“浓得化不开”。花开的时候真久。我们四月里去,它就开了,八月里走,它还没谢呢。

写于 1939.4.30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记录了作者在抗日时期的心态,文中几次提到了抗战,言谈中充满了对民众的赞美之情。
B.文中写到四川姓雷的掌柜,他脸上常挂着微笑,不是为了巴结顾客,而是懂得经营之道,人缘好,最终还是为了把生意做好。
C.文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火把节”的盛况,这火光充盈着蓬勃的生命力,寄寓着作者的信念和理想。
D.文章风格质朴缜密,清隽自然,笔致简约亲切,读来娓娓动人,看似平静的文字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小题2】作者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蒙自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请简要概括
A.
【小题3】本文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归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威尼斯(节选)
朱自清
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 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八十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八十七座,有的是。只要不怕拐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里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花团锦簇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地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的;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邻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它巧妙的结构,加上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球灯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一个是佛拉利堂。佛拉利堂的神坛后面挂着大画家铁沁的《圣处女升天图》,那朱红和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国际艺术展览会每两年在这里举办一次,参展国家众多,参展作品种类繁极。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前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捷不啰唆,痛快之至。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奏”,本是音乐方面的术语,这里用来形容建筑物排列整齐,鳞次栉比,像音乐节奏那样和谐。
B.“酽”,本指液汁浓,味厚,这里借用来形容歌声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以味觉之效补充听觉之效,令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C.“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它和含义抽象的“气韵”搭配,强调了画的意境和韵味,十分生动传神。
D.“简捷不啰唆”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这里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又写出了造型给人的主观感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威尼斯是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城市,远看似花团锦簇,干净透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城市环境非常优雅。
B.圣马克方场是本文描述的中心,庄严华妙,这里荟萃了威尼斯的文化艺术,置身其中,让你觉得伟丽、森严。
C.圣马克方场中建筑的布局并不对称。圣马克堂左边是“老衙门”,右边是“新衙门”,再往右侧有钟楼偏在一边儿。
D.在威尼斯,唱夜曲有一定的规矩,成一方习俗。人们在欣赏夜曲的同时,又欣赏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运河夜景,因此,听夜曲又是一种享受。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与《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的名篇,写作时期不同,《荷塘月色》表达了他在那时的“淡淡的忧愁”,本文则表达了他轻松愉悦的情感,虽然两者的抒情风格不同,但他那种热爱美、表现美的追求始终没有变。
B.作者眼里的“海中的城”——威尼斯,是十分美丽的,它不仅有水乡泽国的自然美,还有历史名城的艺术美和威尼斯人的气质美。文章同时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C.文章运用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如将大运河比作“反写的S”和“大街”,将运河中的轮船比作“公共汽车”,将小河道比作“小胡同”。这些比喻把威尼斯这座“水网之城”的“别致”特色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D.作者在《欧游杂记·自序》中说,写此文在“记叙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他“费心”的文字主要体现在朴素的现代口语和叠词的运用上,前者读来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后者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