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爱流汐①涨
许地山
月儿的步履已踏过嵇家的东墙了。孩子在院里已等了许久,一看见上半弧的光刚射过墙头,便忙忙跑到屋里叫道:“爹爹,月儿上来了,出来给我燃香罢。”
  屋里坐着一个中年的男子,他的心负了无量的愁闷。外面的月亮虽然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可是他对于月亮的情绪就大不如去年了。当孩子进来叫他的时候,他就起来,勉强回答说:“宝璜,今晚上不必拜月,我们到院里对着月光吃些果品,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
  孩子一听见要出去看热闹,更喜得了不得。他说:“为什么今晚上不拈香呢?记得从前是妈妈点给我的。”
  父亲没有回答他。但孩子的话很多,问得父亲越发伤心了。他对着孩子不甚说话。只有向月不歇地叹息。
  “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
  父亲说:“是,我今晚上病了。你不是要出去看热闹么?可以教素云姐带你去,我不能去了。”
  素云是一个年长的丫头。主人的心思、性地,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里无论大小事几乎是她一人主持。她带宝璜出门,到河边看看船上和岸上各样的灯色,便中就告诉孩子说:“你爹爹今晚不舒服了,我们得早一点回去才是。”
  孩子说:“爹爹白天还好好地,为何晚上就害起病来?”
  “唉,你记不得后天是妈妈的百日吗?”
  “什么是妈妈的百日?”
  “妈妈死掉,到后天是一百天的工夫。”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素云只得说:“夜深了,咱们回家去罢。”
  素云和孩子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床上,见他们回来,就说:“你们回来了。”她跑到床前回答说:“二爷,我们回来了,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好不好?”
  父亲说:“不必。你还是睡你的罢。你把他安置好,就可以去歇息,这里没有什么事。”
  这个七岁的孩子就睡在离父亲不远的一张小床上。外头的鼓乐声,和树梢的月影,把孩子嬲得不能睡觉。在睡眠的时候,父亲本有命令,不许说话,所以孩子只得默听着,不敢发出什么声音。
  乐声远了,在近处的杂响中,最刺激孩子的,就是从父亲那里发出来的啜泣声。在孩子的思想里,大人是不会哭的,所以他很诧异地问:“爹爹,你怕黑么?大猫要来咬你么?你哭什么?”他说着就要起来,因为他也怕大猫。
  父亲阻止他,说:“爹爹今晚上不舒服,没有别的事。不许起来。”
  “咦,爹爹明明哭了!我每哭的时候,爹爹说我的声音象河里水声潲潲地响,现在爹爹的声音也和那个一样。呀,爹爹,别哭了,爹爹一哭,教宝璜怎能睡觉呢?”
  孩子越说越多,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他不能用什么话来对付孩子,只说:“璜儿,我不是说过,在睡觉时不许说话么?你再说时,爹爹就不疼你了。好好地睡罢。”
  孩子只复说了一句:“爹爹要哭,教人怎样睡得着呢?”以后他就静默了。
  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亲的抽噎声。不久,孩子也因着这声就发出微细的鼾息,屋里只有些杂响伴着父亲发出哀音。
(注)①汐:潮汐是地球上的海洋表面受到太阳和月球的潮汐力作用引起的涨落现象,
在中国古代称白天的涨落为“潮”,晚上的涨落为“汐”。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怒,所以提出来“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
E.父亲拒绝素云的好意,把孩子安置在自己的房内过夜,是因为不想以哀痛示人,
从而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A.孩子等着父亲燃香拜月,而父亲不愿点香,只答应孩子“对着月光吃些果品”,主要是想用果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B.父亲叮嘱儿子“……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这句话里,“别人”二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痛苦。
C.“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是说他无法理解死后一百天对亲人来说是重要的纪念日。
D.素云觉得孩子太小,无法理解大人的心情,只会招惹父亲,使衷恸的父亲变得愤
【小题2】第二段“外面的月亮虽然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章在父亲的哭声中结束,怎样理解父亲的“啜泣”“抽噎”和“哀声”?(6分)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题为《爱流汐涨》寓意深远,你认为昵?请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探究本文文题的用意。(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做“鸡蛋”也不坏
王开林
石头问鸡蛋:“你怕不怕我?”鸡蛋反问:“谁使你行恶?”石头问鸡蛋:“你恨不恨我?”鸡蛋反问:“谁使你成魔?”石头问鸡蛋:“你服不服我?”鸡蛋回答:“谁使你受挫?”
你也许会说,鸡蛋的反问不够给力,更给力的反问该当如何?甩出几句狠话并不难,但石头何时又会把鸡蛋的狠话当回事?狠角色不该是鸡蛋的自我定位,就像水不该拿山的尺码来自量身高一样。何况弱者的胜机恰好出现在强者的无限度耍狠之后。当年,甘地以“非暴力”思想引领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走向独立。起初谁也不看好他,一个简单的推理似乎就可以将他的“非暴力”主张变成大笑话:鸡蛋能禁得起石头砸吗?脑袋能禁得住棍棒敲吗?一边是“非暴力”,一边是血腥的镇压,谁都在想,甘地的忍耐力何时耗完?他会不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但他以人道抗衡兽性,百折不回,百忍成钢,达到了人类从未达到过的忍耐边际。这时候,耍狠的石头竟然疲软下来,鸡蛋居然赢下了决赛,人类以非暴力的手法取得反暴政的胜利,这不是第一次,却是最为重大的一次。
在乱石纷飞的年代,做一个暴露于野的鸡蛋是异常艰危的,但并非毫无生机和胜机,关键是鸡蛋与鸡蛋之间不能自行割断爱的纽带,这种爱既是世俗的手足之情,也是超越世俗的恻隐之心。当狰狞的凶神恶煞在慈悲和善面前自惭形秽的时候,石头会对鸡蛋说:“原来你们是最懂得爱的,难怪会团结得如此紧密,相处得如此和谐。我们并不能从毁坏你们的快乐中得到快乐,也并不能从夷灭你们的幸福中得到幸福。对立不是最佳选择,对话会更为适当。”
一个孤绝的鸡蛋之所以不再感到孤绝,是因为它看到了另一个孤绝的鸡蛋没有放弃友爱之情;一个脆弱的鸡蛋之所以不再感到脆弱,是因为它发现另一个脆弱的鸡蛋破壳诞生了新的生命。他们彼此关注得越多,联系得越紧,采集的温情和善意也会愈加丰富。
鸡蛋问石头:“你认不认识虚妄?”石头回答:“虚妄就是我的父亲。”鸡蛋问石头:“你认不认识绝望?”石头回答:“绝望就是我的母亲。”鸡蛋问石头:“你认不认识希望?”石头沉默了,因为“希望”是他的梦中情人,总是披着月光婚纱在江边缥缈来去。鸡蛋知道,石头是需要黑夜的,因为黑夜能给他安排奇幻的梦境。于是鸡蛋告诉石头:“当希望降临的时候,你的父母就会死去,你怎么办?”石头回答:“只要她肯来到我身边,让老朽归天又有何妨!”鸡蛋笑了,石头却毫无表情。在石头群中,笑的失传甚至比爱的失传更彻底。真正值得同情的何尝不是内心阴暗的石头?他们不会爱,更不会笑。
做“鸡蛋”并不坏,这一点粗浅的认识你还不至于没有吧?“石头”变不成“鸡蛋”,这是石头不敢透露的最大的痛苦。当恶类无法行善时,它并不像我们以习惯思维想象的那样开心惬意。
(有删改)
【小题1】文中的“鸡蛋”与“石头”各比喻什么?为什么说“真正值得同情的何尝不是内心阴暗的石头”?
【小题2】请简要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成功的原因。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开头“石头”与“鸡蛋”对话中“鸡蛋”反问的寓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一千年的村庄
陈应松
①是谁使大地上布满了村庄?也许,在田野上劳动求食的人,要有个睡觉的地方,于是有了村庄。也许,一些四处乞讨的人,走累了,决定停下来,于是有了村庄。
②舟车劳顿,千辛万苦,还要走向它。你爱它,或者疏离它,或者怨它,抛弃它,你不可能不走向自己的家乡。你永不回家,你的心,就依然顶着漫天风雪,寻找你曾经的家门和稻草铺垫的床榻。即使你的心不能到达,你的梦,你的噩梦,也会把你带向故乡的村庄。因为,虽然你在富贵繁华处,但你的灵魂却依然衣不蔽体,永远在那个村庄寂寞无依地游荡。我很自卑,我来自草莽,可我不会掩饰和逃避。因为我喜欢草窝!
③夕阳下,烟雨中,它无比美丽。到了晚上,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像黑暗漫上来,星星,萤火虫,再加上有一声没一声的牛叫和狗吠。还是狗吠,村庄的歌,永远的恶调,诅咒和警告着世界,宣告它们威严的存在。当我在村庄里待着,走着,躺着,面对星空大野,突然感觉自己就会变成一只家禽或是一头牛、一件农具。那些在圈里嚼草反刍的牛,或是墙角那在灯火的盲处泛着汗水之光的犁,都是我们,也是他们——村庄的草籽,村庄的祖宗,村庄的人。那些紧守村庄的,在田野上劳作的,我的乡亲,一个个酷肖与他们亲近并饲养的家畜、摆弄的农具。他们分明就是一头牛、一只羊、一张犁或者一把锄头。
④我从来没有见过村庄的春天,就犹如没有见过草们发青和抽芽的时候一样。这些村庄,一律地老。砖,瓦,池塘,石磙,树,炊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它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或者,哪怕是一个莽里莽撞的二货楞仔?村庄也许一开始就是老的,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它的老年斑、凹陷的面颊和青筋暴起的手就是农谚习俗和耕种的经验。它必须是一个老人,豆蔻年华、轻狂无知、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
⑤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手,用体温交流。因为它从心底里不再愿意说话,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沉默是村庄的品德。它嘴巴漏风,牙齿脱落,喉咙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只有风声模仿着它,穿过无数的小路和巷口,竹篱与窗棂。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雪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沉湎于太久的往事?
⑥村庄里全是些晒太阳的老人,磨得越来越旧的农具与房屋。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从我眼前飘过的时候,我看见它们的哀伤,在深深的无言中大美着。说吧,村庄,为什么你一言不发?你灯火暗淡,屋顶低矮。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
⑦每一次,往村庄走去的路上,都是百感交集,爱恨交织,拼命从心底里挖出对它依恋的理由。走近一点,亲爱的村庄,如果我哭过,我也不会妥协。我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有着强大美好的生存力量和趣味,我生命的葳蕤不取决于他人和泥土,而取决于我的基因。尽管,亲爱的村庄,你老了,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扑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车辙恶狠狠地砸在道上,破缸、坛坛罐罐随便扔弃,装满了水,养着些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里会有蛇和蜥蜴。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了你,你将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但是,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
⑧不要伤心,村庄。我听出来了,你的内心像冬天里莫名从原野上划过的哀鸣,仔细倾听,是风?是树?都不是,是村庄,蜷缩在大地深处的村庄。
⑨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那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被你拽回的亡灵。当我的心因莫名的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大量的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频繁的反问和疑问语句,使文章语言瑰丽,优美而飘逸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和内涵。
B.第④段中“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它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流露出“我”对村庄不美丽的抱怨。
C.文章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来抒情,表达了“我”想要撇开自己和村庄的关系,想要脱离村庄,却又怀想它、靠近它等复杂情感。
D.作者没有太刻意地限定文章的结构,而是追求以情感来带动文章的发展,这体现在“我”对村庄的复杂感情上。
E.第⑦段中“我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这一句流露出“我”对村庄的感恩和赞美。
【小题2】在作者的笔下,“村庄”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3】第⑤段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请结合原文,谈谈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4】陈应松说:“深山农村的现状对我内心产生了强大冲击……我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表达了我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忧虑……对我们社会孤儿般的农民给予了椎心泣血的同情与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和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对《想北平》中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 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 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 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 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 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 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 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 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 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A.作者以爱母亲又说不出来类比自己对北平的感情,指出言语是不够表达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B.作者之所以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是因为母亲给了作者生命,北平给了作者精神生命。
C.作者真爱北平而又说不出的原因很多。一是因为这种爱像爱母亲一样语言不足以说出;二是这种爱是枝枝节节的,每一个细小事件中有“我”,“我”的每一思念有北平,难以说出;三是这 种爱像音乐与图画,已溶在血液里,化在性格脾性里,而“我”又不是诗人,永远说不出。
D.作者在文中反复说“我说不出”“只是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手法上运用了 反复的修辞,结构上前后照应,情感上突出强调了对北平的真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 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负责接待的朋友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的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有战争!啊,陕鄂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古城是多么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秦关楚塞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举足轻重!如果从三国时魏始设平阳县算起,一千多年里,上津曾十四次设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上的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厮杀;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金元蒙古人占领上津居然达八十年之久!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也征战于此……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官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注释。上津古城周长仅一千五百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镏金大字“向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五百余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候,收到上津二十六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目的是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只把这个词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秦楚两地人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作为湖北人的作者,显然更钟情楚地文化。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的由来,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指出上津这座古城的重要交通地位。
【小题2】作者着墨上津城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小题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二十六岁的镇长的回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进行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莲蓬

韩开春

①汉乐府诗里有首著名的民歌叫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可见莲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采莲是江南夏日一种常见的劳动或者游戏。但采的莲花还是莲蓬,似乎颇费思量,我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是莲花虽然好看,可惹人占有之思,但这种超尘脱俗的花毕竟更适合远观而却不适合近亵,不像莲篷,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

②实际上,说到底莲花与莲蓬只是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和大多数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不同,莲蓬是和莲花一起出现的,《群芳谱·荷花》中说得明白:“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莲的“实”即莲子,藏于莲蓬之中。起初,莲蓬只是莲花的花心,娇小嫩黄,隐藏于美丽的花瓣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心逐渐长大,花瓣逐渐脱落,莲蓬也就开始显山露水,正式跳脱出来,从莲花的配角升为主。农历七八月间,满湖满荡的莲蓬成熟了,姑娘们划着小船,穿行于万顷碧水之上的田田荷叶间边唱歌,一边来莲,场面壮观且热烈。上面说到的那首汉乐府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场面,有人便据此认为《江南》就是当时采莲姑娘劳动时唱的歌,我信。这也从倒面证明,汉乐府和《诗》三百一样,大多来自于民间,劳动是诗歌亦或是文学不竭的创作源泉。

③莲花的颜色分红、白、粉等色,这是有道理的。莲能食用的部分无非是水上的果实莲蓬和水下的地下茎莲藕两种,从花的颜色上就能知道这株莲是莲蓬好还是莲藕好。开白花的莲藕丰硕肥满,入口甘甜,开红花的则莲蓬硕大,籽粒饱满。从这个意义上说,莲花的颜色好像就是个标志,所谓“红花莲子 也,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一文中写了一对伯牙子期式的知已,有一天,果贩叶三给画家送去一大把莲蓬画家一高兴,就画了一幅墨荷,好多莲蓬,画好后,画家征求叶三的意见,叶三说:““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画家因此感慨题诗 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这一细节说明先生十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不然他也不会把文章写得这样活色生香。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先生的文章,除了他文字本身的原因外,还有他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一点让人觉得他在可敬之外,更多了一层亲切。

④莲蓬的样活像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连里面包舍的内容都像,每个小格子里都藏着一个小东西。只不过莲篷里藏着的是一枚枚包裹着青绿外皮的莲子,老熟了也不会自己走出巢穴,不像马蜂窝,一间一间设计精巧的小屋子里藏着的是白白的蜂蛹,时间一到,这些肥白的蜂蛹便会变成一只只黄黑相的“细腰美人”,施施然从小房子里探出身子,抖抖翅膀飞将起来。

⑤在乡下孩子的眼里,莲蓬是和马蜂窝有着同样诱惑力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是蜂窝中白白的蜂蛹用油了是极其可口的小吃,有着浓郁的肉香,香且脆;而莲蓬里包藏着的莲子也非常好吃,剥去外皮,一枚白白的莲子入口,也是满嘴的清香。只是要想吃到香脆的蜂蛹,必得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要被蜂群蜇个青头紫脸,火烧火燎地疼痛,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你必得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吃得了那样的苦头而采莲蓬却不须那样的冒险,只会游水就行,游到莲蓬跟前用镰刀轻轻一割就能把它带上岸来。不会游泳也没关系,还可划一小船或者大些的洗澡盆或者杀猪桶,同样可以接近莲蓬。顶不济还可在镰刀的长柄上再绑上更长的竹,站在岸边也能达到目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较的结果,当然是莲蓬占了上风,更受欢迎,除了极个别极富冒险精神的调皮猴子外,大多数的乡下孩子还是更乐于去享受没有风险的莲子的清香。辛弃疾在一首词里写“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确实是夏天水乡孩于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⑥莲子除了生吃,更多的还是熟食,而且,除了小孩子,也确实很少看到大人经愛剥新鲜的莲子吃。是缺少闲情逸致,还是觉得那样不够雅观?个中由我不太清楚。不过,生吃新鲜的莲子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满口的清香,能让人感觉到清水的味道老熟的莲子,可以就在稀饭里和大来一同煮。可去烦、清心火、安神养心,若是酷热的夏日中午能有一碗冰镇的冰糖莲子羹吃,怕是连神仙都不想做了。

⑦不过,无论是生吃还是熟食,多数人都是要把莲子中间的 “心”去掉的,因为莲很苦,心很苦,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有利尿调肾之功效 。

(选白《散文》2011年第10期)

【小题1】文章加点的字,读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主(jiǎo) B.样(mó)  竹
C.相(jiān) D.油(zhá) 烦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子说“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这里的“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什么?
【小题3】赏析文章第④段在写法上的特点。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认为采莲时采的是莲蓬而非莲花的理由是莲花超凡脱俗的品质令人敬畏。
B.《群芳谱·荷花》说莲花和莲子是一起生长的,这一点在作者的解说中也可以看出。
C.莲花的颜色可以辦识莲藕、莲蓬的品质,汪曾祺的文章《鉴赏家》中的内容就是实证。
D.作者在外形上将莲蓬比作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流露出淡淡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E.作者认为生吃新鲜莲子别有一番风味,但少有大人吃,大概是缺少闲情逸致又觉得不雅观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