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年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小题1】对文章的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三段运用细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本文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C.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D.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作者在对中药铺的回忆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0 09:5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 冢
黄孝阳
从前,有一座山,山顶上有一间老房子,不知何年何月建造,墙体都是巨大的石头,上面覆盖着几寸厚的青苔。鸟在屋椽上做巢,蜘蛛在檐角之间编织迷宫。屋子正厅供有一尊真人高的菩萨,因为岁月的烟熏火燎,已辨不清材质。菩萨的样子有点怪,不是通常的那种法相庄严,有点尖喙细脖,因为污垢,也没有惯常的慈眉善目。
山 下的村人上山砍柴时常在这儿避雨。若是两个人,相互说说村庄里的三长两短;若是一个人,就看看山外的白云苍狗。
这天,雨下得很大,整座山峰像马一样打出响亮的鼻息,树林在马蹄下摇晃。山顶上来了一个逃难的外乡少年。他的父母被官府诬为江洋大盗。衙役为找出他父母藏起来的财富,像放狗一样正跟在他身后。外乡少年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浑身泥巴,身上还有许多被雨水洗得惨白的伤口。上山的羊肠小道在大风里沉浮起伏。
少年跌跌撞撞进了屋,看见菩萨,情不自禁地跪下来,在菩萨面前许愿:今日,若能逃过大难,来日定重塑金身。
磕头声惊醒了供案上打瞌睡的砍柴人。砍柴人听清缘故,心生怜悯,把少年藏入菩萨的肚子———那里有一间小小的暗室,砍柴人抹掉少年留下的水渍与足迹,把少年的鞋子套在手上,弯下身子,在通往悬崖的路上留下两条大小不一的足迹。
过不多时,赶来三个衙役,面目凶狠,手上的钢刀雪亮。衙役追问少年的下落,砍柴人指向屋外的悬崖。
衙役头听见屋梁上吱吱喳喳的鸟叫,心里生出疑惑,突地劈下钢刀,斩断砍柴人的胳膊。大胆刁民,竟然敢哄骗朝廷。衙役头大声咆哮。
砍柴人仍坚持说少年跳了崖。
衙役头又一刀剁下砍柴人的腿,狞笑着,指着屋梁上惊慌的鸟说,天下万物皆是朝廷的耳目,岂容尔等宵小欺瞒!
砍柴人闭目长叹。暗室里的少年身体发颤。衙役头哈哈大笑,一刀劈去,刀光比屋外的风还急。一声脆响,利刃卷了口,菩萨的脖子上出现一条比针还细的黄澄澄的光芒。衙役头吃了一惊,与手下两人互视一眼,各自提刀胡乱剁去。菩萨的头颅滚落倒地,里面竟是一大堆金银珠宝,也不知是哪个朝代何人所藏。千里做官只为财,衙役头大喜,没想竟在此间觅到发达,正欲捡起珠宝,左肋被一把钢刀捅入,还没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头颅已被另一把钢刀砍落。
甲衙役说,一人一半。乙衙役说,好。
话音未落,他们手中的钢刀已不约而同地砍在对方的脖子上。
少年爬出暗室,来到砍柴人身边,涕泪交加。砍柴人喘着气说,原谅这些鸟,它们不知人世险恶。少年点头应了。砍柴人的身体在少年手中逐渐冰凉。少年葬了砍柴人,想想终是不忿,指着满屋聒噪的鸟,眼里溅出血,恨声说道,终有一日,定要拔掉你们的舌头。
少年回到尘世,坚忍行事,用从菩萨头颅里取出的珠宝为源,通贾天下,遂成一代巨商。时间弹落下七千多个日子,某天午夜梦回,他想起昔日誓言,便集万贯家财重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纯金打造面容慈悲的菩萨金身,打算运回那山顶,再去那好好修葺一下恩人之墓。
山高林密,天空幽狰。时有野兽奔跑嘶嗥,唯独不复有鸟鸣之声。
他感到好奇,问从村子里请来搬运菩萨的农人,是何缘故。
农人笑道,20年前,我们这里的鸟还是会叫的。那时,山巅上的房子里有一尊菩萨。后来,菩萨头不见了,鸟就不叫了。我们这里的鸟还有一桩奇怪的事,临死时,会聚集到一个地方,怎么赶也赶不走。
村子里有学问的人把那地方叫鸟冢。
他匆匆登上山顶。在当年葬砍柴人的地方,已凸起一个巨大的坟墓,上面堆积了无数只有着金属光泽的鸟的尸骨。几只眼珠乌黑、羽毛发黄的鸟正在上面缓慢地跳。
这天晚上,他梦见砍柴人。砍柴人尖喙细脖身披氅衣,模样与原来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他问砍柴人,为什么会这样?
砍柴人含笑不语,张开嘴。他惊呼,你的舌头呢?
砍柴人用手指蘸水在桌上写道,我是这里的鸟神,我的舌头被你拔走了。
他惊讶地说,我不过是一时戏言。
砍柴人微笑着,继续书写,鸟类没有戏言。
他笑起来,然后,他醒了。他把纯金菩萨运下山,重新熔化,按梦中所见砍柴人的模样做了一个雕像。他在老房子里住下来,每天对着太阳欢唱,每夜对着月亮轻歌。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当他的眉毛垂落至嘴边时,满山都有了鸟叫。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围绕那所供有菩萨的山间老房子展开,老房子见证了一切事实,贯穿着所有情节,起到线索的作用。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说极尽各种手法之妙,既有逼真的神态描写,又有动作、心理上的细节刻画,还巧妙运用对话和衬托,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C.文中几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第九、十两段属闲笔,对刻画少年或砍柴人的形象没有什么作用,完全可以删去。
E. 小说最后一段“当他的眉毛垂落至嘴边时,满山都有了鸟叫”一句,目的在于说明鸟儿对人类的怨恨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消逝。
【小题2】文中少年的内心情感随着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变化??试简析。
【小题3】小说第一段末尾写“菩萨的样子有点怪,也没有惯常的慈眉善目”有何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先人们常常使用水力发电,水力发电是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逐渐兴起。据估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风能为200亿千瓦(K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全球风电行业未来几年是一个发展校好的时期:欧洲风电行业框架立法以及欧洲对2020年风电行业的明确目标,能够确保行业的稳定性;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仍然较快;中国风电市场继续保持强势。当然,也有类似英国取消风电优惠一类政策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摘自前产业研究院2018年2月8日《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2010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据统计,201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34.48%。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材料三: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它不同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比如:清洁,环境效益好;可再生,永不枯竭;基建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对于缺水、缺燃料和文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

(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

材料四:

由于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中国风电稳步发展。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倾向数据看,2016年新增装机将向河南、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南部等电力消纳情况较好的地区转移。随着第七批风电能源补贴目录项目的申报,国家补贴将逐步解决,补贴时效也将提速。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风电标杆电价逐步下调,风电已经实现平价,平价的意义在于,风电在无补贴的情况正具备与火力发电直接竞争的能力,行业的存续不依赖政策的波动及补贴的缓急,并且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获得永续的生命力。在政府的引导下,风电项目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风电项目的开发,比如有一种分散式风电,不用像大规模风电场一样新建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体量小、投资少,就成为民营资本投资风电项目的首选。如今,民营企业的发展超过人们的预期,如天润、新天绿色等。

(摘自东吴证券公司《2017年风电行业深度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风电行业的利好信息来自欧洲风电行业的框架立法、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较快和英国取消风电优惠等。
B.较之于2015-2016年,起初的2006-2007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加的数量减少,增长速度放缓。
C.根据材料二中各个年度的累计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增长率,我们能够了解2014-2016年我国风电行业迅速成长的情况。
D.因为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所以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非常适合风力发电。
【小题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政府在风电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DNA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
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编码的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搭车效应”。“搭车”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中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区段,应该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车效应”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5000~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便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便是“神农尝百草”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苦味感不灵敏和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小题1】下面不能作为“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依据的一项是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经受自然选择的时间早于中国人。
C.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先民都曾先后经历过尝百草这一阶段。
D.神农尝百草是具有真实性的,但尝百草不是神农的个体行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2017年1月13日到3月31日,“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共同举办,是两个世界级大馆的又一次重要合作。我们特别采访到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长Jean- Luc Martinez。
中国网: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了这次的展览能够来到中国?为什么要在中国举办这次展览?
马丁内兹:几年之间,中国参观者在数量上成为了卢浮宫的第二大(外国)参观群体。我们在中国人民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卢浮宫的热爱与向往。我们才特别希望能够对这份热爱和向往做出回应,让卢浮宫的藏品在这里、在中国展出。说到契机,我们确实碰上了一个有利的时机—一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大使顾山先生通知我们,这次展览能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于是我们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中国网:这次展览一共有六个部分,来共同见证法国历史800年,您个人觉得最具特色或者最想推荐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
马丁内兹:法国历史上最让人称奇的一段时期可能就是第一帝国,也就是拿破仑时代。为什么令人称奇呢?因为这段时期既保留了法国旧君主政体时代遗留下来的奢华而宏伟的风格,同时又采取了大革命中衍生出来的体制。这两者是一个很奇特的组合,我认为这段时期在这次展览中也被很好地展现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在大革命时代开馆的卢浮宫成为了今天这个享誉国际的伟大的博物馆。
中国网:您如何评价中国的博物馆和展品?包括从建筑、运营、管理、保护、展出等各方面。
马丁内兹:我并不了解中国所有的博物馆,我只了解和我有过合作的博物馆,我比较熟悉的还是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我认为中国的博物馆整体在国际上都是享有声誉的,这不仅归功于这些博物馆的建筑特点,也归功于它们对艺术品的保存质量。当然,这还得益于中国博物馆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特长为世人所公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博物馆)对油画、素描的保存。众所周知,中国在保存易碎易坏的艺术品方面,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专业技能。如今,中国博物馆毫无疑问已经彻底融入了国际大型博物馆的队伍中,只要看一眼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举办的各种展览就一目了然了。我在这里只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个例子,因为目前这里正好正在举办数个国际展览。
中国网:您是否喜欢中国艺术?喜欢什么类型的?能举个例子吗?
马丁内兹:我个人专攻的是希腊艺术,所以对中国艺术可能不甚了解。但在我的学业生涯中,我学过一点中国艺术方面的知识,那是我在卢浮宫学院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战国时期(的艺术)和古青铜器。在我看来,后者在技术上是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其次,您知道我们欧洲人对中国的陶瓷总是情有独钟。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是风格清淡朴实的瓷器,比如“雪拉同”,法国人口中的“雪拉同”就是那种灰绿色、单一色调的青瓷。我想,和我持相同观点的法国人应该并不在少数。在法国,人们往往喜爱中国艺术中最具综合性、最精细、最朴实淡雅的部分。
中国网:您对日前全球的濒危文化遗产保护有什么样的看法?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濒危文化遗产,您有什么样的倡议或建议呢?
马丁内兹: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说的第一点是,我们不能单独行动,而必须动员国际力量一起参与其中。因为我们有必要把这份文化遗产当成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去保护,这点是很重要的。这就意味着保护濒危文化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其他国家也有责任提供帮助。要建立这样一个国际联盟,首先需要的就是资金和设备,所以法国已经提议和阿联酋设立一项捐赠基金,这项捐赠基金将会在几周后于日内瓦成立。其目的除了动员国际社会以外,也肩负着帮助战中国家拯救濒危遗产的重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代替他们去做该做的事情,而只是帮助他们采取行动。如果想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就需要建立国际合作。第二个想法是要创建一个合作网,一个网络遍布世界各地、为提出请求的国家提供濒危艺术品避难储藏服务的合作网,这样就可以为那些危难中国家的艺术品提供庇护。以上就是法国方面提出的两项重要措施。
中国网:今后会不会与中国的其他城市或者有其他形式,比如像讲座、沙龙、影片放映等的合作?
马丁内兹:我们很乐意继续与中国开展这方面的合作。我必须承认,这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2016年有超过550000名中国参观者到访卢浮宫,这是我们的第二大外国参观群体,所以我们会努力和中国观众见面。这种合作确实可能会以一系列展览、专业讨论会、讲座的形式展开。总之,我们很期待举办这样的文化艺术活动。
(摘编自《中国网》2017年1月2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成为参观卢浮宫人数上的第二大外国,法国方面为了回应中国人民对卢浮宫的热爱与向往,所以来到中国举办这次展览。
B.卢浮宫博物馆这次展览能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得益于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大使顾山先生的联系与帮助。
C.由于拿破仑的第一帝国时代是法国800年历史中最让人称奇的,所以这次展览的六个部分中,第一帝国时代的展览设计是最具特色的。
D.中国的博物馆除了建筑富有特点,对艺术品的保存质量高以外,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特长也为世人所公认,所以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拿破仑时期既保留了前代奢华而宏伟的风格,又采取了大革命中衍生出来的体制。这种奇特的组合使得卢浮宫成为享誉国际的伟大的博物馆。
B.马丁内兹专攻希腊艺术,但对中国艺术也有了解,尤其是技术上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古青铜器以及风格清淡朴实的瓷器,他是喜欢的。
C.法国和阿联酋即将成立一项捐赠基金,这不仅能动员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能帮助战中国家拯救濒危遗产。
D.目前全球的濒危文化遗产应当成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去保护,应成立一个国际联盟和创建一个合作网,为那些濒危艺术品提供避难储藏服务。
E. 法国卢浮宫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后还会继续合作,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活动举办的形式,不再只是一系列展览,会更加丰富。
【小题3】综观这篇访谈,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烟雨桃花潭
陈所巨
一个暮春的雨天。雨是江南独有的,似雨似雾,丝丝缕缕;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在青弋江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穿过水东翟村,出踏歌岸阁。面前是墨青色无声的青弋江,背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踏歌古岸。我知道,在另外的时空,在另外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江南特有的小小的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亮的泪水。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在他们身边,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灿烂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李白再也忍不住了,那首《赠汪伦》的诗就顺口流出来,而且就那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 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一版墨青的江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潭与青弋江连为一体了。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地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的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
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他忽然收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就欣然溯江而来。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旋涡。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上游百米处,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由江水驮过江去,水面只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半身。那情景,似在李可染水墨画中见过。歌声悦耳,牧歌呢,踏歌呢?
雨丝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子,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乘船渡过江,渡口叫万村渡。传说翟村曾与万村争渡口的名字。但万村人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千尺者,万寸(村)也。这又是一例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上岸,于那一截老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的诗酒气氛吧。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经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地感恩,那样地脚踏实地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所以他才真实地体味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的改变。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有谁能不像李白那样,在采石矶头,最终将黄铜古月和那条来自家乡的大江看透,看穿呢?“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毕竟不比长安,人到老年的李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
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那墨黑色嶙峋的崖岸有酒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旋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烟雨,滑进迷蒙中的别离,从古到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
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小题1】试根据文中描写江南雨景的片段,从文中找出表现江南雨特点的词语,并分析作者反复描写烟雨江南的作用。
【小题2】文中描写了翟村曾与万村争渡口这一故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文中说“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试结合文意对比分析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到底有哪些不同。
【小题4】画线的句子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这种呼应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