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湿地是诗地

单之蔷

①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②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诗经》的第一篇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③候鸟是湿地的主人。候鸟的迁徙一直是一个谜。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周期性伸展和退缩的冰期。但我觉得候鸟迁徙的奥秘也许是因为地球上分布着湿地。夏天北方的湿地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是鸟类的天堂,此时南方的湿地则汪洋恣肆、洪水滔滔;当冬天来临时,冰封雪飘的北方湿地已经没有了鸟类的生存的空间,但上帝是如此伟大,她已经令南方的湿地水面收缩,大地显露,万物滋生,为远方的宾客准备了盛宴。可以说上帝创造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是随着季节转移的,夏天这种空间在南方消失了,在北方却出现了,冬季则相反。这就是湿地。换一种说法,湿地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随季节转移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在生态学中,称之为生态位。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这样一个生态位,必然会有一种生物来适应。这种生物就是候鸟。她们用史诗般的飞翔来追逐这种生存空间,南来北往是她们的宿命。

④候鸟在古人心目中是充满诗意的美的意象: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落霞与孤鹜齐飞;过尽飞鸿字字愁;缥缈孤鸿影;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古人感受中的候鸟。“雁阵”“孤鸿”等意象是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意识紧密相连的。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

⑤“湿地”是一个新词。《辞海》(1989年版)中竟没有这一词条,但关于沼泽却有许多词条。过去的沼泽,就是今天所称的湿地中的一大类,但这两个词的情感色彩是不一样的。“湿地”表达的是一种喜爱和肯定,“沼泽”潜藏的意向是否定。89版的《辞海》中关于沼泽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水分长期饱和,通气不良。为防止沼泽化的发展,必须进行排水。”这哪里是名词解释,分明是意见书。

⑥既然《辞海》都说了“必须进行排水”,可以想见湿地在中国的命运。在各种各样的围剿湿地的行动中,许许多多的沼泽、湖泊、草甸消失了。我们只知道大庆是中国的石油基地,其实大庆所在之地是世界级的大湿地;北大荒是从湿地中开垦的粮仓;千湖之省湖北剩下了不足百湖……,我们究竟消灭了多少湿地,恐怕无法计算,但一些地名能向我们透漏一些秘密,比如:我们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一个叫“洼里”的地方,地质所的地名是“苇子坑”,中关村所在地是“海淀区”,这些地方过去无疑是湿地。

⑦湿地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生存空间,候鸟是世界的公民。湿地的消失就是候鸟的末日。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它关乎候鸟的命运和世界的福祉,因此那种湿地应是主权有限或高于主权的领土,不能任主权国所为;世界各国也应尽保护湿地的义务。

⑧按照国际湿地组织的定义,湿地除了沼泽外,还包括河流、湖泊、海岸、滩涂、甚至还包括了水库、稻田等。今天我越来越感觉到从湿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河流和湖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本权威的《地理学词典》关于河流的定义是这样的:“流动在条状地槽中的水体。”这样的定义毫无美感,寡然无味,而且忽略了河流在雨季和旱季的膨胀和收缩等湿地性质,更忽略了那些河流造就的通江湖泊,甚至忽略了水库、电站这样的人工湿地。其实河流是一条组合项链,她串联起各种形状的水体。从更大的范围看,河流是网,是大地的面纱。

⑨用堤坝对河流夹道欢迎,不让河流膨胀和收缩,甚至用堤坝把河流举到高处,形成悬河,这是把河流看作是“条状地槽中的水体”的结果,如果用“湿地观”来看河流,我们对待河流的做法将有所改变,那时河流就有幸了。

【小题1】第五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
②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
【小题3】这是一篇介绍湿地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来写候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23 04: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看,他也常能将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引入诗歌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人们习惯将他创作的这类诗称为“禅味诗”。
王维禅味诗一方面表现为“空寂”“无我”,另一方面表现为“敛势的空间体验”。
说其“空寂”“无我”,必须要了解一下王维奉佛的背景。其母崔氏、其弟王缙均曾师事大照禅师普寂,这就使得王维自幼便多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另外,王维生活的时代,士人习佛风气兴盛,王维成为“习佛士”中一员不足为怪。加上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很早就摆脱了一般人急功近利的政治、名誉追求,可以将精力转向比较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并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中,且进入其文学创作,为其“诗”“思”提供了不少的启示抑或“灵感”,从而也使得其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表现出了他对禅宗的理解。用诗中那渐行渐远的渔歌,烘托出自己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难以言说的独特感受。
王维禅味诗“敛势的空间体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通过悟禅而将自己本可无限外化、无限扩大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这是他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如《归嵩山作》:“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一“归”一“闭”,即是空间意识上的两重内敛——它将人的精神情感与生命力量由外在的无限大、无穷远而消解在了人的一种心理之中,从而使人的生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顿、止泊。
王维禅味诗的这一特点,可从中国的人文精神上去探求原因。中国的人文精神可分为两种:一为刚性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拓展与用力;另一种则是柔性的,主要表现为向人的内心深入,以求得一种让人能够调整心理精神失衡的东西。王维创作的禅味诗,体现出了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在其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在让他深为不满却又深感无奈与无力的现实面前,他只得将其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凭借其奉了大半生佛的直觉与经验,在其内在的精神境界里,为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创造、建构出了一种存在意义,即在诗的王国与信仰的殿堂里安顿生命、净化灵魂。同时,王维之所以那样做,也是一位有文化良知与文化人格、有着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在竭力追求中保护其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是其感性与理性相互撞击、相互渗透并最终是理性居了上风的结果。
(节选自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王维禅味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王维为丰富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等而创作的诗歌。
B.它的“空寂”“无我”特点在《酬张少府》诗中得到体现。
C.它因王维在诗歌创作时引入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而得名。
D.它“敛势的空间体验”特点主要表现为将自己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
【小题2】“王维禅味诗”的形成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家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王维成为一名“习佛士”,这是其诗作具有抹之难去的禅味的主要原因。
B.由于不敢触及时事,王维只得转而研究抽象的宗教和精神问题,从而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或灵感。
C.王维对当时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只能借助奉佛的直觉与经验,写诗来寄托信仰,抒发不满情绪。
D.王维有文化良知与人格,有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禅味诗是他追求和保护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之名,主要是因为他的诗作常能体现“禅味”,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B.王维将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的做法,是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了他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
C.“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借渐行渐远的渔歌,表现出王维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的感受。
D.“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中“归”“闭”二字,体现出诗人用外在情感的无穷大来消解自己心理的失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D.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B.文中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C.文中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本文从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从而肯定了适度的社会流动是宋代社会富于活力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我国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已经渗透到交通出行、营销策划、资金借贷、餐饮住宿等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然而,社会各界对以分享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探讨相对不够,在实践中分享经济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分享经济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经济。人们通常认为,生活要舒适方便,就必须取得对物品的所有权;物品拥有越多,生活就越舒适、越方便。这是我们熟悉的拥有经济的概念。与此相对,分享经济是只求所用、不求拥有的经济,它把物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予以分离,消费者可以使用物品,但不必拥有物品。这一方面可以使消费变得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物质生产。从这个意义来看,分享经济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而是早已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如汽车租赁、图书借阅等。未来,虽然大多数人还将具有占有者和分享者的双重身份,但传统的个人不断购买、占有物品的消费文化将逐渐被提倡分享的消费文化所取代。

分享经济能够用较少的物质存量满足较多的服务需求,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分享经济通过产品的分享和循环,能够盘活原先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物质存量,满足比原先更多的服务需求,进而降低物质消耗、促进绿色发展。分享经济主要包括生产者对消费者(B2C)的分享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分享两种类型,它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绿色发展。例如,在城市交通中,B2C的共享单车可以减少私人对自行车的购买;C2C的汽车分享可以盘活闲置的私人汽车,减少城市汽车保有量。这些都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过去30多年里,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土地等要素投入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张,与之相伴随的是物质消耗显著增长。今天我们大力推动绿色城镇建设,就是要实现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发展分享经济可以为这一转型提供重要的实现路径。

分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分享是一种清洁的、有机的、人文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让分享经济更好促进绿色发展,需要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应为从拥有经济向分享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例如,为促进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设置相应的自行车道路、合理划分路权。企业应从供给侧提供更多既时尚舒适、又好用耐用的产品,同时从销售产品向销售服务转变,即通过发展产品服务系统,用较少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消费者应改变传统的以拥有为导向的消费方式,形成以物质循环、分时租赁、分享利用为特点的绿色生活时尚。

(节选自2017年2月《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已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
B.社会各界对以分享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探讨相对不够,实践中分享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分享经济的研究与探索。
C.人们熟悉的拥有经济的理念是,生活要舒适方便,就必须取得对物品的所有权。
D.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分享经济才能更好促进绿色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分享经济和拥有经济的特点,指出分享经济更有优势。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分享经济的价值。
D.文章第四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作者提出“分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的观点,然后分别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角度进行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角度看,分享经济早已存在于汽车租赁、图书借阅等经济活动之中,如今又扩展到多个社会领域。
B.传统的消费文化表现为通过不断购买而获得所有权,而提倡分享的消费文化则看重使用权,所以分享经济中人们就剩下分享者的身份了。
C.发展分享经济能够帮助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进而推动绿色城镇建设。
D.分享是有机的生活方式,如果政府不在制度上支持分享经济,或消费者坚持拥有经济理念,分享经济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促进绿色发展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⑽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孤独的守望”意蕴丰富,既有庄稼对土地的“守望”,也有文中老人对村庄以及过往生活的守望,还有作者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B.文章第一段中写“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表明“我”对繁华喧嚣的现代城市的厌倦。因对乡村的向往,“我”“飞离城市”来到乡村。
C.第8段中“丰碑一样”的“石碾”,“装满生活的百般滋味”的“水井”,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荒芜的乡村的惋惜。
D.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小题2】请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三个方面,赏析第3自然段。
【小题3】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道家的话语系统里,匠人有着独特的地位。《庄子》涉及匠人十余位,如庖丁、伯乐、为圃者、轮扁、佝偻者、梓庆、东野稷、操舟人、吕梁善游者、工倕、捶钩者等。在庄子看来,道生养万物,万物归辅道。道是人精神的根本,匠人精神亦然。天道自虚而万物成,“大匠取法焉”。就根本处而言,匠人精神就是问道、法道、弘道的修为。
匠人实存于有道的世界中,在追寻道的路径上行走。吕梁善游者说善游有道,其道在于生于陵而安于陵,长于水而安于水,也就是诗意地栖居,顺乎自然。至于具体的法门,可获悉于庄子对匠人之祖工倕的点评,简言之就是心斋坐忘、无我而无物。
就“无我”而言,庖丁的语境下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没有自我的既定思虑与构想;捕蝉者之道的基本要义是忘己,粘蝉时人与竹竿不别,全然渗透在天地之中,与万物融为一体;梓庆削木,见者惊犹鬼神,其道在于做事无庆赏爵禄、非誉巧拙之虑,甚至无形体四肢之思。我是分别的开端,“无我”则无分别,哪里有外物的存在? 庖丁在“无我”之后,“未尝见全牛”;捕蝉者眼中也只有蝉翼,而无其他。若更进一步,则恰如操舟人自虚,知水之性,进而达到“忘水”的境界,实现人、舟、水合一。当然,最高境界是“两相忘”。人与蝉相忘,人不仅忘蝉,蝉也忘人…… 二者相忘于江湖、渗透在洪荒中,世界才彻底打开。
匠人得道状态的实现,有赖于对物性事理的领悟,要实现由内化而外化。内化介于不可见与可见之间,是对物性事理的把握。外化则是匠人总结出来的法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规矩。它在形而上层面指规律,形而下层面是圆规方矩。传说伏羲女娲之所以被称为人文始祖,在于他们发明了规矩,丈量了天地,赋予万物以边界,使之聚焦自我,从而形之器之。不过,也有人说匠人才是规矩的发明者,其始祖倕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庄子指出倕心中悟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将不可见、不可说的事理转化为可以目视和凭借的法式。匠人们也正是依从了他发明创造的规矩,才得以度天下之方圆。
匠人不仅内求道,得知物性事理,外化为法式,还要以道入技,即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庄子的书中,匠人对大道的领悟皆呈现在精湛的技艺中。或者说,正是由于对技艺的不断锤炼,才有了道的领悟。庖丁指出不同厨师有不同的修为:平庸者用刀硬砍骨头,所以一月换刀;在此之上者以刀割筋肉,一年换刀;自己之所以能十九年不换刀,并非天生如此,而有一个从初始无状、三年小成到现在依然不断精进的过程。通过日积月累,让技术精进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化境入忘。
(陈成吒《<庄子>是如何论说匠人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认为匠人有着独特的地位,他们中的佼佼者可以在有道的世界中取法天道,通过精研自己的技艺达到得道的境界。
B.庄子认为,道生养万物,万物归辅道。匠人对自己技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就是追求道、取法道、弘扬道的一种修为。
C.庖丁解牛的无我之境是指解牛时没有既定思虑与构想,完全顺其自然;佝偻者捕蝉的无我之境是指人与捕蝉的竹竿交融在一起,随心所欲。
D.庖丁解牛,佝偻者捕蝉,都达到了心斋坐忘、无我而无物之境,但这依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应是物我两相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梓庆削木,见者惊犹鬼神,其道在于做事无庆赏爵禄、非誉巧拙之虑,可见无功名利禄之心,才能使人安心定神,专注执着。
B.匠人精研、领悟物性事理,然后外化为可以目视和凭借的法式,这法式可以是某种规律、技艺,也可以是某种发明创造。
C.匠人实现了由内化而外化,总结出了可以目视和凭借的法式,依然不能称为得道,还要以道入技,也就是将道提升到技巧的境界。
D.庄子认为,匠人对大道的领悟都呈现在精湛的技艺中。可以说对大道的领悟越深,技艺就越精湛;技艺越精湛,对大道的领悟就越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事例不属于原文所论“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日本“HardLock螺母”号称永不松动,老总若林克彦大方地在公司网站上发布了“HardLock 螺母”的设计图纸,仔细讲解了这种螺母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B.“抓斗大王”包起帆顾不得家庭和孩子,日夜做实验,经常去图书馆、情报所查阅资料,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发明了一系列新型抓斗。
C.日本树研公司不断刷新最小齿轮的世界记录,其中百万分之一克的齿轮面积大约与一根头发丝的横截面积相同,还均匀分布着5个小齿,像普通齿轮一样运转。
D.火药整形是世界难题,中航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师徐立平凭着自己30年苦练的技术,雕刻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小于0.5毫米的误差,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