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⑽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孤独的守望”意蕴丰富,既有庄稼对土地的“守望”,也有文中老人对村庄以及过往生活的守望,还有作者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B.文章第一段中写“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表明“我”对繁华喧嚣的现代城市的厌倦。因对乡村的向往,“我”“飞离城市”来到乡村。
C.第8段中“丰碑一样”的“石碾”,“装满生活的百般滋味”的“水井”,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荒芜的乡村的惋惜。
D.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小题2】请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三个方面,赏析第3自然段。
【小题3】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2 01:4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 艺
孙如静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
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又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B.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让老罗头心中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C.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D.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们的闲聊而使老罗头一命呜呼,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
E. 死了要把自己装在“补好的锅里”,因为“那里暖和”,老罗头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对补锅手艺的自信。
【小题2】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小题3】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美国建立首个孔子学院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2005年。
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E.材料四将创建孔子学院比作“人类登月工程”“名片”和“无敌舰队”,说明适当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不会影响实用性论著的真实性。
【小题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  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语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绑匪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粘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侯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盲人的二胡。盲人死抱着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盲人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侯三接过钱朝盲艺人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盲艺人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得老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收入也不高,剧团突然散了,他失去了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即使是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老婆不孝顺老母亲,他也不敢说什么;盲艺人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盲艺人,他也犹豫着不动手。这都体现了侯三的宽厚。
D.老板是个黑社会的头目,他心狠手辣,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无辜的卖艺盲人。
【小题2】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侯三在老板对他的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目前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契约观念。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订立合同的需要。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比如,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再如,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将上手老契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保留的制度信息越丰富。这些契约文本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契约实践至今仍根深蒂固地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B.记录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行为的最早契约资料,载于《周礼》。
C.北宋时期因为已经出现了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所以民间契约纠纷大为减少。
D.诉讼成本高、“息讼”意识深厚,且契约多涉民间细故,民间多以调节手段解决争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丰富的史料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之悠久。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传统契约制度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方面的不同。
C.文章从契约实践与书写传统两个方面,追溯了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发展历史。
D.除第一段外,文章其余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世的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活化石”,相当于现在的合同。
B.自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这使契约文本保留的契约制度信息更加丰富。
C.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契式文本被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职业契约代书人亦随之消失。
D.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如“一诺千金”“言必信”,皆为国人推崇信守契约精神的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培养,阅读内客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并且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持续畅销,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带火诗词类图书。
(摘编自2017《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
材料二: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各类媒体阅读时长比较表

(摘自网络资料)
材料三:
京东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7国民阅读报告》显示,虽然越来越多用户开始习惯于手机等信息接收方式,但从学生和中青年用户的阅读习惯看,他们对图书(无论纸书还是电子书)都存在明确需求,内容还将是图书市场的决胜因素;爱读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持续追求,对于精神食粮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全国各省的图书销量及用户数持续保持高增长,越来越多人加入阅读大军。其中,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仍然是阅读主力,但增长率趋于平稳;得益于线上购书的便捷性,中西部城市反而高歌猛进,湖南、宁夏、陕西、江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份,2016年订单量同比增长均超过70%。
方便快捷的电子书,深刻地影响着年轻的阅读群体。2016年,京东阅读APP年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07%,总阅读时长提升了379%。其中,男性占比超过七成,相较于纸书用户,性别差异进一步拉大。8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最高,占所有电子书用户一半以上,因此他们的书单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别让拖延症毁了你》《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欢乐颂》等成为2016年电子书的畅销书。
《2017国民阅读报告》认为,在需求型阅读的基础上,共读模式尤其是亲子共读、家庭共读等,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摘编自腾讯科技《京东发布2017国民阅读报告:阅读消费成趋势》)
材料四: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堪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受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问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同,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二、材料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成年人能够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但更乐意接受互联网和手机上的阅读方式。
B.2016年,成年人每天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时间均有回落,而用电子阅读器阅读的时间却有所增加。
C.相对2015年,成年人2016年上网浏览的时间接近,但手机阅读的时间每天却增加了将近半个小时。
D.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很少,日本、韩国都远超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显示,中国人阅读热情越来越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断培养,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过10本。
B.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已失去阅读主力优势,面中西部城市借助线上购书的便捷,反而高歌猛进。
C.方便快捷的电子书深刻影响年轻的阅读群体,2016年京东阅读APP男性占比超七成,8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最高。
D.受应试教育影响,工作时间长、无谓应酬多的中国人对读书都很抵触,更喜欢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
E. 纸、电“一起读”已成为90后和00后阅读的主流现象,他们的书单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
【小题3】针对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