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忆弗兰茨•卡夫卡

鲁道夫•福克斯

我与卡夫卡相识之始我已无从回忆。我相信是在1912年冬天认识他的。那时我们青年作家在希伯纳街与普夫拉斯特街交汇的路口一家咖啡馆里占有一个固定桌席。卡夫卡时而到我们这儿来坐坐。

他给人的印象是个完全健康的人。他似乎非常注意掩饰自己的疾病。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陪着他走在老埃森街上。在一家苏打水饮料铺门前,我停了下来,喝了一瓶汽水,喝前我用手在瓶口抹了一圈。卡夫卡不赞成地观察着我。“这对您无济于事。”他说。

夜里我们有一次同不少人一起去葡萄园。那是冬天,冷得可怕。卡夫卡穿着一件薄薄的大衣。韦尔弗因见他穿得太单薄而缠着他劝说。卡夫卡说,他在冬天也洗冷水澡。他乐呵呵地听任别人笑话他。尤其是韦尔弗一个劲地取笑他,韦尔弗对他这个伙计非常关心。我记得,那时我们正站在葡萄园的渡槽上。卡夫卡撩起裤腿,在寒冷的夜里展示他赤裸的小腿肚。

卡夫卡对朋友非常友善和关爱。我那时住在一条非常热闹的街上,那是在斯蒂凡街和盖斯腾街的路口拐角的房子里。我备受噪音之苦。关于这一痛苦,我对别人说都不如对卡夫卡说能得到理解。因为卡夫卡也睡得不好。他告诉我,他也开始失眠了,以后又加上了折磨人的头痛。他具体地描述头痛的方式,并不期待和乞求丝毫同情。

他用往耳朵里塞棉花的方法来抵抗噪音。他一定要我试试这个方法。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至今我还得先把耳朵塞起来,否则就无法入眠。一次我在他那儿看到两个用来绑在耳朵外面的小软垫。

人们经常可以碰到单独一人的卡夫卡,在布拉格的马路上,在花园绿地中。假如有人陪伴他,丝毫也引不起他的兴奋。他愿意避免谈及自己,在别人讲话时,他则全神贯注。即使在疾病开始折磨他时,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面容。

当他的第一本书《观察》在沃尔夫出版社出版时,他说:“安德烈书店售出了11本。10本是我自己买的。我只想知道,是谁得到了那第11本。”说这话时他满意地微笑着。关于他写的是什么,对他来说重要不重要,我却不得而知。

有一次,维利•哈斯争取到他参加在温策尔广场一家旅馆的一个小厅里举行的布拉格作家朗诵会。卡夫卡那次朗读了他后来在沃尔夫那儿出版的小说《判决》。他以那么一种静静的、绝望的声调朗诵,以致我在事隔至少20年后的今天,仿佛仍然看见他在昏暗狭小的朗诵厅里的身影。其他一切我自然都忘却了。

卡夫卡身材修长,体型颇佳,长相漂亮。关于姑娘们他顶多只泛泛地谈及。1917~1918年间我在维也纳。卡夫卡写信请求我为他在旅馆里租个安静的房间。他从布达佩斯来。在此之前,他在布拉格便已向我透露,他将在布达佩斯作出维持还是解除婚约的决定。在维也纳他告诉我,他同他的未婚妻决裂了。说这话时卡夫卡完全是平静的。他甚至似乎感觉舒服。布拉格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告诉我,她给卡夫卡写过许多信,她爱上了他。卡夫卡给她写了详细的回信,提醒她当心自己。

然后我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见到过他。他变得很瘦,嗓音沙哑,呼吸困难。在寒冷的天气中他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大衣。在街上他让我看,他的大衣是多么宽大,穿着它是多么舒适,不至于压紧胸口影响呼吸。他在这件大衣里活动自如。

又过了几个月。他不在布拉格。听说他的状况很糟。他的终结是不可避免的了。我收到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假如不发生什么意外,我将于星期一给您写更长的话。

他的葬礼在布拉格犹太人墓地的祈祷厅举行。人数众多。希伯莱语的祷文。他的父母和妹妹们在悲哀。他的女伴默默地绝望,她在他墓前昏死过去。阴暗的天气,只偶尔透一点儿亮。上帝啊,人们不能相信,在那赤裸裸的木头棺材里埋葬了弗兰茨•卡夫卡——一个从死后才刚刚开始变得伟大的文学家。

(选自《卡夫卡传》,河北教育出版社)

【小题1】下列各项,不能直接体现“卡夫卡对朋友非常友善和关爱”的一项是:
A.站在葡萄园的渡槽上,卡夫卡撩起裤腿,在寒冷的夜里展示他赤裸的小腿肚。
B.卡夫卡对“我”备受噪音之苦深表理解,还一定要“我”试试往耳朵里塞棉花的方法。
C.卡夫卡具体地描述自己头痛的方式,并不期待和乞求丝毫同情。
D.别人讲话时卡夫卡全神贯注,即使在疾病开始折磨他时仍保持着微笑的面容。
【小题2】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卡夫卡说,他在冬天也洗冷水澡。”表明卡夫卡的身体状况的确很好。
B.“他在这件大衣里活动自如”一句,暗示着卡夫卡已变得很瘦,已经进入生命的最后时期。
C.有姑娘爱他,“卡夫卡给她写了详细的回信,提醒她当心自己。”表明卡夫卡已经意识到自己疾病恶化,行将就木,怕给对方带来不幸。
D.“阴暗的天气,只偶尔透一点儿亮”,既渲染了悲剧气氛,又象征着卡夫卡将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小题3】文章最后写:“弗兰茨•卡夫卡——一个从死后才刚刚开始变得伟大的文学家。”由此可见卡夫卡生前在文学方面是没有什么名气的。其实前文在这方面已埋下伏笔,请找出两处并加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15 09:2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窗外的广袤的农田。除了鄂西山地的那些农田让我有着切肤之痛般的体验,让我再过多少年也能闻出其芬芳尝出其苦涩外,我在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望见的农田,几乎都出现在如闪电般倏忽而逝的车窗里。那都是一些短暂的走马观花的记忆,可它们(连接/链接)在一起,________。它们的苍凉、悲壮,它们的繁茂、葱茏,它们的肥沃、贫瘠,深深刺痛着我的目光,如刀刻刺锥一般深刻。不管它们是中原大地的沃野,还是云贵高原上的梯田,还是长江以南的水田……我知道它们都不是一两天开花结果了,它们是世代经营的结果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车窗外的广袤的农田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车窗外的广袤的农田。它们像一件银器,被一个家族世代打磨。家谱在其上续写,史诗在其上(传颂/传诵)。不知多少时光就那样在大地的枯荣变幻中消弭,可那些农田依然如开垦之初,对生养庄稼这件事保持着浓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欲望。这或许是它们最美的一面。
田园之美,是自然之美的延伸,是对大地之美的张扬。几与田园同时诞生的,便是村庄。在我的视野里,那些由一栋栋瓦房子组成的村庄,穿插于田园之中,像从泥土里冒出来的一个个大蘑菇,和农田里生长的庄稼一样,与天地一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头砌成的院墙,泥巴院子泥巴路,生长在群山之侧,大都分布于青山与田园之间。它们仿佛就是大地本身孕育的事物,天人合一的思想顺着屋脊向天空(嘹望/张望)。如蘑菇一般的村庄,在大地上像一个谜,却最令人安心,也最令人神魂巅倒。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砌(qì)成 倏忽而逝B.消弭(mǐ)    切肤之痛
C.广袤(mào) 神魂巅倒D.贫瘠(jí)    枯荣变幻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链接 传颂 嘹望B.连接 传诵 嘹望
C.连接 传诵 张望D.链接 传颂 张望
【小题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把我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乌黑的屋顶,石灰粉刷的白墙,木头做的门窗,木柴烧出的烟雾
B.我被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屋顶的乌黑,白墙是石灰粉刷的,门窗是木头做的,烟雾是木柴烧出的
C.我被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乌黑的屋顶,石灰粉刷的白墙,木头做的门窗,木柴烧出的烟雾
D.就把我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屋顶的乌黑,白墙是石灰粉刷,门窗是木头做的,烟雾是木柴烧出的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整场演出如行云流水,灯光、音乐和表演相得益彰,引导观众回到历史长河之中,激起观众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B.目前,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挂钩,极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均衡分配,继而造成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C.怀揣着冠军的梦想,和异于常人的努力与坚持,他们的机器人在西南赛区小试牛刀,获得冠军;在全国总决赛上,夺得最佳技术奖。
D.在本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对儿童图画书、童话诗、幻想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中,一幅高品质的山水画应该具备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才是意境的最高境界。
B.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一切围绕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饱受有识之士的诟病。
C.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壮举,其影响早已穿透时空,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D.除了体育本身的价值功能外,足球运动还对改善经济文化建设、增进国际交往和提升国家软实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车窗外的广袤的农田阅读答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的艺术

夏丐尊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我得知就去望他。云水堂中住著四五十个游方僧。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惘然了。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很破旧的席子包的。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很破的席子大师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第二日未到中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菜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大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菜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这太咸了!”“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那逢天雨仍替你送去罢!”“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说出木屐二字时,神情上竟俨然是一种了不得的法宝,我总还有些不安,他又说:“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我也就无法反对了。

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很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菜菔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味,什么都了不得。

这是何等的风光啊!宗教上的话且不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当我见他吃莱菔白菜时那种愉悦的光景,我想:菜菔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得的了。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咯,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们。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能把他捕捉了用文字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五彩表现的是画家。不会作诗,不会作画,也不要紧,只要对于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无论谁何,都能有权去享受艺术之神的恩宠。否则虽自号为诗人画家,仍是俗物。

与和尚数日相聚,深深地感到这点。自怜囫囵吞枣地过了大半生,平日吃饭著衣,何曾尝到过真的滋味!乘船坐车,看山行路,何曾领略到真的情景!虽然愿从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经过好好的艺术教养,即使自己有这个心,何尝有十分把握!言之怃然!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我惘然了。
(2)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小题2】赏析画线句。
【小题3】“艺术”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小题4】有人评夏丐尊的散文“道器互补,文质合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①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②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③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④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⑤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画荻和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⑥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⑦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⑧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接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换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⑨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⑩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微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⑪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⑫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⑬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类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⑭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第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难以忍受缺乏敬畏、胡乱改编新编戏的行为。
B.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一段,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当下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坚硬无情,但只有遵守了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小题2】文章写了《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三出戏,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艺术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咪噢”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进屋睡觉。第二天凌展,我一睁眼,三步并作一步,手里拿着手电,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有时候,眼前白光一闪。“是老猫!”我狂喜。走近一看,是一张白纸。我嗒然若丧,心头仿佛被挖掉了点儿什么。“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从此我就失掉了老猫,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了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地沟里,山泂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死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们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们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决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再退一步想,现在有些思想开明的人士,不想长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黄土一杯;甚至开明到不要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但是仍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麻烦:登报,发讣告,还要打电话四处通知,总得忙上一阵。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一点儿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他们对待要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们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此时,要死的老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后事如何,壁画不是电影,是不能动的。然而画到这个程序,以后的事尽在不言中。如果一定要画上填土封坟,反而似乎是多此一举了。我觉得,净士中的人们给我们人类争了光。他们这一手比猫们又漂亮多了。知道必死,而又兴高采烈,多么豁达!多么聪明!猫们能做得到吗?这证明,净土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他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们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节)

【小题1】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小题2】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说说这样写有哪些妙处。
【小题3】请简析第6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4】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请结合全文探究,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