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论述文阅读(共3题,9分)
要让孩子“浪费时间”
周国平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怎样的环境算最好?生长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可称之为内在的自由,最好的环境就是为之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等,另一个是时间自由。这里单说后一方面。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这句话简直是谬论。但卢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那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相比之下,城里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单,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断了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城里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没有童年。到各地走走,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与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孩子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了。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教育”的相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教育就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属于内在的自由。
B.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
C.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
D.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即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我们今天听来,卢梭的这句话简直是谬论,是因为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
B.卢梭认为满足天性的性质的要求可以不算做虚度。
C.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有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的丰富的乡村度过。
D.如今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与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这导致了孩子们的童年缺失。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换给孩子真正的教育和童年”的措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要让孩子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B.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要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C.做家长和老师的要适度放手,减少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的错误。
D.知道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就要带他们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31 09:39: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流泪的滕王阁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选取独特的视点展开对王勃的追思,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角度深刻剖析了王勃的悲剧人生,见解独到,富有警世作用。
B.本文通篇的描写,细腻而清丽,使文章透着一种空灵和落寞,一份对逝者的赞叹和惋惜,在悲哀中融入了理性的沉思。
C.“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富有哲理,句中“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D.作者借在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份忧郁感伤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写景的作用。
【小题3】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具体表现在哪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化当春风化雨

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既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春节可谓“全球最大庆典”。临近中国新年,不少国家也相继开启了“春节时间”:在乌克兰基辅国家大剧院,《魅力湘西》这一“来自中国的礼物”,带来穿越时空的视听盛宴;在美国华盛顿科戈德庭院,“中国新年家庭日”张灯结彩,民俗展台前排起了长队;在葡萄牙里斯本市中心,阿连特茹民歌与少林功夫交相辉映,携手迎接新年的到来……世界各地奏响的春节序曲,既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注脚。

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观感一脉相承。这几年,翻看国外图书的推荐榜单,“彻彻底底的杰作”《三体》三部曲、“中国小说家笔下的隐秘世界”《解密》等作品赫然在列;点开全球最大收费视频网站网飞(Netflix),《反黑》《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国产网剧的身影令人惊喜;观察纽约时装周的潮流走向,中国品牌一场以“悟道”为主题的走秀点燃舞台,被誉为“一封致年轻人的情书”。有人感慨,中国文化正呈现复兴气象。

来自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比人们想象中走得更远。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不仅出口规模实现了稳定增长,在出口结构上也呈现出持续优化态势。近年来,从能不能走出去占有一席之地的担忧,到走得出彩勇立时代潮头的憧憬,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可谓日新月异,佳作频出,时不时就会刮起一阵“中国旋风”。

在德国,有个名叫迪特福特的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飘彩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为什么异国小镇能与遥远的中华文明之间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振?当地的说法是,因为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他们迷上了中国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

文化是最好的使者。对中华文明的需求越旺盛、价值越认可,中华文化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更多的地方春风化雨。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强调民族性,兼顾世界性。文化与众不同的一国特性同它的世界普通适用性即所谓的“普世性”是相通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细化的东西很多。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让外国人想起“武术旗袍大花脸”。要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凸显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有人曾这样比喻,如果中国文化是凝聚在天上的云彩,就一定要变成雨落地。如此说来,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既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满足世界市场对中华文化的巨大需求,我们不仅要在春节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浓缩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浸透中华文明的基因。以多元的文化符号、文化覆盖,辅以独运匠心的东方魅力,中华文化的航船才能行稳致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带来的风驰电掣的激荡,是指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内涵,以多元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覆盖,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B.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带来的润物无声的温柔,是指在国外,在日常生活中浸透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文化逐渐走进众多外国人的生活之中。
C.无论是不少国家开启的“春节时间”,还是平时在国外看到的中国影视、文学作品,都凸显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D.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实现了稳定增长,在出口结构上也呈现持续优化的态势,说明中国文化已经走出了彩,勇立时代潮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国文化当春风化雨”这一主题,整体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论证充分有力、结构完整圆和。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但未对事例做具体深刻的分析,这样可以增加事例数量,增强说服力。
C.文章在具体论证中,从多角度对“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D.第五段举德国迪特福特小镇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文化要在更多的地方春风化雨,就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得到对方认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子啊世界上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春节前世界各地奏响的各种春节序曲活动,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影响比较广泛。
B.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总额达到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正在快速增加。
C.中华文化在对外交往中,既要强调民族性,又要兼顾世界性,要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
D.作者认为中华文化当春风化雨即“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是因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风驰电掣的激荡”的程度已完全足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失去的鸟巢
郝子奇
⑴一定是在一个傍晚,月初上,星已疏,繁华的都市华灯燃亮。你,衔着荒野上的一支枯草,枯草上尚未风干的荒野风情,抖落夕阳染红的疲惫,静静地落在都市,落在都市街道的高高的白杨枝头。
⑵第二天早晨,推开后窗,一声啁啾,破窗而来。
⑶望穿层层叠叠的绿,我终于望到你,精神抖擞地站在树梢,太阳的色泽正一点一点地把你镀红。
⑷惊诧之后,我忽然激动起来,站着,一任声声啁啾入窗飘落,飘落。走出故乡,再也不曾听到一二声真切的鸟啼,我常常感到失落了什么。在公园,或者鸟市,铁网里的小鸟之啼,纵然能使孩子们拍手,于我却是破碎的呐喊,痛苦的绝唱。多少次,站在阳台上远望,期待着什么,最终还是失落。常想如此繁茂的大树,不能招来一只纯情的小鸟。而故乡,无论是伟岸的古槐,还是石崖的歪脖树,甚至一棵荆棘,一片茅草,都有鸟的欢歌啊。那种自然天籁的声音,一直包容着我贫苦而寂寞的童年。多少年了,那声音一直回绕在我疲惫的梦乡。
⑸而你,默默而来,是安慰我这颗因都市的繁华而倍感孤寂的灵魂吗?
⑹每每下班,我都站在树下,洒上一点小米,或者其它什么食物,看你从浓重的绿色中飞下来,啄吃几口,或者静静地看我一眼。再后来,一切都很默契了。聆听着你的啁啾,我感知着一种久远的回归。
⑺不知哪一天,当我抬起头来,竟吃了一惊。高高的树杈上已不是两三根草,己成了一个完整的小巢。多少次,看到你衔着泥草在草丛中小憩,又坚定地飞起来,飞起来。要飞多远才能找到筑巢的泥草,要飞多少次才能筑成新巢啊。
⑻有过风雨交加的夜晚,蛇舞的闪电,掠过小楼,绕树而动,急风挟雨,注如倾盆。我可怜起你了,那么细弱的你,那么单薄的小巢,能经得住这不幸的摧残吗?雨过的拂晓,我急急推开窗子,你那么安静地站在巢之外,摇落着叶上的水珠,点点滴滴,而小小鸟巢正在枝头晃动着,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⑼另外的一个黄昏,我站在阳台上,远远地,两个闪光的红点从高楼交错的空中飘来。楼下人们也很兴奋:可爱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你们双双落在鸟巢的南枝上,互相交颈,啄着,翻飞着,沉浸在美好的幸福中。等我出差一段时间,再回来的时侯,只见一个鸟飞进飞出,总是衔一个蚂蚱,一个野果的。邻居告诉我,小鸟就要有自己的儿女了,那时,我们这里就更热闹了。
⑽外出一些日子,匆匆赶回,我想小鸟们应该会在巢里喊叫了。一进屋,孩子凄然对我说:该死的人。
⑾我有了预感,忙问:怎么了?
⑿孩子满眼泪花,告诉我,几个玩鸟的人,掠走了你羽毛未丰的孩子。
⒀这个夜晚显得分外漫长。独坐阳台,我抽着烟。你一声声泣血的啼叫从高高的树枝跌落下来。冷月如钩,你发疯地冲撞着夜,冲撞着浓密的树叶,一次又一次,整个小城都感知了痛苦。而我,一直到天明,终于滴下了男子汉的眼泪。
⒁我知道,你要走了。虽然,飞了很远,你又旋回来,往复几次,最终,你成为一个小小的星点,消逝于我模糊的眼睛,消逝于迷茫的云空了。
⒂高高的树梢,你的小巢仍在。繁叶飘尽,鸟巢成了标志——那是你失落在都市的眼睛。
(《散文世界》2011.2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注重环境描写。开头描写月亮初上的都市夜景,为鸟儿到来渲染宁静的气氛;第(13)段中“冷月如钩”则烘托鸟儿失子的痛苦。
B.文章在第(2)段中描写铁笼的小鸟破碎的叫声,是为了反衬故乡树上鸟儿自然天籁的叫声对我的影响——“安慰我孤寂的灵魂”。
C.文章(7)(8)两段叙述了鸟儿不辞辛劳地衔草筑巢,作者认为鸟巢是“动人的风景”,是因为鸟巢虽在树上晃动,但非常牢固。
D.第(14)段描写鸟儿离开的情景,既表达了鸟儿对鸟巢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同情、留恋和伤感。
【小题2】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的结尾写“高高的树梢,你的小巢仍在”,而标题却是“失去的鸟巢”,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意蕴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戏剧开始时因其过于“通俗”并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认可,并因其过于“通俗”而被当时的专业戏剧创作者排挤、轻视。不过,大众剧场为其带来了无尚荣耀,之后的岁月,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经久不衰地演绎,同时也成为戏剧艺术家的必修课,被高高供于戏剧史乃至文学史的神坛之上。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群众文化也能诞生经典;贴近群众的“俗”的艺术,更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群众文化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

莎士比亚从一开始就以大众剧场的所有观众为对象,主题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台词对白更是取材于群众,大量运用民谚俚语,插科打诨。这与华丽的字句一起,构成奇妙的审美效果,并进入现代英语的血液,成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

莎士此亚起于“草根”阶层,却广泛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热烈追捧,并经历了历史和国界的检验。由“草根”而入“庙堂”的,古今中外,不独莎翁一例。宋代词人柳永,曾因“倚红偎翠”“浅斟低唱”入不得店堂,但谁也否认不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事实,“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他无可厚非地重回并永居庙堂之上。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就分出了贵族派和平民派两种力量。责族派只为少数贵族服务,虽然在诗歌和法语的发展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远没有平民派作家拉伯雷的名气。后者因为用民间语言写出了现实主义关注人性的通俗作品并广泛传播,而在文艺复兴的史册上声名赫赫。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俗”的文化都战胜了以“雅”为出发点的艺术。平民派的“俗”,本质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的起源就是挑战教会思想文化的统治,回归最普通大众的人性,因此莎士比亚才能成为英国文艺复兴的伟大代表。

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尤利画斯》,被誉为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但其情节的复杂性,意识流手法的晦涩性,致使能够阅读这本小说的人寥寥无几。西方现代主义兴起以来,大量文艺家刻意制造陌生化的效果,为作品打上了所谓的“精英”烙印。这种风潮在中国的表现也非常突出,这不应是大多数文艺家长期的艺术追求。专业文学艺术创作往往会在巅峰处走向低谷,失去创作的激情和创新的灵感,而群众文化却更可能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专业文艺创作者必须正视群众文化的发展,这是应有的正确态度。近年来,不少作家做出了很多尝试,将视角放在普通大众身上,叙写小人物,细描日常生活状态与个体微妙的心理情绪。不过如果是居高临下用专业和高雅的身份去恣意想象和构建群众,不会有群众真正想要的表达。现在群众创造、欣赏、提升文学的水平不断增长,如何正确面对群众文化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在群众文化的土壤上更好地孕育和繁荣专业文学艺术,已是专业文学艺术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廖文《莎士比亚戏剧:由“俗”到雅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戏剧虽然因过于“通俗”未被当时专业戏剧创作者认可,却最终走到了艺术的巅峰。
B.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吸收民间语言精华,求俚俗,也不排除华丽,有着奇妙的审美效果。
C.如果艺术以“雅”为出发点,忽视最普通大众的人性,就难以和“俗”的文化较量。
D.作家关注普通大众,叙写小人物悲欢,探究他们的心理世界,但这并不是平民化写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莎士比亚戏剧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过程谈起,引出观点,为下文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除用莎士比亚的例子外,还用柳永、乔伊斯等例子,论证了群众文化也能产生“大家”。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鲜明地表明了贴近群众的“俗”的艺术更经得起历史检验。
D.文章逻辑性较强,层次分明地论述了正确面对群众文化、促进文学艺术发展这一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历史发展最终能成为经典,群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B.草根作者往往经得住历史和国界的检验而居于庙堂之上,莎土比亚、柳永即如此。
C.专业文学艺术创作往往会在巅峰处走向低谷,而群众文化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D.专业文学艺术家如能正视群众文化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就能繁荣专业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