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对 不 起
李娟
我来到喀纳斯的第三天,这家牧民人刚转移过来,驻扎在我的宿舍对面的草地上,隔着一条马路。当时他们的驼队很寒酸,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骆驼来时,我和刚认识的朋友碧站在路边看了一会儿。大家都在忙碌,只有一个红衣的姑娘在小河边洗胳膊,梳头发。长途跋涉结束之后,显得疲惫又欢喜。
今天晚饭前散步回来,再次路过那家简陋的依特罕(临时帐房),看到两个妇人正在烧茶,一个光屁股小孩子站在一旁愣愣地往远处看。雨过天晴,夕照充沛。这情景动人极了。忍不住拿出相机拍了几张。但距离太远,角度也不好,便越走越近了。
走到跟前,一个女人说:“你好啊。”这是在景区,一般牧民也很能说几句汉语的。
我笑着也问候了几句。正打算近距离拍几张时,突然她又指着孩子说:“照相的话,你就给他一点钱吧!”
我心里一沉,立刻用哈语问:“你说什么?”紧接着又问:“给多少?”
她笑嘻嘻地说:“五十!”
我一时反感如潮,立刻扭头就走。并且用最鄙夷的口吻“切”了一声。
这些反应全都在五秒钟之内。
然而五秒钟之后就猛地转醒,我这是怎么了?①……难堪与慌乱席卷全身心。我迅速稳定情绪,又扭头对她说:“你等一等!”
我回到住处取了一盒酸奶和一包零食糖果,再次出门走向这个家庭。
我这是怎么了?②那么多的时候,我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恶劣。当我手持相机,浑身优越感地走向她们,我无视她们的骄傲、她们的自尊。以猎奇的角度,把她们的贫穷、慌乱、局促暴露在一个陌生人的镜头前。我拍完了、得到了、掠取了,就理所当然地走了,却留给她们不解和失落……
我越走越近,远远地,我看到她们停止手边的活计,一起惊奇地转身看向我。
我越走越近,忍不住微笑起来。像终于放下了包袱,然而这包袱将永远伴随着我。
我一直走到跟前,把这点礼物交在女主人手里,搭了几句话,问她们驻扎几天,搬往何处云云。
然后她指着孩子说:“你照相吧!”
云彩大片散开,光线更加浓腻,更加美妙。小孩子叉着光腿扭头往这边看。炊烟在林间缭绕。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摇了摇头。我不能再损坏了,不能再打扰了。几张富于情调的照片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刚刚重建了平等不是吗?我们刚刚平复了尊严不是吗?
我说:“不,我走了,再见!”
她愣了一下,说:“那么就喝茶吧。”
我说:“行了,不用。”坚定地往回走。
她又喊住了我:“你要奶疙瘩吗?”
“不用。谢谢!”
我走了很远,回头看到她们还在往这边看。
对不起。再见。愿你们平安。
【小题1】分析第二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文中两处标有序号的“我这是怎么了”,含意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6分)
我这是怎么了?①    
我这是怎么了?②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标题“对不起”所包含的内容。(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15 05:4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喜鹊窝
曹文生
①黄昏之际,我将三两只羊赶往村外的荒野,对于羊,我不敢轻视,自从它从集市上被父亲买来以后,就孤零零地站着,不吃不喝,只是咩咩地叫,听得人心里难受,后来在故乡荒草的世界里,它们开始叛变,“此地安,不思蜀”,这羊活成了刘禅,一旦一只羊没有了骨气,活路就多了起来,可以任意地去乡间的草丛里踏青,在荒原上,它们能尽情地撒欢,能对别处的羊献殷勤,折腾一会儿,这些羊也觉得没了趣味,便安静下来,开始卧在故乡的记忆里。
②在羊啃青草或者是卧于树下的时刻,我便少了羊群的束缚,心是自由的,行动也是自由的,我闭上眼躺在草上或者是斜靠在树上,手里的收音机放在一旁,评书《杨家将》正说得淋漓痛快,此刻,我渴望时光慢下来,渴望黄昏再待一会儿。
③一抬头,看见远处的鸟窝,在树枝上悠然地卧着,其实这鸟窝被喜鵲挪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从一个干死的树枝挪到另一个干死的树枝上,但是从不离开这棵枯树。望过去,光秃秃的,很是显眼,很是凄凉,我也搞不懂这喜鹊的思维方式,这么多繁茂的绿叶,为何非得固守这棵干死的树呢?
④喜鹊就这样一直生活着,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要挪走的意思,我实在不能理解喜鹊的世界,便翻开古诗去看看喜鹊的行踪,“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说的是文化的喜鹊,这是喜鹊报喜啊!“明月别枝惊鹊”说的是胆小的喜鹊,经不起一丁点惊吓,那么这只喜鹊为何不惧夏雨的暴虐呢?
⑤山民是我村的光棍,他家里养活了一群羊,赶着羊,生活也就有了活路,因为羊,我和山民走得很近,没事就说说羊,就像说说这平原上的风、平原上的云朵一样亲切,我们在俗世的安静里活着,有了羊,山民便觉得日子有了奔头,把羊当幌子,便能在乡村里活出一些不同的滋味来。
⑥他说,平原上的女人,像月亮。我嘲笑他说,这月亮也是水里的月亮吧,他只是微笑不语,我问山民,你把这么多羊卖了也够娶一个媳妇了,为何如此不开窍呢?山民说,人不如鸟,鸟需要的不多,几粒草籽、几粒麦粒也就够了,但是人不一样,人需要的东西太多,哪像这树上的鸟儿啊,守着这棵枯干的树,从不移情,我心里一颤,谩笑道:“这鸟儿傻呗。”他笑着说:“人才傻呢!没情没谊的家伙。”
⑦他指指树上的鸟窝说,这鸟窝里有真爱。那年,我在树下放羊,一场暴雨袭击了整个中原,我躲在这棵树下避雨。后来听见一声响雷,一只喜鹊从这棵树上栽了下来,另一只喜鹊从树上飞下来,在它的尸体上孤零零地站着,看着这被雷电烧焦的爱人,我动了恻隐之心,埋葬了这只被雷电击打的喜鹊,可是这只活着的喜鹊不再迁徙,守着这枯干树,已有三年了,我心里一惊,这鸟窝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悲戚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一个睡在地下,一个睡在树上,通过这棵枯干的树感知彼此的温度。
⑧我没想到在山民的世界里竟然还留下一片地方,供养着鸟窝,供养着鸟。
⑨后来,山民死了。在山民的世界里,他是高贵的,
⑩在故乡的平原上,炊烟依旧在村庄的上空飘散。我踩着羊群的身子,如同踩在一片云朵上,在云朵上慢慢飄移,最后飘移到这城市里。我渴望在城市里遇见一只喜鹤,我不期望太多,只要一个鸟窝即可。
(选自2017年第12期《散文·海外版》,有酬改)
【小题1】简要解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后来在故乡荒草的世界里,它们开始叛变,“此地安,不思蜀”,这羊活成了刘禅。
(2)我渴望在城市里遇见一只喜鹊,我不期望太多,只要一个鸟窝即可。
【小题2】文章第④段引用写喜鹊的古诗,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写山民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我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听说今春杭州举行金刚法会时,班禅喇嘛叫某剃头司务来剃一个头,送他十块钱,剃头司务叩头道谢。若果有其事,我想当他工作的时候,“活佛”也是默默地把头交付他,任他支配的。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我们岸上这位被剃头者,耐力格外强:他的身体常常为了适应剃头司务的工作而转侧倾斜,甚至身体的重心越出他所坐的凳子之外,还是勉力支撑。我躺在船里观看,代他感觉非常的吃力。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给十个铜板与小杂货店,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这照片仿佛表示:她在物质生活上不幸而做了船娘,但在精神生活上十足地是一位贵妇人。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子恺是文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儒者,文章“文中有画”,描绘了理发司务的理发技艺和过程,显示了作者迥乎寻常的眼光。
B.文章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C.作者把“船窗”当作“画框”,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近距离观察,通过极其平凡的画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生活哲理。
D.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
【小题2】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是怎样的?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来结构文章,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杏花
安海
①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如何的感想呢?
②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聪明的地方领导也便适时地迎合着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
③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的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在杏乡的某些公文里,会罗列着“杏花节”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城里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
④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
⑤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
⑥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首段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有何好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强调了南国杏花的精巧、纤弱、柔媚之美。
B.强调了南国杏花美远胜北国杏花之美,但二者各有千秋。
C.激活了人们心中关于杏花的审美情绪,表明南国杏花比北国杏花更值得赞美。
D.增强了文学色彩,说明了人们不论朝代和地域,对杏花都有同样的喜爱之情。
E. 为下文突出北国杏花的壮观美作了反面的铺垫。
【小题2】请简要说出第④段最后一句“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的作用。
【小题3】文中⑤⑥两处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小题4】文章通过抒写杏花节赏花、杏花知音等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细雨梦回
王充闾
①想是夜间读书过于疲劳,一卷未终,便伏几而寐。醒转来,壁上的时钟已经敲过了十二下。不知从何时开始,楼外下起了雨,雨丝闪着一道道耀眼的光,透出一种朦胧、含蓄的美蕴。推开窗户,细雨扑上脸颊,痒丝丝的,了无寒意。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②这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不待鸣雷的呼唤和闪电的指引,蕴蓄着满腔的爱意,悄悄地降临人间。
③连日来,听到许多关于农村苦旱的讯息,到处都在翘盼着时雨。却不知辽南果园中此刻是否同样普降了甘霖。
④春雨,唤醒了万物的生机,催动着人们丰收的热望。古往今来,咏赞春雨的诗章连篇累牍。“杏花雨——仓里米”,人们总是把三春灵雨同花繁果富紧密地联系起来。
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久旱逢甘雨,是人间的乐事之一。“五风十雨升平世”,更是古代人民的理想境界。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讴歌春雨,兴会淋漓:“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⑥出外旅游,逢着落雨,总有些大煞风景吧?也不见得。苏东坡早已说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极目青郊,烟雨中的杨柳、禾稼,显得分外朗润清新。
⑦落雨,是挑人思绪、引人遐思的时刻。雨能使人从躁动归于平静,从感性进到理智。面对着垂天雨幕,耳听着潇潇暮雨,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
⑧诗圣杜甫在长夜苦湿、风雨凄凄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浩叹,体恤民艰之情,跃然纸上。宋代诗人曾几,午夜梦回,听得雨声淅沥,认为是最佳音响,从甘霖普降想到稻香千里,大好丰年:“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而他的门生陆放翁,因为听到雨声,他那饱满的爱国激情,竟然冲出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泛溢到梦境中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⑨当然,落雨引发的思绪,也并不都是奋发向上的,也有人从点点滴滴,淅浙沥沥,飒飒潇潇的雨声中,领悟到一种前尘如梦、人生易老的悲凉意绪。最典型的要算宋末词人蒋捷了。他在一首《虞美人·听雨》词中,通过追怀自己一生中的历程,着力渲染凄苦冷寂的意境,以暗托深沉的故国之思:“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⑩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
⑪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雨向来抱有好感。 童年时代,每逢落雨,我都跣着双脚,跑到街头玩耍、嬉戏。有一次,在雨中摸鱼,因为贪玩,误了上课,老师带着愠色,让我背诵《千家诗》中咏雨的诗篇。当我吟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令人赏心悦目的清丽诗句之后,老师轻轻问了一句:“朱淑真的诗,你可记得?”我猜想是指那首“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的,因为觉得有些败兴,便摇了摇头。老师也不勉强,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以“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作为切入点,思古追今,侧重自身经历,抒发了对雨惊喜赞叹的感情。
B.不知是什么原因,作者对雨向来抱有好感,从童年到如今,这与苏轼、曾几等人对雨的感受形成对比。
C.宋末词人蒋捷用寥寥几笔,从少年写到壮年,最后写到晚年,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D.“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因而在对雨的意象解读中带有个性色彩。
E. 在诗性的精神世界里寻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是本文的鲜明特色,也彰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②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
【小题3】⑦段中说“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杜甫、陆放翁、蒋捷三位历史名人的“饶有兴味的思绪”。
【小题4】第⑪段中老师“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可谓“语已停而情未了”,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懂得人生”与保持童真是否冲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曲年华
孙可佳
我的年华好像一直是浸透在昆曲里的。
说不上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在回眸浅笑低眉的瞬间,我感到了一种温婉的倾诉。音乐并不高亢华丽,曲笛缥缈,灵动若水,安安静静地把故事说给台下的人听。时光那么自然地被带回到故事里的年代,有着几分古中国的慵懒精致。故事也许平淡,却因这样一种讲述的方式变得动人起来。
昆曲之动人处,在于青春之美。你看杜丽娘是怎样“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又说着“你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你看春香和丽娘怎故作错拿了鸳鸯砚、薛涛笺戏弄老儒生陈最良,莲瓣踢裙,舞动腰巾,一派娇俏动人。你再看潘必正怎样“步虚声度许飞琼,乍听还疑别院风”,陈妙常怎样“岂无春意恋尘凡”,两个妙龄年华的年轻人那压也压不住的青春爱恋怎样舒卷开合……昆曲是唱给青春年华的恋歌,青春年华将永远不会老去。
欣赏昆曲是情绪在游走——情节之中抑或情节之外,缥缈浮动抑或寂然不动。水袖流转——翻袖,扬袖,磨袖,展袖,每一种动作附着不同的情绪。是谁说“世上真正的大问题都鸿蒙难解,过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种逻辑安慰”,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观法,即便没有舞台、灯光,没有曲笛、三弦,昆曲依然可以被敏感的心灵捕捉。很难说只有《惊梦》才是昆曲,一句念白就不是昆曲。曲由心生,曲由心起。
昆曲,总让我心生忧郁深邃的感叹。生旦们用精美的舞台语言讲述着他们的爱欲、别离、理想、现实……忧郁常在别离中,“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妙常赶至江边,横在她面前的是奔腾的江水和幽默风趣的老年撑船人,永远也追不上时间的脚步了;“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香君和侯生背向而立,从此隔断了宿孽情根,将爱情与撕碎的折扇、逝去的家国一同埋葬;或是“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唐明皇在“林中雨声,檐前铃锋”中追忆着故都旧梦和皇朝霸业。岁月年华里停驻着多少只能回过头看,却再也不能抓住的美好!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前行。昆曲也像国画,有着大块留白,从而让人牵挂惦念,衍生出灵魂的奔腾与情绪的放逐。
最为倾倒的还是《桃花扇》。那是一个忧患老人沉重的叹息,叹息之中还有一种妩媚和舒展。起初以为是花间词,“楼台花颤,帘栊风抖……今宵灯影纱红透”,一个秦淮歌姬,一个复社文人,绵密绮丽,花好月圆;然而再看下去,悲伤与痛苦便不可抑制地汩汩涌出。听左良玉“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声声哭出血泪;看李香君“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守护着爱情的良知。一个王朝的覆灭,一段爱情的逝去,笙歌靡丽中故臣遗老在掩袂独坐,他追问着一个王朝三百年的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止于何地。能够回答他的不是斑驳的光阴,而是那彼此相爱的人,他们因家国不再无法生死相许,只得双双入道。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变迁,全由那一腔血染就的桃花扇自然地串联起来。《桃花扇》使明艳的昆曲变得厚重,原本轻盈的云步带着历史的沧桑。
痛苦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痛苦抚慰着悲怆。年华易逝,多少青春年华、如花美眷、聚散离合都化作了岁月风云里的滚滚尘埃。然而艺术之美,令逝去的年华得到了纪念。
我喜欢昆曲。我喜欢在某个斜阳正好的黄昏里展开一本套曲。唱一曲悠长的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8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设透”一词形象而生动,既突出了昆曲对“我”的浸润影响,也表达了“我”对昆曲的由衷喜爱之情。
B.不同的人欣赏昆曲的角度会有不同,即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和伴奏,也不会影响观众对昆曲的体验。
C.首尾两段自然遥相呼应,突出“我”的感受,其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本文就是“我”献给昆曲的一首悠长的歌。
D.文中大量引用昆曲经典曲目中的唱词,具体展现了昆曲动人的艺术之美,同时也使得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小题2】昆曲有哪些动人之美?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3】文章为何要以“昆曲年华”为题? 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