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血脉中的回声
我的祖父是一个爱读《三国演义》的人。
他是一个略识文字的农民,读过几年私塾。可是后来,却成了一个乡村屠户,一个与时局毫无关联的乡村手艺人。
祖父天生是个军人坯子,生得膀粗腰圆,体型彪悍威武,俨然古籍里的壮士。祖父成长的年代,正是乱世,军阀混战,中原大地狼烟四起,故乡亦是一块烈士喷血的战场。祖父一直梦想从军,却一直没有做成军人。他曾经两次投奔军营。第一次,他走到红军正在招兵买马的镇上,还穿了几天军服,可还没有走上战场,身体一直像牛一般壮实的祖父竟然莫名其妙地生了一场大病,他被送回了故乡。第二次,祖父走了几十里路去投奔红军,可正遇上军营已按计划招满了人,暂时又没有足够的粮草养活更多的人,花光了盘缠的祖父和乡亲无奈只好返回故乡。从此,娶妻生子,种地杀猪,直到终老。
行伍参军的梦想破灭以后,祖父托人买了一套《三国演义》,花了三块半银元。这对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至今依然健在的祖母每说到这事就愤愤然:“这老棺材!”
遥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我那年轻的祖父劳作之余,床上披衣坐起,拿起其中的一卷,小心打开昨夜折叠的地方,又开始了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满纸的烽烟四起,而深夜展读的祖父如坐拥江山的君王,所有的文字都化为英雄和美人,城池和兵马,刀枪剑戟和时运玄机。屋内半夜沁凉,而纸上正与马超厮杀的许褚裸露的背上热气腾腾。窗外雨声潺潺,而书中喊杀声震天……身边的祖母在睡梦中发出了一声不满的嘟囔声,而祖父用手沾了点儿口水,把书翻到了又一页。窗外天色微明,而祖父依然沉浸于掌上的春秋,毫无睡意……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欲颓败的中国乡村,故乡的一幢老宅子里,祖父享受着浩大的精神盛宴,与千年前的英雄风云际会。这个满怀凌云壮志却时运不济的年轻农民,他现实中未竟的梦想在书中得以一一实现。凭着一套《三国演义》,祖父的日常生活变得无比生动起来。我仿佛看见灯光下祖父嘴角毫不自知的笑意,他满是血丝的眼睛变得无比光亮。
而现实中命运对祖父的捉弄远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爆发,太祖父被定为“地主”而气绝身亡,而祖父则被五花大绑,跪倒在全村人的面前。带刺的篾片,一次又一次抽打在他被剥光了衣服的脊背上。他宽阔的脊背,顿时血肉模糊。周围振臂高呼声震天,而祖父一言不发。人们突然发现,当年那个血性汉子,瞬间变成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可怜虫。
祖父对所有人的辱骂都逆来顺受,哪怕对三岁的孩子都笑脸相迎。就这样,他隐忍地活着。而此时,唯一能给祖父带来安慰的,恐怕就是他年轻时候日日阅读的《三国演义》。听祖母讲起,他有时整夜整夜地阅读《三国演义》。
风吹动着眼前的煤油灯,灯光危险摇荡。床前祖父的阴影沉重如山。他被鞭挞过的脊背隐隐作痛。他把头再一次地投进《三国演义》的纸页中。在祖母的描述中,祖父一直沉默寡言。
终于在七十年代末,祖父把全家带到了安全地带。经过长达十数年的忍气吞声,祖父晚年脾气变得暴烈无比。他的意识里似乎总有一个远比他强大的对手,他想打败他,而他根本看不见对手到底在哪里。他的焦躁和暴烈即由此而来。但祖父疼我。他面对我时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他难得的慈爱。他还给我讲《三国演义》:“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于桥上,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个个平常的夜晚在祖父拿腔拿调的声音中陡然变得充满悬念,意味深长。黑夜之中,听着祖父的鼾声,我睁大着眼睛,对遥远的历史,充满了向往……
几年前,我在老家的柜子里翻到了那剩下的六本《三国演义》。经过时间的浸淫濡染都成了酱色。一些页码还保留了祖父当年的折痕,揭开有簌簌的脆响。
我双手捧着这六本《三国》,就像捧着一件圣器,一件传世的珍宝
曾经几次差点梦见祖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身体依然魁梧彪悍,正向前疾步行走,正是我少年见到的模样。我在梦里拼命喊他,他总不肯转身。我的喊叫声越发凌厉,可祖父越走越远,转瞬不见。在梦里我绝望地哭了。醒来,满脸全是泪水。我索性披衣坐起,任凭泪水在黑暗中横流。
今夜,我又想起我的祖父了。我小心翼翼翻开六本残本《三国演义》,以此感应祖父的魂魄,在字里行间寻找他辗转的轨迹。
祖父——
我轻轻地唤了一声。我顿时听见了我的血脉中传来巨大的回应声。
【小题1】请概括“我”的祖父的形象特点,并简析。(6分)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3】为什么说这套《三国演义》“像一件圣器,一件传世的珍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小题4】对本文的标题,有人认为应改为“《三国演义》之祭”更妥,也有人认为还是原标题好,你的意见如何?请做探究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3 10:5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葵花朵朵

刘学刚

①葵花,不在城市里生长。

②城市里,只栽种脚手架混凝土,还有高跟鞋和红绿灯。

③饱满的葵花籽是城市的,它们很气派地站在大超市的柜台上,期待-双红唇烈焰般地亲吻。

④低头是民间,仰首是长天。葵花依恋土地,它的唯一的低垂的头,不停地诉说着秋实的赤诚。葵花是我们举手即可触摸的天空,而远在葵花之上,那一轮流转的金黄,不过是更高的花朵,晨开昏谢。谦卑的葵花、热烈的葵花,是茫茫黄土的太阳,从早春到深秋,一直伴随着农事而荣而枯。

⑤田垄上,沟渠边,篱笆旁,随便一处地方,都有葵花在生长。葵花,在农忙季节里灿烂着。在乡间,随处可见它们游动的身影。天刚放亮,早有几棵站在日间地头察看庄稼的长势,抬头就是一脸的阳光。畦埂上的那些,长得特别高大强壮,看起来更像一群“锄禾日当午”的汉子,拄着锄把,擦去汗水,看看头顶的烈日是不是又毒了几分,这样,能晒死地里的杂草,免得再糟蹋禾苗。许是常在井台旁转悠的缘故,村头莱园里的三两株,叶子尤为青翠,晚炊里,那该是母亲手搭的凉棚吧?

⑥在葵花的注视下,我们点点长大。每每抬头仰望,总能看见张灿烂的笑脸,读不出它的一丝忧伤,也听不到它哪怕极细微的叹息。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些些籽粒,被葵花高举在头顶,眼睛只注意了远方的风景。这情形,极像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晚上还驮着我去大队的场院里看电影。就为电影的画面看得再仔细一些,我骑在父亲的头上,双腿夹住他的脖子,他抓紧了我的小手,仿佛只有这样才牢靠些,才成为父亲身体的一部分。那时节,放映场上最神气的我,除了偶尔感觉到父亲肩膀的宽阔、身体的温热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葵花,承受着生活的重负而又了无抱怨。

⑦总是在葵花灿烂的季节,我们一次次远走他乡。黑黑的籽粒成熟,太阳消失了,只有枯萎的葵盘,像一张沧桑的脸。去年冬天,我把一个葵盘带回我蜗居的城市,供在我的书房。有天,三岁的女儿问我,爸爸,等我长大了,你会怎样呢?我会老的,模样就像这个葵盘。爸爸,我不要长大!我不要长大!我鼻子陡地一酸,硬是把泪水咽回肚里,然后一脸的阳光,遍遍对女儿教唱“葵花朵朵向太阳”。她,是葵花的后代,她应该保持一颗“向阳心”。

⑧土地太辽阔了,黄色一铺千里。葵花,是站起来的土地。它浓得化不开的色彩,正是从土地上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的。

⑨葵花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葵花,注定是黄天厚土的太阳,它每一朵花瓣上都闪耀着农人的光荣与梦想。

(选自(《安静的勇气》)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到城市里的脚手架和高跟鞋,是为了与葵花喜爱的生长环境作对比,为表现葵花的本性做铺垫。
B.“那一轮流转的金黄,不过是更高的花朵”,作者将太阳比作葵花,是为了表现太阳光辉灿烂的特点。
C.文章第六段,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葵花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葵花灿烂、向阳、负重力强的特点。
D.文章表现了“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父亲宠爱“我”、呵护“我”,而“我”因为年幼并不是很能体会父亲的辛苦。
【小题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本文题目“葵花朵朵”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就要来了
(美)杰夫·伦尼凯  (译)余光中
几乎一个礼拜了,在威斯康星我的木屋这一带,气温始终不超过零度。
一眼看去,造化对这样的深冬似乎不怎么照顾。森林简直就像一幅粗略的蚀刻版画——荒凉、死寂、暗淡。含蓄的美景还是有的──白雪点缀松树枝梢,雪地反映浅蓝的月色。但是深冬如此,你所寻找的与其说是美景,不如说是有什么征兆暗示春天未被遗忘。
造化应付严寒的实际方法,几乎像古老传说一样神奇。冬天给野生动物两大选择:若不搬家就得苦撑。有些地方四望空寂,像一只踢翻的水罐。混杂成群的牛鸟和椋鸟等多达10万只,聚齐了准备大举迁徙,把树枝全压弯了。定居在北美洲的鸟类里,有三分之二迁去较暖的地区。
多达一亿只丛斑蝶像飞舞的野花,有时竟会远征4000英里外的墨西哥、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冬天刚降霜,驯鹿就从高纬的北极地区源源南下。灰鲸为了取暖觅食、追求阳光,不惜远航几千英里。
话说回来,迁徙也不必全要远征。许多动物只要搬到近处,有时不过几英里外,就可得地利之便,找到所谓小气候。科罗拉多州的麋鹿只要从高地搬去附近的谷地。阿拉斯加的秃雕寻找空阔的水乡。在威斯康星这一带的林地,白尾鹿就找朝南的山坡,好晒晨曦。
其他动物也各有对策应付严冬。公麝背着零下的冰风而立,放慢呼吸,先用鼻孔把极地酷冷的空气加温,然后吸进肺里。北极熊的保暖之道,是在每平方英寸几乎有一万根毛的皮裘之下,堆积7英寸厚的层层脂肪。这种熊肉趾粗糙,在冰上可以防滑。
有些禽兽的求生本领简直神奇。例如山雀,体重只有三分之一盎司,真像一星生之火花,丢给时速40英里的冰风去摆布。山雀在冬天的进食量为夏天的两倍。为了储存一层脂肪供寒夜取暖,山雀在白天几乎不断进食。这种鸟到冬天会多长三成羽毛,还会把毛耸起围住一股暖气。
许多冷血动物为防冻僵,会钻入土中,渐渐陷入半死状态。林蛙真的会冻僵像冰块,等春来才解冻。青蛙把周身的血液注满葡萄糖,因为这是天然的防冻剂,可防细胞受损——这一招,蛇、昆虫、花金水龟也会使用。
在森林的某处还有黑熊在冬眠。每到秋天,黑熊触动了古老的冬天之记忆,就会开始拼命进食。黑熊一天吸收的热量,高达2万卡路里,因此增加三成体重。初雪一降,黑熊就冬眠——深藏在空心的木材里,岩穴里,铺了草的浅坑里。有时候它会窝在老树的断干之中,离地高达90英尺。它的心跳降到每分钟10次,而且一住定了,就是四个月到半年。
熊对于春回大地的绝对信心,令我难忘。它认定太阳会再光临,而使河水解冻,百花盛开。
我正要转身回家,却听见了:那是山雀一呼双响的轻唱。我四下寻找,看见一只毛茸茸的啄木鸟正绕着一棵桦树飞上去,红艳艳地,鲜明如一条火舌。在地面,刚才还只见雪白一片,现在竟发现兔子脚印了。
这些生命的细微踪迹,令人对春天恢复了信心。这些踪迹引导我欣赏冬天的残余之美,并且提醒我寒冷不会久留。每一个足印、每一声鸟鸣、每一荚冻僵的种子,都是对生命的肯定,对严寒的否定,都是一线生机。
它们似乎在说,鼓起勇气来。春天就要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春天就要来了”,但文章的写作重点却是描写动物如何应对严冬,独具匠心,彰显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B.“混杂成群的牛鸟和椋鸟等多达10万只”,“多达一亿只丛斑蝶像飞舞的野花”,远征“4000英里”等词句凸显了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气势。
C.“山雀一呼双响的轻唱”,啄木鸟“鲜明如一条火舌”,地面“雪白一片”,作者观察细腻,描写有声有色,色彩鲜明。
D.文章的语言清新流畅,描写细致生动,内容上既有丰富的知识性,又带有深意,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
【小题2】文中提及的动物对付严冬的方法有哪几种?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末的画线句子:春天就要来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小题1】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小题3】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
【小题6】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亮里的水
李晓春
月光如水。映着路上两个影子。长的是母亲,短的是我。
田野上,空荡荡。飘来飘去的火眠虫,在夜空里呢喃着田野和村庄的秘密。
月光唤醒了蛰伏在我身体深处的精灵,它们在我的胸腔里游走奔突,最后,变成欢乐的云雀,从我的喉咙里飞出来——“火眠虫,照天空,飞到西,飞到东……”
“儿子,别唱!”母亲回过头,轻声阻止。我吐了吐舌头。其实,母亲也爱唱歌。而且,唱得比我好听得多。但母亲今晚不会唱。因为,唱歌会暴露我们的“秘密”。
不多久,我们来到水渠边。水渠流淌着银光,袅袅的雾气,渲染出迷幻玄秘。
母亲静静地站在月辉下。
我也静静地站在月辉下。如在平时,我早就捋光衣裤,“扑通”一声跳入水中。但今夜不能。今晚,我是母亲的“保镖”。
母亲慢慢地走下渠埠头,缓缓地和月色水光融为一体。母亲解开乌梢蛇似的长辫子,头一甩,辫子便天女撒花般散落开来,她俏立水中,弯下腰,脸几乎贴到水上,黑黑的长发越过头顶,“哗”地流泻到水中,爆发出欢快的尖叫声。
弯腰濯发的母亲,此时,犹如天上那一轮明月,昳丽动人!
火眠虫在夜空中翔舞,蛙潮一波接一波涌来,我心里又涌起了唱歌的冲动。
“花蓝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一阵明亮、悠长的歌声,从水面上传来。是母亲在唱。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南泥湾》,不知道郭兰英,以至于在很多年后,我再次听到郭兰英的原唱,崔健、梦鸽的翻唱,都没法找回那夜听母亲唱歌的感觉。母亲的歌声水一样漫过来,我醉了。歌声中,母亲在渐渐下沉,渠水渐渐漫过母亲的腰,溢过母亲的胸口。母亲的衣服缓缓鼓起,水莲花一般在水中绽放。②月亮在母亲没入水中的一刹那,耀出眩目的光华。水渠亮如白昼,我听到水渠也欢唱起来——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注)
母亲从水中站了起来。
母亲脱掉了厚厚的花布衫,胴体上闪烁着琥珀的光泽,似涂抹着羊脂。她的长发湿漉漉地散披在圆润的肩膀、胸脯上。她的乳房依然雪山一样高耸,月亮一样丰满。这一刻,我不敢正视。我甚至想逃离。但是,片刻后,我的眼光又重新聚集到母亲的身上。母亲的身上闪耀着圣洁的月辉,充满神性,它像一把钩子,牢牢地钩住了我的心。
母亲快乐得像个孩子,她甚至忘记了我的存在,旁若无人地玩起水来。她用小木盆舀起渠水浇到脖颈、胸脯上,渠水顺着母亲的脖颈向下流,渠水流过高山,流过平原,最后滚落到水渠中;母亲把水泼向天空,胸房因双臂的挥动而欢快地抖动, 她“咯咯”笑着,笑声闪着珍珠的光芒,在水面上,在月光里,欢快地奔跑跳动。
清凉的渠水涤清了母亲身上的尘垢,冲走了春夏凝结在她身上的疲惫和沉重。
“呱!”一只夜鸟从头顶上飞过,留下一声清啼。鸟声中,母亲停住笑,倏地没入水中,四下顾盼。田野上静阒无人。
“吓死了。”母亲拍拍胸口站起来,笑吟吟地向我走来。
我看傻了。
此刻,我多想重回婴儿,找回那份久远的甜美和幸福——母亲说我小时候很犟,晚上大哭大闹,但她只要把乳头塞进我嘴里,哭声就会戛然而止。现在,母亲就站在我面前,许多模糊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清晰,许多温暖在一点一滴唤回。我情不自禁地向母亲伸出手去……
“儿子。”母亲把我从臆想中拽回。
“儿子,来,给姆妈擦擦背。”母亲没有发现我的羞赧和慌乱。她转过身去。我突然有些兴奋,这就是我渴望拥抱的身体。一股幸福的电流瞬间流遍我的全身……
我把手掌贴到母亲湿凉的背上,用力地擦,我擦得很上心,我要把母亲身上所有的尘土、汗渍擦干净。“好有劲啊!”母亲夸我。在母亲的夸奖声中,我更加起劲地擦起来。然而,当我的小手触摸到母亲的肩膀时,我惊愕了。母亲的背光洁细腻,她的肩膀却出奇地粗糙干硬。我知道,这是一担担稻谷、玉米,一担担柴木压磨出来的。
我轻抚着母亲粗糙干硬的肩膀,情不自禁地展开双手,紧紧搂住母亲的脖颈,把脸牢牢地贴在她的背上……
夜凉如水。回村的小路上。有两个人,走着的是母亲,背着的是我!
(注)《南泥湾》歌词。
【小题1】文中两处有关歌唱的描写共同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
【小题3】简析“月亮”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小题4】联系全文,简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城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⑪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 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小题2】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