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小题1】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小题3】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
【小题6】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7:5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风吹雁
刘美兰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
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
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媳妇儿,你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
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火车开动了,况且且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
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喊吧,可这地处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
“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
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有一次,母亲说:“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像吗?怎么可能像陆迅?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详,呵,眼神,对,是眼神。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母亲说:“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
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是表明朱晓玉在丈夫影响下做事严谨、守时的特点。
B.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C.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写她一年年地奔忙,感觉很累,所以在丈夫面前,也不免流露出小女人情态,流下了委屈的泪,人物形象很真实。
D.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
【小题2】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讯)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再到万户试图利用火箭飞上天空,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然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才真正迈出探索太空的步伐。
60多年艰辛求索,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天地往返到航天员出舱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交会对接到在轨驻留……立足自主创新,刻苦攻关,我国逐步掌握了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航天队伍,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让航天人探索宇宙、逐梦太空的步履更加坚定有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2017年12月14日下午,“同济大学荣泰健康航天”奖励金颁奖仪式举行。上海荣泰健康科技董事长林光荣表示,此奖励金设立的初衷是期望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于国斌表示,基金会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表彰和奖励对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而存在。
据悉,“荣泰健康航天奖励金”于2016年12月设立,用于奖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学习成绩优异、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和在教学、科研、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2017年是该奖励金的首次评选,共评选出奖教金获奖者10名、奖学金获奖者22名。
(摘编自同济大学新闻网)
材料三
(中国航天报讯)近日,第三届中国卫星全球服务国际合作商洽会在京召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二院负责人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卫星全球服务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市场,也是实现航天技术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十二院将逐步在“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建立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带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议强调,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和用户开展务实合作,共建天基信息服务平台。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
材料四
“梦东方·未来世界”为全年365天运营的室内主题乐园,是京津冀地区独一无二的航天主题乐园,也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航天主题乐园,区别于国内其它以机械游乐设施为主的传统主题乐园概念,梦东方·未来世界则是把更多的互动元素引入进来,集航天科技展示、课外科普教育、科技娱乐于一体,带给游客更为生动的实景太空体验。
在这里,可以感受茫茫宇宙的浩瀚与神奇,学习在空间站里生活和工作的技巧,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感受探秘黑洞的惊险刺激,还可以参与航天训练项目,学习和了解基因、能源、太空医疗等航天与未来科技知识并亲自参与实践。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弘扬了航天精神,传承了航天文化,让普通老百姓可以走近航天科技、体验航天科技。
(摘编自百度新闻)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飞天梦一样历史久远的中华民族是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不曾迈出过探索太空的步伐。
B.上海荣泰健康科技公司投立“同济大学荣泰健康航天”奖励金的目的是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C.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和用户开展务实合作,共建平台,利川星服务全球。
D.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寓教于乐,弘扬了航天精神,传承了航天文化,让参观者可以走近和亲身体验航天科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只要能够立足于自主创新和刻苦攻关,就可以逐步掌握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B.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使我国众多航天人增强了信心,坚定了探索宇宙、逐梦太空的信念。
C.在2017年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该校32名师生成为设立于2016年12月的“同济大学荣泰健康航天奖励金”的第二届获奖者。
D.材料三中有关人士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卫星全球服务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市场,有利于实现中国航天技术产业转移。
E. 材料四提到的集航天科技展示、课外科普教育、科技娱乐于一体的航天主题乐园,比以机械游乐设施为主的传统航天主题乐园更好。
【小题3】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为什么能在航天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学更需回归于生活世界来加以重构,这是由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本性所决定的。这种美学新构的现实性要求还在于: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审美泛化的质变,这包涵着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艺术时,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的,而在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一定意义上也是依据于艺术的。这就是说,生活美学既认定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又认为美具有非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尽管它们在摒弃主客两分思维模式方面是如出一辙的。
追溯本源,在中国本土的丰富思想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家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他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从“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解读儒学,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语境来言说问题,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中的“礼”与生活常情中的“情”,以及二者的统一。从上说,这种基本规定一方面直接来自中国古人自身的本性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来说,情更是与“巫史传统”息息相关的,或者说情是间接来自于这种独特传统的。在原始儒家时代,礼乐相济无疑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理念,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被转化为礼与情的合一,而乐对于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进而可以看到,对于作为感性学的儒家美学而言,情较之礼才是更为根本的,或者说,儒家美学最终就是以情为本的。所以,从生活美学与“情之本体”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儒家美学的基本定位问题,无疑是一种新的美学思路。
在孔子本人那里,这种情的实现更多是在诗与乐当中完成的。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表明不仅诗之“兴”是达于礼的前导,而且礼与仁最高要在乐中得以完成和完善,诗与乐将礼前后合围在中心,孔子正是意识到了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由此可见,从孔子时代开始的以情为本的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这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面对艺术时,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也是依据于艺术,生活与美学,虽主客两分思想模式不同,其实如出一辙。
B.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批评,关系密切,内在融通没有隔膜。
C.中国古典美学家能在适当地方将体悟到的生活本身的美感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使自己的人生成为一种“有情的人生”。
D.从儒家美学的发展来看,以情为本的美学从孔子时代开始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活美学”这一概念的范畴的一项是()
A.生活艺术化B.艺术生活化
C.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D.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题3】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不属于“儒家美学”的阶段性特点的一项是()
A.在原始儒家时代,礼乐相济是其主导理念
B.随着乐的衰微,礼乐相济被转化为礼与情合一
C.“情”为根本
D.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中的“礼”与生活常情中的“情”,以及二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