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小题1】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小题3】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
【小题6】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7:5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级演讲家霍金

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1987年10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历》。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4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他提醒人们,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这次演讲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1989年10月,他还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霍金认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等问题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霍金还把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的国度——中国。2006年6月17日,霍金以病残之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这是继1985年、2002年两次访华后,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6月18日,他面对中国的6300多名听众演讲他的《宇宙的起源》,他围绕“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的问题展开,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足球世界杯尽情演绎的夏日里,霍金掀起了又一轮科学的热潮。

霍金的演讲充满了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

(摘编自荣楚欧《霍金传》)

相关链接:

①在演讲时,靠电脑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l0天,但这并没有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这是学者的本分。

(蔡肖兵《生命还在希望就在》)

②在中国,霍金走近公众所引起的轰动有目共睹。2002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的会场座无虚席,这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丘成桐先生如此评价:“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

(2006年6月22日《光明日报》《霍金: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霍金在宇宙论和黑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日后演讲成功的坚实基础。
B.霍金并不满足于只在科学界拥有声望,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世人所熟知,从而开始了为大众普及科学的演讲家历程。
C.在《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中,霍金谈到了人类能否进入黑洞实现时空旅行的问题,巧妙地为大众解释了枯燥的黑洞理论。
D.霍金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他的演讲没有只局限在美国和欧洲,他曾经前后三次到中国演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霍金21岁时被预言最多还能活两年,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仍投身科学研究,自强不息,掌控自己的命运,体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B.大科学家霍金没有只是埋头于书斋和学术研讨会,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带头做科普,值得其他科研工作者学习借鉴。
C.霍金的演讲既有对遥远宇宙的探讨,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不仅是一个研究星空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者。
D.本文侧重对霍金演讲内容的介绍,对其科研经历叙述不多,但读者仍能从中了解到霍金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超级演讲家的。
【小题3】为什么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小题1】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傅,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新的痛苦、挫败感,异化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足“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并不是荒蛮之地。除个别国家由于长期战乱等因素破坏外,相关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并不低。无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相关国家在全球统计中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教育国际化十分活跃。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谋建国际教育中心(枢纽),打造国际或地区人力资源和创新高地,培育未来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和新竞争力。截至目前,较有影响的国际教育中心(枢纽),主要有新加坡环球校园、卡塔尔教育城、迪拜国际学术城和知识村、吉隆坡教育城和伊斯干达经济特区、仁川自由经济区和济州环球教育城、巴林等。另外,越南、泰国、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也曾宣布要建设国际教育中心或地区教育中心。受相关国家政策影响,近年来欧美高校进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举办的大学海外校园数量显著增加。截至目前,引进外国大学海外校园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为阿联酋32个,中国27个,新加坡13个,卡塔尔11个和马来西亚9个。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20世纪以来全球教育服务主要消费市场,是国际学生主要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近十年来,全球高等教育阶段超过60%的国际学生来自该地区,并呈稳步增长态势。

(摘编自朱兴德《准确把握相关国家教育特征》)

材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教育发挥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沟通、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方面。但是,目前的我国教育还不能更好地面对。原因在于教育国际化长期停滞在依附大国的浅层面:一是培养目标狭隘,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国内就业创业,时外开拓性人才严重匮乏;二是教育交流主受是向国外输送生源,教育输出的中国文化是碎片化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技术的输出极其有限;三是课程改革看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课改革互不相关,严重缺乏对国际化谋程体系的深度了解,教学质量更未达到国际化水准。在“一带一路”战略急需大量对外开拓性人才之际,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都会感到人才乏力,技术创新乏力。

(摘编自毕诚《“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教育反思》)

材料三:

随着“一带一路”教育和人文变流的迅速发展,“中国热”“汉语热”不断升温,在柬埔塞街头巷尾的商店里,常常出现中文的标识;在俄罗斯,很多人认为,学好汉语等于有了“铁饭碗”……

“一带一路”的提出,也让中国了解世界。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通晓当地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人才还很匮乏,对此,教育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支持该校通过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外语专业设置的全覆盖。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对此,教育部门重点组织开展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为推进民心相亲提供了智力支撑。

在促进民心相亲方面,地缘优势不可忽略,比如,海南可以重点加强与海上丝路家的交流,展开热带农业、海水养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新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接壤,在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上,具有区位优势。

(摘编自丁雅诵《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认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荒蛮之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不符合这些国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现实情况。
B.“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教育中心(枢纽),如新加坡、泰国,仁川、济州等。
C.“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教育发挥特殊作用,但我国教育国际化长期依附大国致使在人文沟通、人才培养等方面还不能更好地面对。
D.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国内就业创业,教育输出的中国文化是碎片化的,这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目前的状况,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应当立足本地特点,利用地缘优势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
B.“中国热”“汉语热”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不断升温,我们应该借此机会让汉语成为这些国家的第一外语。
C.目前我国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乏力,所以无法满足“一带路”对对外开拓性人才的需要。
D.教育部门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组织开展了国别和区域研究,这些都说明“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
【小题3】根据材料一,概括“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教育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振东

“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

“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

“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侯三乞求道。

“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就能赚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求师傅给他修杆一斤短六钱的秤。

三天后,侯三喜滋滋地取回新修的秤,瞒着妻子悄悄地试了试,果真一斤短六钱.侯三窃喜,就着猪头肉,抿了二两赊店老酒。

说来也怪,侯三用了一斤短六钱的秤,非但没有吓跑食客,还引来相邻几条街上的居民来买油馍。侯三见状,生意做得越发卖劲,油馍炸得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侯三的油馍铺名声大噪,吸引了镇上三粉、竹木、骡马等市场上的许多客商来吃油馍.侯三和妻子见食客太多,就扩大了门面,又雇了三个伙计,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下来,侯三手里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也许是劳累过度的缘故,侯三的妻子染上了重病,侯三虽四处寻医问药,但所到之处,大夫都说他妻子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让他尽早准备后事。妻子从大夫和丈夫的言谈举止和表情上看,猜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侯三叫到床前,缓缓地说:“当家的,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我走后,你要好好经营咱的油馍铺。这几年,你知道咱这生意为啥恁好吗?”

侯三见妻子病成这样还惦记着生意,十分感动,紧握妻子的手,愧疚就写在了脸上:“老婆,实在对不住,我原来想着你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了怕你坏事,有件事就一直瞒着你。那年,咱不是修了杆秤吗?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正是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

妻子听后,并未感到惊讶,相反倒很平静。她摸摸索索地从枕边摸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侯三,“你看看这是啥?”

侯三倒有点儿惊异,不知道妻子这葫芦里卖的啥药,接过红布包,感觉沉甸甸的,心说莫不是妻子藏的私房钱,这会有病快不中了,就拿了出来。侯三急不可待地解开布包,不禁大吃一惊,包里竟是一个新秤锤。

看到丈夫愣在那儿,妻子提了提气,说道:.“有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那时给你说,你也听不进去,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样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咱使的那杆秤,是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一斤涨六钱的秤……”

“咋能这样?”侯三惊叫道。

妻子一阵咳嗽,等喘匀了气,接着说:“我了解你的心性,所以当年你修了新科后,我悄悄嘱托修秤师傅又修了一个一斤涨六钱的秤锤,为这我还给他加了二十个钱。你验秤时,用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锤,等你不在时,我悄悄地换上了一斤涨六钱的秤锤。这一换,就换到了现在。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是咱家的油馍秤头儿足,人们才愿意上咱家来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呀!”

侯三惊得说不出话,好久,才抱着妻子的头,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

妻子过世后,侯三把那个秤锤用新布包好,他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有删改)

【小题1】小说以“秤”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侯三的妻子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她却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侯三妻子的形象。
【小题4】“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的意蕴很丰富,给人以许多启迪。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