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问题。
水乡的日子
史良高
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
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荫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竹到水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 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也许因了水的滋润,岸边那一丛丛芦苇总是显得特别的茂密鲜活。白天摸鱼捉蟹,扎猛子,玩狗刨,把黝黑的肚皮漂在水面,一个个没命地疯,回到家里就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在夜幕四合的时候,就有掂着小脚的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衣物什么的来到河边喊骇。我常常与小伙伴们钻进苇丛挖甜甜的芦根,打鲜嫩的芦叶,用自制的芦枪打“游击战”,有时也用芦笛吹起一支支跑调的歌曲。秋风中的苇花如絮似雪很有诗意,软软的,柔柔的,四处飘荡。水乡人说那是一位痴情女子的魂。那时节,村庄的屋顶、树梢、田野和河面上,到处游荡着那痴情女子洁白洁白的魂,不过,没有人感到害怕与讨厌。不经意间,一年的秋天就这样地过去了。
水乡还是水鸟的天堂,水乡人也离不开水鸟。河边的水草里、稻田里时常见到水鸟的窝,水鸟的蛋,有时还有刚出壳的雏鸟。没有人捡它、碰它,谁家不懂事的孩子要是招它惹它,准会遭到大人一顿训斥。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大自然中的生命。一窝窝小鸟长大后远远地飞走了,飞到河里,然后亮起悦耳的歌声。水乡人最能理解百鸟争鸣的含义,那是水鸟们回报大自然的一场场露天音乐会!干活累了,坐在田垄地边抽根烟,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享受;心情快要下雨时,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慰藉。从水鸟的鸣叫中,水乡人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插田收割,甚至,还能从鸟语中揣测到年成的丰歉。
水乡的日子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水乡的水早已远离了水乡的乡民。水乡人早已习惯了在稻田里种藕,在池塘里养鱼,飞絮的芦花成了诗人笔下的浪漫,欢快的鸟语悄悄走进往日的梦乡。提起过去的日子,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我听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小题1】请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2】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5 10:0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①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②船行似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③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④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⑤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⑥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⑦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⑧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⑩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⑪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文章有删减)
【小题1】结合文本阅读,你认为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并不重要。这侧面表现了封建社会考试制度的不公正,真正有才华的张继却无法得到朝廷的赏识。
B.本文语言忧思沉重,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对张继这一人物刻画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张继考场失意的同情。
C.作者在对张继进行描写的时候,并不注重讲故事,他巧妙的将环境和事件紧紧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
D.文中引用了“枫桥夜泊”一诗,其作用一可以衬托出文章浓厚的诗意色彩,二可以交代张继之所以“不朽”的原因,点明文章的主题。
E.张继之所以成为不朽,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对于文学而言,我们只需要记住失意的张继,以及他的那场不朽的失眠。
【小题2】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
【小题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请你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失意人生”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不大的小白马

豆春明

他们,都挤在边。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

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岳飞,四十不到。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

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

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

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她本该说,孩子,你去试一试,不然,咋知道水深水浅呢?她是北宋名相唐翊的孙女,说那样的话才符合她的身份。陆游听了,说不定就能试出一个水浅的地方,过河长大了。但愤怒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只想赶走那只红色的松鼠。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赶走唐婉后,陆游妈妈就不能再干啥了。不只陆游不答应,历史也没给她机会。

成长的河边,一下空旷起来。陆游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困在河里后,他常常想起松鼠和妈妈。心里针扎一般,无数次差点沉到水底。

唐婉再也没有回到河边。她在沈园和赵家两棵大树间跳来跳去。她找到了一个包容自己的丈夫,包容她继续爱着和思念陆游。在写完那首《钗头凤》不久,她便去世了,留给陆游一个红色的背影。

至于妈妈,陆游一直不肯原谅。在近万首诗中,几乎没写到妈妈。八十二岁时的一天夜里,他想起妈妈,依然充满恨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二十三岁,他与唐婉离别,从那时起就开始恨妈妈。二十七岁,他写下《钗头凤》。二十八岁,唐婉离世。直到八十四岁,他还在写:“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一生只爱这只松鼠,一生都恨那个妈妈,这样的小白马要长大,的确很困难。

不得已,陆游继续漂流。那一年,他漂到四川,碰上了岸边的一头棕色的牛。不过不是牛伯伯,而是牛弟弟。范成大,比他小1岁。在南宋这样的小朝廷,千里马容易变成牛。把天下安危装在牛车上,让范成大们来拉。当时,四川属于前线,范成大们需要帮手。陆游问,可以过河吗?他自然说,咋不可以,水很浅的。然后急切地等着陆游过河上岸,和他们一起拉动牛车。

哪知,水太深了,一点不浅。陆游才走几下,就差点被淹没。他不甘心:不自量力提建议,跳高一些;不顾影响醉酒,发狂一点。还是不行,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这个牛弟弟,毕竟没有牛伯伯的经验和眼光。

在四川的几年,水越来越深。后来,连范成大也无法涉水而过。但陆游仍在努力,梦想过河后日行千里,去干大事。“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他这样对离职的范成大说。

范成大离开四川后,陆游接着漂流。但是直到范成大去世,也没看到陆游过河上岸。

也许,陆游不该从四川的水域过河。他需要换换地方,比如到虞允文那里。虞允文是南宋力气最大的一头牛,通过采石之战,硬是把南宋小朝廷拉到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他长陆游15岁,还知道哪个地方水浅,完全可以当个牛伯伯。做宰相后,他的确提拔了不少人。陆游当时正值壮年,正处在过河长大的关键时期。但牛伯伯虞允文并没有把他从河里捞上来。

属于陆游的过河时光短暂而漫长。短暂,是对他而言;漫长,则是对我们而言,千百年来,我们不止一次想帮帮陆游,但手伸到半途,又缩了回来。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不正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试想一下,背着红色的粮袋,一匹白色的小马,每天都在为我们过河,我们多幸福。解开粮袋,里面是金色的麦子。血泪一粒,苦痛一粒,悲愤一粒。每一粒,都是从陆游的心田里长出来的。那可是救命的粮食,救的是苦难的家国的性命。

陆游死后,陆家的子孙一夜间长大了。在崖山一役中,孙子陆元廷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投海自尽。接下来别人家的也长大了:陈亮、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

小马天天过河,童话正在继续……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1)他们都挤在边:
(2)那可是救命的粮食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陆游是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
【小题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眺望月色下的麦田
程玉宇
今夜,月色如水水如天。
今夜,我趁着皎洁的月色,行走在回家的乡路上。
脚下的泥土路是干爽明亮的,身旁的杨树林和刺槐林是墨绿色的,而远山一片幽蓝,淡若墨影。身边是一声声算黄算割鸟的催促和吟唱,而从远山里流淌下来的那条河,河面上一片银光闪闪,正在汩汩地向前流淌。
空气是清新的、湿润的,满天满地都散发着一缕缕麦子成熟的香味。放眼望去,月光下的原野一片金黄,麦子,麦子,铺天盖地无边无沿的麦子。而村子就在麦田的中央,四周的麦田,将我老家的粉墙黛瓦团团围困,仿佛燃烧起了一片大火,而火光中我的家园纹丝不动,稳如泰山。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现代派或者印象派的画作呀!
眺望眼前无限辽阔的原野,用手抚摸那一棵棵麦子金黄饱满的质地,那些朴素的乡村植物呀,在一片柔情若水的月光之下,仿佛是一群正在等待集体出嫁的新娘,那么娇羞,又是那么急切。月亮的手掌,是那么亲近柔软地抚摸着她们,如抚摸一张张激动得泛红的脸颊。
把头低下去,把沉甸甸的麦穗低下去。高扬着头颅的是麦草,低垂下去的头颅是沉重的思想。我突然听到远处的河流,在月色下吟唱着一支古老的谣曲。我看见原野上麦浪一波比一波汹涌,滚滚的麦浪如大地起伏不止的胸脯。
今夕何夕呵,我看见在老家青堂瓦舍的庭院里,满院铺满了一层白霜,老母亲端了一盆清水出来,放在正在抽烟的父亲面前。父亲抚摸了一下被汗渍浸得发黄的扁担,然后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弯腰嚓嚓嚓地磨着一把已见霜刃的麦镰,然后在月色下细细端详,如端详着一把准备出征的军刀。他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流露出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庄严肃穆的表情?
此月何月呵,我的乡村整夜狗吠声不断,为了在暴雨前把成熟的麦子抢收回家,天上明月朗朗,村里灯火通明,每一条村巷里,每一户人家里,都弥漫着一种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息。
亲近麦田,它使我的禀赋总是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更使我的胸襟如这片原野一般无限辽阔。感恩乡村,它使我的灵魂总是充盈着这片原野的芬芳,它使我的双脚总是牢牢地踏在故里的山川、河流、泥土之上,从而使我变得善良,充满了怜悯之心,灵魂变得宽容、博大,更使我感知到头顶上的这一轮中国月,对整个大地无声的浸润。
夏夜,一个人行走在故园的麦田边,有明月朗照着,有麦香弥漫着,回家的乡路,是那么清晰和明亮。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如醍醐灌顶般的幸福。
(节选自《长安文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诗化的语言,描写了故乡的月色、泥土路、树林、山川河流,营造了宁静清新的意境。
B.文章第5段中比喻和拟人手法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金黄饱满的麦子娇羞而又急切地等待收割的情形。
C.父亲抚摸扁担,端详麦镰,流露出庄严肃穆的神色,几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农民本色。
D.文章以月色为线索,将回乡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在读者眼前,抒发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幸福感。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第4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字路
厉彦林
我老家莒南的县城驻地,就叫“十字路”。当地人都知道:“到了十字路,那就到县城啦。”当年我在农村求学时,把到县城读书作为了人生第一个梦想和目标。据记载:十字路之称始于宋代,因由此东至安东卫、西至临沂、北至莒县城、南至江苏青口,均为110华里,纵横两条大路在此相交,呈“十”字形而得名。“十字路”喻意四通八达。
三十年后,我又站在十字路口,天气乍暖还寒,马路两旁的几棵泡桐树老气横秋,透出几份沧桑和悲凉:在这个人生的原点,我庆幸当年理智的选择,无论职业、婚姻,还是对亲情的守护,对朋友的珍重。林林总总的往事从眼前掠过,山峦、法桐、麦田、豌豆、火车站、狗尾巴草、孤灯,焦灼、疲惫、清泪、微笑……它们是融在血液里的一种记忆与情结,它们一直在固执地追随着我,并且在方格稿笺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文字,目光、月光、灯光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深夜。我的成长就是把周身的泥土味变成了诗歌、散文,幻化为一缕书香气。脚踏实地地努力,希望总会在下一个十字路口与你邂逅……
每个人都会遇到岔路,有时往往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犹豫徘徊,深感迷茫……正如美国作家凯鲁亚克说的: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我们集体在路上。当所有的精力耗尽,开始感到疲惫时,出发之前的那种内心的苦闷便重新占据了生活中心。他说:“在路上,永远在路上。”站在十字路口,无论你是什么国籍,无论是男是女,无论什么职业,你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做着人生的选择题。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遵循内心还是遵从现实,必须作出最佳选择,当然哪一种选择都是生命的必须,都值得尊敬,哪一种选择都会成为自己生命链条上的集结点、闪光点……
每个人遇到十字路口都会迟疑、犹豫甚至纠结,因为每一种选择都会有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安全与危险、顺利与艰难:健康与死亡之分或者趋向。一方面渴望通过自己的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又恐怕选错走偏人生方向,也确实有人因为优柔寡断断送了个人的前程、价值尺度偏移进入岔道,也有人因为自己的仓促决定而遗憾终生。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十字路口,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轨迹,终有不同的命运……
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定力更重要。选准了方向,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百折不回。许多人以优雅的姿态和成功的业绩,在现代社会孤军奋战,东拼西杀,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苦涩与失落,期望远处闪耀一丝亮光,温暖内心,倾吐苦闷,蓦然回首,醒酒后一看,这地方竟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那个简易贫寒的小山村。
我的故乡莒南,早在抗战时期,就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则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解放后,***主席先后对莒南县勤俭办社、创办记工学习班和整山治水的经验三次批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莒南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也曾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最终还是坚守了农业的传统优势。近些年开始转型,探索符合时代、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格局在变动,中国如何跳出包围圈,宽松发展,也站到重要的十字路口。中国在战略元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成立亚投行,与新兴市场国家接轨,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展示出大国视野和担当。
恩格斯指出:“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社会上一些人向左,一些人向右,社会最终的演变方向必定是所有人的合力,一切都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处在了十字路口,别人怎么样自己就怎么样随波逐流,连自己的选择的权力都不知不觉放弃了。任何个人、团队和民族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都必须在苦难之后,经过沉淀反思,由自省走向自觉,由自强走向自信。
人生就是“十字路”,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图。但是无论前后左右每条路都是一条单行线,或直或曲,有上坡、有下坡,有柏油的、有沙土的,没有回头路。行人众多,尤其遇到困惑与迷茫、陷入犹豫和徘徊时,也不允许等待,来不及犹豫,不能落伍和掉队。无论哪个路口,只要义无反顾地选择以后,就必须怀揣希望,咬紧牙关大步前行,去逐步接近或者抵达人生的光明顶点。
走过了就没有机会回头,回过头也不是当年的路!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21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一段为什么从故乡的十字路写起?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1)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我们集体在路上。
(2)蓦然回首,醒酒后一看,这地方竟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个简易贫寒的小山村。
【小题3】作者围绕“十字路”,展开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小题1】简析第一段画线句中作者所幻想的济南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2】简析第三段中四个加点“忽然”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四段写济南的秋水,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写“绿藻”呢?
【小题4】对本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用春天西湖的景色和夏天瑞士的风光与济南的秋天作比,反衬出济南秋天之美;用上帝馈赠秋冬两季,衬托出济南的美好。
B.第三段写秋山的颜色,作者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先写山腰,再写山顶表现济南秋天山色的变化之美。
C.从全文看,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来写的。对景物的描写融合了作者主观想象和客观景物的变化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D.作者从量质、形式三个角度展开了对济南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说明了济南秋水具有清、甜的特点。
【小题5】本文以“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结尾,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