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家乡水
卫建民
①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天启。
②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 “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是“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
⑤如果是夏天,你从30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称人生的“洗礼”。
⑥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同棒喝,叫人一惊。
⑦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是如此亲密!
⑧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素的真理。
(选自2015年0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经注》又作了详细的记载。
B.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更大的功用。
C.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
D.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精神的感恩。
【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B.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说“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可否删去?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5 05:0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忘情花的滋味
林清玄
院子里的昙花突然间开了,一共十八朵。夜里,打开院子里的灯,坐在幽暗的室内望向窗外,乳白色的昙花在灯下有一种难言的姿色,每一朵都是一幅春天的风景。
昙花是不能近看的,它适合远观。近看的昙花只是昙花,一种炫目的美丽,远观的昙花就不同了,它像是池里的睡莲在夜间醒来,一步一步走到人们的庭前后院,而且这些挺立在池中的睡莲都爬到昙花枝上,弯下腰,吐露出白色的芬芳。
第二天清晨花全谢了,垂着低低的头。我和妻子商量着,用什么方法吃那些凋谢的昙花,我说,昙花炒猪肉是最鲜美的一道菜,是我小时候常吃的。妻子说,昙花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不能与猪肉同炒,应该熬冰糖,可以生津止咳,可以叫人宠辱偕忘。
后来我们把昙花熬了冰糖,在春天的夜里喝昙花茶有一种清香的滋味,喝进喉里,它的香气仿佛是来自天的远方,比起阳明山上白云山庄的兰花茶毫不逊色——如果兰花是王者之香,昙花就是禅者之香,充满遥远、幽渺、神秘的气味。
果然,妻子说,昙花的另一个名字叫“忘情花”,忘情就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也就是晋书中说的“圣人忘情”。在缤纷灿烂的花的世界里,“忘情花”不知是哪一位高人的命名,它为昙花的一生下了一个注解。昙花好像是一个隐者,举世滔滔中,昙花固守了自己的情,将一生的精华在一夜间吐放,它美得那么鲜明,那么短暂,因为鲜明,所以动人,因为短暂,才教人难忘。当它死了之后,我们喝着用它煎熬成的昙花茶,对昙花,它是忘情了,对我们,却把昙花遗忘的情喝进腹中,在腹中慢慢地酝酿。
由于喝昙花茶,我想起童年时代吃昙花的几种滋味。
第一种方法是“昙花炒猪肉”,把切成细丝的昙花和肉丝丢进锅中,烈火一炒,就是一道令人垂涎的好菜,这一道菜里昙花的滋味像是雨后荀园中冒出来的香菇,滑润、清淡,入口即不能忘。
第二种方法是“昙花炖鸡”,将整朵的昙花一一洗净和鸡块同炖,放一点姜丝,这一道菜中昙花的滋味有一点像香菇,汤是清的,捞起来的昙花还像活的一般。
第三种方法是“炸昙花饼”,用糖、面粉和鸡蛋打匀,把昙花沾满,放到油锅中炸到金黄色即可食,这一道菜中昙花的滋味香脆达到极致,任何饼都无法比拟。
我们的童年在爸爸的调教下,几乎每个兄弟都是“食花的怪客”。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怜香惜玉这一套,如今想起那些花魂,心中总是有一种罪过的感觉。
食花真是有罪的吗?食了昙花真能忘情吗?有一次读《本草纲目》,知道古人也是食花的,古人也食草。《本草纲目》讲萱草时,引了李九华的《延寿书》说:“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
如果萱草“忘忧草”的名是因之而起,我倒愿意为昙花是“忘情花”下一注解:“美花为蔬,食之忘情,令人淡然超脱,因名忘情。”
“忘情花”的滋味是宜于联想的。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忘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境界,因为有爱就有纠结,有情就有牵缠,要在纠结牵缠中拔出身来,走向空旷不凡的天地,就要像“忘情花”一样在短暂的时间里开得美丽,等凋萎了以后,把那些纠结牵缠的情经过煎、炒、煮、炸的锻炼,然后一口一口吞入腹里,并将它埋到心底最深处,等到另一个开放的时刻。
每个人的情感都是有盛衰的,就像昙花即使忘情,也有兴谢。我们不是圣人,不能忘情,再好的歌者也有恍惚失曲的时候,再好的舞者也有乱节而忘形的时刻,我们都是凡人,不能有“爱到忘情近佛心”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藏情”。把完成过、失败过的情爱像一幅卷轴一样卷起来放在心灵的角落,让它洗潜,让它褪色,在岁月的足迹走过后打开来,看自己在卷轴空白处的落款,以及还鲜明如昔的刻印。
我们落过款、烙过印,我们惜过香、怜过玉,这就够了,忘情又如何?无情又如何?
【小题1】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突然间”的妙处。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昙花好像是一个隐者,举世滔滔中,昙花固守了自己的情,将一生的精华在一夜间吐放。
(2)这就够了,忘情又如何?无情又如何?
【小题3】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昙花与禅有关?请简要概括。
【小题4】谈谈作者从“忘情花的滋味”中受到了哪些情感启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沙原隐泉
余秋雨
⑴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 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⑵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厉害。才踩几脚, 已经气喘,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⑶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 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 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⑷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 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①。
⑸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⑹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 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 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⑺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 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⑻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⑼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⑽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 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 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⑾——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注释:①梵呗:fàn bài,和尚念经的声音,是中国佛教音乐原声的特称。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一开始高兴的原因是看见自己走出的新路上那长长的脚印。
B.历代僧人、俗民、艺术家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信仰是因为这里适合建造洞窟。
C.第⑥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山底清泉的清澈和宁谧、纤瘦和婉约。
D.茫茫的荒凉的沙漠中搭配上滔滔的清静的泉水启示我们单向的夸张美是最美。
【小题2】作者在沙漠上行走、上坡、下坡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小题3】行家称道余秋雨这篇美文“自然而深邃”,请你细味本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由此生发的人生感慨,谈谈对这一评价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遇见“华不注”
王剑冰

来到济南历城,朋友先带着去看华山。
一路全是街衢楼厦,尽显现代都市风貌。好不容易到了,漫野中看到一座不大的山包。心中疑惑,历城没有太好的风景?这小山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情窦未开的花骨朵。没有遮挡,也没有起伏,就那么孤孤地立着。正想问什么,又想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警语,遂不敢多言。

果然,刚进入大门,就有数十棵松柏挡眼,凛然如武士。抬头看标牌,年岁可都不小,这位横刀立马者900岁,那位气冲牛斗窜到了980,最小的一位,也800整了。即刻肃然,不敢高声。再往前,巍巍然一座宫殿,不,一群的宫殿。却原来是赫赫有名的华阳宫,还有三元宫、玉皇宫、泰山行宫,还有净土庵、关帝庙、观音殿,真个鳞次栉比、檐牙高啄,铺排一片。殿内线条清晰的壁画,竟是元代遗迹。渐渐就有某种气息接通。也就明白,这松柏这殿宇竟都是因了一个氛围,华山的氛围。
不大的华山,到了跟前竟然膨大起来,远处看见的花骨朵,也已经开了。更为惊讶的是,原来这华山,就是史书上的“华不注”。看它表面不大,名气却远超无数高山峻岩。应了那句话,浓缩的是精华。这精华,与史上发生的一件事有关:齐晋鞍之战。从课本里早就知道两个著名战役,一是秦晋崤之战,一是齐晋鞍之战。这两场大战都是晋国取胜。对方失败的原因,全都因了骄兵。我正好刚从崤山回来,那崤之战在深山峡谷,鞍之战却在平原。单说鞍之战,齐顷公可能觉得齐国还可以,又在自己地盘上,丝毫没把晋国兵马放在眼里,撂下早饭说打完这一仗回来再吃。没想到齐军却被晋军吃了,最后顷公的车驾被晋人追着绕华不注跑了三圈。
多少年,萧萧杀伐已经停歇,慌乱的奔突也已经远去,华不注就这么悄然地躲在了时间的深处。大概可以这样说,凡深幽处,都会是寂寞处。或者说,凡寂寞处,都是深奥处。我为差一点错过而叹惋。我看到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单椒很是亮眼。李白如此感叹:“兹山何俊拔,绿秀如芙蓉。”芙蓉也很入心。据说宋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水,李白或乘舟而来,同我来时的感觉大不相同。赵孟頫来了,画出一幅《鹊华秋色图》,并题记:“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乾隆感同身受,对此画欣爱有加,亲自题书“鹊华秋色”。还有曾巩、元好问、张养浩、康有为都曾为此山激情感奋。康有为也是遍赏名胜见过大世面的,但是一见这一带山水,竟然主张将国都迁到华不注前。

越往上走,就越发感觉到那莲的渐次开放。真的,是在这个早晨一点点地开了。上到高处看见华山前的一池清漪。原来山下有个华泉,属于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一位。华泉涌成的湖水,同远来的水连在一起。元好问就在《济南行记》中提到,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有人说先有历城,才有了济南。也可以说,是先有了华山,才有了历城。华不注就像一粒种子,让一个都市生根开花。
除了松柏,更多的是竹子,这根根翠竹,怎么会在北方长得这么葱茏?站立其间,清气缠着微风,同华山的品性相偕相照。
一条小路弯弯其上,铺张的连翘和偷开的野杏在小路的两旁黄黄白白。山还是十分陡峭的。上到半山腰便云雾缭绕,烟岚蒙蒙,恍惚于仙境。山上依然有庙。在一处屋宇拐角,看到学生模样的两男一女在画画,说是山东大学的。口音像闽南语,原是来自台湾。说每年都有同学作为交换生来大陆学习,他们专门选的山大。我有些好奇。他们笑了,说喜欢这里的山水,尤其是华不注,因为那枚台湾发行的邮票。女同学拿出一本邮册,其中就有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站在山顶往北可以看到滔滔的黄河,往南能看见小清河。小清河并不小,以前接着济水。济水同长江、黄河、淮河为古四渎,曾波澜壮阔,舟帆相继。听说济南正在做着大明湖同这边水系的连通工程,不久会重现历史美景。再往前看,就看到了巍巍泰山。这样便想起这“怒之如奔马,错者如犬牙,横者如折带,乱者如披麻”的华山,或同泰山是一脉相连。有说杜甫就是站在华山上望岳的。也有可能。没有一个好的立脚点,我们的诗人如何能有那种激荡的胸怀?
走的时候,三个学生还在画画。想到那枚邮票,是否就暗合了余光中的“故乡”情缘?于是就有远方的游子,带着这枚小小的邮票,漂洋过海地来了。
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游踪为线,由远到近由低到高,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描绘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多角度地写出了华不注的美。
B.文章写三个台湾学生,因为枚“鹊华秋色图”的郎票,来到华不注,并由邮票联想到余光中的“故乡"情缘,让人感到,壮丽山河、优秀文化可以带给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文章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关于华不注的诗句文辞和历史典故,优美而不失厚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也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风趣诙谐写华山美景,详略得当,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美景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写华不注,请找出其中贯穿全文的三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的含义和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⑴对文人来说,行走是用双腿丈量思想

⑵孔子的一生都在行走,都在漂泊,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在行走中发现自觉修养和虚心好学无处不在。弟子颜回对老师顶礼膜拜,连孔子走路的节奏与姿势也一丝不苟地模仿,亦步亦趋。庄子对这种没出息的行为很是不屑,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失去了自我,还能有多大折腾?所以他在《秋水》中编了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讽刺拘泥礼法的儒生。

⑶荀子的一生也走过不少地方,他在行走中发现了积累的重要性,他总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⑷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走路讲究很大,大都中规中矩。有个性的走姿,还得看魏晋文人。魏晋文人放浪形骸,走路也不拘礼法,而且他们极喜欢行走。   

⑸文人常常用行走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独特的命运,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实际上是浓缩的历史。

⑹屈原走得沉重,他身上配挂着美玉,一路走来,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我依稀看到他行走的背影,高大的身子佝偻着腰,理想和道德的重量已经压弯了他的身躯,使他不堪重负。他的理想遥遥无期,又不甘舍弃,只好吟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风尘,一直走进汨罗江中。

⑺李白的一生是艰难行走的一生,他的诗歌可以说是“走”出来的。他十六岁时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行走生涯,从蜀中一直走到夜郎,这个天生的有用之才,也深感行路之难,一下子作了三首《行路难》,对现实发出沉重的叹息和愤怒的抗议,所谓“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大道上青天,我独出不得”,多少压抑都付行走中!

⑻比起屈原和李白, 行走得比较洒脱。风雨横行的山路上,他穿草鞋,拄竹杖,笑吟“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有一天,解衣就寝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他又愉快地起床,走很远的路,去承天寺找到另一个无眠之人,一同闲庭散步,看月之圆缺,思人之悲欢。

⑼心理学家认为,走姿也暗藏着性格的玄机,比如走路的时候速度快的,一般待人接物比较认真而严谨,言出必行,目标坚定。

⑽似乎有一点道理。

⑾据萧红回忆鲁迅,说鲁迅走路很轻捷,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⑿当代诗人流沙河历尽岁月的沧桑,谈不上人情练达,但却称得上世事洞明。在人人都想发财的时代,他说“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乐趣”,又叹“嗟吾辈之苟活,蚁走蜂忙,天天疲于奔命,看彼等之雄起,狼吞虎咬,处处敢于发财。”他自述退休后的生活是“不开会,不上班,远离文坛,不争长短。只读书,只写字,近到菜市,只买东西。”颇有些隐于闹市、仙风道骨的味道。与之对应,他走路似乎脚不着地,但绝不是那种让人担心的风一吹就倒的轻飘飘,他的飘逸之中有潇洒出尘的风度,用“大步流星,虎虎生风”来形容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也不过分,所以朋友们赞他“骨瘦身轻,风姿如鹤”。

⒀悲观者说:“每活一天就是又向死亡靠近一步。那时因为他紧盯着死亡,即使年纪轻轻也会步履沉重。

⒁中国人所有的陋习,差不多都被柏杨骂过,柏杨戏说他走路,一向两眼看地,瞧见一块钱,立刻一个箭步,抓在手里,死也不放。这种玩笑话,大概也是讽刺某些中国人的。

⒂读书是间接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了解人生。

⒃有一首诗,写得很有意思:

当我的左脚
踩住
鞋带
我的身体
就倾斜了
原来
把自己绊倒

现代人的通病是忽视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身的浮躁,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

⒄现代人的另一个通病是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其实达官贵人也好,贩夫走卒也罢,人生的终点站都不是一样吗?杭州的一家寺庙中有副门联,读之让人回味良久: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名乎利乎,坐坐再去。美学家朱光潜也曾提醒世人:“慢慢走啊,欣赏”,短短六个字,惊醒了不少人生旅途中的跋涉者。

⒅台湾作家张文亮就是一位,他写过一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文章,说上帝给他一个任务,叫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慢吞吞地让他烦恼不已,但同时让他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见到了满天星斗,他恍然发觉自己错了,不是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而是上帝叫

⒆文章告诉我们,陷入名利的滚滚红尘之人,放轻放慢人生的脚步,会发现享受过程的滋味其实很美。

【小题1】在文章第⑻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人名____________
【小题2】“用双腿丈量思想”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⒅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不符文章的观点的两项是:( )  ( )  
A.思想家在行走中得到启发。
B.文人的“行走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命运的不同。
C.走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性格。
D.路途中有坎坷,但我们必须坚定、勇敢地走下去。
E.走路的时候把我们绊倒的往往是一根鞋带。
F.慢慢走,不要忽略身边美丽的景致。
【小题5】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从“行”的角度入题,独特而又富有形象性。
B.文章旁征博引,思路开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整篇文章注重起承转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D.文章的语言以白描见长,朴素而令人回味。
E.文章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文章的观点更鲜明。
F.文章多用抒情笔墨,渲染了气氛,感染了读者。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为文章选择适当的标题。
A.文人之行B.文人之醒
C.慢慢行,欣赏啊D.行百里路
【小题7】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来印证第⑾段中“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这句话。

同类题5

下列有关文本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翡冷翠山居闲话》第一、第三两种人称兼用,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志摩喜欢用第一人称表情达意,他从不忘、其实是情不自禁地再散文里袒露自己的灵魂、个性和思想。他也喜欢用第三人称营造与读者交谈的亲切氛围,以便更直接和强烈地抒发感情。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散逸生活的向往,在文中表达得很深挚。感情浓烈,表达坚决。
B.《翡冷翠山居闲话》行文自由,章法暗藏。第1节写山居环境之明净可人,景致之美丽诱人,值得一游,为全文抒情作好铺垫。第2节重点写“不须踌躇服色与体态”——这是表层的自由,即追求“身”的自由。第3节强调“顶好不要约伴”,递进到追求“心”的自由。第4节主要写独游时的美妙情景,以“更不必说”为界,前面写“身”之享受,后面写“心”之享受。第5节赞美自然之书,称叹大自然不仅给人以耳目的愉悦,更能给人以精神的补养。这样就以回应开头的方式在思想升华中收束全篇。综观全文,看似闲话,其实章法暗藏,内在的逻辑链条是环环紧扣的。
C.《翡冷翠山居闲话》语言富丽,典雅可人。志摩国文功底深厚,时不时就冒出一两个典雅的句子来,如“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一种浅易的对偶,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显出变化之妙。
D.《翡冷翠山居闲话》一文以与假想中的读者“你”随意“闲话”的口吻和叙述方式展开写景和抒情,作者始终扣住“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的中心话题,从个体内心感受的角度和方式着意渲染抒写独自作客于翡冷翠山中的乐趣和自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