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练习。
咆哮的大渡河
①西出成都,车行百十里,便有种苍凉的气息扑面袭来。首先遇见的是矗立在雅安县界公路边的那组“茶马古道”群雕,黑铜色人马,一瞧便有“壮行”的味道。接着翻越二郎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这是解放初修建川藏公路时的歌谣。二郎山是进藏途中的第一险地,高三千多米,峻峭险奇。盘山公路弯弯绕绕,攀崖过涧,好不吓人。山的东面是片绿色,郁郁葱葱,常常云遮雾罩,细雨霏霏。一过山口又是另一重天地,满山只见石头不见树木,一派荒凉,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这时候,我才猛然忆起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那句话,原来这“不毛”确无夸张之意。
②二郎山脚下,便是大渡河。
③这是一条何等壮阔的河流!它发源于雪域高原,蜿蜒千余公里,劈开万重高山;较大的落差,使河水湍急,哗然有声;折阻的山涧,又使它如雄狮发愤,咆哮怒吼,引得惊涛拍岸,卷雪千堆。
④站在大渡河边,我读了几十年的红军长征故事,也才有了真切的感受:红军当年走的道路,是何等偏远,何等艰难,何等险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支血肉之躯组成的队伍,能够跨越这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国民党军队铁桶似的堵截中杀出重围?
⑤带着疑问,我造访了地处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安顺场三面临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使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小场镇闻名遐迩,蜚声中外。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没,留下的是悲哀的史料;而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却击破了蒋介石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创造了强渡大渡河的奇迹,于是这里便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⑥与抢渡成败直接相关的有两种传说。一说是石达开当年在安顺场被困了一个来月,无法渡河。本来其间有一个极好的机会,然而当时正值石达开得子,他要大摆宴席,庆祝三天,结果错失最佳时机。另一说是当年红军火急赶往安顺场时,本来国民党守军要将渡口和渡船付之一炬的,但因其部队将领在这里还有很多家产,舍不得抛弃,结果给红军留下了抢渡的船只。至今在安顺场的渡口,还特地塑造了一只渡船模型,瞧那高昂的船头,不既是对红军勇士的赞叹又是对敌军贪婪成性的嘲讽吗?
⑦粗一想来,在生死危急关头,一个是为小儿庆典,一个是为保个人家资,竟置家国大义于不顾,终致丢了河山,也掉了脑袋,真是不可想象!再往深处思索,却又不以为奇了。翻开历史,读到太平天国,谁不扼腕痛惜?革命初期,天国领袖们保持着良好本色,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节节胜利。但是,进了南京,立了国号,他们却开始追求享乐,并恶性膨胀,迅速走向腐败堕落。石达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逼到大渡河边的,面对强悍的湘帅曾国藩,不思如何力挽狂澜,却贪欢恋犊,在刀口上寻乐,岂有不败之理?而七十二年之后,又是在大渡河边,演绎的又是相似的一幕。面对红军的到来,四川军阀暴露出贪婪腐败本色,那时的中国,官僚腐败,政客横行,军阀割据,可说是无民不刮,无财不贪,无欲不纵,无恶不作!所以说,安顺场的守军为一己之小利,给红军留下了改写历史的渡船,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溯河而上,闪过座座险峻山峰,便到了泸定桥。泸定桥真是座险桥,至今那粗粗的几根铁索上,虽已横竖铺就了齐整的木块,但走在上面仍颤颤巍巍。从桥上看下去,河水打着漩涡,闪着浪沫,滚滚奔流。倘从桥上掉下去,绝对是瞬间冲走,踪迹难觅。我小心翼翼地过了桥,登上西边的观音阁,居高望去,东边的桥头堡紧锁,那么坚固。想当年堆上沙包,筑起工事,只需一挺机枪,桥上战士就插翅难飞;更何况当时早已抽去木板,仅剩9根光滑的铁索!但我们的22位勇士竟几乎全部攀爬过了桥,飞夺桥头阵地,令人慨叹。在我们的感慨中,又有人说,当时红军勇敢无敌是一个方面,但据说我们的地下党也建了一功:在头天夜里带了一袋现洋,买通了守桥的营长,他们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抵抗。我想也说得通,红军乃虎狼之师,只要你略有喘息,便能风卷残云,险中取胜。
⑨离开泸定桥,车行很远了,大渡河的咆哮声还在耳际回响。其声时高时低,时促时缓,似叹!似怒!似嘱!我想,大渡河来自三江源头,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河。母亲如此经年累月地呼喊,她是要告诉她的子孙们什么呢?我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取材于朱法元同名散文)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渡河发源于雪域高原,流经满山葱郁的二郎山脚下,由于落差较大、山涧折阻,故而咆哮怒吼。
B.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是地势险要的小场镇,因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而闻名遐迩,蜚声中外。
C.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座险桥,红军冒着枪林弹雨,从铁索上攀爬过桥,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D.大渡河不仅因水流汹涌而具有水利资源利用价值,更因为红军“抢渡”“飞夺”而具有教育意义。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
B.“华夏”一词为中国的古称,类似称谓还有“赤县”“神州”等。
C.“国号”是建国者确立的国家称号,中国古代的国号即朝代名称。
D.“母亲河”一般是对与人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
【小题3】(小题3)(小题3)第⑥⑦段插入两个传说,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4】(小题4)第⑨段说“母亲如此经年累月地呼喊,她是要告诉她的子孙们什么呢”,请结合全文,概括“她”要告诉“子孙们”的到底是什么。
【小题5】(小题5)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双音节词语。
链接材料: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那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取材于《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歌词)
本文作者视大渡河为母亲河,大渡河的“咆哮”如母亲的呼喊;而在《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中,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咆哮”则是 之声、 之声、 之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小题1】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其中
(1)“史载”的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说”的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D.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盖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章。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周作人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做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刑场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因此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受鲁迅先生精神感召而内心振奋的复杂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从驰骋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非洲东海岸的道桥施工现场,从中南半岛的跨国铁路项目到南亚次大陆的现代化港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年7月27日)
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2017年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B.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D.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B.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自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C.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D.三则材料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视。
E. 三则材料的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警惕悬浮的“伪现实”电视剧
当前,电视剧创作正以强有力的姿态向现实回归。《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等一系列优质的现实题材作品,成为2017年中国电视剧最为瞩目的收获。
在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国视协发布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征集等的推动下,2018年被看作是“现实主义回归年”,观众对现实题材创作充满期待。
热潮之下,一些“伪现实”题材电视剧却在滥竽充数。
有的剧集悬浮于生活披着。披着“现实题材”的外衣,本质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偶像剧。虽然选取当下为时代背景,剧情却是被柔光镜过滤后的生活,满是华服、跑车、奢侈品、高档酒店的消费符号和“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网文套路,不接地气,细节失真,迎合的是感官愉悦,而非艺术审美。比如前不久播出的《谈判官》,聚焦高端谈判专家这一不为公众热悉的精英群体可惜的是,本该成为剧情核心的谈判技巧、职业伦理成了恋爱情节的点缀,主人公三言两语搞定谈判,缺乏说服力,现代职业包裹的还是套路化的剧情。
有的剧集悬浮于时代。现实题材不等于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它不是简单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或者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来描绘现实,而是要从真实的人、事、物和客观的历史逻辑出发,通过对当下和过往两种时空的准确把提,呈现其发展轨迹和规律,触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所以,现实主义作品一定是勇于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富于时代性,有助于建构和引领社会价值观的反观当下部分现实题材作品题材重复、视野狭,止步于对生活汤汤水水的浅层复刻,有的家庭伦理剧只有家庭生活没有社会生活,有的都市言情刷依然在贩卖陈腐的价值观,远远落后于新时代的社会变迁丰富多元的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成熟观众的审美诉求,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有的剧集悬浮于人性。优秀电视剧在反映生活的同时揭示人性,在情节的铺展中让观众实现生活的预演,以符合生活逻辑和事理逻辑的人物形象树立主流价值观,引发共鸣给人以启迪。经典作品总是与典型人物相伴而生。回顾那些让我们久久感动、引发广泛社会影响的电视剧,我们难以忘怀的一定是源于生活,典型独特的“这一个”人物形象,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历史的天空)里的姜大牙、《潜伏》里的余则成、《亮剑》里的李云龙……然而,当下一些现实题材电视剧追求狗血的戏剧冲突,开着情节的列车狂奔,却将人物留在了始发地。表现婆媳关系就陷于一地鸡毛,表现职场关就陷于腹黑阴谋,表现两性关系就陷于三角恋……单薄的创作路径下是脸谱佗的人物以无病呻吟、小情小爱、笑闹取代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和人性的探寻追问,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追问这些“伪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生产过程,我们会发现,造成其悬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近年影视行业的持续高温,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本加入,为行业持续发展给入新鲜血液,成为产业不断升级的基础。与此同时,一些行业之外的资本人力大量涌入,影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建设与之匹配的制度、法规甚至是行业共识和道德约束成为当务之急。不断做大的影视蛋糕,生产新的神话,也生产诱惑和泡沫。在这当中,有人抱以投机心态,把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作为迎合主管部门的标签:有的是進逐市场热点,将影视剧创作等同于快消品生产,把大IP加流量明星作为判断市场收益的依据,而不顾电视剧作为文艺作品本身的规律和价值;还有的是创作者与创作对象、创作手法错位,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提炼,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对时代精神的把握,甚至是自身缺少文化修养和价值。
实际上,影视剧的创作、生产、接受、批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伪现实”题材电视剧混淆视听,不仅背离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常识,伤害了那些专注现实主义创作,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的从业者,更为严重的是会伤害观众信任与市场秩序。
改革开放40年来,现实题材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重镇。几代影视人在现实主义指引下创作一批批经典作品,那些由生活提纯的韵味、诗意和思想成为一代代观众的文化食粮。新时代赋予现实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赋予现实题材辽阔的生长空间。真情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形塑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影枧行业理应承担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人民报《警惕悬浮的“伪现实”电视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电视剧创作正以强有力的姿态回归现实,涌现现实主义创作热潮,因此一批优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应运面生。
B.悬浮于生活的“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为了迎合观众的感官愉悦,不仅用柔光镜过滤剧情,还用“青春偶像”的外衣来掩盖其本质。
C.当下部分现实题材作品,远远落后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成熟观众的审美诉求和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D.“伪现实”题材电视剧悬浮的原因是一些行业之外的资本人力大量涌入,投资者抱着投机心态,追求市场收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2017年中国电视剧瞩目的收获和对2018年“现实主义回归年”的展望期待入手,引出对当前“伪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思考。
B.文章详细展示了“伪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三个具体表现,探究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危害性,指明解决的方向,条理清晰,发人深省。
C.文章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证明当前一些“伪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滥竽充数,提醒人们要警惕这些悬浮的“伪现实”电视剧。
D.文章末段指出,要解决“伪现实”电视剧的问题,影视行业应真情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形塑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承担起使命与担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谈判官》创作团队能够紧扣谈判技巧、职业伦理这一核心剧情,去掉恋爱情节的点缀,就不会沦为一部“伪现实”电视剧。
B.现实题材电视剧追求刷情的戏剧冲突无可厚非,但同时一定要塑造源于生活、典型独特的人物形象,否则难以感动观众,引发广泛社会影响。
C.“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会带来众多危害,相关部门警惕之余,应该建设与影视行业匹配的制度,法规甚至是行业共识和道德约束。
D.“伪现实”题材电视剧背离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常识.混淆视听,是对那些关注现实主义创作,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的从业者的伤害。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 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重文学作家们, 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曾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一一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行!”海拉尔? 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曾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廖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回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他不停插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曾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曾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得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回野。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 揭示。 所以,他的作品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重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曾文轩写的。”在变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 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南方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文轩和其他儿童作家不同,他写作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根本管不上儿童,作品有沈从文、汪曾祺的风格。
B.曹文轩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写风景, 他经常把自己置于真实的自然之中, 甚至为了写   作乘飞机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
C.曹文轩的作品因为与现代主义的主潮不相融合, 长时间受到冷落, 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归入儿童文学。
D.曹文轩认为中国写作的富矿应该从中国的故事中开采挖掘, 他坚持呼吁多年, 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曹文轩是孩子们的精神偶像,他不想让孩子们了解他和他的纯文学作品,只能远远仰望,所以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
B.不管生活场景怎么变,曹文轩作品中表现生命寂寥的本质和孤独经验不变,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
C.曹文轩说自己是“负隅顽抗,活路一条”,这与他的学生邵燕君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他相一致。
D.在朋友、学生的评价中,曹文轩觉得最受用的是“这是曹文轩写的”,这反映了他的创作方法一成不变,思想是保守的。
E. 曹文轩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说明曹文轩深受故乡影响。
【小题3】曹文轩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