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振东

“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

“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

“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候三乞求道。

“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候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就能多赚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永师傅给他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

三天后,侯三喜滋滋地取回新修的秤,瞒着妻子悄悄地试了试,果真一斤短六钱。侯三窃喜,就着猪头肉,抿了二两赊店老酒。

说来也怪,候三用了一斤短六钱的秤,非但没有吓跑食客,还引来相邻几条街上的居民买油馍。侯三见状,生意做得越发卖劲儿,油馍炸得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体百,侯三的油馍铺名声大噪,吸引了镇上三粉、竹木、骡马等市场上的许多客商来吃油馍。侯三和妻子见食客太多,就扩大了门面,又雇了三个伙计,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下来,侯三手里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也许是劳累过度的缘故,候三的妻子染上了重病,侯三虽四处寻医问药,但所到之处,大夫都说他妻子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让他尽早准备后事。妻子从大夫和丈夫的言谈举止和表情上看,猜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侯三叫到床前,缓缓地说:“当家的,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我走后,你要好好经营咱的油馍铺。这几年,你知道咱这生意为啥恁好吗?”

侯三见妻子病成这样还惦记着生意,十分感动,紧握妻子的手,愧疚就写在了脸上:“老婆,实在对不住,我原来想着你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了怕你坏事,有件事就一直瞒着你。那年,咱不是修了杆秤吗?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正是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

妻子听后,并未感到惊讶,反倒很平静。她摸摸索索地从枕边摸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侯三,“你看看这是啥?”

侯三倒有点儿惊讶,不知道妻子这葫芦里卖的啥药,接过红布包,感觉沉甸甸的,心说莫不是妻子藏的私房钱,这会儿有病快不中了,就拿了出来。侯三急不可待地解开布包,不禁大吃一惊,包里竟是一个新秤锤。

看到丈夫愣在那儿,妻子提了提气,说道:“有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那时给你说,你也听不进去。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杆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咱使的那杆秤,是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一斤涨六钱的秤……”

“咋能这样?”侯三惊叫道。

妻子一阵咳嗽,等喘匀了气,接着说:“我了解你的心性,所以当年你修了新秤后,我悄悄嘱托修秤师傅又修了一个一斤涨六钱的秤锤,为这我还给他加了二十个钱。你验秤时,用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锤,等你不在时,我悄悄地换上了一斤涨六钱的秤锤。这一换,就换到了现在。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是咱家的油馍秤头儿足,人们才愿意上咱家来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呀!”

侯三惊得说不出话,好久,才抱着妻子的头,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

妻子过世后,侯三把那个秤锤用新布包好,他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
A.小说以“秤”作为标题,一语双关,富于艺术性。作品不仅以此为线索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揭示了主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C.小说以侯三央求修秤师傅按自己的要求修秤锤开头,又以侯三把那个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包好收藏结尾,结构严谨,且表明候三对这个秤锤喜爱有加。
D.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形象虽个性鲜明,但都不诚实。侯三修秤锤欺骗顾客,妻子换秤锤欺骗侯三,修秤师傅两次造假还多赚人家三十个钱。
【小题2】侯三的妻子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她却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侯三妻子的形象。
【小题3】“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的意蕴很丰富,给人以许多启迪。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4 06: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德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厚德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域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题1】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德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B.“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
C.“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德”宽容待人。
D.“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小题2】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
B.“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C.“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D.“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
B.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C.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D.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肖复兴
对于已经审美疲劳的春晚,已经无新闻可言。如今爆出的最大新闻,莫过于赵本山退出今年的春晚了。
对于赵本山此次离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心情和看法,惋惜、扼腕、无所谓,觉得这样挺好,认为江郎才尽、廉颇老矣……客观地讲,长达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他在春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将一种二人转民间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人无可取代。毕竟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得而由衷的欢笑,陪伴我们走到了自己鬓发如霜,排练要靠吸氧来维持的地步。赵本山不是铁打的金刚,也不是百变金刚,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赵本山。况且,赵本山曾经为我们奉献的是美味开心的宴席,而不是用地沟油炒菜糊弄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说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也就是说,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这不仅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形式,成为了春晚的拳头产品,也是缘于这样主客观的双向条件。就如同一个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会。如今,角色没有了,舞台空空荡荡了。为什么我们的大众文化的生产如此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为什么多年以来春晚一直在赵本山一棵老树上吊死,如同鞭打快牛一样,如同榨骨吸髓一样,非要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最后以这样有些无奈的方式黯然分手而体弱地退场?
这说明我们对于大众文化的认知有问题,既然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在生产的预制和过程中,我们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以及大众文化有节奏的生产能力。其实,明眼人早在几年前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即便前两年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上演出的颇受好评的小品《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聪明的如宋丹丹和范伟早就金蝉脱壳,任凭天说海说也不再陪赵本山和春晚玩了。我们却还在可劲儿地使赵本山驾辕拉车。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人曾说赵本山明知如此为何不急流勇退,是因为他和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利益的互通有无的紧密关系,彼此借水行船。对于赵本山,商人的思维运用在演员的身上,这样做合二为一,一石两鸟,无可厚非,但对于电视却实在说明不大懂得现代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与范式的成因,依照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方式,和做大型晚会的习惯思维,起码是一种偷懒的缺乏眼光的方式,以致和赵本山有了这样长的蜜月期而未有什么进取和改观。其实,只要放开眼光,真正地做好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喜剧或小品的民间市场上大有可为,只要看看北京如今几乎遍地开花的相声舞台就可以看出,江湖上芳草芊芊,生命力极其旺盛而鲜活。只是需要发现和培育,需要时间和眼界,以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而开阔的心胸。
赵本山如今的病退春晚,不见得就是坏事,即便赵本山依然是我们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却会不约而同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让我们有些伤感,却也有了新的期待。 (节选自2012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并非坏事,虽然他的离席让我们有些伤感,但也给了大众和生产商去寻找自己“新欢”的机会。
B.赵本山捧着一颗诚心,曾给我们奉献了春晚美味大餐,虽然他已鬓发如霜,拖着疲乏的脚步突然离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个“旧爱”。
C.虽然说赵本山退出今年春晚是人生和艺术的客观规律,但京剧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春晚缺了赵本山还有宋丹丹等人。
D.赵本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才退出了春晚,这足以说明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出现了诸多弊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成赵本山“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悲剧原因,除了他自身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们缺乏对大众文化的宏观把握等。
B.赵本山在春晚中的地位和他在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是无人可取代的,在众多的春晚议论中,人们把议论焦点聚集在退席的赵本山身上。
C.赵本山是春晚的看点和笑点,如今的春晚角色没有了,舞台空荡荡的,所以,今年的春晚出现了老演员唱老歌曲的现象。
D.赵本山不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他想借助商人的思维,彼此借水行船,一石双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沈阳将不再陪赵本山玩春晚,赵本山只身一人玩到现在才退出春晚,可见,人们对春晚早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B.人们对赵本山今年退出春晚议论纷纷,这实属正常现象,但春晚20年一直在赵本山这棵树上吊死,也真让人有点遗憾。
C.央视春晚如同榨骨吸髓一样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使得赵本山最后以有些无奈的方式与春晚黯然分手。
D.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是春晚的重头戏,但透过他与小沈阳合作的《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代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

(摘编自《人脸识别技术行业报告》,《中国产业信息》2018年8月10日)

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包括4个步骤。分别为:人脸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

人脸检测利用脸部的特征,从图像或视频中快速定位人脸的位置并抓取人脸部图像;人脸图像预处理是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进行特征提取的过程,主要是去除光线环境变化等对人脸识别的影响;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主要从人的面部找到一些可辨别身份的唯一属性(如人脸器官的形状描述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等),并形成一个数字代码;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是将当前提取的人脸图像特征数据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搜索匹配,确定相似性的过程。

“通俗地讲,比如说这个人主要特征是大眼睛,系统就会自动与数据库内具有同类特征的人分类快速对比,最后会显示出相似度最接近的10张照片。然后再对其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等进行比较,来确定人的身份。”

那么整个系统识别过程会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呢?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证件防伪部级重点实验室,一台普通的笔记本计算机上,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人脸比对过程,选择一张人脸图像,点击系统开始,整个过程1秒钟完成,系统就自动显示出与其相似的10张人脸图像。据介绍,照片识别时间主要取决于机器配置,目前服务器可以在1秒之内完成1亿人脸图像的比对。

(摘编自《走进人脸识别》,《新京报》2017年12月)

材料三:

2017年人脸识别运用领域统计数据:


(摘编自《新快报》2017年9月18日)

材料四: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 ,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由于人脸信息是可以识别个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因此在网上采集、传输和存储人脸信息需要综合考虑其风险。人脸和其他生物数据(比如说指纹)的一个巨大区别是,人脸是可以进行远距离采集的,任何一个人在远处拍一张照,把照片放在人脸识别的软件里,理论上就进行了识别。此外,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脸是隐私,因为人脸是公开的。往往,我们会把隐私和私密画等号,现在看来,这样的等号得拆了。

从国家安全层面考虑,如果人口生物特征数据在网上大规模使用,由于互联网信息安全是公认技术难题,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一旦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导致数据大量泄露,其损失难以估量,美国、印度已经出现过一些生物特征数据泄露导致信息安全事件,需要认真对待。

(摘编自《“人脸识别”的安全问题已经来了》,《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的是识别身份。这项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的面部进行识别。
B.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从人的面部找到一些可辨别身份的唯一属性,二是要把这些属性转化成一个数字代码。
C.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运用于很多领域,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于考勤门禁、金融和安防等领域,其中在考勤门禁领域运用最广泛。
D.生物特征数据泄露事件并不鲜见。人脸是公开的,因此要保存生物特征数据难度很大,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就可见一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支撑,因而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见证和助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B.人脸识别技术之所以能进行有效识别,是利用比对的方法,通过人脸的生物特征差异的比对来最终完成识别任务。
C.人脸信息是可以识别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使用这些信息会造成侵犯个人隐私。
D.人脸识别技术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这项技术的安全性。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各是从哪个侧重点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樟柯:吸引我的是好人的尊严

(贾樟柯,业余出身,却是当代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是第六代导演中的特立独行者。他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对此,他的回答却是:吸引我的不是黄金的光泽,而是好人的尊严。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主持人:十年当中你一直在用一些非专业的演员反映生活中经常被所谓的主流电影所忽略的人们,这是一种非常有意识的选择吗?

贾:是一种很自觉的选择,因为我觉得人不能脱离开自己的成长。他们非职业演员对生活有非常深刻的了解。

主持人:你的团队基本上十年都没有变过,特别是你曾经遇到过这么多的困难。除了理想之外,是什么让你们能够这样有凝聚力地相互守望在一起?

贾:最主要一点就是,拍电影它真的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工作。我们最快乐的就是选演员和看到他们表演的时候。很多角色我写剧本的时候已经大概知道由谁来演了,都是我的亲朋好友嘛,基本上我觉得他们演得都非常好。因为他相信那个剧本。剧本提供给他的台词,提供给他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情节矛盾,他们在生活里面有对应。只要导演把握得比较好,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演员,都蛮好的。看那些本地的工人或者是本地的女孩子演戏的时候,我会被他们感动,他们那种真挚的表达特别影响我,让我也开始用特别真挚的语言去对待每一个人。

主持人:从你的成长背景看,怎么也不像跟电影特别有缘的那种人。

贾:我本来想考美术学校,然后看完《黄土地》我就决定当导演……那个电影为什么我会特别喜欢?因为我们老家有一半在晋中平原,一半就是黄土地,吕梁山区,从县城骑自行车骑20分钟就进到那个黄土地里面。所以我一看那个电影,看那个漫天的黄土,还有那些人的面孔,我就开始流眼泪。一个女孩在黄河里面打水,打一桶黄水,挑着走的时候,那我真是控制不住。这是一种直接的感受。我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生活。然后我开始考电影学院。

(二十几岁的贾樟柯经过三年的苦苦挣扎,终于有资格成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旁听生。)

主持人:在大学的时候好像流传你当时用漆写在暖气片上——“宁有种乎”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情景让你产生这样的感慨呢?

贾:这个是误传。可能有过这样的表白吧,不一定是写在墙上的。我觉得还是中国电影给我的一种刺激。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星期看两部国产新片。看了两年电影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国产电影跟我个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我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东西。就是说,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在荧幕上确实没有得到展现,这让人有一种很不公平的感觉。那个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电影,把我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拍出来。

主持人:从《小武》开始,你的片子也在国际上陆续获奖,外国影评人评价你是当代中国最富洞察力的记者,但是在国内基本上是没有观众的。对此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贾: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还沉醉在所谓的成功的快乐里面,但是短暂的快乐过后,就是很深的孤独感,一种空洞的感觉。最强烈就是从影展坐飞机降落,从机场回家的时候,就觉得回到自己的土地,那个工作反而结束了。工作都在国外。自己变得好像跟这个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感觉是特别痛苦的。

《世界》是我第一部能够在国内公演的影片,喜悦感是很强的,但同时也有很多感激、感慨在里面。那天在首映式上看到下面那么多朋友,都是帮过我的人,其实大家没什么交情,偶尔通通电话而已,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忍不住就哭了。

主持人:有论调,说凡是反映一些生活中比较负面的一些东西,通常会得到海外影评人高度的赞赏,所以说是不是中国有很多独立的电影人在国内没有钱拍这些大片,于是就专门拍一些我们生活中所谓不太好的一面,去拿给国外的影评人得奖?

贾:这种评论从80年代就一直有。最近我还看网上有一个年轻的导演说要警惕贾樟柯,说他在出卖我们的苦难。这种误解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从艺术史或者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人类这么多年的文学里面基本上重要的作品都是讲人的苦难。我非常欣赏一句话,我忘了是刘震云还是刘恒,曾经在谈到鲁迅作品的时候说,鲁迅作品中的黑暗点燃了我的黑暗——点亮了我的黑暗。我觉得艺术有这样一种作用。当你从艺术里看到一个普遍的困境的时候,最起码人会不孤独,会觉得,我个人的困境其实是一个群体性的困境。它会帮助人走出这个困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贾樟柯以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的镜头语言讲述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和遭遇。他的作品一搬上荧屏就被国内外高度认可。
B. 贾樟柯不仅是导演,还是编剧。他自写自导,剧中人物是以身边的人们为原型,情节矛盾和台词设置也源于这些普通人的生活。
C. 贾樟柯在具体的电影制作中,创作的剧本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他认为导演把握好,演员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都可以演得不错。
D. 电影《黄土地》里展现的黄土高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贾樟柯第一次看到源自于自己生活的场景,他很感动,这激发了他的导演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贾樟柯自觉的选择非专业演员演绎生活中的普通人,他认为那些非专业演员对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真挚表达有感染力。
B. 贾樟柯和他的团队,为了理想,把拍电影当作特别快乐的工作。他们互相守望在一起,经受住了困难的考验,很有凝聚力。
C. 上大学时的贾樟柯觉得当时的中国电影没有展现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他觉得不公平,决心要把他自己的真实生活制作成电影。
D. 贾樟柯的电影虽在国际上陆续获奖,可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观众,他深感孤独和空虚。就连《世界》在国内公映时,也是这样的感受。
A.贾樟柯认为艺术里反映的群体性困境,有着普遍性,它会让处在困境中的人们感到不孤独,它会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小题3】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中的独立特行者,从文中看,他的独立特行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
从公元前5世纪墨子推出《兼爱》等重要论文,到公元前3世纪后期墨家《墨经》六篇,历时近三百年的学理积淀,墨家学人从十多个角度,阐发“兼爱”学说的深层意蕴。墨家“兼爱”论题的论证,强调全人类的共同本性和爱的整体性、普遍性、彻底性、穷尽性、交互性、平等性与不可分割性,强调兼爱是人类善良的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人,都包含在“兼爱”的范围。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辟”即驱除;屏除、排除。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代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的攻击,演变为“中世纪”两千年封建官方打压墨学的“霹雳”,汇聚为墨学中绝的强势外因。《四库全书》收入儒者著作,有二十四卷二十五处,长篇大论,恣意发挥,无限上纲,诬蔑“墨氏兼爱”,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认为洪水猛兽之害,见于一时,墨学兼爱之害,起于无形,遗祸永远。汉至清两千多年,封建国家机器汇聚辟墨洪流。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摘编自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孟子对墨子这种兼爱的人格精神表示推崇,对其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B.儒家提出的爱是以血缘亲疏不同而产生的有差等的爱,适应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其“血统论”是当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C.孟子认为墨家“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而墨家著作里提出的却是“爱父爱君”,由此可见孟子对墨学批评的理由并不充分。
D.孟子作为儒家的圣人,他的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墨子的批评,至今仍被认为是对墨子的政治结沦和人格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对儒、墨两家发展过程、地位的变化及两者的相互评价的分析,认识到两者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对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B.文中墨子在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时,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哑巴当外交官和聋子当乐队指挥来说明儒家“亲亲尊尊”思想的可笑。
C.文中孟子“亲疏有别”的爱,与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句中由已及人的爱是一致的,都以血缘远近作为爱的出发点。
D.从文本来看,作者更倾向于对儒家的批判和对墨家的同情,特别对儒家创设舆论环境、打压墨家思想的错误做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先秦时期唯一能与儒家分庭扰礼的墨家学派,其创始人墨子也经历了南墨到儒、不断改变提升自己思想认识的过程。
B.墨家思想经过墨学后人不断地发展和积淀,最终提出兼爱的主张,指出爱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和爱的范围。
C.宋代陆游认为孟子对墨家的批判击中了其要害之处,并指出了这是儒家思想最终战胜墨家思想而名扬天下的重要原因。
D.后世儒学界对墨家的批判都以孟子的观点为立论之本,将本家学派的权威观点作为论据,原因在于他们的盲从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