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要求,完成后后面题目。
乡村二月
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
前面拐弯处,就是刘根家。我紧走几步,撵上三哥说,咱要不要和二月说一声?
三哥头也不回,说啥?说个屁!咱躲她还来不及哩。我挠挠头,想想也是,就不再吭声了,屁颠屁颠跟着三哥往村外走。
我和三哥在城里打工,准确地说,是在郊区一家私营砖厂做水泥砖。三哥早几年进厂,干得不错。我中学毕业后没事干,三哥就把我领进砖厂。三哥这人好说话,他不仅带了我,还带了村里的刘根一块儿进厂。
刘根大我几岁,别看干活孬种,这小子心眼活,嘴巴甜,干了才几个月,就和老板的独生女儿好上了,从此,刘根不仅不用干活,还做了个小头目,整天背着手在工地上转来转去,吆五喝六,牛的不行!
几天前,砖厂停电,放假五天。本来,我和三哥一块邀刘根回村的,可刘根不肯回去,我和三哥当然明白刘根不回的原因。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桃花一样漂亮的二月,怎么会嫁给刘根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过来,刘根这小子,很会讨女人的欢喜呢……
走过村街,来到村口。
刚刚抽出嫩芽儿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女人,正是二月。
我偷眼看三哥,三哥只管怔怔地往前走。
风吹乱二月好看的头发,吹动着二月的衣襟,飘飘的。二月肚子鼓鼓,身子笨笨地站在那里。
走近了,二月说,你俩走呀?
三哥嗯,我也嗯。
二月拢拢散乱的头发,看看我,再看看三哥说,你俩跟我说句实话,刘根他……是不是和老板的女儿……
三哥不看二月,仰着脸看天。谁说的?没影儿的事!说这话时,三哥面无表情,脸色僵硬。
没影的事?二月眉头拧个疙瘩说,厂子放假,你俩懂得回来,他咋不回来?
我赶忙打圆场,刘根有文化,老板留他做预算呢。
二月冷笑一声,怕是和老板的女儿做结婚的预算吧。
三哥把右肩上的挎包挪到左肩,撸一把脸说,二月,别想那么多,保重身子,刘根他……会回来的。
回来?我打他电话都不接,他会回来?停一下,二月又说,你俩要赶路,我不能拦着,就请你俩给他捎个话,他不要我也罢,我肚里的孩子……咋办?
三哥噤了声。
我站在一边,看看远处的山,近处的河。
他这是逼我上死路啊!二月说完,转身朝村里走去,我看见,二月的眼里甩出一串泪珠儿。
二月走了,走的扭扭搭搭,趔趔趄趄。
三哥一拳砸在槐树上,狼一般叫,狗日的刘根,猪狗不如!我日你祖宗!
我劝三哥消消气,我说,反正你骂他也听不到,咱还是赶路吧。等去了砖厂,咱再想办法也不迟。
走出村口,踏上大道,太阳已经升高。
三哥一脸自责地说,这事,都怪我。我不该带刘根进城,更不该带他进砖厂。他要是不进砖厂,就碰不上老板的女儿;碰不上老板女儿,也就不会弄出这些破事儿来。
我说,这事咋能怪你呢?要怪,只怪刘根那小子,活脱脱一个当代的陈世美!事到如今,我倒有一个办法,保管能让老板把刘根踢出砖厂。
三哥一下子来了兴致,定定地看着我,说说看。
我说,三哥,你知道有钱的人最怕啥吗?那就是别人跟他说瞎话。刘根不是跟老板说他还没成家吗?咱俩找上门去,把底儿给他抖了,不信老板不扒了他的皮!说完这话,我一脸的得意,我仿佛看到,被老板踢出砖厂的刘根,灰头土脸,不敢见人的熊样。
三哥说,行吗?
我说,咋不行?
三哥说,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说,现在没有,只能这样。
三哥咬咬牙,好,就依你!
离村已经很远了,回头望去,背后的村庄,变成麻子似的小黑点。
通往城里的班车从远处而来,稳稳地停在路口。咣当,车门打开,我和三哥跨上去。就在班车要启动的时候,三哥突然叫一声不好,转身跳下车,两条腿长短不齐地朝村里的方向跑去。
我一愣,赶紧下车,冲着三哥的背影喊,三哥,你干啥去?咱俩不进城了?
三哥边跑边说,进你个头!弄不好,那是两条人命哩!
我明白了,撒丫朝三哥撵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同时,这个“冷”字,也暗示出二月故事的“冷”意味。
B.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实写,如二月、三月等,有的是虚写,如移情别恋的刘根,还有砖厂的老板、“我”等。
C.作者通过刘根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不能不择手段,不能用道德的沦落换取个人的“幸福”。
D.作者没有让“我”和三哥到砖厂去“抖刘根的底”,显示出他对刘根个人奋斗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有一定程度的认可。
E. 乡村与城市融合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包括财富观、爱情观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作者感到的是迷失和无奈。
【小题2】三哥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4分)
【小题4】小说以“我”为叙述角度,描写了三哥、二月、刘根等人物,你认为他们谁是最主要的人物,联系小说进行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桃花开桃花谢

太 忠

一阵轻柔的微风吹过,桃花岭上那满树的桃花,鲜艳光亮,绯红的颜色像青春少女灿烂的笑脸,娇嫩欲滴。远远望去,满岭的桃花气势恢宏,宛如云波万千。

每到桃花盛开的时候,桃花岭最热闹了。那片桃林是林乡长亲自引进的果苗,每年春天,林乡长总会带一批又一批大大小小的参观团来到这里。可是,这满岭的桃林只开花不挂果,村民们一点收成都没有。三年下来,本来就不富裕的桃岭村更穷了,欠了一屁股债。土根村长对此又气又恨,真想一把火把那片桃林烧了个精光。

这天,乡里召开全乡村长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加强春季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会后,林乡长拍着土根村长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如今的虫子可多了,怪得很呢,听说现在出现了一种千年虫,那虫可厉害了,它能吃铁呢……”

土根村长一听,怔了怔,瞪大眼睛说:“妈呀,太可怕了,要是吃起庄稼来那还得了?”

接着又眨了眨眼,憨憨地问:“林乡长,那虫子长得啥样子?”

“长得啥样子,其实我也不知道,听说看不见呢。”林乡长笑道,“现在全世界都在想办法消灭它,我们也要注意呀。”

从乡里回来,到了桃花岭。极目四望,嫣红缤纷。飘荡的雾霭,为整片桃林氤氲上了几许神秘之色。

土根村长咬了咬牙,通知村民灭虫:“把桃林全砍了,我估莫着那虫子就躲在桃树干里

会计老伍一听,慌了,说:“土根村长,这可使不得呢,那片林子可是林乡长的脸呀。”

土根村长叫道:“那桃林只开花不结果年年闹虫荒,把村里都给吃穷了,留着它只会害人,光有一张好看的脸有啥用?乡亲们还愣着干啥,动手呀。”

一会儿,桃花林被砍了个精光,可就是没见着土根村长说的那种虫子。

几天后,林乡长又领着大批人马浩浩荡荡地向桃花岭开来。中巴车停在了桃花岭的脚下。钻出车门,林乡长那张荡漾春风的笑脸一时傻了起来。桃花岭上一朵桃花都没有,那片桃林也不见了,出现的是一大片庄稼地。这时,林乡长慌了,今天来的可是市里领导呀!

林乡长叫人把土根村长找了来,问:“桃林呢?”土根说:“虫子吃了。"林乡长一听愣了一下,问:“什么虫子?有这么大本事?”“就是林乡长说的那千年虫呀。"土根村长说着看了看林乡长身旁的市里领导。

市里领导一听乐了起来,哈哈大笑,问:“千年虫也吃果林?"

土根村长叹道:“唉,那虫子可厉害呢,自从我们桃花岭有这片桃林之后,便有了那种虫子,这几年年年闹虫荒,都把我们村给吃穷了。桃林也怪,只开花儿不挂果,光有一张漂亮的脸蛋有啥用呀。这不我们把那桃林全砍了,一把火烧了个精光,那害人的千年虫也给烧死了。你看,如今种上庄稼好得很呢。”

站在一旁的村小学老师悄悄地对土根村长说:“土根大叔,那千年虫不是虫,是电脑的一种病毒呢。”

“我知道哩,那虫子是通过病毒传染的,厉害呀,人也会给染上呢。”土根村长说这话的时候心里直乐。

市里领导听后,乐不起来,看了林乡长一眼,便钻进车门一溜烟离开了桃花岭。林乡长呢,脸刷地红到了耳根,像一朵盛开的桃花……

不久,这朵“桃花"便谢了。

 (摘编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乡长引进桃树果苗种植,让桃花岭这三年来更穷了,为下文村长砍桃树埋下伏笔。
B.从全文内容看,土根村长让村民消灭躲在树干里的虫子时,并非不知道千年虫是什么。
C.市里领导快乐地来,不快乐地走,是因为林乡长亲手引进的桃树被土根村长砍了。
D.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为民着想而又不失狡黠的村干部形象。
【小题2】请联系全文,分析林乡长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请赏析文章以“桃花开桃花谢”为题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B.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C.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D.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 “中国文学”“汉文学”“华语文学”等以往对于中华民族文学的指称相比,“中华文学”概念不仅在内涵上更切合中华民族文学时间的久远性、空间的广阔性、创作主体的多民族性以及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而且在外延上也更具包容性。
“中华”比“中国”更具涵盖力和开放性,“中国”一词最初见于周成王时代铜器何尊铭文,其义为“帝王所都”;此后则指“中土”,与“四方”“四夷”相对。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都是将“中国”视为与“四方”“四夷”相对的地理空间。而“中华”(或称“华”“诸华”)则兼地理空间、民族与文化而言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西戎之杰出者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可见“诸戎”与“华”的不同,既有地域、民族方面的,但主要是文化方面的不同。关于“中华”与“中国”之区别,章太炎先生曾有精辟的概括:“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宋齐,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推知,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他认为,“中华”虽最初也有地域、民族上的内涵,但主要还是以文化而言,无论中国或四夷,只要认同华夏文化者,均属中华,因此 “中华”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用太炎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
这样看来,“中华文学”的提法显然在历史的涵纳性方面更为符合中华文学发展的实际。有的学者也以“汉文学”“华语文学”代指中国文学或海外汉语文学,这两个概念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不必特别说明。
此外,“中华文学”概念的提出,更深层的意义应当还在于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学研究学术方法的创新,以及对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界关于中华民族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引领作用。在这种新的学术理念的引领下,传统研究中的一些偏颇有可能得到纠正,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有可能获得解决的途径。
举例来说,过去学者争论颇多的中国文学史上有无“史诗”的问题,如果在“中华文学”概念所指的研究思路下即可得到完满的解决。黑格尔认为中国上古时代不存在《荷马史诗》那样的叙事作品,中国学者持不同意见者举出《诗经》周族史诗反驳其说,赞同者则从汉语特点不适宜长篇史诗产生的角度出发证明黑格尔的观点。如果先悬置这一问题,将考察的范围扩展至汉民族以外的口传文学,则很容易发现如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史诗。这样,黑格尔结论的不可信便显而易见了。
(选编自《文史知识》)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与“中国”两个不同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以及二者在历史发展及中华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B.“中华”作为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的原因,以及在中华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C.本文重点对“中华文学”的内涵、外延及意义进行论证与厘清,特别突出了“中华文学”历史的涵纳性。
D.“中华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引领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一样的。
B.“中国”与“中华”的区别,既体现在地域有别、民族有异,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存在的明显不同。
C.按照章太炎先生的说法,“中华”这一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
D.如果我们扩展考察的范围,不局限于汉民族的口传文学,就很容易发现黑格尔结论的不可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一词兼具地理空间、民族与文化等属性,因此,它比“中国”一词更具涵盖力和开放性。
B.只要有了“中华文学”这一概念的引领,传统研究中的一些偏颇就能得到纠正,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能获得解决的途径。
C.“汉文学”“华语文学”两种提法不仅在内涵上存在许多不足,而且在外延上也缺少足够的包容性。
D.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史诗是与《荷马史诗》相似的叙事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①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②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③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④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进行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节选自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小题1】文中引述林肯评价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其目的是什么?
【小题2】文中所引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小题3】作者引用苏轼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小题4】文中画线句子的顺序应调整为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二小段中,作者列举居里夫人所获的荣誉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原子时代的到来,是居里夫人和卢瑟夫共同努力的结果。
B.“哲理就渗透在各个原子的毛孔里”中的“哲理”也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表达的哲理。
C.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D.文中引用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为了说明人生苦短要有所作为的道理。
E.“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里的“盛名”是指她因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而获得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