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3 05:4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小题1】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 “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舞——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宗白华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地,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

那么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构思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为这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像一照相机的摄影。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

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所以唐代大书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说:“庶因猛厉以通幽冥!”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上说:

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縗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说:“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前句是写沉冥中的探索,透进造化的精微的机缄,后句是指着大气盘旋的创造,具象而成飞舞。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的源泉。反过来说,也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德国诗人侯德林(Hoerdelin)有两句诗含义极深:

谁沉冥到

那无边无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他这话使我们突然省悟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就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地,他们的使命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能“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B.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是从艺术家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像一照相机的摄影那样进行描绘。
C.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是因为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
D.舞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时,使用了比喻论证。
B.文章举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来证明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
C.文章从艺术家的使命、意境的创造、意境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文章引用侯德林的诗来论证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关系。
【小题3】德国诗人侯德林的诗中“深”和“生”有何含义?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果非要分类不要的话,我们应该把历史,也就是过去的故事,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如果不分类,让历史停格在这两类书之中的话,那么通常我们会承认,历史比较接近小说。这并不是说历史学家在捏造事实,就像诗人或小说家那样。其实,我们不能说这些艺术家都是在编造事实,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创造一个世界。这个新世界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非截然不同—事实上,最好不是—而一个诗人也是人,透过人的感官进行自己的学习。他看事情跟我们没什么两样,虽然角度可能比较美好或有点不同;他的角色所用的语言也跟我们相同。
当然,一个好的历史学家是不会编造过去的。他认为自己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不过,有一点不能忘记的是,历史学家一定要编纂一些事情。他不是在许多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个模式。他一定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她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像是上帝掌管人间的事物一样,编纂出适合他理论的历史。或者,他会放弃任何置身事外或置身其上的模式,强调他只是在如实报导所发生的事件。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行为的动机。
不想采取这个或那个立场,就得假设人们不会故意为某个目的而做一件事,或者就算有目的,也难以察觉—换句话说,历史根本就没有模式可循。
托尔斯泰对历史就有这样的理论,虽然,他只是个小说家;而许多历史学家也有同样的观点。托尔斯泰认为,造成人类行为的原因太多,太复杂,而且动机又深深隐藏在潜意识里,因此我们无法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某些事。
因为关于历史的理论不同,因为历史学家的理论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就很有必要多看一些相关的论著。或许,对每个美国人来说,知道一些有关内战的历史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们仍然生活在那场伟大又悲惨的冲突的余波中,我们生活在这件事所形成的世界中。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经由一个人的观点,单方面的诊断,或是某个现代学院派历史学家来观察的话,是没法完全理解这段历史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打开一本新的美国内战史,看到作者写着:“公正客观的美国内战史—由南方的观点谈起”,那这位作者看起来是很认真的。无论如何,我们认为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才行。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承认,历史如果不分类,而停格在科学与小说这两类书之中的话,历史是比较接近小说的。
B.诗人也是人,也是透过人的感官进行自我学习的,所以诗人创造的新世界与我们居住的世界并非完全不同。
C.诗人笔下的的角色所用语言跟我们相同,看事情跟我们也没什么两样,虽然角度可能比较美好或有点儿不同。
D.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往往认为自己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因此他是不会编造历史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不是要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而是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
B.就像上帝掌管人间的事物一样,历史学家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用以编纂出符合他自己主观认识的历史。
C.尽管托尔斯泰只是个小说家,但他与许多历史学家持有同样的观点,那就是历史根本就没有模式可循。
D.因为美国人仍生活在那场伟大又悲惨的内战所形成的世界中,所以对他们来说,知道些有关内战的历史是有特殊意义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虽然不像艺术家那样在创造一个“新世界”,但实际上他也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论编纂一个属于他的“历史世界”。
B.历史学家即使强调他只是在如实报导所发生的事件,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原因及行为动机,而这就可能有失客观。
C.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时,总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的,因此我们只要多看一些相关论著,就能够完整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
D.每种历史的写作都必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若有一本能从南方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美国内战的历史书,将有助于美国人完整地了解那段历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
①“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他1911年出生在云南大姚,1926年在昆明投身第一次大革命,自那以后,便如一只“长着有力前爪的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
②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施平积极参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两次直面蒋介石,力陈抗日主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粟裕、陈丕显部下,担任地方党群领导工作。1957年,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期间,被卷入“反右”运动,此后,审查、批斗、下狱……“土拨鼠”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含冤受屈,铁窗之下,“无处可为大地母亲拨土了”。
③直到文革结束后,施平方才得以平反。67岁的他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这只忠贞的土拨鼠,又继续勇敢地拨土、栽花、去芜。华东师大是“文革”的重灾区之一。1978年,施平被调任到华东师范大学,任党委第一书记。到任后,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彻底平反冤假错案。
④“要把高等教育办好,就不可以‘左’。”时至如今,施平谈教育,开口仍是这句话,“我当年是这样认为,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⑤从1978年到1983年,在华师大的近6年时间中,施平一直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他从体制层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他昔日的同事,华东师大前校办主任汪祥云说,那些年,施平身边常有记者相随,因为“跟着他跑,就能出新闻”。
⑥民主推荐副校长便是其中的一例。当时华东师大领导层的年龄结构偏大,选拔青年干部已是当务之急。施平提出了一个新设想,由群众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民主推荐出一位副校长。这个提议遭到了疑虑和反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正副校长历来由上级组织任命,如今让群众选举,似乎有违组织原则。
⑦施平回应说:“我们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副校长,这是合理的;推荐出来后,还要经上级批准任命,也是合法的。只要做到合理又合法,别人无可非议。”
⑧民主推荐校领导,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之后,施平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更是大胆创新,首开先河地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1979年3月29日,华东师大在《文汇报》上刊登招聘启事,迎来了800多名应聘者,其中不乏在国外留过学,获得学位,精通某一门外语,既能教学与翻译、又懂某门专业学科的人才。这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在当时的学校和社会中,都属“破天荒”之举。
⑨1985年,74岁的施平离休。次年,他前往大西北,实现了少年时念念不忘的梦想——在沙漠、戈壁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植树造林,制止风沙侵害。这时,年逾古稀的施平迷上了摄影。中学时,他目睹“四·一二”政变,眼见蒋介石背叛革命、清洗共产党,曾一度对政治灰心丧气,转身埋头于西洋水彩画中,甚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昆明美术学校。然而,受大革命启蒙的施平,最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听从内心召唤,投身于为共和国“拨土去芜”的事业中。到古稀之年,“土拨鼠”的脚步终于得以暂缓,儿时的爱好和梦想仿佛点亮了老人的又一次青春。施平将年轻时养成的美学修养投入到了摄影中,当记者在病房见到他时,他的书桌的正中便放着一个数码相机。
⑩病房的墙上挂着他的几幅照片,也有书法家写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以形容他的晚年时光:“老年更发少年狂,吟啸徐行又起航。”
⑾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已久,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育理想,施平所描绘的大学图景是:大学的“围墙”被拆除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从幼儿园开始,教育的费用就由国家来承担。而在大学,学生不再受限于某一所学校、其一课程,只要愿意,他们便能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学分修满了就能毕业。大学毕业后的学生仍然能回来听课,只要通过考核,便能拿到硕士、博士的学位。
⑿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他的后辈看来,也似乎过于“超前”。但老人说起这一切时,情真意切,目光坚定,还闪耀着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光芒。如今,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希望年轻人能够接手他们理想主义的“传棒”,比之老一代知得更多,思得更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比我们跑得更好更快。”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将施平比作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形象地概括了施平一生的奋斗经历,生动有趣。
B.施平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后,首先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彻底平反冤假错案,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
C.施平率先从体制层面在高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民主推荐副校长等做法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理念非常先进。
D.施平对祖国怀有一腔热爱与忠贞之情,他有超出常人的眼光,以勇气和毅力执着做事,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年轻时的施平积极参加各种民主运动,努力践行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理想抱负,即使遭受过冤屈打击,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
B.施平对我国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教育政策并不赞成,也因此而入狱;平反后,他对学校中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纠正。
C.施平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期间,身边常常有记者跟随,因为他一直以改革者的角色出现,他的一些做法往往能够成为新闻。
D.离休后的施平远赴西北植树造林,实现了少年时期就念念不忘的梦想,在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也有了初步成就。
E. 施平眼中的大学应当拆除围墙,去除大门等设施,让社会上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这样的理念显然是极为超前的。
【小题3】为什么说施平是“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希望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2014年《名人传记》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 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小题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小题3】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小题4】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请结合文本和现实探究,是哪些因素让吴良镛“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