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人
(多米尼加)胡安•鲍斯
公路上空空如也,没有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细长的路伸向远方,像死人一样躺在那里。太阳犹如烧红了的大钢球,悬挂在公路的上空。
公路两旁是荒原,远处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偶尔有几只鸟,几只鹫鹰,落在仙人掌的顶端。只有这些远处的仙人掌,才给人一点生气。
在这条近乎死去一样的公路上,有一个女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黑点,然后渐渐地变大。她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公路上。她不怕毒日头的暴晒,但孩子的哭喊却使她痛心。那孩子,全身巧克力色,他趴在母亲身旁,两只小手使劲地抓她。这个一丝不挂的小孩子感到,灼热的公路很快就会把他的身体烤焦。
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
奇克不停地向前走着,那个黑东西也随之增大。他心想:“莫非是汽车撞死了一条驴。”
他向四下张望,只见一片荒原,远处是山丘。眼前还有一道干涸的河床,似乎在思念着几千年前流经这里的河水。远处,稀稀落落地能看见几株上面立着猛禽的仙人掌。
走到很近的地方,奇克才看出是一个人,还听清楚了孩子的哭泣声。
原来那个女人被丈夫打了,在他们仅有的那间像蒸笼的房子里,她男人扯着她的头发把她毒打了一顿。
“你这个臭娘们!今天我非打死你不可,我叫你不要脸!”
“怎么能怨我呢?契佩,没有人打这里经过呀!”那女人竭力争辩道。
“我让你嘴硬!”
说完又是一阵拳打脚踢。
孩子搂住爸爸的大腿。看见妈妈鼻子流血,吓得没命地嚎起来。
女人挨打的原因是她没有按丈夫的嘱咐卖掉羊奶,等男人出门4天后回来,她当然拿不出钱来。她撒谎说奶坏了。其实,她把奶给孩子喝了,她宁肯不要那几个钱,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挨饿哭叫。
她和孩子被赶出了家门。
“你再回来,我就打死你。”
女人躺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奇克带的水只够在路上喝两天,但他却泼在这个女人的头上。女人苏醒过来,他搀扶着她向草房走去,还从衬衣上撕下一条布给她擦净脸上的血。这时,契佩出现在小院子里。
“我不是说过了吗,不准你再回这个家!”
他被炽热的太阳夺去了理智,两眼冒火,好像根本没看见有生人似的就朝女人猛扑过去。就在他举手要打的时候,被奇克挡住了,于是两个男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激战。
这是一场无声的搏斗,两人谁都不说话。只能听见孩子的哭喊声和拳脚声。
女人看见奇克卡住了契佩的喉咙,她丈夫的嘴慢慢地张开,闭上了眼睛,憋得满脸通红。
正在这时,她一眼看见门前的一块又黑又大的石头,她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猛地举起那石头朝奇克的脑袋砸去,奇克立刻松开了手,双臂一张便无声无息地仰面倒在地上。
鲜血不停地往外涌,契佩愣愣地看着血泊映出的闪光。女人用双手捂住嘴,两只眼睛瞪得老大,她披散着头发飞步跑了出去,她觉得双腿发软。她怕这时有人从这里经过,然而,长长的公路早已像僵死了一样,一个人也没有,惟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荒原的远处,依然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和依稀可见的几株仙人掌。
(节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多次提及“荒原”和“仙人掌”,这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场景,同时仙人掌的存在也寓意生活依然存在希望。
B.奇克用仅存的一点饮水泼醒了女人,并搀扶女人回家,看到其丈夫毒打女人,出手相助,说明奇克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
C.体力衰竭的女人在看到丈夫被奇克卡住喉咙的时候,“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这种爆发力表现了女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坚强和勇敢。
D.“原来那个女人被丈夫打了”“女人挨打的原因”两处,作者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交代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使得小说更加曲折有致。
E.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作者可以全知地客观叙述故事,把涉及不同人物的情节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小题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为什么“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
【小题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加点词“僵死”在文中有哪几重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8 05:3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回家
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美国小小说百家精品》)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从“我”遇到一个姑娘听到她讲的故事写起,并说这故事“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为本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戈“表情冷漠,一语不发”,引起了年轻人对他的神秘身份的猜测,主要是为了表现了文登冷漠的性格侧面,为后文写他是罪犯做铺垫。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文戈“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D.小说擅长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尤其重视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文戈与妻子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层层铺垫,直到结尾才揭示结局,引人入胜。
【小题2】文戈的妻子始终没有正面出现,但我们仍然能清晰感受到她的存在。请赏析文戈的妻子的形象,并指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小题3】小说的主体部分用的是第几人称?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有何好处?
【小题4】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5】简析“黄手帕”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①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 500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②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

(节选自《丘吉尔自传》)

【小题1】对文中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一句,运用比喻,显示了传主的自信和自谦,并隐喻了传主人生的微不足道。
B.“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此处的“冷漠”是指当时的主考官们强迫传主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和不知道的科目的考试。
C.“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一句中,“蛛丝马迹”幽默而又意味深长,自嘲了自己学识水平低下和对哈罗公学校长的独具慧眼录取自己的感激。
D.“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此处“更多的优势”是指传主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做“光荣的事情”——学习英语、背诵史诗。
【小题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了自己求学中的尴尬和兴趣爱好,语言诙谐幽默。
B.文中叙述“背诵史诗”和“征兵考试”两件事,旨在批判当时的教育制度扼杀青少年的个性。
C.学习英语、玩锡兵,这些事例隐含着传主的一个观点,学习要有自己的爱好,它关系自己今后的志向和发展。
D.本文的表达活泼风趣,但又不是单纯的搞笑,它折射出传主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题3】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请分条列举(可联系自身实际)。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地研究。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题1】本文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
【小题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②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地研究的。
A.探索 以至 浮浅B.摸索 以致 肤浅
C.摸索 以至 肤浅D.探索 以致 浮浅
【小题3】“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句中加点词能否换为“去世”或“逝世”?为什么?
【小题4】“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利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悼念。”加横线的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小题5】第③段是一个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请写出句子主干(主谓宾),是复句的请画出第一层(写出第一个分句的最后一个词和第二个分句的第一个词),并指出两层是什么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森特勒利亚煤矿5号矿井爆炸惨剧
(美)哈里·威伦斯基
1947年3月25日下午,森特勒利亚煤矿5号矿井办公室的时钟指向下班时间了,时间是3时27分,142名工作在离地面540英尺深的地下的工人正要离开时,爆炸发生了。
这声巨响源于工作地点西北边的一间工作室内。由于煤尘被点着,火势发出的咝咝声从位于森特勒利亚南部郊区的瓦马克镇地下迷宫般的隧道中穿过,大多数人正好在机井的电梯旁准备上来,只有31人跑进电梯被带上地面幸免于难,但剩下的111人都被困在了井底。爆炸刚过一会儿,工友们就前往营救,但都被带毒的气体逼了回来。
当抢险队员们带着特制装备赶来时,遇难矿工的亲属们已密密匝匝地静候在出事地点了。那天,天气湿冷,冰冷的风卷起阵阵煤尘在空中飘舞,人们的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煤尘,但妻子们、儿女们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时间在一小时一小时地流逝。
到处都有抹眼泪的妇女,但几乎没有人让眼泪淌下来。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许多亲属都退到了一间更衣室,坐在那里面的长凳上,这儿曾经是矿工们用来换衣服的地方。头顶上的绳索和滑轮上都悬挂着那些没来得及上来的矿工的便服。妻子一旦认出了自己的丈夫的衣服,就找个地方待下来,准备熬更长时间的夜。
天空下起了雨,然后又下起了雪,但仍有很多面容憔悴、脸色苍白的家属待在那儿,不愿回家,除非“我们找到了”。
营救人员把第一名遇难矿工抬上地面时,已是27个小时后了。当这名遇难者被人从井口抬到停在附近的一排救护车旁时,一种令人恐怖的安静降临在拥挤的人群中,但警察又把人群堵住了。当发现遇难者被毯子裹住了脸,像一团蜷缩的东西时,一些妇女忍不住转过头去哭泣。接着另外17名遇难者也被人从井底抬了出来,但都死了。
次日,另外18具尸体也被找到并抬了出来,那些业主们开始了他们的“恢复作业”,而不再继续开展救援工作,对于那些尚未找到的人已不抱什么希望了。
在3月28日,当伊利诺伊州矿业与矿产部部长罗伯特·梅迪尔试图将被爆炸摧毁的矿区的电源打开,以便加速工作进程时,救援志愿者们威胁说要放弃工作。州矿井检查官德里斯科尔·斯坎尔曾经在爆炸前几个月就反复强调,并试图关闭矿井,他支持工人的观点,认为通电会导致新的爆炸。
对矿井气体所做的化学试验表明,目前的混合气体只要有一点电火花就会被引燃。梅迪尔承认自己错了。
夜以继日的救援工作完全依靠人力而不是电力设备进行着,在3月29日,矿井的最远角被打通了,救援人员发现其余的所有矿工都已经死了。
遇难者留下了99名寡妇和76名18岁以下的孩子。
来自美国矿业局的5位专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认定,森特勒利亚5号矿井爆炸的原因是煤灰飘在空中,再加上工人以一种非常危险和违章的操作方式导致明火点燃煤灰而引起瓦斯爆炸。
检查人员发现,爆炸是因为违反了操作规程,夯实了易燃煤粒。他们还指出煤矿没有使用推荐指定的电子雷管。州与联邦的专家都认为爆炸由引爆地点传到矿井其他较远的地区,是由于过量的煤尘飘在空气中并被点燃。
斯坎尔和联邦煤矿检查人员双方都注意到,矿井煤灰积聚过多,是由于管理的原因。他们还建议使用岩尘,因为岩尘即使被爆炸气浪推向空中,它还会降低煤矿的易燃性,从而起到控制爆炸的作用。
在斯坎尔的5号矿区调查报告中,他反复强调煤尘的危险性,并一再告诫应使用岩尘,还顶住了来自上边的州矿业部的压力,上边认为他对矿工的生命安全的关心太过分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检查官冒着丢饭碗的危险,强制森特勒利亚煤矿部分停产,直到它解决了尘埃的危险问题。
虽然煤矿保持安全的时间不长,但斯坎尔说,他的正式申诉和整改意见方案很快就被驳回了。
斯坎尔亲自指挥了恢复作业,他与志愿者们一起下矿井。当这项作业结束时,这位疲惫的检查官痛苦地说:
“假如我的每一项建议都被采纳的话,那么公司不仅省了钱,而且还能够挽救这些人的生命。”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新闻的语言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⑴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

⑵他和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在一条横街上。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⑶他——格斯拉先生——本人就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的哥哥了。

⑷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⑸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

⑹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订货,但没有像往常那样拿皮革给我看;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最后,他说:

⑺“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⑻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⑼“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⑽“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⑾我尽一切可能向他说明我买这双倒霉靴子时的情况。但是他的面孔和声调使我获得很深刻的印象,结果在随后几分钟里,我订了许多双靴子。这下可糟了!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起想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⑿等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格斯拉先生却饿死了。因为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因为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可顾客却不愿等待,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因为他肯用最好的皮革,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而且店里也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从不登广告。

⒀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小说第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肖像描写用皮革喻示格斯拉坚韧、实诚、谨严的性格,可谓形神兼备。
B.格斯拉眼睛“好像在迷恋着理想”,透露出他对工匠精神的执著追求。
C.哥哥性格懦弱,没有主见,所以顾客订靴时常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
D.强调格斯拉兄弟“很相像”,暗示他们都具有朴实、严肃、勤苦的品质。
【小题2】“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品质”为题,试探究这一标题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