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杀 羊
远山
厨子大平面对一只母羊,一只怀了四个月身孕的母羊,他就想起了怀孕的妻子,再也下不了手。
老实讲,大平不能算是厨子。虽然当初招他到宾馆来,讲的是当厨子。大平到宾馆后,才被分工杀羊。两天杀一只羊。
大平是抱着到宾馆当厨子的想法来的,没承想却做了杀羊的屠夫,闹得浑身一股子腥膻味儿,连新婚的媳妇都腻歪他,说他羊(洋)气,再长俩犄角,简直就成了一只羊。
大平杀羊只杀母羊,而且是怀了胎的母羊,因为有人喜欢吃羊胎,据说羊胎这东西,吃了很补。公羊从来不杀。一刀下去,两条命就结果了。心软的人下不了手,快上断头台的薄命羊“咩咩”一叫,手就禁不住抖动,刀把子也软了。羊生性柔弱老实,没有点铁石心肠,断断练不出杀羊手艺。在大平之前,宾馆招来了一位,一只羊没杀,就逃走了。临走还搁下一句话:我宁可去杀人。
大平心不软,比石头硬。他从小就爱打架,是个使刀弄棒的主儿,大了有一回因帮哥们出气,两肋插刀,一刀捅了泼皮无赖的大腿,因而蹲了两年局子。
这只母羊可怜巴巴地望着大平,浑身哆嗦起来,眼里滚着大滴大滴的泪,嘴里“咩咩”叫得让人心酸。这只羊甚至伸出舌头,讨好地舔着大平握刀的手。大平的手热辣辣地疼。羊舌如同一把刀,一刀过去,似乎就刮去他手背一层皮。大平不由自主地摸了摸羊脑袋,一路下去,又摸到了圆鼓鼓的羊肚子。大平昨晚上,也摸过妻子的腹,妻怀孕七个月了,他趴在妻的腹上能听到胎儿怦怦的心跳声。大平因此很激动,他不久就可以当爸爸了。大平默默地看了一会儿可怜的母羊,对羊说:“对不住了,我不杀你,我的饭碗子就得丢。”
大平的饭碗子来得不易,他从局子里一出来,没人要他。幸亏他有一门远房叔叔在县里当着局长,局长叔叔找到宾馆的经理,经理才给了大平一个当厨子的“饭碗儿”,不易呀,大平好烟好酒没少给叔叔和经理送。
羊又“咩咩”叫起来,像一个妇人在哭,几多悲哀,几多凄凉。羊之将死,其“咩”也善。
大平举起的刀,犹豫了。他又想起了妻子,想起了妻子肚里的孩子。
正是为了妻子,为了未来的孩子,他得杀羊,他得当厨子,挣钱养这个家。自古猪羊一刀菜,我不杀,别人也会杀,断没有猪羊不被杀的理儿。
于是,大平又挥刀冲向母羊,谁想这只羊“扑通”跪下了,冲着大平不停地磕起头来,“咚咚”响,地上马上起了细微的尘土。
这只母羊,会不会是人变的,咋这么通人性呢?
大平实在下不了刀,他妥协了,投降了,向一只母羊缴了械。
晚上,宾馆来了贵客,又要吃羊胎,席上却没有端上来。
经理寻根查源,原来竟是大平没有杀羊。经理气急败坏,找到了大平。
“你知道吗,你小子可捅了大娄子,我非开除你不可。这羊胎是李县长要吃的。李县长身体虚,每天都得吃羊胎补一补。现在,李县长就坐在了席上,你让我怎么交代?得罪了李县长,我非把你当羊胎做了,给李县长吃。你真不是东西!”
经理暴跳如雷。
大平却不动声色,冲经理冷冷一笑,扭头去了,只给经理留下个背影。
两个月后,大平的妻子生下个女孩。
羊年生的,小名就叫了个羊羊。
(选自2015年8月《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大平当初进宾馆的目的是当厨子,可是却被分工杀羊,做了屠夫,这主要是因为大平厨艺不精,不能胜任厨师的工作。
B.小说特意交代了宾馆在大平之前招聘的那位“宁可去杀人”也不宰羊的杀羊者,目的是为了衬托大平心如石硬的性格,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大平新婚的媳妇腻歪他,嫌他羊(洋)气,讥讽他“再长俩犄角,简直就成了一只羊”,说明她善良温顺,但尽管如此,为了生活她还是坚决支持大平宰羊。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母羊临宰前的一系列动作令人心酸、心软,特别是把大平摸母羊肚子与摸妻子孕腹、听到胎儿心跳声这些细节联系在一起,生动细腻,催人泪下。
E. 大平由心狠宰羊到后来坚决拒绝并辞职的故事,揭示了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冷漠,对生命漠视,缺乏应有的关爱之心。
【小题2】小说特意交代了大平“蹲了两年局子”的前因后果,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是小说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你如何看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2 07:2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效果
赵守玉
著名的金萨克斯乐团到外地举行专场音乐会。 
演出之前,团长找到剧院院长一再请求,乐团将把新创作的《天籁之音》作为压轴曲目,这首曲子在演奏中将会有个特殊环节,因此希望能保证会场的秩序,以免影响效果。 
院长一听,二话没说,当场就拍了胸脯:放心吧,我肯定让现场保持绝对的安静,特别是那个特殊环节,一定配合你们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得到院长的保证,团长还是不太放心,临演出前,他专门又去观众席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现场增派了不少保安,个个神情严肃,如临大敌,好像一有动静就马上会扑过去,团长这才安下心,回到后台嘱咐乐队拿出最好的状态,把最精彩的演出献给观众。 
演出进行得很顺利,除了曲目间的掌声,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团长深受感动,在《天籁之音》即将开始时,他激动地走到幕前,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请各位屏心静气,用心灵去体会那个来自天堂的声音吧!” 
乐曲开始,随着乐章一个个地推进,音乐由急变缓,由浓变淡,由强变弱,最后,竟然全部消失。 
音乐突然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正听得如醉如痴的听众们一愣,刚要交头结耳,音乐声突然乍起,直冲云霄。 
众人一愣,这才反应过来:这就是那个特殊环节,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观众席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如此三次,每一次音乐中断,都会赢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有几个观众还不停地赞扬:真是了不起,用长时间的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太有内涵了。 
演出圆满结束,院长满面笑容地走上前,准备和团长握手庆贺,谁知团长脸色发白:“实在对不起,《天籁之音》我们没有演奏好,我感到很惭愧。” 
院长一愣:“很好呀,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已经达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团长摇了摇头:“不,那个最关键的小号声,从天际传来的小号声没有出现。乐曲中那三次中断,就是小号声该出现的地方,这是我们新乐曲中的特殊环节,也是整个乐曲的精华,可我们的那个小号手却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竟然一次都没有吹,这实在是一场不完整、不完美的音乐会。” 
“团长,我在这儿!”突然,一个人衣衫不整地从外面跑了进来,正是那个小号手。 
团长见到他,勃然大怒:“你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按原来的安排,从门口吹响小号走上舞台?” 
那个小号手刚想回答,几个保安模样的人冲了过来,一把抓住小号手,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一把被砸坏的小号,一边跑一边叫:“我看你往哪儿跑?” 
“干什么?”院长怒吼一声。 
保安一愣,看到是院长,急忙满脸堆笑:“院长,按照你的安排,为了保证音乐会的安静,我们加大了清查力度,乐队演奏中我们正好在观众席的角落里发现了这个小子,他当时拿着这把小号想捣乱,我们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悄悄把他制服并带出了会场,刚才我们没注意,让他冲了回来,不过好在演出已经结束,他已经无法影响音乐会的艺术效果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团长请求剧院院长保证会场秩序,为下文保安驱逐小号手出场,使他无法参与演出埋下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
B.演出进行时,“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这得益于保安们做事认真,尽忠职守,他们如临大敌的神情镇住了在场的观众。
C.演奏中三次中断的空白,用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让观众用心灵去体会,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好的。
D.团长对院长说,这是“一场不完美的音乐会”,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他也明白小号手的缺席恰恰成就了最好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说一说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小题3】你认为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假如小号手没有被控制,而是按原来设想出现,演出效果会怎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节选)

冰心

1一个黄昏,一片极目无际绒绒的青草,映着半天的晚霞,恰如一幅图画。忽然一缕黑烟,津浦路的晚车,从地平线边蜿蜒而来。

2头等车上,凭窗立着一个少年。年纪约有十七八岁。学生打扮,眉目很英秀,只是神色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他注目望着这一片平原,却不像是看玩景色,一会儿微微的叹口气,猛然将手中拿着的一张印刷品,撕得粉碎,扬在窗外,口中微吟道:“安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

3站在背后的刘贵,轻轻的说道:“二少爷,窗口风大,不要尽着站在那里!”他回头一看,便坐了下去,脸上仍显着极其无聊。刘贵递过一张报纸来,他摇一摇头,却仍旧站起来,凭在窗口。

4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火车渐渐的走近天津,这二少爷的颜色,也渐渐的沉寂。车到了站,刘贵跟着下了车,走出站外,便有一辆汽车,等着他们。呜呜的响声,又送他们到家了。

5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循上的电灯,照耀得明如白昼。两个兵丁,倚着枪站在灯下,看见二少爷来了,赶紧立正。他略一点头,一直走了进去。

6客厅里边有打牌说笑的声音,五六个仆役,出来进去的伺候着。二少爷从门外经过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请了安,他却皱着眉,摇一摇头,不叫他们声响,悄悄的走进里院去。

7他姊姊颖贞,正在自己屋里灯下看书。东厢房里,也有妇女们打牌喧笑的声音。

8他走进颖贞屋里,颖贞听见帘子响,回过头来,一看,连忙站起来,说:“颖石,你回来了,颖铭呢?”颖石说:“铭哥被我们学校的干事部留下了,因为他是个重要的人物。”颖贞皱眉道:“你见过父亲没有?”颖石道:“没有,父亲打着牌,我没敢惊动。”颖贞似乎要说什么,看着他弟弟的脸,却又咽住。

9这时化卿先生从外面进来,叫道:“颖贞,他们回来了么?”颖贞连忙应道:“石弟回来了,在屋里呢。”一面把颖石推出去。颖石慌忙走出廊外,迎着父亲,请了一个木强不灵的安。化卿看了颖石一眼,问:“你哥哥呢?”颖石吞吞吐吐的答应道:“铭哥病了,不能回来,在医院里住着呢。”化卿咄的一声道:“胡说!你们在南京做了什么代表了,难道我不晓得!”颖石也不敢做声,跟着父亲进来。化卿一面坐下,一面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掷给颖石道:“你自己看罢!”颖石两手颤动着,拿起信来。原来是他们校长给他父亲的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有碍情面,等等的话。颖石看完了,低着头也不言语。化卿冷笑说:“还有什么可辩的么?”颖石道:“这是校长他自己误会,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这并不是作奸犯科……”化卿道:“你瞒得过我,却瞒不过校长,他同我是老朋友,并且你们去的时候,我还托他照应,他自然得告诉我的。我只恨你们不学好,离了我的眼,便将我所嘱咐的话,忘在九霄云外,和那些血气之徒连在一起,便想犯上作乱!”颖石听着,急得脸都红了,眼泪在眼圈里乱转,过一会子说:“父亲不要误会!我们的同学,也不是血气之徒,不过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然都有一分热肠。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这时颖石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去。

10忽然一声桌子响,茶杯花瓶都摔在地下,跌得粉碎。化卿先生脸都气黄了,站了起来,喝道:“好!好!率性和我辩驳起来了!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颖贞惊呆了。颖石退到屋角,手足都吓得冰冷。厢房里的姨娘们,听见化卿声色俱厉,都搁下牌,站在廊外,悄悄的听着。

11化卿道:“你们是国民一分子,难道政府里面都是外国人?若没有学生出来爱国,恐怕中国早就灭亡了!照此说来,亏得我有你们两个爱国的儿子,否则我竟是民国的罪人了!”颖贞看父亲气到这个地步,慢慢的走过来,想解劝一两句。化卿又说道:“要论到青岛的事情,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中立国的地位,论理应该归与他们。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现在我们政府里一切的用款,哪一项不是和他们借来的?像这样缓急相通的朋友,难道便可以随随便便的得罪了?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理不合理?是不是以怨报德?是不是不顾大局?”颖石低着头,眼泪又滚了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美的黄昏图,自然景物的美与颖石的形象相映衬,笔调柔和细腻,营造了一种略带忧伤的意境。
B.小说善于用侧面烘托的乎法,如交代“家门日停着四五辆汽车”,兵丁“倚着枪站在灯下”,表现出化卿身份和地位之显赫。
C.冰心的小说少有宏篇巨著,这篇小说情节单纯,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撷取一个大家庭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D.颖石和父亲的冲突是小说的主体内容,激烈的冲突既反映了两代人对重大社会问题认识的分歧,也包含作者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探索。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颖石的“眼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次写“眼泪”反映了颖石怎样的心理,并说明这样写有何效果。
【小题3】“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指描写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小说。本文便是“问题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写于1919年10月的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民工王乐的幸福
徐国平
王乐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起得很早,回去很晚。
连阴了数天,太阳终于露出了那张久违的脸面。阳光一照,王乐就感到自己的腰舒服了许多。他拎起背包,在路边的小吃摊上吃了两个包子,喝了一碗热粥,匆匆填饱肚子,正准备招揽一天的生意,裤兜的手机响了。掏出一看,是媳妇打来的。媳妇叽叽喳喳,就跟老家树头上的喜鹊似的,说娘的病治好了,今天就出院。女儿小丫也考上了名牌大学。
王乐一听,黝黑的脸上顿时绽出道道笑容。他边走边举着那部破手机,咧着大嘴,兴奋地吆喝着,招惹得路人都用一种怪怪的目光盯着他,还以为他中了福利大彩。王乐不管这一切。他觉得城里人整天都紧绷着脸,给个金元宝也不知足。
王乐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干过瓦工木工粉刷工,还送过液化气疏通过下水道,都是些脏活儿累活儿。可以说,攒下的每张票子都能拧出汗珠子来。
王乐当初离家进城打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攒钱给娘看病,给宝贝闺女小丫赚足学费。所以,人一进城,就像头拉上磨的驴,没白没黑,拼上劲儿干。只是天天超负荷地劳累,把腰累垮了,每到阴天下雨就疼痛不止。气得王乐骂自己熊包,钱没挣多少,先把腰给搭上了。他没敢跟媳妇说,疼得忍不住,就贴几贴止痛膏。
后来,太重的活实在干不了,王乐就主要给人家掏下水道。每天背着包,拿着个二手的电喇叭,走街串巷喊“换水管,修马桶,掏下水道哎”。活儿也不多,有时喊了一天,也喊不到一桩生意。王乐最怕闲着,人闲着心里就上火。他想着法子四处蹭活儿干。工钱再低活儿再脏也不嫌。夜晚,疲惫不堪的王乐躺在床上,数着一张张带着汗臭味的钞票,忘掉了浑身的劳累和伤痛,忘记了城里人的白眼和冷漠。
王乐掏了一年多的下水道,遇上客气的,给杯水喝,给根烟抽。多数人都是不冷不热,好像他专门来骗他们钱似的。有一次去一户人家,忘了换鞋,那家的女主人马上变了脸把他喊住,说脏了地板。他只好退回来,光着脚进去了。还有一次,王乐掏下水道,缺了一个管件,坐公交车去买。一上车,乘客就翻着白眼捂着鼻子躲着他,甚至有人牢骚满腹地抱怨司机,啥人也往车上放。他的脸憋得跟猪血似的,一声不吭下了车。此后,宁愿跑断腿,也不再坐公交。王乐渐渐开始厌烦那些城里人。有一回,他被一个手拿苹果手机的胖子雇去,往五楼新居搬沙发。刚弯腰搬起一个,胖子就在一旁牛气十足地嚷嚷,小心,你知道这套沙发是多少钱买的,划破点皮你都赔不起。一股怒气直冲脑门,王乐两手一甩说,不干了!气得胖子骂咧咧说,怕不给钱啊?一个农民工,摆啥臭架子!
听完媳妇的电话,王乐心里就像一块巨石落地,轻松了许多,腿脚也欢快起来。摁开电喇叭,喊了没多会儿,生意就来了。雇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女人的家很宽敞,收拾得也很利落,只是整个卫生间惨不忍睹,透着一股刺鼻的恶臭。王乐踮着脚进去,查看了起来。
女人皱着眉头说,找人修了好几次,还是堵。
王乐只顾低头找毛病没吱声。半天,他才对女人说,是主管道堵了,很费劲。先前几个修的都是糊弄了事,根本就没把里面的堵塞物清理干净。女人很爽快,也没跟王乐计较工钱。王乐便掏出工具忙活起来。
女人很热情,也不怕脏,不时给王乐打着帮手,还跟王乐唠起家常。女人是一家公司的会计。男人在外地部队工作。她开玩笑说,进城都十几年了,浑身的那股土腥味还没洗掉呢。王乐听得耳热,也没了先前的拘束,边干活边跟女人唠起自己的老娘和闺女。
活儿干了一半,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她老板打来的,让她马上去一下。女人抱怨地说,不是说好今天歇班吗?见女人要出门,王乐知趣地收拾起工具,说,要不明天我再来吧。女人摇摇头,你不修好,怎么就走呢?王乐说,你家里没人,我呆在这儿咋行呢?女人一笑说,你一个大男人,不会是因为一个人感到害怕吧。王乐知道她是在开玩笑,就解释,我一个陌生人留在你家,万一你家丢了什么东西,怕不好说啊。女人哈哈一笑,不会的,我一看你就是个实在人,你放心,工钱我先付给你,你修好了,带上门就行了。女人走时特意又说,活脏,干完了冲冲澡,太阳能有热水,很方便。
王乐许久才缓过神来,知道女人不是在开玩笑。悄然间,觉得眼睛里有温热的东西涌出来。自从进城,王乐好久没落泪了。
王乐将下水道仔仔细细疏通好,又把卫生间清理得干干净净。女人还没回来,他踮着脚走到客厅,茶几上放着女人留下的工钱。他只看了一眼,轻轻关门离去。
走出楼梯口,王乐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掏出手机,对媳妇扯开嗓门说,我今天太幸福了,遇到了一个好人。随即,就絮絮叨叨起那个女人。
王乐最后说,他没拿女人的钱,只能用这种法子来表示自己的感激。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写民工王乐在城里的打工生活,其中既有辛苦和烦恼,也有快乐和幸福,反映了农民工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小说第二段开头写到了久违的太阳,这简洁的写景衬托了主人公王乐喜悦兴奋的心情,为下文写王乐媳妇打电话报喜作了很好的铺垫。
C.王乐“觉得城里人整天都紧绷着脸,给个金元宝也不知足”,这其实是王乐对城里人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是他受到城里人歧视后产生的。
D.王乐进城打工的目的很简单,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腰累出了毛病,还到处遭遇城里人的白眼和冷漠,忍辱负重,精神痛苦。
E.这篇小说围绕王乐的打工生活,重点叙写他的“幸福”经历,中间插叙了其它事件,人物不多,情节也比较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相当深刻,令人深思。
(2)小说中间插叙了王乐打工期间被城里人歧视的几件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民工王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写民工王乐主动放弃应得的工钱作为对女主人的感激,对王乐的这种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   万芊

①李斯去牌友刘渊家打牌回来时在那边的小区里拣了一条狗,一条似乎有着很纯血统的棕色沙皮狗。李斯是开着新买的“雪佛兰SPARK”迷你车去的,那车正散发着高贵的皮革味道。那狗是在李斯开车门之际趁李斯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花丛中很敏捷地蹿出来钻进李斯爱车的,怡然自得地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李斯先是吃了一惊,继而试图赶那狗儿下车,可那狗儿贪婪地嗅着车厢里浓重的皮革味道,愣是不肯下车,那眼神充满着哀怜与乞求,那小小的尾巴使劲摇着,一副谄媚的样子。

②刘渊接了李斯的电话赶紧下楼来,说那是条人家的弃狗,已经在小区里转悠一二天了。只要一见新车,就拼命往里钻,若是没车的人逮它,它就发了狂地乱叫乱蹿。几个驾摩托、骑单车的牌友,在一旁掇弄着李斯说:“这狗一定是条富贵人家的狗,像我们这些没有轿车的主儿,它还看不上呢!李斯你就带它回去吧,你好歹也是有车有房奔小康的人,没有一条贵气一点的宠狗,还真缺点啥呢!”

③李斯想想也是,家里妻子女儿早就嚷嚷着要养条有点品位的狗,这沙皮狗,虽然是条弃狗,看上去还是挺体面的。李斯心一软,也就把这人家的弃狗带回了家。

④女儿自然喜欢,还专门为它起了个挺洋气的名字,叫拉克。

⑤可拉克进了家,李斯的妻子便发现这狗其实很特别,骨子里有一种特别的贵气。洗澡,它拼命挣着不愿洗盆浴,犟着偏要洗上淋浴才舒坦,况且近不得低档的洗涤品,喷点普通的香水还老打喷嚏,一换上名贵的香水,它就跟你耍嗲。拉屎呢,它自个会像模像样地蹲在抽水马桶上,如是洗手间关着,它宁可憋着满屋子转。睡觉呢,不是软和的床毯或沙发巾,它根本不睡。那吃呢,更是让李斯他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小店里买了便宜的香肠它嗅也不嗅,那牛奶,它也是尽挑口味可口的喝,最气人的是,自来水,它是滴水不沾的,就是纯净水,它还挑着喝呢。那贵气、那娇气、那挑剔,李斯自叹就是他们一家人加起来也没有它这般。它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察言观色,整天变着法子讨主人们的喜欢,以至更宠它,更怜它。

⑥于是,李斯打电话给牌友刘渊,问刘渊:"知道不,这狗是谁家抛弃的,咋这般贵气,简直是腐败。”过了几天,刘渊那里还真有了回话:“说你知道?!市里的那个权力挺大的头头和他太太一起被人告发了,这狗原本是他太太的宠物,平常时家里雇的人有一半时间就在伺候着这宝贝,这么由着性子宠着,不腐败才怪呢!”

⑦一听说这个,李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想当年他和妻子想从北方工作的城市迁回老家来,因为这位权力挺大的头头,不知托了多少人,求了多少情,送了多少礼,好不容易才把这天大的事给办成了。但李斯因此却倍觉得心里累得慌,而眼下却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更不是滋味。

⑧于是,李斯跟妻子女儿商议说,把那狗远远地送人吧。为了不再能看到它,李斯开着车,带着它到了郊外一处朋友的鱼塘,骗下拉克。鱼塘上原本有几条草狗,突然见到了这条陌生而贵气的狗便狂吠不止,正当拉克不知所措的时候,李斯蓦然上车启动,而当拉克发觉自己再次被人遗弃时,便发了疯似地跟着李斯的车,凄厉地叫着拼命追赶。

⑨看着拉克孤立无助的可怜模样,李斯几次心软,想停下车来,但一想起那贪得无厌的人,心一横,油门一加,便驾车飞驶而去,那再次被遗弃的拉克,便在后视镜中渐渐缩小,渐渐消失。

⑩李斯很快跟鱼塘的朋友打电话,央他把拉克唤回鱼塘,好生照料它。朋友告诉他,那狗还在路边发呆,凄凄地叫唤着,那模样确实挺可怜的,但狗毕竟是狗,没人宠它照样能活着。 

半年过后,李斯在鱼塘边的草棚附近,见到了那条曾经被唤作拉克的沙皮狗。半年多来最大的改变,便是不知是哪条草狗,玷污了拉克高贵的血统,而拉克竟然还为它生下了一群怪模怪样的小杂种。做了母亲的拉克,神圣而又警觉,它那鼓胀的奶头正任由着小杂种们吸吮,而为了护卫那些小杂种,拉克完全是一副不容侵犯的样子。

李斯见了,不由得生出一份同情来,叫了声“拉克”,可对于曾经献媚以博一爱的它,拉克现在竟是一副漠视的样子。李斯这才知道,那狗早已淡忘了他,早已淡忘了以前曾经贵气的生活习性,看上去它早已不需要名贵的洗涤用品、香肠、牛奶和纯净水,更不需要抽水马桶和柔软的被褥,它已经回到它的同类当中,它已不需向任何人献媚、乞求收留。而当李斯试图接近它,试图对它有所亲近,

试图唤起它曾经有过的殷勤时,拉克竟然冲他大声吠叫,并护着其胯下的小杂种们,并且越吠越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势。直到李斯退到远得再也不可能对它们构成威胁的时候,拉克才转为平静。

李斯突然觉得,拉克已经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尊严当中,早已不再需要奢侈、不再需要贵气、不再需要娇气,甚至不需要因此而低三下四、死皮赖脸、竭尽谄媚之能事,真正活出了狗的骨气。

(选自《金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中的这条狗被称为“腐败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说这条狗娇气挑剔,生活腐败;另一方面是映射这条狗的原主人生活腐败奢侈。这就使得小说的批判意味更加浓厚。
B.李斯抛弃这条狗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条狗的前主人是市里面一位权力挺大的头头,而李斯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不是滋味;其二,养活这条狗花费太大,给家里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C.当李斯在朋友的鱼塘再次看到拉克并试图接近它时,它对李斯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此情节意在表明李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D.作品详细描写了狗在李斯家里的生活习性,这和半年后李斯又一次在朋友的鱼塘见到它时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外部的生存环境对狗的习性形成有重要影响。
E.这篇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条狗不平凡的经历,以狗的命运来暗喻人的命运,以此来突出小说讽刺和批判的主题。
【小题2】作品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作品的结尾,拉克失去了奢侈的生活和贵族气质,却得到了尊严和骨气。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人的坚持
余显斌
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粱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时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弦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
(选自《当代青年》2009年9期)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园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 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小题2】小说的倒数第2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此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
【小题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题目为“一个人的坚持”有人认为这种坚持很可贵,有人认为这种坚持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