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
泽卡利亚·泰米尔
囚笼中的老虎怒视着笼子四周注视着它的人们。其中一人用平静的口吻说道:“干我们这一行的,就应该时刻牢记:对手的胃是第一个目标。你们会发现这个职业既困难又简单。”
老虎说道:“快拿吃的来,我该吃东西了。”
驯兽师故作惊讶:“你这个囚犯在命令我吗?真是可笑!要知道,我才有资格在这里发号施令。”
老虎说道:“没有人能命令老虎。”
驯兽师说道:“你在森林里才是老虎。现在你只是一个要听从命令的奴仆。”
老虎不屑地说:“我不会做任何人的奴隶。”
驯兽师说道:“你愿挨饿就挨饿吧,我不会强迫你做不情愿的事。”
老虎饿了,它伤心地回忆起来去如风、无拘无柬地追赶猎物的日子。
第二天,驯兽师说道:“你不饿吗?你肯定在饱受饥饿煎熬。说声饿,你就会有肉吃。”
老虎仍然沉默。驯兽师说:“照我说的做吧,别傻了。承认一下饿,你马上就会吃饱。”
老虎说道:“我饿。”
驯兽师笑了,老虎就获得了很多的肉。
第三天,驯兽师对老虎说:“如果你今天想得到食物,就得按我的要求做。”
老虎说道:“我不会听从你。”
驯兽师说道:“别着急,我的要求很简单。要你现在在笼里绕圜,等我说.停,,你就停下。”
老虎心想:“这要求不过小事一桩。我何必因为固执而挨饿!”于是绕起圈来。
驯兽师严厉地命令道:“停!”
老虎立刻站住不动,驯兽师很高兴,老虎也很高兴。
第四天,老虎对驯兽师说:“我饿了,命令我‘停,下来吧。”
驯兽师说:“今天你得学猫叫,才有吃的。”
它学了猫叫,驯兽师却皱了皱眉,责备道:“模仿得很差劲,你把咆哮当猫叫吗?你自己练
习吧,明天要是学不像,就别想吃。”
驯兽师慢吞吞地离开了老虎。老虎哀伤地呼唤森林,可惜森林很遥远。
第五天,老虎模仿了猫叫,驯兽师鼓起掌来,扔给它一大块肉。
第六天,驯兽师刚靠近老虎,它就迫不及待地学起了猫叫。可驯兽师让它改学驴叫。
老虎正色道:“我是老虎,我宁死不干!”
驯兽师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虎笼。
第七天,驯兽师和颜悦色地来到笼前。老虎努力地回忆森林,但脑中一片空白。它双眼一
闭学起了驴叫。驯兽师说道:“学得不行,但是出于j情心我还是给你一块肉。”
第八天,驯兽师对老虎说:“我要作一段演讲,讲完了你要鼓掌叫好。”
驯兽师开始演说:“公民们……此前,我们曾经多次阐述过对一些命运攸关的问题的立
场,这一立场坚定而明确,无论敌对势力玩弄了什么阴谋都不会改变,凭着信仰我们必胜!”
老虎说:“请原谅。我没有文化,听不懂,但你讲得很精彩,让我鼓掌我就鼓掌吧。”
老虎鼓了掌,驯兽师却说:“我讨厌伪善和伪善家,作为惩罚,你今天不能吃东西。”
第九天,驯兽师抱来一捆草,扔给老虎说:“吃吧。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吃草。”
老虎饿极了,就试着吃草,草的味道让它大倒胃口,它嫌恶地走开,但不久又回过头来,慢
慢地发现原来草也可以下咽。
第十天,驯兽师、老虎和笼子全都不见了。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看似荒诞,却脱胎于现实生活,借助虚幻的情节揭示深刻的道理。结尾处“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这句话直接点明喻意,深化了主题。
B.小说大量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刻画了驯兽师和老虎这两个形象,展现了这二者在十天里表现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其实是老虎内心的精神支柱。作者借老虎三次对森林及过往生活的怀恋,步步推进,表现出老虎心理的变化,为下文做了铺垫。
D.小说开头驯兽师说“这个职业既困难又简单”,困难之处是很难从精神上征服对手,简单之处是指只要牢牢控制住食物,就可以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征服。
E. 第八天,老虎无条件选择了顺从,可驯兽师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惩罚了它。这是因为没有文化的老虎不懂装懂,此时已经变成令人讨厌的伪善家。
【小题2】老虎在驯化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是“第十日的虎”。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5 10:38: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 叔

宋显立

二叔是个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

谁家粮食丰收了,没地儿装了,找二叔到家打个麦柜,箍个腰盆;哪家的闺女要出嫁了,请二叔到家做一套嫁妆;或是哪位老人年纪大了,请上二叔和几个木匠给老人收一副料,预备着……只要谁请到他,他一准儿去。他做出来的木活没话说,村里村外都竖大拇指。

我小时候,常常看二叔做木工活儿,他疾速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桠,直击那些厚厚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的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

可二叔一直娶不到媳妇儿。为啥?除了家里穷之外,关键二叔个子矮。三十来岁的人了,个头不到一米六,比我当时还矮一大截子呢。但臂膀是壮实的,一双粗糙的大手与身高极不成比例,倒是很有劲儿。做木活时,两手抓起刨子,几个来回,木头就开了花。

分家时分给他两间靠山根的土房子,阴暗潮湿,谁愿意嫁给他啊。

后来,倒也是天不绝人,二叔三十二上娶到了二婶。二婶模样很俊,瓜子脸,皮肤白净,辫子上扎着根红毛线绳,穿着花布的确良的衫子,就是一双大眼睛总是流漏出悲哀的神色。我记得结婚当天二婶还给我吃了两颗糖,家里来了几个亲戚邻居,放了一挂鞭炮,简单的吃了一顿擀面条,算是明了人,他们就那样结了婚。

有一天,二婶正在用簸箕簸黄豆,突然就倒在了地上,簸箕撂倒一边,黄豆撒了一地。只见她口吐白沫,脸色煞白,四肢抽搐,把我们吓得不敢到跟前去,还是有经验的邻居说二婶这是“羊羔疯”,一会儿就会好的。果不其然,半个小时后,二婶醒来了,就漫无目的地到处游走,还不时自言自语。

二叔知道后,也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邻居说,让二叔带二婶到省城里瞧瞧病,说不准能看好,二叔问得人家不好意思:“你借给我钱?”结婚两年后,二婶生了个儿子,儿子倒也白净,就是瘦弱不堪。一家人脸上有了几分喜色,日子过得清贫,倒也顺畅。他们的儿子不知不觉就四岁了。腊月的一天,天阴沉沉的,冷的渗人,屋外飘起了鹅毛大雪。二叔早早的去给人家做木工活儿了。二婶在家带着儿子在炕头的火炉边烤火。谁知犯病了,滚到火炉里,醒来是身上已是血肉模糊,孩子只是站在一边,哭个不停。

春天刚冒出头,河边的柳树发了芽,河里的鸭子自在的漂浮在水面上,山上也青翠了,屋后的玉兰花开出大朵大朵白色的花。二婶死了。二叔一句话也不说,神情黯然,只是自顾忙着办理后事。

九十年代中期,木匠活已经不吃香了。自动化代替了手工制作,家家户户都在城里定制购买新式家具,二叔的活儿渐渐的少了。同村的木匠们纷纷转行,到城里学起了装潢,不到二年,就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二叔还是在他两间阴暗的土房子里坚持着他的木工活儿,像四五岁的孩子专心地搭着他的积木城堡。

一次暑假我回家,见到二叔耳朵上夹着一支铅笔,斧头在他手上上下翻舞,木屑四处飞溅。他在做小板凳。我就问:“二叔,你还在做木工啊?这板凳卖得好吗?”

“好个球,一年只能卖出去十来个,也不值钱。”

“二叔,你咋不去改行搞装潢啊?你有这么好的木工底子,肯定能挣到大钱。”我试着问他。

他没看我,抽了一口纸烟,慢慢的吐出烟雾。

“我不想去。”隔了半天,才缓缓的说了一句。

我就再不敢说啥了。

十多年过去了,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二叔还住在那阴暗低矮的两间土房里。这房子被洋楼包围着,就像二叔站在高个子的人群中。二叔被包围着,吞噬着。

(选自《牛背梁》2015第二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二叔是个好木匠,并且“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B.二婶因为患有“羊羔疯”,二叔才能够娶她,并且给他生了个儿子,她是为救跌在火炉里的儿子而死了。
C.文中的结尾部分写出了二叔的保守, 他是被城市化进程淘汰的一代人的代表。也反映出城市化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
D.小说中人物对话比重很大,不仅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2】二叔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纽扣  
(日)内海隆一郎
路边有个无人售货亭。杉田把自家种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可。
  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的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嗨,又有一个!”
  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他的手掌心有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纽扣。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4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纽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3颗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了可惜,所以随意用胶带粘在墙上。这是第4颗。
  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写:“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准是那个老太太。” 
  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话虽这么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嗨,这是怎么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纽扣说。
  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这么贵重?”
  “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杉田,小说写了杉田卖菜,写了杉田认为老太太误把纽扣当成钱,主要塑造了杉田的形象。
B.文中“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说明老太太年老体衰,变得贫穷、孤独,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
C.小说中的杉田连续几次发现用纽扣代钱的行为,但都“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是因为老太太行为隐蔽让杉田抓不到。
D.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老太太形象,制造悬念,让读者感兴趣,并产生丰富的思考和联想。
 
E.最后一段杉田“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呼应前文,暗示了老太太从前的身份地位。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杉田和老太太两个人物形象。(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夜
何君华
(1)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2)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3)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4)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5)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6)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7)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8)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9)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10)娘说:“儿,回来吧。”
(11)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12)娘说:“儿,回来吧。”
(13)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14)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15)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16)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竟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17)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18)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19)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
(20)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21)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22)“娘,是我。”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23)“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24)“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25)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26)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27)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28)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29)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30)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1)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32)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3)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2期)
【小题1】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2】小说第9至13段属于插叙内容,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①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②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小题4】“冬夜”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 鸭 巢
【美】威廉姆·多尔
夕阳西下,万丈金光洒满罗得岛西边的小山坡。山路上,有个小男孩雀跃地往前走,他看着云端透出来的金光,洒遍满天红彩。这景色令他回想起《马太福音》中一幅基督变容的图画。
离他不远的山坡下,有头母牛站在茅草湖边。科曼挥着手上的竹子跑下山来寻找母牛,一群水鸟在湖畔的草丛里懒洋洋地踱着,乍看之下,仿佛一片片灰色的雪花,飘落在岩壁的四周。
男孩捡起石子往湖里扔,石头在水面上跳了又跳,终于到了湖的那岸去。他好兴奋。一只鸟飞过他的头顶,在温柔的阳光下,可清楚地看见它松弛的颈子和黄色的双脚——那是只野鸭。它在湖面上盘旋了两三圈,它的脚掌轻轻撩过水面,激起一连串的水波。最后,它收起翅膀,静静地降落在水里。
科曼睁大眼睛,望着它游向湖的另一端去。不久,它仿佛潜下水底去,就不见了。男孩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偷偷地沿着湖畔跑去。他拨开长长的草,仔细地观察每个土丘。终于他找到了面海的巢穴。这个巢夹在两块平平的岩石当中,巢是由一些芦苇、稻草以及羽毛随便纠结而成的,里面孤零零地躺着一个蛋。科曼兴奋极了,他看看四周无人,这鸟巢当然归他所有。于是,他拿起平滑而带点绿色的蛋,他望着手上这个美丽的蛋,觉得自己错了,便将他放了回去。他知道,他根本不该碰这个蛋,万一野鸭不要这个巢,那可怎么办?一想到这里,他不禁觉得有点哀伤,觉得自己犯了罪。于是,他赶紧仔细地掩平自己留下来的脚印,离开小沙洲去追他的母牛。此时,太阳已经下山了,空气中有股凉意逐渐包围着他,令他觉得身体好冷,心好凉。
第二天上学路上,他碰上帕迪。科曼整个心思都集中在昨天的巢上,一见到同伴,他立刻说道:“帕迪,我有一个巢——一个野鸭巢,里面有一个蛋。” 
“你怎么知道那是野鸭巢?”帕迪有些嫉妒地问道。
“我亲眼看到的!它背上有棕色的斑点,脚是黄色的,还有——”
“在哪里?”帕迪挑衅地打断他,问道。
“我才不告诉你呢!你定会抢走它!”
“哇!我猜!那一定是你家的老母鸭,不然就是一只老水鸟。”
科曼面红耳赤地和他争辩起来。“你知道!水鸟的蛋有黑白斑点,而这个蛋是绿白色的——我拿起来看过。”
接着,帕迪回答的话,正好是他最不想听的。“你拿起来看过!……它一定不要了!它一定不要那个蛋了!一定不会要那个蛋了!”他一面嘲笑地说道,一面奔向前去。
科曼好想哭哦!
理智告诉他,帕迪是对的,但无论如何,他绝不放弃,只好大喊道:“它不会的!它要那个蛋!它不会抛弃那个蛋!我知道它不会!”
到了学校之后,窗外开始下起雨来了,点点雨珠打在窗玻璃上,更令他想起野鸭的巢,他的信心开始动摇了。此时,湖边一定好冷,巢一定又湿又脏;里头的蛋也冰冷得像颗石头。这些念头使他全身发抖,他只好拿起笔在手中把玩着,他的眼中不再有调皮捣蛋的机灵,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罕见的忧伤。时间终于在期待中缓慢地爬过了,一下课,科曼便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
回到家,他连晚餐都来不及吃就匆忙地跑到烟雨蒙蒙的山谷里。他从小沙洲的对岸涉水而过,风雨不停地打在他脸上,发出“啪啪”的声音,茅杆上停着一只苔鸟,乍看之下,好像一只老鼠,它不断发出啾啾的叫声,更令人觉得孤独。
男孩来到沙洲上,蹑手蹑脚地走近野鸭巢,拉长了脖子看了又看,哇,它还在!她收着翅膀,低着头仿佛睡着了,科曼的心几乎就要蹦出来了!它没有抛弃她的巢!科曼正要偷偷地转身时,野鸭伸直了颈子,紧张地到处观望。小男孩屏气凝神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野鸭仿佛受惊吓般地拍打着翅膀,从巢里跳了出来,向海口游去……罪恶感霎时充满小男孩的心……他转身想离开,想了又想,又回过头看看空无一物的巢——再看一眼应该没什么关系吧!他小心地走到巢边,仔细地探头往巢里看!里头有两颗蛋,哇!他高兴地倒抽了一口气,迅速地跑回岸边,吹着口哨朝雨中奔去!
(选自《世界经典小说100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景色令他回想起《马太福音》中一幅基督变容的图画”暗示了下文主人公的行为受到宗教思想的引领而并非出于他自己的天性。
B.小说中帕迪是作为热爱自然的主人公的对立面出现的,他贪婪、自私,有伤害野鸭和它的蛋的想法,因此科曼不愿告诉他真实情况。
C.科曼认同帕迪的野鸭会放弃鸭蛋的说法,所以他一直牵挂那个野鸭巢,他后悔自己当时没有把蛋取回来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它。
D.小说迎合了孩子的心理,设置了许多曲折的情节,如最后野鸭离巢让孩子紧张,以为是空巢,又发现蛋依然在巢中。
E. 小说结尾设置科曼发现了两个鸭蛋,旨在揭示悬念,表明野鸭没有放弃自己的巢穴,体现自然的美好,带给人们希望。
【小题2】文章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穿插大量景物描写,试举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小题3】文中主人公小科曼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心系野鸭巢的故事,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从西藏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10天,到了一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一个人。浑身是土的人。他穿着一件尿碱黄色的旧大衣,拎着一个姜黄色的破袋子,袋口绑着一缕骆驼黄色的绳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ZXXK
“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子已经坐满,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我爱人生孩子了……没有奶……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赶不回去,孩子就饿死了……。”
为了那个女婴,我一咬牙说:“你上车吧。”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一天突然消失了。原来是个知青,化装成可怜的人,拦了师傅的车。上车后把师傅杀死,甩在沙漠,自己把车开回了上海。从此我们车队绝不搭任何不认识的人。”Z_X_X_K
我立刻心里一沉。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晕中,那个土色的男子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击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
这一次,我看到搭车人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车速接近极限。我从小洞窥探,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若是跳下去就是找死。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汹涌澎湃,车速减慢了。大厢上的人也很灵敏地觉察了速度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在他的右脚残忍地踩下去的前一秒,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大厢板上的男人,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几乎被卸成零件。“最低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头偷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那男人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那边,他扎在小米口袋上的骆驼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到兵站。这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那个贼娃子住的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人挽着他的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个把时辰,他苍老得分辨不出年龄了。除了原有的赭黄之外,脸上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小女儿喝不上米汤,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看着他准备赶路的蹒跚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那个土黄色的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它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中。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文集》,有删改)
(注)翻浆,指春暖解冻的时候,地面或者道路出现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题1】文中描写搭车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为什么会“不负重荷”呢?(4分)
【小题2】文中三次写到“骆驼黄的绳头”,这样写分别有何作用?(5分)
【小题3】“我”与司机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共同点?作者这样写的创作意图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