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小 儿 子

“真是岂有此理!”警察局长温特狠狠地将当天的报纸扔在桌上。“三个星期以来,这已是第六起药房被盗案了,所有麻醉品又被偷了个精光!”他让人通知刑侦科科长埃默尔来见他。

“什么,还是一点儿线索也没有,如果你认为你没法破这个案子,干脆就跟我直说,我会找人接替你的工作!”温特的脾气是有名的,他对着埃默尔大发雷霆。

下班后,垂头丧气的埃默尔回到家。这段时间,埃默尔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大学毕业一年了,来城里找工作,学的是金融管理专业,却酷爱推理侦探,研读过很多专业的侦探著作,好几次闹腾着要进埃默尔的警察局。“臭小子,又不见人影!”看着空空的家,埃默尔更多了几分烦恼。

坐到桌旁,埃默尔沉下心来,把六起盗窃案的情况又从头至尾细细地回忆了一番。忽然,他想起,在第六家被盗药房的现场,曾发现一截超级帝国香烟的烟蒂,这种牌子的烟现在很少人抽了,而他的小儿子维尔讷,抽的就是这种……

想到这,他不由得一哆嗦,目光落在桌上的那张全家福上。那上面有他的大儿子,一名优秀的警察,可惜年仅二十五岁就被犯罪分子杀害了。为此,他坚决反对热衷于侦探的小儿子再当警察,可现在……

他不敢再往下想。一个儿子被罪犯杀害了,另一个儿子本身是一名罪犯,这会是真的吗?

吃过晚饭,维尔讷进房间去了。埃默尔悄悄地把维尔讷用过的杯子收了起来,第二天,他把杯子拿到警察局去化验。结果令他几乎站立不住了:杯子上的指纹和现场找到的烟蒂上的指纹,是同一个人的。

晚上,维尔讷吃过饭就匆匆出去了。满面愁容的埃默尔窜进了儿子的房间,意外地发现一张本市地图,上面用各色圆圈做满了记号,其中六个红圈被一条蓝线连起来。埃默尔仔细一看,这六个红圈代表的正是那六家被盗的药店! 对于埃默尔来说,这真是一个痛苦的时刻,他不得不相信,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维尔讷竟是一名罪犯。这真是他所遇到的最棘手的案子。埃默尔是一名正直而又有原则的警官,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他拨通了刑侦科的号码……接着,他带上装好子弹的手枪,却发现手铐不翼而飞,一定是维尔讷! 但他顾不了这许多,出了门直奔阿德勒药房。

天色阴沉沉的,在昏黄的街灯下,城里的建筑象一个个狰狞的大怪物。阿德勒药房的四周此刻已埋伏了好多警察,将这里团团围住,看着这一切,埃默尔心里一阵难过。“报告警官大人,刚才有人从后门翻进去,现在还没有出来,估计正在作案……”一名警察小声说。

“跟我来!”埃默尔挥了挥手,几名警察在他的带领下,悄悄地进入了药房。药房里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埃默尔等人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向前摸索着。忽然前面发出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似是有人在走动,埃默尔大吼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 不然我开枪了!”几乎在同时,一名警察摸到了电灯开关,顿时一片通明。

“不要开枪,爸爸,是我!”一名年轻的男子叫道,正是维尔讷。“你们怎么才来呀,我好不容易逮住了这家伙! 真对不起,爸爸,我拿了你的手铐。”

埃默尔这才注意到,维尔讷身边蜷缩着一个沮丧的男子,双手被手铐铐着。这时,天色似乎清朗了很多,在路灯光的映照下,埃默尔忽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长高了,长帅了。

“好了,我亲爱的埃默尔,”一小时后,警察局长温特亲切地对埃默尔说:“你难道还不同意维尔讷当警察吗? 让他来吧,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他会和你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官的。”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常有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心情等作用,本文中,前面的天色阴沉和后面的天色清朗属于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向下发展。
B.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能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是埃默尔的经历,暗线是维尔讷的行动。
C.埃默尔在重重压力下理智地分析思考,找到破案的线索,在发现罪犯很可能是自己的小儿子时,果断地“带上装好子弹的手枪”奔赴现场,他高大的形象和光辉的人性在这一系列举动中展露无遗。
D.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直接表现了埃默尔的尽忠职守,同时在开头两段还通过温特的暴躁,对比突出埃默尔的沉着冷静。
【小题2】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本文的结尾也有这些特点,那么请结合全文,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主人公是埃默尔还是维尔讷?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0 08:2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个普通人
李娟
①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②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③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綿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 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④幸好拉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賴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⑤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容易才能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 紧紧缚住一个人。
⑥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
⑦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家伙的下落。
⑧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⑨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 是我写的字啊!”
⑩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⑪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⑫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⑬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民居无定所,对其放债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敢给人赊账,主要是因为牧民都老实巴交,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
B.第六自然段过渡段,主要为了引出下文。其中用“好几年”写时间长,又为下文写“这个人”彻底忘了赊账的事埋下伏笔。
C.“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这三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我妈”从吃惊到将信将疑,再到鄙视嫌恶的心理变化过程。
D.本文语言质朴,没什么陈词滥调,也没有装腔作势,一切都自然而然,富有生活气息,因而能打动读者,引人深思。
【小题2】文章第①段写得很好,请简要赏析。
【小题3】文章第⑧段以前,“这个人”并没有直接出场,文章是通过哪些人和物来写“这个人”的?
【小题4】“一个普通人”却并不“普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诗人的生命
迈克·弗洛里安
建筑物的大片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的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三月冰冷的雨一直下着,地面上积了一个个小水坑。很久以前战斗刚打响时村民们就离开了这个名叫罗斯多夫的小村庄。村子里有二十所小房子、一座东正教教堂、一口井和几条泥泞的小道。一百公里内几乎看不到人。
有两个俘虏坐在泥地里,低头盯着自己的膝盖。因为有一只手被一根粗粗的绳子和旁边站着的伙伴的手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所以他们不得不举着它。
一百米开外处,一个黑衣女人站在一辆马车后面默默地看着他们。那匹没有上套的马背风站着,长长的马尾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女人把马拴在村中央一口老井的手柄上,朝这群俘虏走来。
获胜一方的十个士兵和他们的队长全身也都被雨淋透了,制服上沾着泥水和血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佩带手枪,还有几个人的身边放着步枪。队长的左肩上缝着一块黄色肩章。右肩上的衣服撕破了,露出光光的皮肤和血淋淋的伤口。这个孤单的黑衣女人朝他走来。
队长几天前就注意到她了,她牵着马车,远远地站着。
“同志。”女人走到队长身边用俄语喊道。队长吃惊地看着她,发现她并不漂亮。她上身穿着黑罩衫,脚上是一双平底宽靴子。一只靴子的前头磨破了,露出乌黑的指甲和弯曲的脚趾。她的两只手共用一只手套,抵御着冰冷雨水的袭击。她的头上顶着一块破布,眼睛和她的靴子一样黑,四周有深深的黑眼圈。
“就是那个人,”她指着其中一个俘虏说,“他不属于他们的队伍,我要把他带回家。我已经把马牵来了。他不会给你们惹麻烦的。”
队长低头看看她的靴子,转过身对他的士兵们说:“准备列队。”
“他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她又重复了一遍,“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俄国人,和我一样,他是我的丈夫。”
队长没有搭理女人,而是背对着她,命令手下:“站好队,每个人瞄准一个人头。”
“我已经跟踪你们五天了,他真的不是和他们一伙的,他是一个诗人。”她用俄语说。
队长仍然没有转过身来,他的士兵们排成了一行。
这个阵势把女人吓坏了。她看着丈夫,那一排被绳子连在一起的人中的倒数第二个。他站在那里,是唯一一个没有倚着墙的人。他的两只手臂被旁边或坐或躺的人直直地朝下扯着。有些俘虏在抽泣,有些在祈祷,还有几个也像她丈夫一样沉默地站着。
她用一种被克制的急促腔调说着克罗地亚语、匈牙利语、奥地利语、斯洛伐克语等,甚至尝试了捷克语。当她用斯洛伐克语说“他和他们不是一伙的”时,她似乎看到队长动了一下,因此她就继续用那种语言说:“我丈夫两边的队伍都帮。他没有枪,只是给两边的伤员们提供药品和酒。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只是正当他在那边的队伍里时被你们抓到了,是运气不好。同志,他不是你们的敌人。”
队长仍然背对着她坐着。女人不敢接近他或碰他。她继续说:“他救了很多你们的人,也救了很多你们的敌人。他就像一个傻瓜一样带着酒精不顾一切地穿越前线去救那些伤员。当他的马被一颗地雷炸死之后,他就以步代行。”
“我跟着他翻过一座高山。他想阻止杀戮和死亡,这个傻瓜。他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士兵。看,这里有他写的诗。”她轻轻地挪到队长跟前,把一摞写满字的纸放在他身边的泥地上,纸上有不知是被雨水还是被泪水冲出的一道道水渍。
队长站起来走开了,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泥地里。他走向那个人——女人的诗人,她的爱人,丈夫,傻瓜,她的生命。他从枪套里拔出左轮手枪,命令士兵们站在每个俘虏的身后照着他的样子做。
当他发布枪决令的时候,黑衣女人目击了这幕情景。但是她的眼里只有队长、队长手里的枪以及她的丈夫。当蓝色的硝烟在一片血淋淋的尸体上方飘浮的时候,她的男人却没有被枪毙……
(选自《译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以平静、客观的叙述语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曲折紧张,极富悬念。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细致的肖像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文中对女子衣着外貌的刻画,充分表现了这位女子的不辞劳苦,坚韧执着。
C.不管这位女子如何不停地向队长解释,队长始终不搭理她,这表现了队长冷酷无情的个性。
D.文中画线的句子,用名词罗列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解释女人心目中的男人,表明了诗人对女人极为重要。另外,节奏短促的词语排列,有效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E. 文中女子的语言除了有塑造其形象的作用以外,还很好地丰富了小说内容:诗人的身份、经历完全通过女人之口讲出。
【小题2】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并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根据小说前面的情节,小说的结尾“她的男人却没有被枪毙……”不合事理,应该是“她的男人倒下去死了……”才合理。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城风雨

张炜

①近十余年来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东部小城。这里,世纪末的喧嚣一点也不少。我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白昼和夜晚。散散的小城,远远的小城,郊外有荒草的小城,追赶都市的小城。我抚摸它,如同抚摸我的血肉之躯。

②世界太大了,我只能注视这座小城。十年间有多少变化,我一直在目睹一座城市的“蜕变”。“风雨十年路,小城可吟诗,”这里的朋友个个爱笑,用笑声送走忧愁。我们去葡萄园,去海边,去一切让人追忆往昔的地方。昨天的林海已萎缩成一条防风林带,热闹的海岸已没有了渔人,代之以泳场和水上乐园;更大的海域则被黄色排污浸漫。在这儿悼念消亡,同时也企盼新生。

③来自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回到小城,兴致勃勃又难免沮丧。我们结成挚友。工作之余去郊外,一口气走上十几华里,天天如此。即便是大雨雪也不例外。有好几次在阴天走出,半路又被突降的暴雨赶回,浑身透湿,风雨掩去了呼叫。那个时刻,灰暗的水雾,起着水泡的田野,打得歪斜的稼禾,还有凄唱的树木,都让人心动。这是何地?呼啸的世界为何如此寂寥?神秘的力量左右了四周,在它面前,世俗退让得无影无踪了……

④一次,四个人一起去郊外。因为出门时天色不好,但料定不会在短时间降雨,所以只象征性地带了一把小雨伞。其中的一个朋友怀中还有一本书,有顺路捎来的几盘音乐带。想不到走出十华里左右,大风突起,雷鸣电闪,四野马上飞起了急急躲藏的鸟雀。大家相互看看,说一声“来了”,弓腰寻找避雨之地。其实一片原野只有蜿蜒的土路,连个草铺土屋都没有。大步往回跑,只跑了几步就明白来不及了。雷鸣就在头顶,大风愈加猛烈。雨来了,不是雨鞭,而是成吨倾下,击在身上。我们喊叫着蹲下,四个人挤抱在一起,把惟一的小伞扯紧。最中间的人藏好他的宝贝,我们再紧紧围裹。大水在伞上“蓬蓬”响,水流马上成河,从膝下涌过。四个人用大笑回应这突来的、罕见的暴雨……

⑤漆黑一片的田野,我们倾听叩击大地的脚步。不知度过了多少这样的夜晚。一起在渠畔树林驻足,遥望远城。无声无息的夜,感受和谛听的夜,如此美好……

⑥在秋夏农忙季节,我们中的大多数要去郊外农村流汗。一身汗湿的衣服来不及换洗,白色的盐碱干成一圈圈图案。每个人的头发都扑满了灰尘,乱成一团,双目却灼灼发亮。鞋中是土,没法穿袜子。手磨糙了,五指不能持笔。从这个季节出来,人全变了,变得陌生可爱,直爽通达。说到文事,说到城里掌故,让人觉得是很遥远的、另一个世界的事了。

⑦去海岛打鱼。只有海岛才有真正的渔民,近处的海不行了。岛上朋友用酒和鱼招待我们,我们一起干活。坐船,种“水地”、撒网,晕船就呕吐,一口气吐出几十年的淤积。一个月下来,回城时带走了十几盘拉鱼号子录音,还有海上传奇,都是原汁原味。

⑧据考证,小城历史上出了一个古怪人物,叫“徐芾(fú)”。他以为秦始皇采长生不老药为名,带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关于他的传说遍布城乡,《史记》上也有明确记载。搜集这些资料,考察古人行迹,成了我和朋友的大事,以至于兴味盎然十余年。我们想找一个徐芾出生地,找了个叫“徐家庄”的小村;想找一套完整的徐氏家谱,结果发现一卷又一卷。徐芾传说、研究文论,搞起了几百万字。我们走近了徐芾,就是从粗枝大叶的历史观中走出。我们真的受益不浅。什么时候接近过如此多的隐秘?什么时候抓起了这么多的“民俗”?什么时候又沉浸于这般深的史海?我们在小城荒郊挖掘、考古、鹦鹉学舌,直到皱纹爬上脸颊。

⑨后来我们参与盖了一座徐芾祠,塑了一尊高大的徐芾石像。动手的艺术家都是海内一流人物,而且个个敬仰徐芾。

⑩我的一个朋友从遥遥西部来到小城定居,极善诗文。他写了许多“徐芾诗”。深夜郊外听他吟诗不息,必有激动生出。而且我耳听弦外,听到了另一种鸣响。

⑾朋友中有个诗人,这在物欲大盛之年当是幸事。多少次不记得了,在风雨之中,在乐观赶走悲观的时刻,我的朋友高声吟哦。我们则一声不吭。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大声压抑风雨之声……

(注)①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为写此书,他20多年深入生活,搜集资料,做了几十本田野笔记。
【小题1】第②段“蜕变”的意思是
【小题2】辨析第③④两段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小题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4】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抚摸小城可以说是作者回忆与小城息息相关的生活。
B.小城风雨不断,所以让作者心情总是抑郁而又沮丧。
C.秋夏之际郊外农忙,让作者渐渐对文学失去了兴趣。
D.作者夸张地说海岛晕船似乎吐出心中几十年的块垒。
E.作者和朋友因为想宣扬徐芾所以四处搜集有关资料。
【小题5】文章写徐芾的目的是     
【小题6】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使圆成方

欧·亨利

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

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

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火车站进发。

山姆到纽约时天色已晚。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相称的旅馆。

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他把科尔特手枪藏在上衣里面。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山姆踏上人行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

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可怕的喧嚷和轰响把他吓蒙了。

山姆靠在一座石头建筑的尖角上。在他身边经过的人何止千万,可是没有一个转过脸来向他看看。

一个胖子从人流中滑了出来,站着等汽车,离他只有几步远。山姆挨到他身边,在嘈杂声中嚷着对他说:

“兰金斯家喂的猪比我们的肥多啦,不过他们那边的猪草也比我们这边的好——”

胖子神气活现的样子有所收敛,他走开去买炒栗子,以便掩饰自己的惊惶。

山姆感到需要喝一点山间露水。对街的人们在弹簧门里进进出出。隐约可以看到门里一个金光锃亮的酒吧和酒吧上面的装饰。这个复仇者穿过街道,打算进去。人为的事物又在这里挤掉了熟悉的圆形。山姆找不到门的把手,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他手足无措,羞红着脸,伤心地从这扇没有用的门前走开;坐到石阶上。一根警棍戳戳他的肋骨。

“另找个地方去遛遛吧。”警察说,“你在这里闲荡得太久啦。”

在下一个拐角上,一声锐厉的口哨直刺山姆的耳朵。他赶快转过身去,只见一个满面怒容的恶狠狠的家伙,在热气腾腾的堆着花生豆的机器后面朝他直瞪眼睛。他穿过街去。一辆庞大的、不用骡子拖的车辆,发着牛吼似的声音和冒烟的煤油灯似的气味,刷地擦过他的膝盖。

一个马车夫用车毂撞了他一下,还训斥他;一个电车司机使劲踩铃叫他闪开;一个穿着走样的绸坎肩的胖太太用胳臂肘撞他的背脊;一个报童不慌不忙地朝他扔香蕉皮:“我不愿意这样干,可是看到我的人得让路!”

卡尔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存好运货马车,从一幢房屋旁边拐出来。他在三码开外的地方,在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中间发现了那个仍旧活着的、不共戴天的、世世代代的仇人。

他猛地站住,犹豫了片刻,因为他身边没有武器,情况又那样突然。山姆锐利的山地居民的眼睛也在人群中发现了他。

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山姆的声音响了起来:

“好啊,卡尔!我见到你真高兴!”

在百老汇路、五马路和第二十三号街的交岔口,坎伯兰山岭的世仇握手言欢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两个世仇家族冤冤相报,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成员的时候,卡尔决定离开家乡,避开福维尔家族的报复,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B.小说多次对“圆”与“直线”加以描述,如“笔直的大动脉”“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挤掉了熟悉的圆形”等,暗示了山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C.小说用语形象幽默,如把家族成员的被杀形容为树枝的修剪,把胖子走出人流形容为“滑”出来,把找不到门把手说成“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D.“来往的人流中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表明在城市的直线运动中,有了一点和谐的圆周运动,突出表现了小说追求自然本性的主题。
E.小说记叙了山姆到纽约找卡尔复仇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形象,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大团圆结局。
(2)小说前三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山姆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结尾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本小说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圣诞老公公的孩子
卡尔维诺
马可瓦多装扮成圣诞老公公在城里游走,骑在一辆装满了由五彩色纸包捆、彩带绑扎并缀有梁树及冬青树小枝的礼物的小货车上。这是公司给他的特殊任务,一天之内要送出五十个圣诞包裹。他突然想到应该回家让孩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他们会很惊喜的。可是孩子们正着迷于游戏之中,丝毫不理睬装成圣诞老公公的爸爸。只有小米开尔跟在爸爸的后面,想一起去送礼物。“爸爸,我们是去给穷小孩送礼物吗?我也准备了礼物要给他们。”
马可瓦多真想说:“你们才是穷小孩!”但是那个星期他是如此确信地认为自己是安乐乡的居民,那儿大家都在采购,尽情欢乐,彼此送礼,他觉得谈贫穷实在是很失礼的,只好这么说:“穷小孩已经不存在了。”
路上马可瓦多不断遇到其他红红白白的圣诞老人,马可瓦多跟他们一样,依名单上的地址跑完这家跑那家,走下座椅,在小货车的包裹中挑选,拿起一个,把它交给来开门的人,并抑扬顿挫地吟诵着:“Sbav公司祝您圣诞快乐及新年愉快。”然后收下小费。小费有时候挺可观的,说起来马可瓦多应该是很满意的,但是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一次,在按铃之前,身后跟着小米开尔,他预期着开门的人看到面前站着圣诞老公公本人时的惊奇和对节庆、好奇、感恩的盼望。但每一次,接待他的方式就只像平日见到送报的邮差那样。
按下一家豪华住宅的门铃,一位女管家来开门。“哦,又有一个包裹,谁送的?”
“Sbav公司祝您……”
“好吧,你们来这儿。”女管家领着圣诞老人走过一条满是挂毯和彩饰陶器的走道。小米开尔张大了眼睛,跟在爸爸后面。
女管家打开一扇玻璃门,进入一间天花板好高好高的大厅,大到里面摆进了一整棵杉树。那是一株闪着五彩玻璃球的圣诞树,枝梗吊着各式各样的甜点和礼物。天花板悬下水晶灯,杉树最高处缠有灿烂的垂饰。在一张大桌子上摆着水晶器皿、银器、蜜饯礼盒和一箱箱的酒。玩具散布在地毯上,多得简直像是玩具店,主要都是复杂的电子机器人和太空飞船。那张地毯一处腾空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孩,趴躺在地上,大概九岁左右,噘着嘴一副很无聊的样子,翻着一本图画书,好像周围一切都与他无关。
“强法兰克,快,强法兰克,”女管家说,“你看到没有,圣诞老公公带着另外一个礼物又回来了。”
“三百一十二,”小孩叹口气,眼睛并没离开过书,“放在那儿吧。”
“是送来的第三百一十二份礼物,”女管家说,“强法兰克很棒,会计算,一个也不漏,他最喜欢数数字了。”
“爸,那个小孩是穷小孩吗?”小米开尔问。
马可瓦多正专心整理礼物没有马上回答。但是过了一会儿,赶紧声明:“穷?你说谁?你知道他爸爸是谁吗?是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会长!”
“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
离开后,小米开尔没有了之前的无聊和沮丧,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开心。马可瓦多看到了孩子的笑脸,觉得很安慰。“小米开尔,今天过得不错吧!”
“是的,我找到了穷小孩,送了他两个礼物,用锡箔纸包的。”
“穷小孩?谁?什么礼物?”
“就是那个大屋子里的孩子。我送给他一根弹弓,可以打破玻璃的那种。”
“还有呢?”马可瓦多的声音几乎在颤抖。
“一盒厨房用的火柴,他拿到火柴时高兴坏了。”
马可瓦多手插在头发里,“我完了!”
第二天到公司上班时,觉得风云密布。好像还没有人向他提及什么,已经要谢天谢地了,直到眼见三个人朝着他走过来,他们是公共关系部、广告部和商务部的主管。
“快!”他们说,“重新装车,马上!”
“终于!”马可瓦多自言自语,并且预料自己已经被开除了。
“快点!得换包裹!”三位部门主管说,“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开始宣传推出破坏性礼物。”
“是会长意外的发现。”
“好像他的小孩收到了一些很新潮的礼品,我猜是日本货,他第一次看到小孩这么兴致勃勃。”
“最重要的是,破坏性礼物能够损毁任何一种物品,正好可以加快消费速度重予市场繁荣。而且只要很短的时间又在小孩能理解的范围内……会长眼见开拓了一个新的前景,高兴得不得了……”
“这个小孩,”马可瓦多用一丝声音问,“真的弄坏了很多东西?”
“就算要大略估计也很难,因为整栋房子都烧掉了。”
(小说内容有删改)
【注】: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的主题。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百一十二”小说强调这个数字主要是为了突出九岁的强法兰克聪明以及家境富裕,与小米开尔贫寒家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结局并没有如读者所料,让马可瓦多受到惩罚,而是给公司带来无限商机,这样的安排让情节曲折,增强了小说主题深刻性。
C.马可瓦多回家想给孩子们惊喜,可是孩子们只顾着自己的游戏,并不理睬马可瓦多,是因为对圣诞老人不感兴趣。
D.小说把事件背景放在圣诞节,意蕴深远,以“破坏”来使市场繁荣,这样的结局极具讽刺意味,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从小米开尔说“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及后文送“穷小孩”礼物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小米开尔有哪些特点?
【小题3】小说以《圣诞老公公的孩子》为题具有怎样的寓意,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