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青衣

①山幽处,草木浓密。转过拐角,乱石野径的一侧,突然冒出大丛郁郁葱葱的细密植物,让人怦然心动。 那带着露水的绿,那带着劲道的柔,不止往人的眼里来,更往一个喜爱自然生态的人心里钻

②当地的山民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做青衣。

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种植物实际就是苔藓。

④要有多少个诗意的清晨和黄昏,要有多少处美好的河边和山谷,朝夕相处亲切可爱,才能让识字不多 的山村村民给一种植物取出这么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

⑤最好在清晨,或者是阴凉山谷里的上午时光,亲近一簇青衣,带着晶莹水珠的透亮和欢喜,让心粗心 硬的人们都不自觉放轻脚步。那一刻,你会想要将她们拥入怀中,拥入植物谱系最安静不被打扰的位置。

⑥对于植物,可能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喜好之处,但那种娇嫩的、蓊郁的、细密的植物,最可能因为 其纤弱而让更多的人怜爱。这与人们对于女性的态度似乎有几分相似。

⑦青衣苔藓似乎就是这么一种植物。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 块。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这一片绿又在干燥的墙角枯成黄褐。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 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蓊郁的绿了。

⑧我所见过的青衣都是软绵绵的,如果是在山里的干净之处,赤脚踩上去,那柔软但不肥腻的抚摸,那 种触感仿佛这世间已找不到其他软绵的生物来与之对比——如果有,那江南女子的柔荑或许是恰当的对比。

⑨没有谁可以具体告诉你青衣家族在这个世界上传承了多少年,甚至没有谁可以确切告诉你青衣家族 究竟有多少个成员——这种常年生长在湿地、墙上、井里、屋瓦及水中的翠绿色青衣,据说种类多达两三万 种。

⑩但是,青衣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在青衣的身上仿佛都没有发生作用,她们并不 相互串门集会,也不摆着老太君的坐姿——她们只是安静地活着,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我没有见过老去的 青衣,就像舞台上没人见过老去的青衣,而江南水乡着青花布衣的女子,老来也早换了装束。

⑪几乎所有的青衣都在热闹的边缘之外,光芒的幽暗处、声响的幽静处、环境的幽雅处——人来人往处 你见不到她。

⑫世间的繁华热闹与青衣无关,世间的肆意张扬与青衣无关。大多数植物都有开花的热烈年华,可是青 衣不,青衣不开花,也不结果。仿佛从生至死,都只为安静地活着,装点这世界的一个角落。她们始终都是

 

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这一点,似乎再一次切合了舞台上稳重、端庄的青衣形象,连举手投足的动作 都是轻微的。而她们的俏皮活泼呢?都交给浅水处沙石间的植物青衣吧。那种飘逸柔婉、纤弱清新、百转千 回,是世间女子全部温柔的集合。

⑬但青衣也有恣意之处。只要环境合适,一点点干净的清水,青衣便恣意地生长、繁茂,便恣意地美丽、 蓬勃。

⑭民谚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这里说的似乎是水里的青苔,而陆地上阴湿处叫青衣 或不叫青衣的苔藓,似乎并不完全挑着季节来成长。我在春季看过她们,夏秋冬三个季节似乎也并不消失。 她们疏离了庞大的历史年轮,自然也疏离了微小的四季交替,她们本身就是岁月感的体现。有了青衣的石 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常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旧照片里独 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而青衣不附的石板是光鲜但浅淡的,没有了年岁感,仿佛酒吧里热闹的流行歌曲, 举手投足间都比书斋里安静的线装旧书要鄙陋了许多。

⑮据说,在汉代以后,穿衣讲究起来的人们,富贵者永远都是追求颜色的纯正与鲜亮。而青色的衣服, 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就像作为植物的青衣本身,也是如此:在低处安详地呼吸,在低处沉静地活着。这样 也好,不让人高不可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就像乡间的家里人,就像邻家的那个女子。

⑯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意味。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 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

⑰我看医书上写:取墙上青衣烧成灰加植物油治疗烫伤;取水中青衣烘干研细末撒上药粉包扎治疗外 伤;涂抹青衣治疗马蜂蜇伤……

⑱我马上又看见乡间的妇女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轻轻吹拂被烫到的小手,轻轻含吮被蜇刺的伤口,轻轻 揉捏被累坏的脚丫……

⑲都一样。都有相同的心思和心愿,都有相同的眼神和期盼。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情安慰与倾心疗 治。

⑳我看报纸上写:“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令智能生命得 以蓬勃发展。没有这毫不起眼的青衣,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

[21]我马上又看见世间一切端庄的柔情的妇女,先是挺着日渐饱满的肚子,然后喂养生命的乳汁,之后 牵着孩子的小手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年。没有这并不显得轰轰烈烈的母亲,就不会有所有孩子的未来。

[22]这真是令人激动、令人内心柔软的温暖事情。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拥入怀中的青衣

【小题1】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综观全文,概括“青衣”的具体特征。
【小题3】比较赏析第⑤段和第[22]段划线句。
【小题4】“青衣”形象富含哲理,选择其中一点加以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2 12: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孔子是“人禽之别”的早期探索者。《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几则弟子问孝之事。他对子游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的是孝子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还要“敬”。这正是现存最早的“人禽之别”的文献资料。

孟子、荀子也有过相关的论述。《孟子·离娄下》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几希”,其中一点是人能以仁义的标准行事。《荀子·王制》也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在禽兽的有气、有生、有知之外,多了“有义”,所以“最为天下贵”,成为万物之灵。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人禽之别”的论述。

孔子以“敬”为“人禽之别”的标准,是他成熟的思想的表现。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段话里,为父母做点事,供奉些酒食,还说不上“孝”。“孝”的难得之处,在于子女对父母能时刻保持欢愉的容色。这实质上就是一个“敬”字。孔子还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意思是即使自己的合理建议未被采纳,仍然要保持恭敬的态度。按照孔子的思路,仅仅供奉父母饮食算不上孝,只是如同“犬马皆能有养”的反哺而已。不供奉父母饮食,则是连犬马那样的畜生也不如的行为了。这是孔子言论中罕见的疾愤之语,无论对当时的人,还是后来者,都是极为严厉的警示。

社会与人生由于崇“敬”而升华。孔子以对父母有无敬意来区分人禽,没有孟子、荀子以仁义来区分那么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但却非常具体,抓住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人在孩提时期有父母之爱,这是自然之情,长大后供养父母很正常,但只有做到“敬”,才是对自然之情的升华,使行孝者由无意识而进入有意识的活动,达到道德理性的自觉。由于“敬”的直观性,它在儒家伦理由家庭向社会拓展的过程中作用巨大,成为人人需要践行的美德。《孟子·离娄下》云:“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深得孔子思想的真髓,这段话是他对孔子看重的“敬”最简明扼要的发挥。

孔、孟所言之“敬”,后世奉为圭臬,而以宋代理学家程、朱之言最为典型。据《朱子语类》记载,朱熹有大量论“敬”的语录。如“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程、朱对“敬字工夫”的阐释,曾对维系世道人心发生了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周国林、梁悦《子游问孝章的深邃意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荀子认为人畜相异的地方不多,行仁义、有义是“人禽之别”,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的原因。
B.在孝子对待父母的态度问题上,孔子认为“敬”是高于“能养”的,“敬”是“人禽之别”的关键。
C.孔子认为,在父母面前要保持欢愉,即使父母不采纳自己的合理建议,也要对他们保持恭敬。
D.做到“敬”能促成行孝者道德理性的自觉,也因“敬”的直观性,促进了儒家伦理向社会的拓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孔子对子游的回答,强调了行孝须“敬”,第三段则对此作进一步解说。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程朱的言论都是为了证明”敬”的重要性。
C.文章先论述行孝中的“敬”,再论及社会交往中的“敬”,强调了它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D.尾段举了朱熹对“敬”有大量论述的事实,从而论证了后世以孔孟所言之“敬”为圭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以“敬”作为“人禽之别”的标准之后,说明他对于“孝”的思想趋于成熟了。
B.孔子曾用罕见的疾愤之语批评不供奉父母饮食的人,是为了给予后世严厉的警示。
C.宋代理学家程、朱深入闸释了孔孟所言之“敬”,并对世道人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孟子在分析“人禽之别”的问题时,继承发扬了孔子关于”敬”的解说,比孔子更进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家与小偷

陈卫东

夜深人静,我打开窗户跳进了一户人家。不用担心被人发现,因为这家没有人,这是我侦察的结果。

我在客厅的沙发上躺下,发现了茶几上有一张信纸,被一只豁口的玻璃杯压着。好奇心让我拿起了它。

尊敬的先生: 您好!

欢迎光临寒舍,您是最近唯一的一位客人,您的到来让我真的很高兴,已经很久没有人来看我了,这种孤寂的心情您一定能理解。

作为一个作家,写不出东西的沮丧,就像您劳累了一天,一无所获,不,比那还要严重。

素材就是作家的救命稻草,为了寻找这种稻草,我只能出去一段时间了,对于您的到来,也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

您一定很失望吧!这里的房间竟然没有您要找的东西,不过您不要生气,冰箱里还是有一点儿食物的,您要不嫌弃的话,请尽情享用。

如果您没有地方住的话,就请您留在这里,让这个屋子里有一点儿人气,冰箱里的食物能让您对付几天的,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一定要把卫生打扫好,走的时候把垃圾带走,这件小事情我相信尊敬的先生您一定能做到的。

走的时候不要再翻窗户了,玻璃松动了,我怕不小心伤到您,有一把备用钥匙在门后面鞋柜的第二层左边第一个鞋盒里。

祝您在这里生活得愉快!

您的朋友:东子

我打开冰箱,还真的有食物,看来这家伙说的是真的,不过他的名字我好像真的没听说过,也 许就是个不入流的小作家,为了写作真的去找素材了。

我在门后面的鞋盒里还真找到了一把钥匙,钥匙下面还压着一张纸。

尊敬的先生:

您好!

恭喜您拿到钥匙,拿到钥匙起我们就达成了一份协议,那就是住在这里,住在这里时 要把您每天的经历写在书房第二排靠右的一个笔记本里。对于这个要求,我相信先生您不 会拒绝的,因为我是个作家,我需要素材。您也许就是我下一部小说的主角,先谢谢您,也祝贺您!

写写我的经历,这个没问题的,我把钥匙揣进衣兜里,有一种房主人的感觉,这感觉差点让我 流下眼泪。

我大摇大摆地开门出去,又大摇大摆地开门回来。 我好像真的是这个屋里的主人,我又重新把这个房子巡视了一遍,两室一厅外带一个书房,卧室里很整洁也很干净,书房的墙壁是一圈书柜,除了书还是书。中间有一张桌子,旁边一把椅子,桌子上还放着一本书。我拿起来 随手翻了下,一张纸条从里面飘了下来。

尊敬的先生:

您好,很高兴您能打开这本书,说明先生还是一个很有品位的人,不过这本书的内容 先生一定很感兴趣,我敢打赌,先生您一定能耐心地读下去的。

让我读书,哈,我差点笑出声。我可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我倒对这种纸条感兴趣,还有这个叫东子的家伙。

我最终还是没有忍住诱惑,拿起了这本书,真如东子所说,这书真的让我很有兴趣,在第二十三页的中间有用铅笔写下来的话:

尊敬的先生:

您好,您能看到这里,我真的很高兴,本书的第一页第一行的第一个字,到第二十三 页第一行的第一个字,您有兴趣的话可以把它们找出来。

“门后面鞋柜的第一层左边第一个鞋盒里有惊喜在等您。”

哈,竟然是一张面值五十元的人民币,这个叫东子的家伙太有意思了。当我把所有的鞋盒都打开,口朝下使劲摇的时候,竟然一毛钱都没有,有的是一张令我额头冒汗的纸条:“尊敬的先生,您好,请把鞋盒摆放整齐。”

我竟然在这个地方待了三个月,这个叫东子的家伙也没有回来。

我现在已经不是小偷了,自从住进了这里,我就无法再做小偷了。白天根本没有心思再去踩点, 满脑子都是东子安排的意想不到的惊喜,你刻意去找,没有。不经意间就有了。这不,我刚从一本 书里找到一个招工启事,没想到一去竟然应聘上了。

明天就要走了,还有最后一本书《老人与海》没有看完,没想到我还能喜欢上看书。当我合上 书时,在最后一页上,我又看到了几句话:

尊敬的先生:

您好,如果您要走的话,请把钥匙放回原处,把冰箱里放满食物,还有水电费一齐交了吧!尽量恢复您刚到来时的样子!

微风轻拂,我走在清晨无人的大街上,心情就像风一样轻快,我在想东子的下一部小说的主人 公是不是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与小偷”提示了小说的写作对象,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猜想的空间,是一个富有悬念意味的标题。
B.茶几上的“豁口的玻璃杯”表明这位作家也许并不富裕,但他却煞费苦心挽救小偷,可见作家人格的高尚。
C.“我”是一个生活无着的小偷,在无意中进入一个作家的家里后,思想发生了转变,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
D.小说结尾写“我的心情就像风一样轻快,这说明他在作家的启迪之下决定告别过去,开始新的有意义的生活。
【小题2】小说在构思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作品,谈谈“作家”在信中是怎样引导“小偷”转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人工智能,大致说,是由一套经验学习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认知系统等)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复杂运行体。这里的“人工”,是指它由人类构思和制造,具有与人类相同的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行动的特征。如消防机器人,它是由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能够从以往的消防经验数据里掌握基本的做法,通过传感器和执行系统的运转,完成和人类消防员一样的救火工作。“智能”一说,则是它具有大大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通俗讲,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在确定的领域内,一定优于人类。

(摘编自陈彩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比例分布

(摘编自尹航《ZDC人工智能报告:做好准备迎接未来了吗》,中关村在线2017年7月25日)

材料三: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最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种是传统上“黑箱操作”、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比如股票投资、保险业等,另外一种是那些非常机械,重复性劳动较多的行业。未来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人工智能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

但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人类行将灭亡,人工智能行将统治人类,那我只能说他们是科幻小说看得太多了。

那么,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变得和人一样,具备自主意识而且能够独立思考?乐观者认为,20年之后人工智能就可能会独立思考;悲观者则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有自我意识。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对此难以形成定论,还不如先关注眼前已经发生和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和确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而未来10-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如杰瑞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所说的,人类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失业潮。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时代序二》)

材料四:

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学术领域发展迅速。在学术期刊及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的总数方面,呈现快选接近美国的趋势;在2016之后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中国的中、低等引用率的论文的发表总数,在最近几年高度接近美国的总数。但在最具原创性最具影响力的极高引用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方面,中国虽有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相当显著。

在人工智能的学术人才方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作者人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但特大影响(特高引用率)作者的人数显著少于美国。据领英人才数据库,中国的AI人才总数为5万,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3万。

报告指出,在产业领域里,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整体在最近20余年里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16年超过400家,达到顶峰。这一数字在2012年之前多于美国,但在2012年以后被美国反超。美国在2016年之后快速上升,于2018年超过600家,而中国则在2018年下降至不足200家。

(摘编《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发布》,新华网客户端2019年3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创投所占的比例看,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是目前整个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被资本市场看好的两大领域。
B.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目前占比已经超过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总量的50%,由此可见,这两个领域可能竞争也最激烈。
C.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领域的投入低于其他领域,尤其是芯片领域,占比只有1%,发展严重落后,应引起关注。
D.从教育、医疗、安防、金融四大传统领域人工智能在整个行业创投所占比例看,其中金融领域的工作将最快被人工智能替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机器人虽然由人类构思和制造,但无论其完全学习能力还是执行能力,均已超越人类,是人类的能力所不能企及的。
B.对人类行将灭亡,担忧人工智能将统治人类没有必要,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已经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未来还将发挥更大作用。
C.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以及芯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业。
D.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在专业论文发表、人才队伍规模以及产业领域发展等方面开始接近美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人工智能大国。
【小题3】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发展有何作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稻草人
刘国芳
孩子总吵着要去乡下的外婆家。孩子的外婆,也天天盼着孩子去。但孩子的母亲不让孩子去。她总说乡下脏。有一次,孩子又哭又闹,一定要去外婆家。母亲没办法了。母亲跟孩子捡了一堆衣服,开车把孩子送到外婆家。放下孩子,母亲说:“不要乱跑。”又说:“乡下脏,要注意卫生。”
说过,孩子母亲就开车赶回去上班了。
母亲才走,孩子就在村里到处走着,玩着。开始,还让外婆牵着。后来,就一个人到处乱走了。不仅在村里走,还出了村。在村外,孩子看见田里站着一个人,一个很难看很难看的人。孩子有些害怕,不敢过去,站在那儿看。看了一会,孩子明白了,那不是真的人,是一个稻草人。孩子在童话书上看过稻草人,童话书上的稻草人穿着红红绿绿的衣服,很好看。但这个稻草人和童话书上的稻草人完全不同,这个稻草人穿的衣服破破烂烂。孩子后来走过去。
孩子跟稻草人说:“你怎么穿得这么破破烂烂呀?”
孩子又说:“噢,是乡下没有好衣服穿吧?”
孩子有好看的衣服,孩子母亲给他捡了一堆衣服来。孩子随后跑回去拿了一件衣服来,然后穿在稻草人身上。穿好,孩子说:“现在你好看了。”
孩子这天还看见几个稻草人,这些稻草人,全都穿的破破烂烂。有一个稻草人,身上的衣服只是一块布。孩子就跟这个稻草人说:“乡下没有衣服吗?”说着,孩子又跑回去,把自己的衣服拿来。孩子的衣服红的黄的绿的都有,把这些衣服穿在稻草人身上,稻草人也就像童话书上的稻草人一样红红绿绿很好看了。
这天傍晚,孩子的外婆跟孩子洗澡换衣服时,发现孩子包里的衣服少了很多。外婆就问着孩子说:“你衣服怎么少了?”
孩子说:“我给稻草人穿了。”说着,孩子牵了外婆去看稻草人。看见稻草人,外婆也觉得稻草人好看。外婆说:“这些稻草人还真好看哩。”说着,外婆就动手把稻草人身上的衣服脱下来。但孩子不肯,孩子说:“干嘛要脱下来呀?”
外婆说:“你母亲看见了会生气的。”
孩子说:“她不知道。”
外婆不再坚持了。外婆说:“那明天再来脱下来。”
但第二天一大早,孩子的母亲就来了。母亲不放心孩子,开车来看看。在村外,眼睛有点近视的母亲就看见孩子站在田里。孩子的母亲很生气,停了车走过去,但近了,孩子的母亲看见那是一个稻草人。但很快,孩子的母亲认出稻草人身上的衣服是孩子的衣服,这衣服是她买的,她当然认得。孩子的母亲怔住了,不知道孩子的衣服怎么会穿在稻草人身上。
再往前开,孩子的母亲又看见孩子站在田里。走过去,发现这也是一个稻草人,这稻草人同样穿着孩子的衣服。接着,母亲又发现孩子站在田里,但走过去,这还是一个穿着孩子衣服的稻草人。后来,母亲就看见孩子了,这不是稻草人,是孩子真的站在田里。孩子也是一大早就往外面跑,看见田里麻雀多,就站那儿赶麻雀。母亲看见了孩子,但做母亲的以为这是穿着孩子衣服的稻草人,孩子的母亲懒得停车了。
但到家时,母亲没见到孩子。母亲于是很不高兴地跟孩子的外婆说:“跟你说了。别让孩子到处跑,你怎么还让他乱跑?”
孩子的外婆说:“村里的孩子也是到处跑,村里又没有河,不要紧。”
孩子的母亲说:“谁说不要紧。”
说着,母亲去找孩子。终于,孩子的母亲看清了,那个站在田里赶麻雀的稻草人就是孩子。母亲便过去打了孩子一巴掌,凶着说:“站在这里做什么呀?”
孩子说:“赶麻雀。”
母亲说:“你以为你是稻草人呀?”说着,母亲一把拉走了孩子。孩子的外婆这时候走来了。外婆说:“你等一下,我把那些衣服收起来,你带回去。”
孩子的母亲说:“稻草人穿过的衣服怎么还能穿,不要了。”
说着,孩子的母亲发动汽车,把孩子带走了。
他们走了,把孩子的外婆一个人扔在田里。呆呆地,孩子的外婆在那儿站着。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稻草人,一个穿着孩子衣服的稻草人。孩子的外婆看着这个稻草人,看着看着,老人就觉得,是孩子站在那里……  
(选自《微型小说赏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孩子”“一大早就往外面跑”,还把自己的衣服给稻草人穿,说明对自由的和未知环境的喜爱是儿童的天性。
B.小说中的母亲不愿意带孩子去外婆家,“总是说乡下脏”。她对自己的母亲话语专断,颇为冷漠,文中批评了她这种不尊重长辈的表现。
C.孩子的外婆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起着陪衬烘托的作用。她爱护孙子,但是又忌惮在城市里有钱了的女儿,这是一种两难,这种两难显出了这个人物身上的软弱。
D.在这篇小说里,冷漠和热情并立,宽容与苛刻共存。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勾勒出极富生活真实感的生活实景。
E. 在小说的末尾,孩子、母亲、外婆、稻草人全部被纳入了一幅完整的场景描写,最后用外婆的神态描写结尾,使得小说的主题表达含蓄而深远。
【小题2】小说以“稻草人”为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说一说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小题4】有人读过这篇小说后认为小说折射出了城市化的中国现实社会的普遍现象,有人则认为小说反映的其实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哪一种观点更接近你的阅读感受?为什么?(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