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半夜急救
万 芊
半夜十二点多,夏院长刚抢救了一名患者才回二楼值班休息室,值班护士过来报告说,
急救室又来了两个车祸病人,有一人伤得挺重。
夏院长跑到一楼急救室,只见两张床上,一边躺着一人,都是三十多岁,男的,浑身是
血。一个在呻吟,半边脸已经肿得变了形,血流不止。另一个,一眼能看到的是一条腿断了,人昏迷,神志不清。
夏院长吩咐了几句,先动手抢救断腿病人。人手不够,夏院长让护士把内科值班医生、护士都叫了过来,还让给在家的骨科医生、麻醉师打电话,叫他们马上赶来。
输氧、输血、清创、消炎、用药、缝合、检查……
急救室里,一切有条不紊。
不一会儿,骨科医生、麻醉师也赶了过来。断腿病人做了检查后被推到了楼上手术室,继续抢救,开始做接肢手术。按理是说这么危重的病人最好转送市医院,那边医疗技术和设备都要比他们这乡区医院要好,但夏院长担心路上出事,这病人已经耽搁了好长时间,只有马上手术。
手术进行间,夏院长问值班外科医生:“这两个车祸病人怎么过来的?谁送过来的?送的人呢?”
值班外科医生说:“是脸受伤的人自己开着摩托车驮着断腿人过来的。过来时,倒在医院大门内,浑身是血,吓坏了保安。”
“又是摩托车?”夏院长心头一凉,又问:“他们有没说在哪出的车祸?”
值班外科医生一脸困惑,说实在的,这两人,一个昏迷,一个死不开口,连最起码的缴费、签字手续,都没法弄。
“他们不像是在附近出的车祸,你们说呢?”夏院长仔细看了伤口说。
值班外科医生手上忙着,嘴里说:“是的,从创面看,他们受伤’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是我没想通,他们怎么不去市里的几个医院,偏要赶到我们这偏僻的乡镇医院呢?这两人伤得蹊跷!”
夏院长吩咐一旁的内科护士,说:“你去,抓紧做几桩事。一桩是把那个脸上受伤的人送特护病房,安排特护,不能脱人。第二桩是你给我家里打个电话,让我女儿马上来这里。说我这里有事让她过来帮忙。”
夏院长的女儿是市一院的外科医生,读的是博士,专攻心血管。只是,熟悉夏院长的几个医生都知道,夏院长女儿夏阳半年前出了事受了伤,一直在家养伤。夏阳怎么受的伤,夏院长自己没说,但医院里消息灵通的都知道。夏阳从医院里值夜班开车回家下车进楼道时,被骑摩托车的飞车贼抢了包,抢包的人很恶劣,车子突然从黑暗里窜出,打了她一铁棍,把她打翻在地。打的是腿,很狠,一条腿当即被打折。夺包时,夏阳看清了抢包的两人,三十几岁的男人,报警时她愤恨地说,这两人,烧成灰,她也认得。
一个多小时后,夏阳来了,拄着拐杖,缓缓进了手术室。进了手术室,夏阳看了看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与父亲的眼神对视交换一下,两人似乎什么都明白了。夏阳没说话,坐在一边,默默地看父亲做手术。夏院长虽说已59岁了,然眼神和手的灵活,仍然不会输给已经有了五六年手术经验的女儿。一会儿,有医生进来,拿着检查报告,告诉夏院长一个惊人的坏消息。检查发现在这断腿人胸口离心脏非常近的地方有一枚金属针,针尖已影响到了心脏,需要同时手术。
夏阳再也坐不住了,跟父亲说:“这个手术,我来吧。”夏院长清楚,在当事人没有能履行任何签字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要冒巨大风险。但若不马上手术,断腿人很可能因为心脏被刺而下不了手术台。夏阳做了一番准备,便为断腿人做起了胸口取针手术。腿受过伤,正在恢复当中的夏阳,站着手术,自然很累,做了一会,累得厉害,便小坐一会歇歇。
而一边的夏院长正做着断肢再植手术。两台手术同时进行,父女俩只消眼神传递,便能默契配合。
几个医生护士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才把断腿病人身上的几个手术做完。从昏迷中抢救过来的断腿病人被送入了特护病房。
手术结束,夏阳问:“爸,你怎么知道是他抢了我的包?”
夏院长说:“我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预感,我让你过来就是要让你看看到底是不是他们。其实,我不是让你来做手术的,却被你赶上了。”
夏阳说:“没办法,一进手术室,手就痒,遗传的。”
夏院长后来听说,那是断腿人使的苦肉计。那插入胸口的针叫“拍针”,是事先花钱叫无良的人插进去的,一旦作案败露,他们便拍胸自残,嫁祸他人。
夏院长想想心里还是有点后怕,幸亏叫来女儿,幸亏及时手术,幸亏手术成功。
第三天,断腿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人在特护病房,走廊里有民警二十四小时轮流看守。一直到康复,这两人才先后从医院转到市看守所。
临走时,断腿人说要见一眼救他的人。夏院长没同意。断腿人有点失望,临上警车前,朝着医院大门,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半夜急救”有设置悬念和揭示主旨的作用,“半夜”突出了时间的紧迫,“急救”突出了事件的紧急,巧设背景,烘托人物。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两条线索交织进行。一条线索是夏院长父女救治病人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夏院长父女辨认伤害夏阳凶手的过程。
C.车祸病人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还坚持骑摩托车来到夏院长所在的医院,除了敬佩夏院长的医术之外,还有节省医药费的考虑。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围绕“急救”层层推进情节,情节跌
【小题2】小说中的夏院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夏院长为什么不同意断腿人见一眼救他的人?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2 12:5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的风

王正

看着窗外的风。

等等,风是可以看的吗?应该可以吧,那随着时间飘过的,悠久的风。都市里的人群像躁动的浪涛,不会因为每个人,或者说是伴着浪花浮沉的沙粒而短暂停留。而我们,会不会飘到下一个入海口时,就忘了自己从哪来的?

的确,叶子飘落有可能是因为秋的枯黄,但是更有可能是因为……树的不挽留。水里的沙、天上的云、落下的雪,轻得连声音都没有。那么,社会里的人,生老病死会不会也像落雪的声音一样——无声无息呢?

当然不会了,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落叶拼命地掉,浪涛放肆地流,雪无声地落,自然而然,自然到连抗拒都不能。叶子记不住树的方向,沙粒找不到最初的岸,雪也不会怀念天空;而人,却不会遗忘了归途。

人,是有记忆的。就是因为这奇妙的东西,把过往堆叠,淡淡地蒙上一层记忆的色彩,飘出一阵阵怀恋的香气。看到一个去过的地方,无论是童年吹泡泡的花园、少年匆匆踏过的街市、中年时有过的繁华,老年时模糊的视线……只要曾经出现过的,就会有美丽的记忆色彩,温柔地笼罩着。少年人可能没办法理解比自己大很多岁的人,但是看着只到自己腰际,或是刚到肩膀的孩子,他的眼睛里,总有你可以读懂的东西。这显然是记忆的功劳。

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喜欢过的音乐、感动过的故事,都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轻到被遗留在脑海深处,但是联想起来,却总不会彻底忘记。而我们的思想,其实,也是这一点点喜欢、一点点讨厌、一点点感动留下的回忆,慢慢磨出每个人特有的美丽形态。所以,当我们被岁月的浪涛,翻覆得晕头转向,却还留有最初的坚持、最初的梦。就是有这些宝贵的能量,我们才会不管眼前的风浪,注视着初晴的光亮,即使只有微微的曙色,还是勇往直前。

而现在的我们,回忆起以前的自己,即使是几分钟前的,大概也会微微笑,嘴角微微扬,头轻轻地摇。可见,记忆会让我们越来越成熟,却绝对不会让我们忘掉过去、迷失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被奇妙的线牵引,存在着莫名的巧合,惊人的重复。只有记得住过去,才能看得到未来。

透过厚重的玻璃,看自己生活的城市,灯火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但窗畔的脸,又多了几分成熟。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时间快得揪心。然而,能够把这层烦乱抚平的,只有记忆里天空的颜色。

看着曾经出现过的景象,大概会有朦胧的重叠,那是因为留有当时的视线。时光飘过,曾经的身影朦胧,感情骄傲地宜告惊人改变,但回忆到过去的时候,微微的酸涩就骗不了自己。

太多的追不回的珍贵、已经过去的青春,就失落在这个城市的风里。推开窗户,伸手触携柔柔的空气,隐约知道了风的流向。

【小题1】请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赏析“推开窗户,伸手触摸柔柔的空气,隐约知道了风的流向”这个句子(从手法、内涵、作用层面)。
【小题3】综观全文,文中的“风”怎么理解?作者借此表达了哪些感受?请分条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 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这一带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 他们前去演出。这唢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请的亲朋也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要备礼, 有时还会请上一家唢呐班,吹吹打打送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 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 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 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唢呐王为何一生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唢呐王偷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唢呐。后来姑娘和孩子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此再无音讯。 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唢呐王抱了回去。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
吹唢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 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唢呐不仅是他的营生,还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 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娶,唢呐就是他的一切。小唢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唢呐王商 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 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 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 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是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年起 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大戏的人 如山如海。李伯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却好像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让二人相斗,父子成仇。第二,更生父亲的气,他不明白自己父亲竟然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为了那些钱要 将儿子逼上绝境。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 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 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 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 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小唢呐通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李伯沉吟了一阵,说,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 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 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唢呐王”为题,含义深远,一方面提示了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唢呐王面对 流行文化进行不懈抗争的敬意。
B.小说开篇对唢呐艺术的介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情感,既为小说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也表达了作 者对唢呐艺术命运的感慨。
C.李伯隆重的祝寿方式源自父亲的“设计”,这个设计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小说 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
D.唢呐王父子俩打擂台时,太阳从“一只大红盆”“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说明二人较量时间长, 小说也从此慢慢进入了高潮。
【小题2】请结合小说,分析唢呐王对小唢呐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的叙事角度灵活,深具特色,请结合作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阅读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前段时间阅读翻译家许渊冲的作品,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两位翻译家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着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了“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虽然大多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将为人类文明注入更多的可能性。

(摘编自张凡《“长安花”的芬芳,如何飘得更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读者利用网络平台讨论中国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习中文,也可以借此交流情感。
B.何中坚和许渊冲的翻译作品让中国古诗词的音韵和意境借助另一种语言表现了出来。
C.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品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不多。
D.中国文化过去只被少数外国人品读研究,如今借助新传播工具,已为更多外国人所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何中坚、许渊冲的诗词翻译引出中国诗词可以抵达国外读者心灵的观点。
B.文章从诗词到小说,从古代经典到当代影视,全面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状况。
C.文章第四段既阐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又指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D.文章举荷兰女土送李白诗集给邻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误解与曲折,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播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B.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是因为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交流的开放。
C.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关注,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思想价值的作品不多。
D.中国文化虽然门槛较高,但仍然可以获得外国人的喜爱,给他们的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小题。
《何谓文化》,深沉中的思考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现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菅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哪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哪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哪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那么,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小题1】结合文本内容,下列有关“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个性的人格形成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这是作者对“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的理解。
B.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是文化相对缺失的一个较大的社会学命题。
C.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D.没有明确文化概念、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化的定义没有正确、正面、正能量—类的词汇,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负面文化。
B.人生与文化相互作用,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C.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是十分危险的文化。
D.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就不会屈就那些负面文化,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是会把会哭孩子的机会送给一些不会哭的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
B.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都需要文化凝聚力!
C.一切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就是对民粹文化的一种演绎,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
D.只要有了善良和爱心,就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