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天下第一桩
凌鼎年
在娄城收藏界,郑有樟是个怪人,他不藏字画不藏玉,不喜瓷器不喜陶,他只对那些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硅化石感兴趣。他家里有一块不规则圆型的石台,其实是一段古柏的树干,只是因为在数千万年的演变中,树干的某些成份被硅酸盐所置换,才逐渐变硬,成了这种介于木与石之间的硅化石。那树的年轮清晰可辨,叩之有金石声,抚之有清凉感。即便是小件,也沉甸甸的,决无轻浮之感。
因为郑有樟的爱好奇特,娄城又不出硅化石,所以郑有樟在娄城收藏界露面不多,也谈不上有多少知名度。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
郑有樟对树桩没啥兴趣,也没往心上去。
藏友见他如此,故意说道:“宝贝呐,少说也有六七千年历史了,已半成化石了。”
这话像生了翅膀似的,一下飞进了郑有樟的耳朵。他一把攥住藏友之手说:“走,去看看,马上就去。”
阮大头在娄城收藏界是另一个怪人,只要他看中的,砸锅卖铁他也会收下来,所以古玩市场上谐他姓叫他“冤大头”,后来真名反没人叫了,其实阮大头的学费早付够了,如今他精明着呢。
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了,天下竞有如此好东西。但见那树桩高l.8米,宽1.6米,因为上千年来被山泉湍流冲刷的缘故,那粗枝老根已被冲刷得百窍千灵,真可谓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有如天助般,借用了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手艺,完成了一件透雕、深雕之作,真正是浑然天成,且在岁月变迁中,已有化石的性质了,但不像硅化石那样粗砺,可能水流的作用,无论是大洞小洞,没一处不是温润滑溜,摸之手感极好。  
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不愿离去。
阮大头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郑有樟从小缺木,所以取木“有樟”,偏偏自己藏品中有松硅化石、有桧硅化石、有银杏硅化石、有楠硅化石,就是没有樟硅化石。而今,这古桩化石出现在眼前,这不是缘又是什么?郑有樟下决心非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
他很诚意地对阮大头说:“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您老成全我,割爱吧。你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阮大头一听,笑笑说:“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再说就伤和气了。”
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
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他打听到这阮大头搞收藏不在乎升值不升值,只在乎自己喜欢不喜欢。他突然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老艺人创作雕刻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好多年了。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
事不迟疑,郑有樟第二天就开了小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  
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
郑有樟很坦率地说:“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
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
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
藏友甲说:“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
“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郑有樟一票否决。
藏友乙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
“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郑有樟依然不同意。
藏友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
“你们怎么尽是馊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
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郑有樟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著名的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秘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珍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最近,才重现江湖。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有人吟咏此桩的诗文。 
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有如此感情,很是感动。他拉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
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
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他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升呢。
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嘛”;有说“文人怪癖”的……
郑有樟一点不恼,他乐哈哈地说:“我全当补药吃。”
——原载《人民文学》2004年增刊
(小题1)请说说标题“天下第一桩”的含义。(4分)
(小题2)结合本文,分析郑有樟是一个怎样的“怪人”?(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意境——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

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唐诗宋词,数不胜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最早的实据。但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诗有诗的语言,画有画的语言。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有笔墨美。诗用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 ”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表现为“情景相生”,而无我之境则是“ 物我相冥”。情景相生主要表现为情以我在,以情着物;物我相冥主要表现为物因我宜,异体相通。在绘画与诗歌中,王维并臻同一高度,是为情景相生的有我之境;王国维论 “无我之境”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证。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但是画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也是诗人和画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意境打通了诗歌与绘画的关节,意境是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就像宋代画院的考试题一样,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难倒了多少考生,而马蹄周围画出几只飞舞的彩蝶,“香 ”的意境便跃然纸上……

【小题1】下列对“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与绘画有着亲密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有意境,《诗经》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最早的实据。
B.“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是与物境、情境并提的诗词必有的“三境”之一。
C.近代著名者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表现为“情境相生”,即“有境界”;“无我之境”则是“物我相冥”,即“无境界”。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而王维的情境相生的诗歌与绘画属于“有我之境”。
【小题2】关于“意境是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说的“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表明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的连接点就是意境。
B.诗歌有音韵美,绘画有笔墨美。尽管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并诉诸不同的感觉器官,但意境的营造却将它们紧密地连接起来。
C.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境同时存在于我国诗词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之中,成为诗歌与绘画的唯一连接点。
D.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句作画,在马蹄周围画出几只飞舞的彩蝶,就能表现出“香”的意境,这充分证明了意境是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绘画是视觉艺术,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因而境界狭窄;诗歌是听觉艺术,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因而境界开阔。
B.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无论是“有境界”还是“无境界”,“造境界”还是“写境界”,“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属于意境。
C.“情景相生”和“物我相冥”是两种不同的意境,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在绘画与诗歌中均能得以体现。
D.诗是文字的艺术,画是笔墨的艺术。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诗歌和绘画都需要意境的营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样的攀登者
王彬彬
(一)
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里觅食。
他厌恶于与庸众一起在地面上苟且偷生和寿终正寝。于是在一面峭壁上,他开始了攀登。他想着,峭壁的上面,有新鲜的空气,有秀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
在峭壁上,他艰难地凿出可供手足攀援的洞眼。在每一个洞眼里,他都留下了他的血。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他要将一杆旗帜插上山顶。
没有人与他为伴。饿了,他随手采一把岩壁上的野草野菜,渴了,他伸出舌头寻找岩壁上的潮湿处,倘若能偶然在攀援的途中遇到一处泉眼,他便贪婪地把皲裂的双唇紧贴上去,用全身的力量吸吮着,吞咽着。
但这样的好运对于他是罕有的,大多的时候,他只能用舌头舔着粗硬的岩壁上的潮湿,舌头一次次地被岩壁的粗硬磨破。有血流出来,岩壁上不仅留下他的手足流出来的血,也留下了他舌头流出的血。
不但他的手掌脚板已结了坚硬的老茧,他的舌头上也有了一层层厚厚的死皮,他已经失去了味觉。衣衫已经磨破,撕碎,一片片地离开了他的身体,他已赤身裸体了,只有头发披散开风起时,如一面旗帜。
而他的身体,也干瘦成了一根旗杆。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二)
许多个岁月过去了。他感到牙齿开始松动,咀嚼起随手采来的野菜野草来,已渐不如以前那么干脆利落了。他感到衰老已在体内萌生,并日漸茁壮,长大,充满了他的整个身体。他虽然越来越干瘦,只剩下一张岩壁般的皮肤包住一副岩壁般坚硬的骨骼,但已感到身体越来越沉重了。他现在每将身体向上挪动一次,都感到比上一次更艰难。现在,当他举目向上时,他已经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山顶了。然而,山顶似乎也有尘埃,也有泥淖,也有垃圾。
有失望和悲哀袭上他的心头,因为失望和悲哀,他感到身体更沉重了。
有后悔不时闪电般掠过心头,闪电般短暂也闪电般刺眼。
也许,根本就不该开始这样的攀登,也许,还可以退下山去,同人群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上觅食。
似乎有意,又似乎无意,他第一次扭头向下,想看一眼下山的路,他惊讶地发现,他已离地面那样远,而他更惊讶地发现,被他艰难地开辟出的上山的路消失,那些洞眼,在他的手足离开后,很快又恢复了原状。他的血似乎是良药,石头的创伤在他的手足移开后立即便长好了。
他的脚下仍是一面峭壁,正如他的头上的峭壁一样。
在头顶的峭壁上凿出泂眼攀登上去,是可能的。然而,在脚下的峭壁下凿出洞眼倒退下去,是不可能的。
(三)
现在,他明白了,他攀登的,是一条只容人上不容人下的峭壁,他开辟的是一条只能往前走而不能往后退的道路。
现在,他平静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了。
在,他已不再举目向上,他已不关心山上是怎样的世界了。
现在,他唯一担忧的是死在峭壁上,死在某一次不成功的把身体向上挪动的过程中,或者死在最后一次成功地把身体向上挪动的劳作后.如果这样,死后自己如野人般的身体便会向下落去。尸体的落下不像身体的退下,是不需要路的。死后的身体落在地面上,落入尘埃中,落进泥淖里,落在垃圾堆上,是他所不愿意的。
怎样才能使死后的身体不落下去呢?
也许,临死之前,可以在峭壁上凿出一处泂眼,让头发穿过其中悬挂住尸体,像旗帜悬挂住旗杆一样。
那时,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2017年4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部分最后自然段与前文形成反复,突出表现了攀登者攀登峭壁的坚定:而对他“舌头”的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B.第二部分写到攀登者快登顶时的“失望和悲哀”与“后悔”,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也使攀登的行为更具悲壮的力量。
C.第三部分写他“已不关心山上是怎样的世界”“只有奋力向上”,启示读者,攀登的过程和攀登的精神,比登顶后见到的风景更重要。
D.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平实自然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方面精炼深刻,富有意蕴:另一方面又不事雕琢,融奇崛于平淡。
【小题2】简要说明“攀登者”、“尘埃”、“峭壁”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小题3】以“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结尾,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潮

郭建英

①我已经渴望很久了,在灰暗的凝视中,在惨淡的死寂里,它终于来了。

②这就是京都深秋的夜风。这威势,是一种告别,是一种远逝,是一种涤荡。对于我,也是心灵的默契和启迪,也是焦渴期待的回答。

③对于秋风体察得入微入致的,当数欧阳子的《秋声赋》了。秋风的兴之容,气之声,作者是以心去领悟,以神去契合,以思去发掘的。每读,必悚然惊悸,仿佛也拂扬着肃杀之气。

④然而,欧阳子笔下的秋风,兴起于夏秋之间,沐浴于风草佳木之绿,最初酷似淅淅沥沥的雨声,渐渐才成浩荡杀气和如兵如刑的严酷。而今夜的秋风,却从空廓苍穹中落下,汇北方离原上的凛冽,排成方阵,来扫荡残枝败叶,排遣烟雾云霭。是的,我早就呼唤这场秋风了。

⑤不知何故,今年北京的秋风愁惨得像铅石,像死灰。终日灰雾笼罩,太阳化为一团无光的白纸,天空变成一汪停滞的死水,浑浑沌沌,郁郁闷闷,全不见高爽的清,宁馨的静,令人情思悠远的悲凉。树叶虽凋残,但不陨落,虽腐败,但不透黄。无声地挂在枝头,遮一片惨白的阳光,投下模糊的影子,该消逝的偏偏死恋,该枯损的偏偏滞留,该流放溃退的,偏偏抽丝滴漏,该长啸大哭的,偏偏低声抽泣,这样,怎不使人郁结怨闷呢?

⑥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

⑦然而,眼前却是一个个阴沉的日子。愁惨,阴郁,拂都拂不去,无奈,我只有一遍遍地听着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悲怆》,体味着作曲家的叹息、回忆和最后的向往……这旋律的飞翼像秋天的鸽子盘桓消逝,带着一缕灰色的悲哀和闪烁不定的希望,以及萦绕不绝的甜蜜。本来,生活就是以痛苦和悲哀作为自己的奠基石的。当它青烟般和灰鸽一起飞掠,对于人们的感情应当是一种召唤,一种抚慰,一种拨弹了。然而,这少有的秋色也过于凝重了,寂寥了,长久了,像飞不出的梦,焦躁,呼喊,挣扎,却又销蚀,磨灭,自馁,一日日损耗着感情,砥砺着力量。

⑧终于,一场凌厉的秋风来临了。从天空,从地面立体地拉开了纵横交织的战线,进攻了。一切晦气、阴霾都将在它的凛冽清明的大气中消散,这是怎样辉煌的景观。松悚骇而惊悚,杨摇撼而颤抖,那些早已干枯而不黄不落的死叶也如瀑布,萧萧飞落。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生,有一种生观,与之相伴随的也有一种死观,死总在徘徊,流连,便会造成生的沮丧,灰暗。当树叶全部谢去,剩下可数的枝条,而天空也刮清了弥漫的尘埃,露出晶莹清辉。月像梨花柔红,星像雏菊黝青,一切都经过洗涤,经过淬锻,爽朗,洁净,仿佛飒飒流下缕缕清寒,暗暗砟人肌骨。月辉流溢,夜光清朦,远方的古塔若隐若现,近旁的西山似睡似醒,仿佛都在梦里,又都在沉思中。尤其那一起一伏温存而肃穆的山影,仿佛绵延的弦,震颤着,向着青宵鸣唱。

⑨四野寂静,粗干细枝都没有一丝摇动,啼哑了,但那修长的枝条,在沉默里,已孕育了一粒紫红的苞子,它将在我的窗前陪伴我整整一个冬天,它圆实,饱满,仿佛明日,就会绽放,但是它一味地等待,一味地汲取,没有一丝焦躁。多少年了,我们在长冬里隔窗对望,漫漫地成了故知好友,它就是来年的绿叶。

⑩在天地相衔的地方,有一抹淡淡的影子,苍茫的像浮云飘渺的天籁声,我知道这是落叶的疏林,绘出天宽地阔的景象,凑成一片忧愁哀伤,引发你心中的酸楚,微甜,它简直像不息的钟的回响,望一眼便会引起心中的微颤,而凌晨,疏林后会升起曙色的第一抹淡红,然后再为那轮绚丽的红日长久梳理,最后以自己纤细的手臂,把它托起来,于是才有冬天的阳光,从疏林上,可望雀阵,鸦群,那呼啸的起落,寂寂的翅翼,都平添了冬日的诗意。冬,有自己素净的美,也蕴含着纷繁的美,这种美是秋风的馈赠。

⑪啊,秋潮退去了,四野在沉寂中蕴含着生命的躁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北京的秋天愁惨、凝重、凋残、树叶留恋枝头,所以总会让人产生情思悠远的悲凉,使人郁结愁闷。
B.作者叙写今年北京秋天的境况和自己的心情,是为了突出自己对凌厉秋风的焦渴期待,为后文进一步叙写深夜秋风做铺垫。
C.“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那是因为作者眼中北京的秋季有与郁达夫《故都的秋》有相同的特点:清、静、悲凉。
D.第④段和第⑦段开头的两个“然而”分别从两个方面描绘今年北京秋天的景色,两段运用相同的写作方法,画面逼真,景色特点鲜明。
E.第⑧自然段对深夜秋风的凌厉之势的详尽描写,照应题目中“秋潮”的“潮”字,秋风气势如潮汐,辉煌而磅礴,蕴含生命的躁动。
【小题2】作者在第③和④段中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这是怎样辉煌的景观”,概括这“辉煌的景观”有什么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文中说“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你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这句话中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20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
领域
专业
资料
文学
书籍
教育
文章
时事
新闻
健康
心理
其他
资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依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了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内容付费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内容付费的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对网络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C.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如何促进“内容付费”良性发展?用户如何有效利用“内容付费”提升自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
B.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我不再喜欢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
C.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要的存在,想把它们统统连根拔掉,彻底赶出村庄。
D.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赐予我们不可复制的生活,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成为我快乐的主要源头。
E.文章采用记叙、抒情、说理等表达方式,叙述了在村庄贫穷而美好的生活,阐述了草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小题4】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5】“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小题6】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进行新年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
请描绘一段你自己或和家人守岁的片段,要求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有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