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
领域
专业
资料
文学
书籍
教育
文章
时事
新闻
健康
心理
其他
资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依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了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内容付费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内容付费的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对网络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C.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如何促进“内容付费”良性发展?用户如何有效利用“内容付费”提升自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1 05:0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是综合型的表演艺术,通过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生内容,它把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如诗歌,音乐,与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如绘画、雕塑,以及初级综合性艺术如歌舞、表演等,通过演员的演出而有机统在一起,形成自己复杂的艺术综合体。这些原本独立的艺术手段在进入戏曲的综合体之后,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根据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统一于舞台,而不再是其本身。

戏由对于音乐和诗的倚重是突出的,它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化为自身的韵律,使之成为统领戏剧的魂灵,同时通过舞蹈化的舞台动作未呈现它,其中的曲词由诗歌的直抒胸臆改为代言体,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由作者改换成剧中人,于是曲词抒怀就受到剧中人物的身份、修养、心理和环境的限定,不能由作者随心所欲,音乐则随着人物心情和命运的变化而发生旋律改换,不再遵从自在韵律。舞蹈的作用被放大,人物动作都被纳入了非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因与生活动作产生距离而体现出美感。至于戏曲的化妆美、服饰美、道县美,也是由戏曲舞台手段的综合性所决定。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随意驱遣歌唱、舞蹈、念诵、表演等手段辅助行动,而不受现实生活情景的限制。

戏曲既然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它就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就拉开了距离。使用脸谱也是戏曲的特征,它进一步把现实推向幕后,渲染象征的氛围,使戏剧指向写意。人们见到关羽的枣红黑脸,就感觉到他的忠肝义胆:见到曹操的碎纹白脸,就感知了他的奸诈多疑。

戏曲依靠叙述性手段与带有强烈装饰性的表演动作,得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因而获得了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追求“不似之似”“吉外之旨”“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戏曲既然是写意化的、不以状摹外物而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它就成为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戏曲重在随时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它的表演强调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把人物行动的内心依据或外界刺激人物内心所激起的反应直接揭示出来,不仅写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而且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这奠定了戏曲抒情性的基调。尽管戏剧展现人生的本质属性要求它成为叙事艺术,戏曲舞台也确实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既叙事又抒情,叙事中有抒情,以抒情来叙事,构成了戏曲表现方法的辩证统一。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是一种综合型的表演艺术,它把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和初级综合性艺术等多种艺术叠加在一起。
B.诗和音乐是戏曲最重要的手段,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是统领戏剧的魂灵,但是这些节奏和旋律是无法自己呈现的。
C.戏曲是一种“表现性”艺术,它的这种“表现性”体现在其写实性上,如用演员快步跑圆场来表示剧中人物在急速行路。
D.戏曲艺术在舞台表现中,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只有叙事手段肯定是不行的,还必须要用抒情手段来加以配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种艺术手段原本是有其独立性的,但进入戏曲之后,它们必须要服务于舞台表现的目的和要求、节奏和韵律,其独立性已经消失。
B.戏曲获得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可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即表演者在表演时可以随自己的心思而定,有任意发挥的自由。
C.舞台中的人物动作虽然于生活,但它毕竟与生活中的人物动作不同,具有舞蹈化、非生活化的特征,因此,与生活实际有距离。
D.戏曲作为一种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还要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是一种表现人生内容的复杂的艺术综合体,依靠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表达手段。
B.戏曲中的曲词是一种代言体,由剧中的人抒发内心的情感;而直抒胸臆的诗歌,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是作者。
C.中国人因为不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所以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
D.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等戏曲表演,虽然不是生活动作,但观众却能够理解,这符合写意化的美学原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据造假销蚀网络诚信
互联网上向来不乏怪事。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却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却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却完全不知所云。问题何在?互联网时代,网民选择相信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然而近年来,这些本应成为用户选择时重要参考的数据,却屡屡成为一些平台掺水造假的对象。。
去年9月,不少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而起因竟是源于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有监测数据显示,当晚有六成微信“大号”的阅读数下降,其中阅读量暴跌80%以上的公众号超过100个;同样在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
无据之数,难称数据。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沉匿网海,更给了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
数据造假,受伤的不仅是手握“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世界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这句论断产生于纸质媒体时代,而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却更多了几分无奈和讽刺。
根据营销平台AdMaster发布的《广告反欺诈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无效流量整体占比为30.2%。此外,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人青睐。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虚吹数据实则等同饮鸩止渴。建立在谎言、欺骗和水分上的“数据泡沫”,终究无法掩饰一些互联网企业惨淡经营的现实。
“只有当大潮退去,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屡被评价为“虚火正盛”的今天,被动等待显然不够。一些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发现和甄别虚假流量及其作弊模式。除却引入足够的技术支持,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打通“数据孤岛”,让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能够合理有序地采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数据,令各方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此外,行业内也亟待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这不仅能有效挤压数据造假者浑水摸鱼的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公众辨别数据造假的意识和能力。
唯有如此,量化数据才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网民陈述日益庞大的行业体量,陈述海量用户集合而成的行为选择,陈述各方褒贬多样的态度倾向,陈述那些网民选择继续相信的真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些“销量笫一”的网购平台产品和“今日热门”的文章,只因为网民选择相信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的眼睛”。
B.数据造假不仅伤害手握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会威胁互联网产业的生态系统。
C.文学作品可以虚构,而且在营销策略中,虚吹数据也可以暂时解决目前困难,可以适当为之。
D.唯有在行业内建立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采集指标,量化数据才能继续陈述那些网民选择相信的真相。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网络数据怪象入手,既有数据造假的原因分析,也有建立网络诚信的应对策略,论说有理有据。
B.文章论说中借用的“10万+”“13亿”等数据均属于作者笔下的难称“数据”的“无据之数”。
C.世界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关于广告费的论断是针对当今新闻门户等成为广告主眼中的香饽饽而发出的嘲讽。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目的在于表达改变当今互联网行业“虚火正盛”的现实,实现网络诚信的愿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祛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那些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者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的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才能称为数据。
B.数据的造假掺水让Ⅲ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也让数据失去了应有的标尺作用。
C.“只有当大潮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一些互联网企业经营惨淡的现实终将会透过富有欺骗性的“数据泡沫”显现出来。
D.今天,只有互联网公司、企业、政府和公众都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各自作用,国内互联网“虚火正盛”的现实才能得到改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 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 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强力输出物质商品、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 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 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 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人民日报》2018年3月14日07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这是 “文化全球化” 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强力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 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 “文化全球化” ,以攫取更多利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 “文化全球化” 这一伪命题做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这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 “文化全球化” 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的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 “文化全球化” 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 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 “文化全球化” 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会消融其他文化, 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思铜
王斌
西安书院门坐落于古城南门,卧虎藏龙,文气极胜。只是书院门一等文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仙踪难觅。二等文人爱慕虚荣,唯利是图。三等文人全凭神吹烂侃悦己愉人。真正传业授道的师者却少之又少,让人十分遗憾。
也不是绝无,文思铜就是仅有。
文思铜,原名文嗣同。高瘦如竹,扎马尾辫,戴眼镜,常年白色西装纤尘不染。字不错,画也不俗,一级书画评论师。因文嗣同为自由职业者,故每评论一幅作品均收费二百元。给钱,总能一眼洞穿优劣,指点一针见血。没钱,对不起,一语难求。因这个缘故,时日一久,众人就叫成了文嗣同的谐音,文思铜。
这文思铜是个人精。
这一天,文萃阁老板秋子贤正于店内练字。文思铜进来,朗声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店不在大,有贤则名。今天来,有一件事和子贤商量。”
秋子贤说:“思铜请讲。”
“文萃阁有墨龙先生遗作镇店,又得青凤圣手相助,让人欣慰得很。可这些人都是书院门里的隐士,给人一种世外仙人的虚幻感觉。对于众多的书画爱好者,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指点迷津,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崇拜敬仰。所以我今天找你的目的,就是想把你这里设为我的书画作品点评室,既实惠了我,成全了作者,也给你的文萃阁拉了人气。当然,每天的收入不管多少,我都会给子贤兄提两成。不知子贤兄是否愿意?”
秋子贤一听在理,应允。
自从两人联手之后,文萃阁很快走出了一条雅俗共进的路子,收入不错。每天打烊后,文思铜当着秋子贤的面一张一张数完当天的收入,报了数字,用计算器摁一遍收入的20%,让秋子贤再核算遍才算完成。只不过,秋子贤好几次发现文思铜每天算提成时,取出的钱都是当天收入的一半,他哭笑不得,佯装不知。好在文思铜点评书画公正公平,从不弄假,从不故弄玄虚,让秋子贤很高兴。
这一日,文萃阁突然进来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人,欣赏着书画作品,不停点头称赞。
少顷,一年轻人走了进来,给文思铜恭敬地递过两百元,讪笑着说:“文老师,我这里有一幅画作,请您给指点指点。”
文思铜展开那幅画作细细看了很久,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你这幅《江山晚秋》是我坐镇文萃阁以来,看到的最好的画作了。意境清远,笔法空灵。通过叶、石、树木、江水等自然景物,给山河注入了灵魂。你看这水,似有一股无形的仙气,像在流。这山,给人一种超凡厚重的感觉。一切看起来自然天成,无缝对接。前途无量啊……”
这时候,中年客人也似乎注意到了文思铜的点评,默默地听。毕了,买了秋子贤一幅5000元的山水画,走了。
秋子贤那两日高兴得很,文思铜却整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这天,请秋子贤喝酒。
文思铜一张脸涨得通红,突然问了秋子贤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子贤兄,你说艺术与政治相碰撞,那会是什么结果?”
秋子贤说:“艺术纯净而高尚,政治肮脏而虚伪。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如果硬要把这两种事拉在一起,我想艺术一定会被政治所污染。”
“子贤说得对。我也是这种看法。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寝食难安啊。”
“有这样的事?”秋子贤大惑。
“还记得半月前来过一位年轻人吗,拿着一幅画作让我点评?”
“记得。当时,你说那是你在文萃阁以来看到的最好的作品。我本想过来看一下呢,当时却有客人,没有看到。”
“狗屁!”文思铜骂道,“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没有掌握,就拿出来丢人现眼。”
秋子贤大吃一惊:“你当时不是评得很不错吗?”
文思铜脸又红了:“我当时不得不那样做。你不知道,买你画作的那个中年人是某局的局长,是一名书画爱好者。没有几年功力,却偏偏到处题字作画。那位年轻人是他属下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能在竟聘中取得先机,利用局长的嗜好下了手。年轻人是个高手。一般人投其所好无非是送书画珍品,文房四宝,而这家伙别出心裁,竟然把领导请到点评现场,听专业人士替他献谀。可惜我这一双慧眼,竟然瞪着眼睛说瞎话。惭愧啊!”
秋子贤一听呆了。局长当时买走他的一幅画时他还沾沾自喜,现在一想却尴尬万分。
“那年轻人出价很高,一万元。”文思铜说着话,倒在酒桌上沉沉睡去。
(节选自《北方文学》2017年0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仅列举了书院门三等文人地特点,而且还描写了文思铜的外貌,交代了他的职业,为下文埋下伏笔。
B.小说中中年局长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未掌握,竟喜欢到处题字作画,作者借此提出应真正热爱艺术而非附庸风雅这一主旨。
C.文末写秋子贤“现在一想却尴尬万分”,表现了秋子贤得知事情真相后的心理,有塑造人物形象和突出小说主旨的作用。
D.小说主人公是文思铜,却多次出现秋子贤,一来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情节,二来对主人公也可以起到陪衬作用。
【小题2】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文思铜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