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猪肉

蒋先平

①清早,在厨房做早饭的翠花听到外面传来阵阵猪叫。翠花出去倒水,看见西院张老蔫家院子里支起的大锅正冒着热气,几个人七手八脚捆猪呢。

②翠花搓着手进了里屋,冲还在睡觉的丈夫立德喊道:“快起来把暖气点着,今天外边冷得能冻死人。”立德打着哈欠从被窝里爬起来。

③吃早饭时,翠花跟丈夫立德说:“西院老蔫家杀猪呢,到晌午你这大村长又要有猪肉吃了。”

④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的人家要请亲朋好友吃上一领猪肉,再把猪肉卸成小块,蘸水后放在仓房里冷冻。冻好的猪肉被装进大缸,再盖上一层雪,吃到开春也不会坏。

⑤立德高中毕业回村当了十多年民办教师,后来搞一刀切,他下岗了。前年村里换届时,大伙把他选为村长。立德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谁家有个大小事情的,他都及时到场,帮着出主意想办法。立德赢得了大伙的信赖。立德对大伙好,大伙心中都有杆秤,杀年猪时都想着请他来吃猪肉,表达一下感谢之情。立德不是那种好吃好喝的人,但盛情之下,为了不拂大伙的好意,他只得去吃猪肉。

⑥快晌午了,翠花要准备午饭,可还不见张老蔫来喊立德去吃猪肉,便笑着说:“还是做上你的饭吧,老蔫怕是舍不得,不会喊你吃猪肉了。”立德说:“在家吃好,天天吃猪肉,闹肚子呢。”翠花撇了撇嘴:“呵,你倒会给自己找台阶啊,人家老蔫根本没把你这大村长当回事啊。”立德边看报纸边说:“真的,这两天我闹肚子呢,上午去了两趟厕所。”

⑦吃过午饭,立德家也没有出现张老蔫的身影。翠花黑着脸跟立德嘟囔着:“这老蔫,真不讲究。要不是你给他家担保贷款,他能养上一百只羊吗?夏天他儿子考上大学,学费还是咱家帮着借的,要不他儿子能入学吗?杀头猪谁稀罕啊,找咱吃肉咱还不稀得去呢。可他连喊一喊,做做样子都不肯,真是白眼儿狼。”立德听了只是一笑。

⑧傍晚,一个人影进了院子。翠花打开了门,是张老蔫。他放下扛着的东西,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这两年俺家能过上好日子,孩子能上大学多亏了立德大兄弟了。今天杀年猪本来想把你们两口子请来,可来我家吃猪肉的城里表弟说,现在上面要求严,干部不准参加宴请。我想了想,不能给立德兄弟添乱啊,就没有喊你俩来我家里吃猪肉。晚上给你们送来一块猪肉,这块肉你们留着冬天慢慢吃。”说完张老蔫放下猪肉就走了。

 ⑨“老蔫你快回来,把猪肉拿回去。”立德大声地喊着。可张老蔫头也没回跑远了。翠花不好意思地说:“我错怪老蔫了。”立德吩咐翠花:“你把秤拿来,我看这块猪肉有多少。”

⑩过秤后,立德一脸严肃:“足足四十六斤,市价八百多。你拿上九百块钱马上去他家,就说城里我同学托我买笨猪肉,这块猪肉就算卖给我同学了,钱一定要给他。”

⑪翠花笑着说:“放心吧,大村长,我一定完成任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吃猪肉”为线索,串联起几个故事情节,为读者展现了立德、翠花、老蔫等人物形象。
B.“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这一句话以插叙的形式出现,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叙事人就是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都在其控制调度之中。
D.通过翠花计较老蔫没请立德吃猪肉,嘟嚷他办事不讲究,可以看出翠花爱占便宜的特点。
【小题2】小说中立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8 02:0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
C.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D.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
【小题2】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线装书
聂鑫森
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老教授楚大音,忽然拼力地睁开了眼睛,然后说:“我要看电视!”
这是高知住院楼中的甲等套房, 医生经过会诊,断定楚大音辞世就是这两天了。心脏衰竭、糖尿病、肺气肿……诸病相煎,已经是灯干油尽,任何治疗都不起作用了。医生都很奇怪, 楚大音十年前就身患重病,居然拖了这么长的岁月,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听到老爷子说“我要看电视”时,年届60的儿子楚继声,疑惑地望了望医生和护士。 楚大音又说:“我要看阮欣!” 楚继声说:“父亲,阮欣上北京去开公安系统的表彰会去了,几天前到这里来向您辞过行,您不记得了?”“我怎么不记得?”楚大音显得很生气,伸出瘦伶伶的右手挥了挥,说,“他说按安排也要在会上介绍经验……中央台会直播的。”
“父亲,您就好好地躺着吧,阮欣的讲演还没到时间哩。”
“不!我不休息!”
医生说:“让老爷子看看电视吧。我们都在旁边守着。”
楚大音孩子似地笑了。医生和护士替老爷子穿好衣服,连人带被子一起抬到客厅的沙发上去,随即又打开了电视机。在这一刻,楚大音似乎变了一个人,昏暗的眼神蓦地亮了起来。直播节目还没有开始。
“继声,你记不记得,我们家住在曲曲巷的那个小院子,还是解放前我出了两本书得了稿酬买的。”
“记得,父亲。”
“解放后,大学里建了宿舍楼,要我搬,我不愿意。在这里我写了好多书,写了好多古籍校勘方面的论文。一院花木,几大柜历年积攒的珍稀古籍,我的心好满足。”
“父亲,您少说话,养养神。”
“不,我不累。我知道我要走了,就想看看阮欣。”
“我知道。1978年您平反昭雪,我们全家陪着您到外地去看几个老朋友,谁知家里失窃了,偷去了您百来种珍稀古籍。我们刚到家,阮欣就来了。他那时才18岁,是派出所新来的警察。”
“我那年正好60岁,一下子就急病了。阮欣对我说:您别急,我会按着您开出的书目,把书给您找回来。又说:您是学术带头人,好多学生等着听您的教诲,好多学问等着您去做哩。”
“您当时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您相信人民警察说话是算数的。”
楚大音的脸上露出了些许笑意,说:“那是的,他通过发内部通报与各地公安部门建立联系,抽空访问本地的古旧书店,关注外地各拍卖场的情况,一套一套、一本一本地把书作为‘赃物’收缴回来,然后再送到我们家。他居然知道我的字是‘默之’,名与字取自老子的‘大音无声’。他每次送书来,都称我‘默之先生’,真是个儒雅的后生子!”
“一年年,一月月,书陆续找了回来,您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地增加。当年18岁的阮欣如今也快进入知天命之年了,但为您找书的事却一直没有耽搁。”
楚大音的眼里忽然有了泪水。
“继声呀,到十年前,我一算,就只一本宋刻《孟东野诗集》没有找齐了,我对这位小友心存感激。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累狠了,十年前我身患多种疾病,好几次入院抢救,按理说走也走得了。可阮欣对我说:‘默之先生,您一定要等我把最后一本书找回来,您如果走了,就是不相信我了。’就为了相信他,就为了等这本书回家,我硬撑着活到了88岁。我怎么不相信他呢,即使找不回这本书,他也已经尽心尽力了。”
“父亲,他肯定能找回的,那是一本多好的书。当年,您总是拿给我看,说它的版式、装帧、刻印无一不精,是一件宝贝。”
楚大音说:“继声,这些珍稀古籍我已列好了书单,最后一行写着《孟东野诗集》,并标着‘暂缺’二字。我去后,你记住把这些好书捐赠给江南大学图书馆。”
“父亲,我记住了……”楚继声喉头哽咽,再也说不下去了。
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穿警服的中年人。
楚大音几乎喊了起来:“你们看,是阮欣,我就觉得我还可以见到他。”
阮欣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用带着湘潭口音的普通话,讲述他和战友们的先进事迹。
客厅里变得异常宁静。楚大音在阮欣的讲述声中,极其疲倦及其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沉入到一个永恒的梦中去了……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在殡仪馆的一个大厅里,正准备举行楚大音教授的追悼大会。身着警服、臂戴黑袖章的阮欣,行色匆匆地走进了大厅,他双手捧着一本古旧的线装书,封面上竖行印着五个楷体墨字“孟东野诗集”。他一直走到摆放着楚大音骨灰盒的灵台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后,小心地把这本线装书放到骨灰盒的前面。
楚继声走过去,紧紧地握住了阮欣的双手。阮欣悲伤地说:“这本书早就找到了,为了默之先生能带着希望活得更长久一些,我没有交给他。现在,我来交还,他已经看不到了,请您原谅。”
楚继声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身患重病楚大音居然拖了这么长的岁月,“居然”说明了楚大音的生命奇迹连医生都感到意外,同时也为读者设下了一个悬念。
B.出于对警察的信任,出于对阮欣的信任,更出于对《孟东野集》的期待,身患多种重病的楚大音从60岁一直硬撑着活到了88岁。
C.“楚大音在阮欣的讲述声中,极其疲倦及其安详地闭上了双眼”,这表明了楚大音在死的时候十分的满足,是没有留下遗憾的。
D.“楚继声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一方面是对于父亲楚大音的离世而伤心落泪,另一方面也是被阮欣的良苦用心感动而落泪。
E.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楚大音与楚继声父子的对话方式回忆了楚大音与阮欣的相识、相交的过程,展现了阮欣的形象。
【小题2】在捐赠给江南大学图书馆的书单中,楚大音在《孟东野诗集》后面并标着‘暂缺’二字,结合文意,说说“暂缺”的含义。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阮欣,有人说是楚大音。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忍的句号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做铺垫。
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做了思想上的沉淀。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明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
【小题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
【小题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在交流互动中显示文化魅力
戎丽娟
①近期,一名美国高中生的毕业舞会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有人点赞,也有一些网友指出这名女生身穿中式旗袍是一种“文化挪用”,其中一位网友说:“我的文化不是你的……毕业舞会晚装。”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②文化冲突向来是容易引发广泛参与的争议性话题。不过,这件事情却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美国女孩怎么就不能穿旗袍了?
③一件小小的旗袍引来如此激烈的争议,实在令人意外。一些争议的言论里布满了“文化挪用”“消费主义”等似是而非的“大词”迷雾,反而模糊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一名高中生因为喜欢旗袍而选择在毕业舞会上穿着。这本身没什么不可理解之处,而那些无限拔高其背景含义的词汇,反倒有些令人不解。
④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回到常识就会简单很多。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没有谁可以将某一种文化“据为己有”,也没有谁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就以旗袍为例,众所周知,旗袍盛行于20世纪前半叶,它与满族旗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代逐渐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式衣着,同时也受到西式剪裁的影响,产生了海派旗袍等类型风格。单从旗袍本身的演变历史来说,恐怕也离不开文化交融的背景。而我们今天所穿的衣服,主流也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大喝一声:“不许穿我们的衣服”,是否也会有些突兀?
⑤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今天,若继续用封闭狭隘的心态去对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无论是拒绝理解他者还是拒绝他者接近自己,都是一种抱残守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互动,固执的自我封闭,带来的往往是落后和衰败。
⑥即使是在学术界,所谓的“文化挪用”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所以,与其执着于这些看似新潮的概念,不如扪心自问,当我们看着这个美国姑娘穿上旗袍时,有被冒犯的感觉吗?如果没有,那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更何况,外国人穿旗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国际高端秀场,许多大牌设计师们也常常在设计的流行服饰中融入旗袍元素。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
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广度与深度已今非昔比,近些年不难见到外国人穿旗袍、唱中文歌和背诵汉语古诗。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想必不是冒犯或是什么“文化挪用”,而是来自异域的友好示意。
⑧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吸纳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文化成就。在交流和互动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
⑨进入现代社会,抱持宽容、开放的心态,是对我们文化魅力的最好注解。自我封闭、对他人抱有拒斥甚至敌视的心态,事实上是一种弱者心态。在中国已走向世界的今天,这种心态难免有些不合时宜。文化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人的践行和发展,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以,与其非议美国女孩穿旗袍,不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展现仁义礼智信的中华风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14日,有删减)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内涵?
【小题3】依据文本,概括文化需要交流互动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险一金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其中前三种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后两种保险完全由企业承担,个人不需要缴纳。前两种保险,离职之后个人可以继续缴纳全款,不影响使用,如果要去外地谋职,可以办理保险转移手续,转移到新的就业地区继续墩费;后三种保险,没有个人账户,离职后会自动解除。失业保险,只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失业,就可以领取。住房公积金有个人账户,就算离职之后停墩了,里面的钱还是你的,你可以选择继续缴费,也可以选择提取出来使用。
养老保险通常由单位缴纳19%,个人缴纳8%。根撂国家规定,只要交满15年养老保险,退休后就可以享受退休养老金待遇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缴满15年就能退休,如果不到法定退休年龄,即使已经缴纳15年养老保险,也暂不能退休,并且,养老保险只是用来保障基本生活,而不能保证生活质量。
(摘编自希财网、人民网、人社部官网、百度百科相关内容)
材料二

(图片:人民网(2017年中国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及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2018年2月26日,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说,2017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基本养老保险去年年底覆盖超9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三连调”,1亿多退休人员受益。随着老龄化的加速,不少人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有所担心。游钧回应,2017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收入3.27万亿,支出2.86万亿,当期结余4187亿,累计结余412万亿,累计结余资金可以支付17.3个月,确保发放没有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职工养老还是省级统筹,职工医保还是市级统筹,所以保障的负担不均衡,基金的分布不平衡,个别地区养老保险收支出现当期缺口……”游钧说。
老龄化给整个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国家为此实施了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开展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使基金保值增值,并且划拨国有资产来充实社保基金以做强做大全国杜保战略储备资金,“这有利于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公平,避免将实施视同缴费年限政策形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通过增加税收、提高在职人员养老金墩费率等方式转移给下代人”,也将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摘编自国务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
材料四
2016年3月6日,国务院出台《“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将“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其中。目前,已处于试点阶段,一旦时机成熟,今后在“五险一金”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有“第六险”。
(摘编自人社部官网相关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离职后个人可继续缴纳,也可转移到新的就业地区,不影响使用。
B.养老保险是保障退休公民基本生活质量的利民举措,每位职工只要交满15年,退休后就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了。
C.2017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当期结余4187亿,累计结余4.12万亿,累计结余资金可以支付17.3个月,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毋庸担心。
D.社会老龄化、各地保障的负担不均衡导致社保基金的分布不平衡,养老保险收支出现当期缺口。
E. 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2016年年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9亿人,1亿多退休人员受益
【小题3】为应对老龄化,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