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角儿
黄建东
庆和班班主蔡魁,在小城绝对称得上是个角儿。
蔡魁很小的时候就随着庆和班走南闯北,因其唱、念、做、打,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传世,让台下一帮懂戏的票友如醉如痴。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故而老班主病逝后,年不过三十的蔡魁便挑起了重担。也是机缘巧合,那年,庆和班辗转来到小城,恰逢小城首富浩然茶庄的老板周复古为其父亲举办六十寿诞,由蔡魁领衔唱了一出《长坂坡》,他那么一亮相,真是技惊四座,演出当然相当完美,一夜之间,庆和班红遍小城。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
在蔡魁的眼里,周复古不仅爱戏,更懂戏,两人经常在一块儿聊戏、品茗,高兴了还会对上几句,让蔡魁颇感惊讶的是,周复古的“老生”角色表演得竟也字正腔圆,很见功夫。那一年元宵节,原定在祥和戏院公演全本折子戏《将相和》,可就在两天前,饰演蔺相如的老生在出城办事的途中,被一伙悍匪误杀,而演出广告早已张贴出去,所谓救场如救火,周复古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和蔡魁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小城再次沸腾,这下算是挽救了庆和班。自此之后,蔡魁视周复古为恩人,两人遂成生死之交,后来周复古还把自己的一个远房表妹介绍给蔡魁,两人算是又搭上了一层亲戚关系。
转眼已至民国二十六年的年底,这一年日本人占领了小城,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许多人没有了听书看戏的雅致,庆和班的日子也就举步维艰,蔡魁眼瞅着都快支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周复古再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兄弟,听我的,咱哥俩就照着小林太君的意思,再合唱一出《将相和》,你的庆和班也就起死回生了。”
小林纯一郎,小城驻军中佐,是名中国通,一心想把小城打造成“大东亚共荣”的一个典范。《将相和》这出戏突出一个“和”字,只有“和”了,一切才都顺了,小林纯一郎早已被此起彼伏的地下组织搞得焦头烂额了,还是维持会会长周复古为他出了这个主意,到时候再请上一些报社记者大肆宣扬一番,表面上看绝对是一个太平世界。可是却遭到了蔡魁的抵制。小林纯一郎恼怒异常,却又冲动不得,小林纯一郎知道,蔡魁毕竟是个角儿,在小城影响很大,只有蔡魁出场,那演出的效果才会达到,否则……于是周复古主动请缨,前来说服蔡魁。
“兄弟,我知道你不愿意,可如今这世道,生存才是最主要的,一旦惹怒了皇军……”周复古发现蔡魁依旧不为所动,遂换了一种口气,“兄弟,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雪儿和壮儿着想吧,万一他们……”欧阳雪、蔡壮都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
“你别说了,我同意唱。”
“哎,这就对了嘛。”周复古如释重负,他虽然看到了蔡魁眼中闪亮的东西,却佯装不知,他上前想要握住蔡魁的双手,以示亲热,却被蔡魁闪开了,不禁有点尴尬。自从周复古投靠了日本人,蔡魁便不愿再与其为伍,所以两人关系日渐疏远。此时周复古笑了笑也毫不在意。
当晚,蔡魁就将此次演出告知了庆和班的全体成员,据说那一晚,班子里的灯一直亮着……
毕竟是角儿,蔡魁有自己的准则,那就是要对得起每一位观众,哪怕这样的演出,心里是万分抵触的。当天的演出,蔡魁简直将廉颇演活了。
“廉颇闻言暗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将相不和难挡强秦,我好比井底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怎见满朝文武臣!”
这是高潮处,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伸手相扶,正所谓将相和,然而就在“蔺相如”伸手的时候,“廉颇”却一跃而起,将手中的一把匕首刺进了“蔺相如”的前胸。
“啊!”周复古大叫一声。“你……”
“对不起,你对我的恩情是私义,而我杀你,却……”这个时候,枪响了,蔡魁身中数枪,“却是公义。”蔡魁的身子重重地压在了周复古的身上。
气疯了的小林纯一郎血洗了庆和班,然而找遍全城,却不见雪儿和壮儿的身影,甚至连庆和班上所有演员的子女都找不到了。有人说蔡魁事先做了安排,也有人说是地下抗日组织将他们秘密转移了,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数年后,庆和班真的复生了,班主虽说岁数不大,但身板做派颇有老班主蔡魁的神韵,分明又是一个角儿……
(《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对主人公庆和班班主蔡魁的身份、演技和他与周复古的关系作了简要介绍,为小说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城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而蔡魁与周复古的角色身份和关系的变化,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重要因素。
C.小说中写周复古为庆和班“救场”,使得庆和班绝处逢生,可见周复古是一个急人所困、侠肝义胆的义士,后来周复古给日本人当走狗,完全是日本人逼迫所致。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主要人物蔡魁的刻画综合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方法,尤其是细节刻画更是逼真出色。
E.从小说全文看,蔡魁与周复古的命运变迁与时代密切相关,小说中蔡魁于舞台之上刺杀周复古,也是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
【小题2】小说中的蔡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蔡魁刺杀周复古完全可以在平时甚至暗中,但作者偏偏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舞台上。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好处?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10 02:4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夜月色好

彭荆风

她刚把窗户推开,山谷里那冰凉而又潮湿的浓雾就拥了进来,雾腾腾地四散着,好像要把这小屋里的一切都吞没掉、化成水、化成烟。她本来想看看正在劳动的丈夫和几个道班工人在什么地方,但眼前一片白茫茫,山峦、树林、公路,都消失在浓雾里了。她只好赶紧关上窗子。

如果不是她的丈夫——这道班房的班长,一次又一次给她写信,她怎么也舍不得离开自己那傍着大河的美丽的坝子,到这终年被云雾深锁的大山来。这里只有她一个女的,丈夫和他们一出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去年春天他们新婚不久,丈夫就来山上道班房工作了,一年难得回家几次,这使她很恼火。这次上山来,她本想劝丈夫回坝子里去。如今,农村在搞责任田,家里又缺劳动力,回去多好!她准备再住几天就回去。

过了一个多小时,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才回来。看到小伙子们的早饭中只有咸菜,她便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小腌鱼。小伙子们也不客气,一会儿就吃掉了半小罐。她轻声劝丈夫回去,但丈夫说要打仗了。看见丈夫那显得消瘦的脸颊,她很心疼。吃过饭,丈夫对自己没能陪妻子深感抱歉。她却决定过几天就回去。

丈夫和工人们走远了,她还痴痴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一点钟左右,当她挑着一桶热茶,晃悠悠地沿着山路走去时,一辆军车迎了上来,车上的战士想喝茶。她赶紧放下担子,亲切地叫同志们喝。参谋拿出一元钱给她,说是茶钱,她生气了。参谋急忙道歉,军车飞速开走了。她又回去烧第二锅开水。这天上午她忙出忙进,心情没有那么寂寞了。

这天晚上,雷鸣电闪,风雨大作。风雨中,还听得见有低沉的吼声。丈夫告诉她是汽车。想到上午路过喝茶的那几个战士,她奇怪为什么这么晚还来车。丈夫说部队多是在晚上行动。听到汽车的声音越来越响,而且老是在一个地方,丈夫坐了起来。他担心有的地方又塌方了。她也坐了起来,紧靠着丈夫侧耳倾听。丈夫叫她明天回去,她明白,大概要打仗了。她心里不放心,不想走。风雨更猛烈了,仿佛从云天扑下来,又仿佛从山岩腾起。这小小的屋子也好像要被冲垮、抬走了。汽车的声音还在时停时响着。丈夫要出去看看,她的一句话还没等说完,丈夫已消失在雨夜之中。那些道班工人也在纷纷往外走。

几小时过去了,丈夫和车队都不见过来。她再也坐不住了,披件塑料雨衣,锁上门就往外走。才走了几步,一阵急骤的风雨就旋转着扑了过来,刮走了她头上的竹笠。风雨围着她,扑打她,把泥水溅在她的脸上。她只好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她走走停停,终于听见了低沉的人声和车辆移动的声音,大约有几百人、几百辆车。她加快了步子,听到丈夫的声音,看到丈夫在车队前面引路。

第二天,公路上摆下了许多大炮,支起了帐篷,搭起了伪装网。那天见过的那个参谋也走过来向她问好。她很高兴,要天天为战士们送茶水。吃过午饭,丈夫让她搭车回去,她不肯,要留下来照顾丈夫、照顾那些解放军战士。那天下午,她刚挑着桶去送茶水,炮声轰地一响,山剧烈地晃动了一下,震得她的心似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她只好疾走一阵,又在树脚下躲一躲。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正在公路拐弯处填一个弹坑。见她来了。都有些惊讶。但大家实在是太渴了,都拥过来抢着喝茶。丈夫催大家快喝,因为运炮弹的车队就要过来了。丈夫劝她躲一躲,她见丈夫一脸泥水,心疼得很。这天的炮战从拂晓一直轰到黄昏。开始,她只是想帮帮忙,但炮弹坑不断出现,她也就忘了疲累,拼命地推车运土。

黄昏时,他们填平了弹坑。这时,她才觉得浑身酸痛。一步也不想挪动了。一个年轻工人推着小车叫她来坐,她有点害羞。丈夫把她托起来,放进小车,人们争着来推。她想起了那简陋的道班房,突然觉得那里是那么温暖、诱人。她渴望着回去能洗一洗,吃顿饭,安安稳稳地睡一觉。哪知敌人的一颗炮弹在道班房附近爆炸,把房子震塌了。参谋说敌人本想打我们这门炮,可结果打偏了。她流下了热泪,说幸好打偏了,不然,真叫人害怕。听了她的话,参谋的眼睛也湿润了。

这时,清爽明净的山野,一片寂静。白如乳汁的云雾,悄悄沉睡。清澈如洗的明月,向大地倾洒着它那迷人的银光。祖国南部边睡的山谷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迷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十分渴望能回去休息一下的道班房被敌人的炮弹震塌了,这时,她流泪了,不仅庆幸敌人打偏了,没伤着战士,更痛惜那几间小房子,自己无处安身了。
B.尾段景物描写中的“美丽”“迷人”一语双关,既突出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自然美景的特点,又歌颂了人民军队卫国戍边的英雄业绩和军民团结。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来写,作者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小说中的被叙述对象之间,选择典型事例来展开情节,多方位地展现了“她”的性格。
D.小说通过一个道班房养路工人妻子思想感情的不断变化,巧妙展现了普通道班房养路工人平凡而又闪光的心灵,歌颂了共和国普通公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内容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继续下
田 杕
我是高五那年才考上的大学,后来,就留在济南工作。
其实,我完全有可能在高三那年考上,根本用不着复读,这全都怨我父亲。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了,父亲赶着牛车出现在了县一中的大门口。父亲让我把铺盖全都搬到车上。我愕然。父亲说:“你娘病了,家里没钱了,你在县里花销大,咱供不起了,还是转到咱乡里高中吧,不用住校,省钱。”我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坐在牛车上,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回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
工作后,我就很少回去,除了过年。等有了孩子,就更有了借口,孩子小嘛,家里没有暖气嘛,于是连过年也不回去了。
孩子三岁的时候,母亲打电话催回去过年,带着哭腔,说家里装土暖气了。再也没有借口了,只好应承。母亲在电话里立马高兴,说:“让你爹去接你,咱邻居二满刚买了一辆小面包。”
我一直拖到年除夕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个小县城,火车站已经空了,除了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就只有几辆接站的车。
一出站,就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跺着脚,双手凑在嘴边,捧着一团白气,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接过我老婆手中的行李,带领我们去坐车。
我们没看见小面包,却见到了一辆牛车,还搭着棚子,一头老牛披着一身雪,在左顾右盼。
“这就是你找的车?”我很诧异。
“嗯,下大雪,二满说路滑,他不敢开。大年除夕的,都不出车了,钱再多也不中。好不容易才凑了这么一套,现如今都不怎么养牛了,牛不好找,排车倒还是咱家的排车。”父亲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儿子甜甜倒是挺高兴,又跳高又拍手,可见着稀罕物了。看见孩子高兴,我老婆那张已经冷下来的脸,马上暖和了,“嗯,牛车,我也没坐过,是挺好玩的。”看见他俩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快上车吧,怪冷的。”
父亲连忙制止:“等一下,我上去先把火盆点着。”
这辆车父亲可真是费心了,铺着一圈褥子,摞着两床被子,中间是一个小火盆,下面垫着几块砖头,砖头固定在车上,火盆固定在砖头上,火盆上还罩着一个罩子,安全工作也做得很足。
父亲手忙脚乱地把火盆点着,怕我不放心,解释道,上好的木炭,没烟。
我们都上了车,用被子围着腿,烤火。父亲坐在棚子外面,鞭子一扬,啪的一声,驾,牛车缓缓启动。
外面的雪泼喇喇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甜甜站起来,趴在车窗上向外看。父亲在帆布上掏了两个洞,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成了窗户。
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我老婆说,外面太冷了,让咱爸到里面来赶车吧。我说,甜甜,叫你爷爷进来赶车。甜甜就喊,爷爷,外面冷,你到里面来赶车吧。父亲很高兴的声音传进来:“好孩子,不用,那样不得劲,还透风撒气的,别冻着你们。”
牛车吱吱嘎嘎,慢慢悠悠地行走在白茫茫的原野上。路上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天渐渐黑了下来。
我掀开帘子,只见天地间一片混沌,远远近近的村庄都隐在雪后,只能看到屡屡升起的爆竹的火光,路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轮廓,雪中的老牛很是吃力。父亲偶尔扬起的鞭子,将漫天的雪抽出一道缝隙。父亲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这漫天的雪仿佛全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
“小林,你还记得十七年前那个下午吗?咱们也是坐着牛车,从县一中回家,也是下着大雪。”
“嗯。”
“小林,你还记恨爹吧?那年,爹不该让你转学,害得你多读了两年高三,多遭了两年的罪。”
“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
“也不全是,事后我想明白了,其实,也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把牛卖了,也可以再借一借,豁出去一张厚脸皮,也还是能再借点的。”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不说了。”
然后,就是抽烟。
到家的时候,鞭炮声已经连成片,二十来里路,走了将近四个小时。
吃过年夜饭,母亲在厨房里刷碗,我过去跟她聊天。我说:“那辆车我爹可是费心思了。 他说下雪路滑,二满不敢开车。”母亲一撇嘴:“瞎说,人家二满是老司机,多大的雪没见过?你爹跟我说给你打过电话,是你说甜甜想坐牛车。”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
(选自《时代文学》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与父亲之间感情隔阂的原因,又设置悬念,自然导入下文。
B.“我”工作后很少回家,后来就以小孩子为借口,连过年都不回去,“我”与父亲之间的隔阂一直没有消除。
C.父亲见到我们时“笑得有些谄媚”,“谄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想得到“我”谅解的心理状态。
D.父亲用牛车接“我们”回家这一部分情节,小说采用了典型的细节描写、环境烘托、以及对父亲的语言、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题2】文中“我”对父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雪景”,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洗衣妇
美国 辛格
①我们和异教徒很少接触。我家房子里唯一的异教徒就是那个看门人。星期五落日后,犹太人的安息日就开始了。他总是站在门边,摘下帽子,妈妈就会递上六个格罗森。
②除了看门人外,还有几个异教徒洗衣妇来取我们的脏衣服。我要说的就是她们中的一个。
③她个子矮小,衰老干瘪。开始给我们家洗衣服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瘦小单薄,她却有着世代务农的家族才有的力气,不像大多数老年犹太妇女那样体弱多病,身躯佝偻。妈妈总是给她一大包积攒了几个星期的脏衣服,她得把这个笨重的包袱放到她瘦小的肩膀上,走一个半小时的路回到自己家。
④她一般会在两个星期后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她洗的每件衣服都烫得平平展展的,像擦过的银器一样闪着光,但价钱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高。她真是了不起。妈妈总会早早地把她的工钱准备好,因为她来一趟实在太远了。
⑤那时候,洗衣服可真不容易。她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得到抽水泵那儿去取水。亚麻布衣服要洗得这么干净,需要在水桶里搓洗,在苏打水里浸泡、漂洗,再放到大锅里煮,上浆,然后烫平,每件衣服都得经过十多道工序。最后,还要弄干!为防小偷,衣服不能挂在外面晾干,得拿到楼顶上去挂在晾衣绳上。为此,她不得不和其他洗衣妇争楼顶的地盘。只有上帝知道,她是怎么保证每次把衣服洗完、晾干的!
⑥这个老妇人本可以到教堂门口去乞讨或者干脆住进一个安顿贫困老人的地方,可她身上有一种对劳动的热爱与骄傲。她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就得自己承担。
⑦那年冬天特别难过,街道被严寒冻住了,不管我们怎么烧炉子,窗户还是结满了霜花和冰条。报上说好些人被冻死了。
⑧就在这样的天气,那个洗衣妇——那时她已经快八十岁了——来到我们家。妈妈给她一杯热茶和一点儿面包暖和身子。老妇人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浑身直哆嗦,把手捂在茶壶上取暖,手指因劳累或病痛,骨节扭曲;指甲白得瘆人。妈妈一边数,一边记下衣物。那个包裹比往常的大多了。老妇人把它扛上肩头的时候,整个人都给包裹盖住了。她摇晃了一下,像是要被这重负压垮了。
⑨看着老妇人背着如此巨大的包袱,摇摇晃晃地走上冰霜满地的大街,真是一种心灵的折磨。屋外的雪干得像盐粒,空气中飞舞着带着尘土的白色旋风,如同阴魂在寒冷中舞蹈。她能走回沃拉街吗?
⑩看着她渐渐消失的身影,妈妈叹着气为她祈祷。
⑾通常老妇人会在两个星期,至多三个星期之后把洗干净的衣物带来。可这次,三个星期,甚至四个、五个星期过去了,老妇人依然杳无音信。天气越发寒冷。好几条街道的雪堆得像山坡斜面一样,都可以滑雪橇了。
⑿老妇人没有再回来,这对我们简直是个灾难。我们需要干净的衣服换,可我们连她的地址都不知道。她一定是累垮了,死了。我们很伤心,为我们的衣服,也为那个积劳成疾的老妇人。这些年来她为我们勤勤恳恳服务,我们对她已经十分依赖了。
⒀又过了两个多月。新的霜冻又开始了,新一轮寒冷又来了。一天晚上,妈妈正坐在煤油灯下补衬衫,门开了,一股小小的白气喷进来,跟着进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包裹,包裹下是站立不稳的老妇人。她的脸白得像亚麻布床单,几缕白发散乱地从包头巾里掉出来。妈妈哽咽着叫了一声。她像一具僵尸般走了进来。我朝她跑过去,帮她卸下包袱。她越发瘦小了,背也更驼了。她的脸更憔悴,那干瘪的嘴和苍白的嘴唇翕动着,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来。
⒁等缓过劲儿来,她告诉我们她生病了,病得很重。有人叫了医生。医生又叫人去请了牧师做临终祷告。但上帝还不想召回这个受尽折磨的灵魂。
⒂“就因为那些衣服,我躺在床上没法安生,”她解释说,“那些衣服不让我死啊。”
⒃“上帝保佑你活到一百二十岁。”我妈妈祝福她说。
⒄“活那么久有什么好啊?活越来越难了。我的力气一点点消失——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⒅老妇人一边叨叨着,一边画着十字,抬眼望着天。走的时候,她答应过几个星期再来取要洗的衣物。
可她从此再没回来。她给我们带来的衣服耗尽了她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力气,现在那个躯体,那个长久以来仅靠着诚实与责任支撑着的、早已衰朽不堪的躯体倒下了。那个灵魂已经归回到了那些神圣的灵魂会合的地方。无论这些圣洁的灵魂在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哪种语言,信仰什么宗教,我都无法想象伊甸园会不接纳这个洗衣妇。
(有删改)
注①在波兰,所谓异教徒就是波兰基督徒。②按犹太教613条戒律规定这天教徒不能工作,不能做点灯,生炉子等事情,需要异教徒帮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次写冬天的严寒,暗示了老妇人靠洗衣为生的艰难,突显出她的坚毅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为老妇人病重、身亡埋下伏笔。
B.小说写老妇人四五个星期之后依然杳无音信,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老妇人命运的猜测,也为写老妇人的结局作铺垫。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艺术。如老妇人先前的精神矍铄与病重后的虚弱惨状对比,巨大的洗衣包裹与瘦弱的老人身形对比,表达了对洗衣妇的同情。
D.小说结尾“无法想象伊甸园不会接纳这个洗衣妇”,表达出“我”对洗衣妇的美好祝福与深切同情,也表明“我”与老妇人的亲密关系。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老妇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处老妇人“再没回来”,联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已经暗示了这个结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风,看云,喝茶
三石
“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亚东是在陪我喝酒后说的这句话,当时他正端坐在办公桌前那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茶香缭绕。
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亚东的原创,依稀记得出自洪如辉的散文《茶的画境》。我不好点破,但亚东显然没有侵犯洪如辉知识产权的意思,随即便对我说:“这是洪如辉书中所写,可如今对我而言,却成了难以实现的心愿。”
我没有接腔,只是赶紧往亚东的杯里续上热气腾腾的水。
当然,我还是抽空去找了洪如辉,让他将请亚东喝酒改成喝茶。
我跟亚东是大学同学,当年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而洪如辉却是我多年的文友,虽然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多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此次局长位置空缺,洪如辉虽是文化人,却也免不了俗,脱不掉凡心。恰巧亚东空降到县里任职,如此三角关系,我自然责无旁贷。
喝茶的地点不用挑选,是离城三五里地的采芝斋,洪如辉姐姐家的茶庄。
我对亚东说:“山野之外,满山茶树的翠绿环抱之下,一间草棚,一张茶几,几张 酸枝木的椅子,有风,有云,还有茶,只是不知道我和如辉兄算不算得上知己?”
亚东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话,但此刻他的心境肯定是极为轻松的,清瘦的脸上不时露出些许微笑来,四下打量着说:“到底是老同学,一句平常话,便如此记在心上,让我如何不诚惶诚恐。”
三人围坐,洪如辉便秀起了他的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 习茶,手法纯熟而老道,博得亚东啧啧称赞。
都说品茶如品人生,这句话洪如辉自然是写过的,只不过是不是他的原创还得另当别论。三个可以说是事业多少有成的男人坐在一起。除了听风看云喝茶外,还有聊天。聊天过程中少不了感慨人生,除了人生,还有文学,甚至还有女人,就是没有提起洪如辉想担任文化局局长的事。
如此情景,以文化人自诩的我及洪如辉,自是觉得难以启齿。
不过,我多少清楚,有些事情也不见得要说得那么明白,以亚东在官场厮混多年的经历,不应该参不透此次茶香之外的余音。
几壶清茶过后,已是晚饭时间。几样农家小菜,一只茶汤清炖土鸡,没有酒,亚东却吃得斯文扫地。
分手的时候,亚东依旧不舍,还开玩笑说早晚还得来这采芝斋,听风,看云,喝茶。而此时,洪如辉如做贼般悄悄将两盒茶叶攥在了手上,在我用眼神示意下战战兢兢地放入亚东车内,局促地说:“两盒新茶,您带回去尝尝鲜。”
看得出亚东不想收,甚至将手伸向了茶叶,但也许是顾及我的面子,他还是将手缩了回来,然后跟洪如辉握手告别。
其实我没有跟亚东明说洪如辉的事,但在这之后不久,我便接到洪如辉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被提拔担任了文化局局长,并让我过去一趟,一并去谢谢亚东的帮忙。
原本准备约亚东再去采芝斋喝茶的,可亚东却让我们上他办公室。我跟洪如辉便赶了过去。
洪如辉自然对亚东的关照表示感谢,亚东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用谢我,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只是一一”说到这儿,亚东停顿了下来,眼睛盯着洪如辉说:“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茶,注入无华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有这句吗?”
洪如辉点点头.
亚东默默将边上的柜子打开,拐出两盒茶叶来,轻轻放在桌面上,接着说:“茶,是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
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
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掩饰性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亚东喝酒后引用的一句话开篇,既呼应了标题“听风看云喝茶”,又引起下文,引出另外一位重要的人物洪如辉的出场。
B.“我”与洪如辉的密谋,意在贿赂亚东,托情关照,茶斋里二人碍于文人的脸面,羞于启齿,而亚东对此举心知肚明。
C.小说中“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使得文友洪如辉争取到文化局长一职,“我”目睹同学亚东清廉之风,从而凸显小说主题。
D.故事最后亚东的一句反问,耐人寻味,“干净的水”即是为人的原则,为官者要有清醒的头脑、清白的作风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小题2】请结合小说简要赏析洪如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有几层意思?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城里人胃嫩。”“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他现在怕忙了呢!”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以后还能来吗?”“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是因为她知道犟不过男人,男人们将这石头当做宝物,根本不能接受蛮儿所说的。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D.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