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城风雨

张炜

①近十余年来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东部小城。这里,世纪末的喧嚣一点也不少。我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白昼和夜晚。散散的小城,远远的小城,郊外有荒草的小城,追赶都市的小城。我抚摸它,如同抚摸我的血肉之躯。

②世界太大了,我只能注视这座小城。十年间有多少变化,我一直在目睹一座城市的“蜕变”。“风雨十年路,小城可吟诗,”这里的朋友个个爱笑,用笑声送走忧愁。我们去葡萄园,去海边,去一切让人追忆往昔的地方。昨天的林海已萎缩成一条防风林带,热闹的海岸已没有了渔人,代之以泳场和水上乐园;更大的海域则被黄色排污浸漫。在这儿悼念消亡,同时也企盼新生。

③来自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回到小城,兴致勃勃又难免沮丧。我们结成挚友。工作之余去郊外,一口气走上十几华里,天天如此。即便是大雨雪也不例外。有好几次在阴天走出,半路又被突降的暴雨赶回,浑身透湿,风雨掩去了呼叫。那个时刻,灰暗的水雾,起着水泡的田野,打得歪斜的稼禾,还有凄唱的树木,都让人心动。这是何地?呼啸的世界为何如此寂寥?神秘的力量左右了四周,在它面前,世俗退让得无影无踪了……

④一次,四个人一起去郊外。因为出门时天色不好,但料定不会在短时间降雨,所以只象征性地带了一把小雨伞。其中的一个朋友怀中还有一本书,有顺路捎来的几盘音乐带。想不到走出十华里左右,大风突起,雷鸣电闪,四野马上飞起了急急躲藏的鸟雀。大家相互看看,说一声“来了”,弓腰寻找避雨之地。其实一片原野只有蜿蜒的土路,连个草铺土屋都没有。大步往回跑,只跑了几步就明白来不及了。雷鸣就在头顶,大风愈加猛烈。雨来了,不是雨鞭,而是成吨倾下,击在身上。我们喊叫着蹲下,四个人挤抱在一起,把惟一的小伞扯紧。最中间的人藏好他的宝贝,我们再紧紧围裹。大水在伞上“蓬蓬”响,水流马上成河,从膝下涌过。四个人用大笑回应这突来的、罕见的暴雨……

⑤漆黑一片的田野,我们倾听叩击大地的脚步。不知度过了多少这样的夜晚。一起在渠畔树林驻足,遥望远城。无声无息的夜,感受和谛听的夜,如此美好……

⑥在秋夏农忙季节,我们中的大多数要去郊外农村流汗。一身汗湿的衣服来不及换洗,白色的盐碱干成一圈圈图案。每个人的头发都扑满了灰尘,乱成一团,双目却灼灼发亮。鞋中是土,没法穿袜子。手磨糙了,五指不能持笔。从这个季节出来,人全变了,变得陌生可爱,直爽通达。说到文事,说到城里掌故,让人觉得是很遥远的、另一个世界的事了。

⑦去海岛打鱼。只有海岛才有真正的渔民,近处的海不行了。岛上朋友用酒和鱼招待我们,我们一起干活。坐船,种“水地”、撒网,晕船就呕吐,一口气吐出几十年的淤积。一个月下来,回城时带走了十几盘拉鱼号子录音,还有海上传奇,都是原汁原味。

⑧据考证,小城历史上出了一个古怪人物,叫“徐芾(fú)”。他以为秦始皇采长生不老药为名,带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关于他的传说遍布城乡,《史记》上也有明确记载。搜集这些资料,考察古人行迹,成了我和朋友的大事,以至于兴味盎然十余年。我们想找一个徐芾出生地,找了个叫“徐家庄”的小村;想找一套完整的徐氏家谱,结果发现一卷又一卷。徐芾传说、研究文论,搞起了几百万字。我们走近了徐芾,就是从粗枝大叶的历史观中走出。我们真的受益不浅。什么时候接近过如此多的隐秘?什么时候抓起了这么多的“民俗”?什么时候又沉浸于这般深的史海?我们在小城荒郊挖掘、考古、鹦鹉学舌,直到皱纹爬上脸颊。

⑨后来我们参与盖了一座徐芾祠,塑了一尊高大的徐芾石像。动手的艺术家都是海内一流人物,而且个个敬仰徐芾。

⑩我的一个朋友从遥遥西部来到小城定居,极善诗文。他写了许多“徐芾诗”。深夜郊外听他吟诗不息,必有激动生出。而且我耳听弦外,听到了另一种鸣响。

⑾朋友中有个诗人,这在物欲大盛之年当是幸事。多少次不记得了,在风雨之中,在乐观赶走悲观的时刻,我的朋友高声吟哦。我们则一声不吭。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大声压抑风雨之声……

(注)①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为写此书,他20多年深入生活,搜集资料,做了几十本田野笔记。
【小题1】第②段“蜕变”的意思是
【小题2】辨析第③④两段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小题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4】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抚摸小城可以说是作者回忆与小城息息相关的生活。
B.小城风雨不断,所以让作者心情总是抑郁而又沮丧。
C.秋夏之际郊外农忙,让作者渐渐对文学失去了兴趣。
D.作者夸张地说海岛晕船似乎吐出心中几十年的块垒。
E.作者和朋友因为想宣扬徐芾所以四处搜集有关资料。
【小题5】文章写徐芾的目的是     
【小题6】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学。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是有节奏的。教育的节奏,不仅要符合自然的节奏,也要符合生命的节奏。
B.教育有最佳期。抓住了儿童生命发展的敏感期,也就抓住了儿童教育的最佳期。
C.最佳期的教育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
D.“浪花是大海吹出的泡泡,我是妈妈吹出的泡泡”也是一份美丽而珍贵的浪漫。
【小题2】文章第③段结尾说“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第④段却说“教育又必须等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请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本次贸易摩擦的关注焦点。但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及关联产业的巨额隐性收益。自1992年中国扩大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相应的生产产能也转移到中国,尤其是终端环节。中国大量进口零部件等半成品,经过组装后再出口到全世界。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有一部分是由内资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另一部分是由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生产的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额的份额较大,是构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其中大部分收益为跨国公司所得,中国只得到其中很少的加工收益。因此,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创造了很大一部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的同时,还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增加了美国的国民总收入和国民财富。

(摘编自许宪春《从贸易总值统计角度观察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材料三:

美国在华的大量投资,为美国企业在资源和人力上节省了大量成本。这些虽然都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好处,但由于影响了美国的制造业岗位,遭到了大多数美国蓝领工人的反对,这本质上应归因于劳动和资本的矛盾,不是中美经贸间的矛盾。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上升,并逐步进入美国占有传统优势的精密制造、创新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对美国企业竞争力构成了一定冲击,引发了美国商界的复杂情绪,加剧了双边贸易摩擦。

(摘编自《详解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一—比你以为的更复杂》)

材料四:

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着美国无可比拟的量的优势。同样的贸易制裁额度,在中国对美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小于在美国对华出口中所占比例,因此,就贸易本身而言,中国与美国相比有更多底牌。此外,美国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选择,中国对外贸易正走向多元化。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合作密切。中国已经同东盟、澳大利亚、韩国等十余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和欧洲同是国际自由贸易秩序的重要支持力量,双边贸易交往极为密切。尽管中欧之间同样存在贸易失衡的问题,但双方均选择以多边而非单边的手段解决贸易争端。

国内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为中国带来了充分的磋商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日益壮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电子商务解决了传统贸易下地理距离的局限性,消除了国家壁垒,将各国更紧密地联在一起,全球的商品、要素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通。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催生的进口欲望,不仅能够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使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增加了一张底牌: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通过增加进口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摘编自关照宇《应对贸易战,中国有筹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中美贸易战由美国挑起,美方在关税金额上持续加码,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持续升级。中方则毫不示弱,积极反击,但基本保持与美对等额度,理性克制。
B.美方的对华征税清单中,不仅有钢铁、铝这样的原材料产品,还有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行业产品,甚至还对中兴这样的企业进行制裁,令人关注。
C.中方对美加征关税清单有大豆、高粱这样的农产品,也包括汽车、飞机这样的高端制造业产品,如果美方坚持打贸易战,中方称可能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D.自2018年3月中美展开贸易博弈以来,两国有多次交锋,也展开了多次谈判磋商,双方诚意十足,达成了不打贸易战的共识,有意愿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贸易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对华贸易的大数额逆差,并不就意味着美国在双边贸易处于劣势地位,其实双方是互利共赢的。
B.中美目前的贸易摩擦表面上看来是因经济差异,但实际上不是,它是由多方面深层的政治原因造成的。
C.中国产品在全球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增加了应对中美贸易战的一张底牌。
D.中国和欧洲双边贸易交往极为密切,双方都愿意选择协商共赢的非单边手段,成功解决了各种贸易。
【小题3】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你认为中国是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工仔
杨崇德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以为是个流氓的乌黑墨镜。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到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沿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
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
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
【小题1】小说开头写阿贵回村过春节的情景,有三个作用,请写出来。
【小题2】(1)发爷发现儿子在深圳替人修脚,又打又骂,回来后气病而死,他为什么会这样?(不超过15个字)
(2)发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超过15个字。)
【小题3】(1)阿贵对修脚是怎么看的?(不超过15个字。)
(2)村里人问他在深圳干什么,他为何笑而不言?(不超过10个字)
(3)阿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超过20个字)
【小题4】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推进情节,阿贵从深圳回家过年,不啻“天堂”来客。发爷到那里一看,果然是个“天堂”。陡笔一转,发现儿子原来在天堂里替人修脚,如五雷轰顶,气病而死。
B.这篇小说深沉凝重,发人深省,反映了两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作者对阿贵是批评讽刺的,对发爷是赞美同情的。
C.发爷看阿贵替人修脚的一幕,颇有讽刺意味,他先是“好奇”,“出神地站了近10分钟”,觉得脚趾甲涂上红油,“很好看,很新鲜”;后来发现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就又打又骂。
D.发爷死后,阿贵在众乡亲面前为他修脚,这表明阿贵在向发爷忏悔,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E.发爷死的这个结局使阿贵很伤心,但事实上又让他获得了解放,这预示着阿贵将有比父辈更好的生活。
F.这篇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质朴无华而形象生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容老已随黄鹤去,此地空余来燕榭
谢正直
大到江河山川、小到石阶青苔,远至历史人事、近看文人之交——他用开阔大气的视野、细腻真挚的感触、遒劲有力的笔法构建了一个极具魅力、巍然可观的“散文王国”。黄永玉夸他散文“既结实又有品位”;钱锺书赞他文笔尤佳,“每于刊物中睹大作,病眼为明”;孙郁尝言“书话读之如清风明月,林中甘泉,良多趣味”。
他就是著名散文家、藏书家、一代报人黄裳。2012年9月5日傍晚,黄裳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3岁。消息一出,微博上一片哀挽之声:容老已随黄鹤去,此地空余来燕榭。
黄裳,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名容鼎昌,满洲镶红旗人。而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的他是典型的“工科男”出身,南开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并在1942年转至重庆交大。
黄裳1945年至1956年担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等职,1951年至1956年担任上海电影系统创作所编剧。终其一生,著作等身,创作散文高达几百万字,分别于1945年、1947年结集出版的《锦帆集》《锦帆集外》以及1980年、1981年、1983年的《花步集》《金陵杂记》《晚春的行旅》……而当读者纵览这些作品时,能够发现黄裳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哲思、史眼、诗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而他的散文所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文人的情感吟唱,更是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2011年,黄裳以92岁高龄在《收获》杂志开辟“来燕榭书跋”专栏,为文学后进摇旗呐喊,堪称壮举,被视作这位散文大家在文学这块土壤上“最后的亮相”。
黄裳博古通今,有传统文人雅士所独具的情怀,年轻时候的他非常活跃,且富有情趣,与戏剧、电影、新闻、出版等各方才俊,如梅兰芳、盖叫天、吴晗、巴金等交游密切,不惟如此,甚至连影剧院、旧书店里的师傅、伙计,都能成为好朋友。他以自己的方式从事着挚爱的文化工作,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跋涉于坎坷起伏的途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在谈及自己的《旧戏新谈》一书时,黄裳说道:“写时真能感到一种任情挥洒之乐。”知名作家和报人李辉在研究黄裳多年后,将其称为最后一位满腹经纶、才情纵横又漫溢着传统文人隽永韵味的“风流名士”。
黄裳曾就读于南开中学,陆续在天津生活了近10年,他的藏书生涯正是从这座城市的劝业场、天祥市场发轫的——课余的周六、周日,黄裳常常到法租界劝业场一带游玩,大部分时间都流连在劝业场和天祥市场的旧书店、旧书摊之间,或闲读或淘书,不亦乐乎。20世纪,国内注意收集新文学史料的风气尚且淡漠,但少年黄裳却有着前瞻的目光,只要见到鲁迅、冰心、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等人的文集就积极购藏,像初版本、精选本、签名本尤其博得了他的青睐。其中,鲁迅所著的《朝花夕拾》初版毛边本等给了黄裳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藏书被收在两三个皮箱里,暂存于南开中学的宿舍中。1937年南开中学遭遇轰炸,书页化作灰烬,此事也成为黄裳心中至痛。此后余生,他仍不改书痴,为了买书,卖掉了莱卡相机,也卖掉了手上的名表。
黄裳素有任侠之风,常用稿酬慷慨接济贫困友人,一位朋友回忆当年情事充满自责:“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指的是黄裳用自己的稿酬慷慨接济贫困友人,对于经常登门的食客们也“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已是九旬高龄的他又与孔夫子旧书网商洽义拍,包括《前尘梦影新录》(手稿本)、《过去的足迹》(毛边本)、《清代版刻一隅》初印本及增订本,每册书他都写有题跋,或长或短,拍卖所得全部捐助汶川地震灾区学校用于重建。
然而,再多藏书之爱,友人之情,也比不上黄裳对妻子的眷眷依恋,书斋“来燕榭”就取自妻子名字中的“燕”字。妻子晚年罹患癌症,当时已是年近八十的黄裳,卖掉了他的老书和收集了半辈子的名人字迹,去换得老伴一日又一日的生命和少一点儿病痛。挚爱逝后,他在《来燕榭书札》后记中写下:“今小燕长逝,念更无人同读旧书,只此书跋在尔。回首前尘,怆痛何已。即以此卷,留为永念。”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引用黄永玉、钱锺书等人对黄裳的评价,从侧面表现黄裳在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为下文表达对黄裳逝世的怀念作铺垫。
B.黄裳少年时即有前瞻眼光。他酷爱鲁迅、冰心、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等人的文集,鲁迅的《朝花夕拾》给了他巨大的创作力量。
C.黄裳创作数量巨大。终黄裳一生,著作等身,散文创作达几百万字,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文人的情感吟唱,更是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D.黄裳笔耕不辍,奉献爱心。年逾九旬时,他与孔夫子旧书网商洽义拍,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助汶川地震灾区用于学校的重新建设。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裳的散文题材广泛,自然万物、历史人事皆可入文,视野开阔大气,感触细腻真挚,笔法遒劲有力,极具魅力。
B.黄裳既是散文家,又是记者、编辑,还做过电影编剧,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C.黄裳在国内还没有人注意到收集新文学史料的时候,就以前瞻的目光积极购藏现代文学大家的文集,并视若珍宝。
D.黄裳晚年经济并不宽裕,甚至靠卖书度日,但他的任侠之风未受影响,常常慷慨接济贫困友人,招待登门的食客。
【小题3】黄裳逝世后,微博中有这样一副挽联:“在写着在看着更在跋涉着,爱藏书爱交友更爱枕边人。”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副挽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