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去四肢的游泳者

毕淑敏

一位外国女孩,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举行残疾人运动会,报名的时候,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腿的人,说他要参加游泳比赛。①登记小姐很小心地问他在水里将怎样游,失却双腿的人说他会用双手游泳。

之后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臂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②小姐问他将如何游,失却双臂的人说他会用双腿游泳。

小姐刚给他们登记完了,又来了一个既没有双腿也没有双臂,整个失却了四肢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③小姐竭力镇静自己,小声问他将怎样游泳,那人笑嘻嘻地答道:我将用耳朵游泳。他失却四肢的躯体好似圆滚滚的梭。由于长久的努力,他的耳朵大而强健,能十分灵活地扑动向前。下水试游,他如同一枚鱼雷出膛,速度比常人还快。于是,知道底细的人们暗暗传说,一个伟大的世界纪录即将诞生。

正式比赛那一天,人山人海。当失却四肢的人出现在跳台的时候,简直山呼海啸。发令枪响了,运动员嘭嘭入水。一道道白箭推进,浪花迸溅,竟令人一时看不清英雄的所在。比赛的结果出来了,冠军是失却双腿的人,亚军是……

英雄呢?英雄在哪里。真奇怪,大家分明看到失却四肢的游泳者,跳进水里了啊!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寻找,终于在起点附近摸到了英雄。他沉入水底,已经淹死了。在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鲜艳的游泳帽,遮住了耳朵。那是根据泳场规则,在比赛前由一位美丽的姑娘给他戴上的。

我把这个故事转述给不同的人听。听完的反应,形形色色。

有人说,那是一个阴谋。可能是哪个想夺冠军的人出的损招——扼杀了别人才能保住自己。

有人说,那个来送泳帽的人,如果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就好了,泳者就不会神魂颠倒。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忘记了他的耳朵的功能,他也会保持清醒,拒绝戴那顶美丽的帽子。

有人说,既然没了手和脚,就该守本分,游什么泳呢?要知道水火无情,孤注一掷的时候,风险随时会将你吞没。

有人说,为什么要有这么混账的规则,游泳帽有什么作用?各行各业都有这种教条的规矩,不知害了多少人才,重重陋习何时才会终结?

我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当初给我讲故事的外国女孩。她说,干嘛都这么负面?这是一个笑话啊,虽然有一点深沉。当我们没有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奋斗。当我们手和脚都没有的时候可以用耳朵奋斗。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有失败甚至完全毁灭的可能。很多英雄,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之后,并没有得到最后的成功。

凶手正是自己的耳朵——那值得骄傲的本领!

【小题1】小说中①②③划横线处的文字,写了有人来报名时,登记小姐三次不同的反应,反映了小姐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中,失去四肢的泳者因为戴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送来的泳帽而淹死了,这个情节的设计独具匠心,请试作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一位即将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的残疾游泳高手,满怀雄心却沉入水底,谁是罪魁祸首?我们要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请谈谈你的见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个女婴,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辛苦耕作,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多攒点钱供养女上学,他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有夸他行善添寿的,有骂他窝囊造孽的,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了苦笑一下,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只好蜗居在村里,仍旧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干栏石楼里,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了,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要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还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连大人都惧怕,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她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一片狼藉。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哪有半点端倪?见表叔的女儿出门上学去,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又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 “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睛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乡”,暗示了地瘠民贫;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作了铺垫。
B.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C.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D.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小题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秃子光
张灏
他生来长得丑,蒜鼻豁嘴,头上长瘌子,蓄不了发,人送浑号“秃子光”。他不仅长相不入眼,且生性顽劣,干的都是上房揭瓦、下田摸瓜的事,父母头疼,乡邻嫌恶。
他家紧挨着镇上的码头。大富水虽算不上气势磅礴,但来往船只颇为频繁,河面上的景象也显出几分壮观。十三岁那年,有两只大船停靠在码头。船看上去很普通,但围观议论的人不少。因为船上有人在咿咿呀呀吊着嗓子。这是往县城去的戏班。停靠半日,戏班的船往县城方向去了。
戏班的船还没从眼前完全消失,他就跑回家,把锅里几个炕馍全部打了包,又去菜园扯了几个黄瓜,摸了烧饼摊上的几个烧饼。卖烧饼的转身发现是他,也不追赶,只骂了一声“秃儿子”。他身无分文,搭不上便船,硬是沿着大富水走了一整天,走到了县城。
戏班是县城首富请来为老母祝寿的,连唱七天,他便连看了七天。戏看完了,脸也饿绿了。看着戏班打点行装,他魂不附体。等到戏班离开县城的时候,他托人给父母捎信,从今以后他是戏班的人。
十年之后,有一个青年找到汉口福兴戏班。他站立堂前,向班主自报家门,请求搭班入行。他的一番话引得戏班几个人掩嘴偷笑。班主仔细瞧他,秃头,蒜鼻,豁嘴,如此模样,莫说上台,假使真能唱戏,扮个丑角倒罢了,怎么可能担小生?班主只字未言,兀自捧起茶杯,低下头吹了吹浮在面上的茶叶,声音很响地啜了一口茶。
堂前之人正是秃子光。见班主摆出送客的姿态,他竟然没有半分张惶。他将肩上的包袱取下来放到地上,然后向班主恭恭敬敬抱拳作揖道:“献丑了。”当场来了《凤仪亭》中的两段。先是吕布与王允对饮,再是吕布与貂婵调情,活脱脱一个骄横好色的匹夫莽汉。唱罢,班主不错眼珠地盯着他看,早忘了一杯茶一直端在唇边,已有半柱香的工夫。堂上其他几个人突然齐声叫了一声“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福兴戏班每天都挂他的“旗”。《柜中缘》、《白蛇传》、《长坂坡》,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秃子光在台上唱腔圆润,韵味超群,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戏的身段和表演更是令人叫绝。秃子光声名鹊起。汉口报界评论他与京城杨小楼好有一比。
一些新秀慕名而来,拜秃子光为师。他最满意的弟子是花云桥和白牡丹。当花云桥和白牡丹在汉口唱出名头后,秃子光渐渐淡出舞台,深居简出。
1938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汉口。汉口一夜之间,好像汹涌的潮水溃堤,人们都在逃离,脸上写着慌乱和惊骇。大多数戏园都关门歇业,只有极少数在夜晚来临时,依然醉生梦死。
一天,白牡丹到秃子光住所向师傅辞行。她和戏剧社的十几个年轻艺人决定离开汉口。她说,日本人刚刚在南京屠城,我们怎能坐以待毙?我们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我们要一路宣传抗日,走到重庆去。秃子光问及花云桥,他知道白牡丹正与花云桥相恋。白牡丹怅然道:“人各有志,从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汉口的冬天,虽不是滴水成冰,但也是一种慢慢渗透到骨子里的冷,十指外露,不知不觉会冻得关节僵硬不能弯曲。久未露面的秃子光忽然夜访花云桥。花云桥赶紧为老师请茶让座。秃子光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壶酒道:“天寒地冻,还是喝酒暖暖身子吧。很久没见了,今天陪师傅喝一杯,如何?”花云桥恭敬从命。
三杯酒入肚,秃子光问:“你随我学戏有七八年了吧?”
“感谢师傅教诲,从十六岁开始,整整八年零九个月。”
“你记得倒清楚。弟子当中,你悟性最好,白牡丹最能吃苦。师傅有一个心愿未了,指望有一天喝你们俩的喜酒。”
花云桥脸色黯然。“让师傅您老失望了。活在乱世,只能苟且。怎奈她过于倔强,我实难留住她。”
“我懂了。来,喝干这最后一杯吧。时间到了,该走了。”
翌日,秃子光离开了汉口,从人们视线里彻底消失。连白牡丹也没有见到过师傅。花云桥再也没有走上戏台,听说一夜之间嗓子哑了。
抗战胜利后,听说有人在五台山见到一位老僧人,蒜鼻,豁嘴,仿似曾经红极一时的汉剧名伶秃子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富水、汉口、汉剧、福兴戏班、日军侵华等既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关于汉口的冬天的几句景物描写,简练而生动,渲染了寒冷的气氛,同时暗示将有不平常的事件发生。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面对毛遂自荐的秃子光,班主一言不发,排起茶杯、吹茶叶大声地喝茶等一连串的动作,让读者感觉到其内心的不屑。同时为下文”早忘了一杯茶一直端在唇边,已有半炷香的工夫”作铺垫。
C.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秃子光对得意门生花云桥说的”时间到了,该走了”这几句一语双关。可以断定是秃子光毒哑了汉奸花云桥。
D.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秃子光的不堪,后来写他成了汉剧名铃,并且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气节。最后秃子光出家是因为得意门生花云桥蜕变为汉奸,让他觉得红尘俗世无可依恋。
【小题2】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个旧时代的汉剧名伶的形象。请概括这一形象的特征。
【小题3】对比手法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请你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你认识汉斯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丁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小题2】小说用哪些手法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麦茬地里的母亲
李星涛
麦子已跟着割麦人回家了,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幸福而疲惫。
临近中午,阳光在麦茬地里越聚越厚,仿佛变成了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起来。那些麦秸儿呢,也像是本来就饱含着阳光汁液似的,正顺着麦茬口儿,不紧不慢地向外流淌着。
这时候,我的母亲却正在麦茬地里拾麦穗。她扎着黑头巾,睁着昏花的双眼,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好像是在给麦茬地行着一种古老虔诚的谢礼。母亲是一个左撇子,她左手捡起麦穗,再交给右手保管,右手拿不下了,左手里也捡满了。母亲这才将两只手里的麦子合在一起,扯根麦秸,麻利地一缠一绕一挽,一把金疙瘩似的麦把子便躺在身后的麦垄里了。母亲在前面拾着,麦把子就在后面紧紧跟随着,让人感觉到不是母亲在寻觅着麦子,而是那些麦子在主动寻找着母亲。那种执著地追随,就如同是一首漂泊的古诗在苦苦追随着真正的主人。拾穗的间隙,母亲偶尔也会直起腰,抬起头望望远方。远方虽然没有米勒《拾穗者》中的教堂,却站立着一排排绿阴掩映的村庄,绿色的岛屿一样,在母亲的目光里生动地迤逦着。
四周很静,母亲的身前是麦茬地,身后还是麦茬地,只有云雀在云影里唱着歌儿给母亲听。母亲很喜欢云雀,称它是麦地鸟。拾穗时,母亲发现了云雀窝,总会转着圈儿,慈祥地看一会儿,但从不用手碰一下窝里的蛋卵。母亲说,云雀只要一闻到蛋卵上的汗味,便不会来孵了。小时候,我见过云雀蛋,大如麻雀卵,上面缀满了斑点,恰似嫂子怀孕时脸上飞满的蝴蝶。那时候,我之所以愿意跟着母亲下田拾麦,纯粹是想在麦茬地里捉到几只幼小的云雀来喂养,但终因母亲的阻拦而未能如愿。在我的记忆里,云雀总是和麦地与母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每次看到云雀从麦地里快速飞向晴空时,总以为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飞翔的灵魂。
母亲白天拾回了一大蛇皮袋子麦穗,晚上便将麦穗铺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棒槌轻轻地捶着。捶下了的麦粒,再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麦壳和尘土,放到弟弟家的楼房顶上晾晒。别看家里晒了麦子,母亲是从来不用担心雷雨会突然降袭的。十几年来,母亲那条患关节炎的腿就是准确的天气预报,只要那条腿哪天晚上开始发痒生痛,里面并像是有大群蚂蚁在搬家,那么第二天天气准会发生变化,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是这条病腿帮助了母亲,让她始终走在了好多雨水的前面。
从麦子开镰到黄豆耩进地里,母亲的日子一直都心甘情愿地被一穗穗麦子独霸着。虽然每年一到麦季,我在电话里反复劝说她不要再下地拾麦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回一大堆麦子,但母亲根本不听我的话。她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再说,买来的麦子能和拾来的麦子一样吗?因此,每年麦季过后,总会有五六蛇皮袋拾来的麦子堆码在母亲的床头。那些麦子让母亲弯过多少次腰,流过多少汗珠,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早晨出门时,身子是朝向麦茬地的,影子是朝向村庄的;傍晚回家时,身子朝向了村庄,影子却朝向麦茬地。当母亲的身子和影子合为一体时,我知道,她老人家要么是幸福地睡在了可爱的村庄里,要么就会像父亲一样永远沉睡在金黄的麦地里。但我相信,无论是睡在村庄里,还是睡在麦地里,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
(摘自《文汇报》2010年7月14日)
【小题1】文章第二段的描写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2】品味文中画线的语句的含义
(1)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
(2)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
【小题3】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塑造母亲形象,塑造了怎样的母亲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反复劝说母亲不要再下地拾麦,母亲执意不听,可见母亲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而这一追求和坚持不一定会被晚辈所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长辈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并亮出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生长得极慢的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七十余岁的老制琴师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两株小树苗,在十几载里,不但各自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的相爱着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通过叶片晃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响,永不厌倦的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没等琴做成,老琴师就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这是由于人心的偏狭导致的愚蠢啊!我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以同样的耐心和细心,制成了两把小提琴。他把两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待:“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自以为是地评优评劣,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无论出价多高,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他们的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们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两把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不约而同的对父亲说——那正是他们所期望拥有的琴。店主问:“琴的音质总是有优差之分的,你们不需要交换了再演奏一曲吗?但两名少年频频摇头,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不后悔,他们毫不犹豫的交换了琴。“都不需要试试了么?”“不。”两名少年异口同声。于是他们幸运的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高超的水平加优良的琴,他们声誉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他们的合奏,赞美他们的合奏,用尽美好的词汇形容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人心一旦发现了美中不足,其实和最初欣赏美时是一样快意的。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
(9)最后,媒体制造的焦点话题让他们再也不能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虽然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虽然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高水平地发挥自己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呀!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能有机会相见!
(11)但是自从他们分开了,它们再就没“见到”过对方,再就没“听到”过对方优美的声音。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们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竟渐渐的相互心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不但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一时刻,另一个正在另一座城市的舞台上演出。他的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皆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其他的一切。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鄂中悟到什么,已然懵里懵懂的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详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不容拉,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18)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而毁废的悲剧。
B.两位少年终于以其“不约而同”“毫不犹豫”的行动和“异口同声”的回答符合了老制琴师的“传教”条件,幸运地获得了赠予。
C.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D.第(10)、(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