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个女婴,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辛苦耕作,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多攒点钱供养女上学,他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有夸他行善添寿的,有骂他窝囊造孽的,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了苦笑一下,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只好蜗居在村里,仍旧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干栏石楼里,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了,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要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还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连大人都惧怕,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她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一片狼藉。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哪有半点端倪?见表叔的女儿出门上学去,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又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 “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睛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乡”,暗示了地瘠民贫;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作了铺垫。
B.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C.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D.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小题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4 02:3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板擦 夏鲁平
(前情提要:史丽萍老师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她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学习不好的“野孩子”西放弃我,反面关心和爱护我。我想报答她的思德,于是在班里的板察坏了后自告奋男要做一个板擦给她)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发灵感,一路小跑到家门钻进仓房,从工具箱里找出四根半寸长的铁钉,将折叠毛毯条铺在木板上,在四个角上钉上了铁钉,黑板擦终于做成了。
第四天上学,史老师刚走进教室,我赶紧从书包里掏出那只黑板擦,史老师喜出望外接在手里,忽然一愣,这黑板擦显然出平她的预料,而且不是出自大人之手。地反复打量这只稚嫩的黑板擦,指甲划向蜡笔涂上去的蓝色,说:“不错。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史老师开始用这只黑板擦了,黑板擦镲向黑板的一利那。我们的耳边发出了尖厉声响,是铁钉与黑板摩擦的声响,一道长长的划痕出现了.惊心动魄,金班同学好像早就琢磨起这只怪异的黑板擦,一直憋网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一个划痕终于划开了他们的笑声。史老师转过身,也在笑,她肯定觉得这只黑板擦滑稽可笑,同学们于是跟着放球地笑了,笑得我咬牙切齿,头猛地埋向桌面。在天谷地暗中,史老师敲响了讲台桌子,那是黑板擦与桌面的撞击声,她镇压住所有的笑声,长室一下子静了。接着,史老师喊了我的名字,让我站起身来。我站起来,聋拉着脑袋,史老师让我拾头,看同学,看老师。我万万没想到史老师泪水盈盈地愤怒着,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我为你们的笑声感到羞耻,有谁能像夏鲁平同学这样亲手为班级做成一个黑板擦?我现在宣布,期末优秀班干部,就是夏鲁平同学,大家为他鼓掌!”顿时。我的心又一次热浪翻滚,泪水滑然而出。
不久,学校为每个班级分发了新的黑板擦,我做的那只黑板擦一直被史 老师上课时攥在手里,她用这只黑板擦时,轻拿轻放,不再在黑板上擦出划痕。有时,她还将学校分发的黑板擦与我做的黑板擦交替使用,两只黑板擦沾满了厚厚的粉笔灰。
第二学期,老师离开我们班,教下一个年级。我们班新来了一位老师。姓何。何老师上课,喜欢换起学校统一分发的那只黑板擦。我做的那只黑板擦基本闲置,时间长了,被推到黑板槽边線,与一些碎粉笔头挤在起,我看着 也几近麻木,认同了那只黑板擦本该拥有的命运。 有一次,何老师写错了一个字。正站在黑板边上,随手摸向黑板槽,抓起我做的那只黑板擦,擦向那个错字,吱一黑板又响亮地现出了划痕,她的手停住了,看看这只黑板擦,被起眉头说,“这是什么破玩意,你们以前的史老师真能对付!"-扬手,黑板擦晓地一声扔进了教室门后的垃圾堆里。
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哄堂大笑,我的心一落千丈,身子一动不会动了有同学偷偷转过头,替了我一眼,赶紧缩回去。教室里细微的情绪,没有引起何老师的注意,她走到黑板中间,拿起学校分发的黑板擦,退到黑板边缘,咔咔擦掉刚才没有擦的字.继续上课。
接下来这段时间里,何老师讲的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耳朵,我看着何老师嘴巴一张一合,脑子里错乱混杂的声响此起彼伏。几天后,更为严重的事情发生了.我成了班级里捣蛋的学生,优秀学生被刷掉,劳动委员被刷掉,我在各种课堂上摇头摆尾故意弄出怪异的响声。我成了何老师跟中重点看管的对象,让她头疼了,疼得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突快,我开始逃学,我成了何老师的对立面,我与她不共戴天……
我感觉史老师试图在找我,我不愿意再见到史老师。有时我在操场上溜达,特意留心是否有史老师,只要史老师出现,我立马逃之天天。
有一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学,竟惊讶地发现史老师,站在不远处盯着我,等待我主动跟地说话。可我一言不发,也不看她,我已不是她所期望的学生了,我硬着头皮往校门里走,给她一个生冷的背影儿。更老师肯定心凉了卓截。我就这么狠着心让我与她之间凉下去。 我走进了校门,感觉史老师突然从后面追上来,我加快了脚步,直着脖子,就是不理地。更老师不再追我,她站在了那里,嘴里发出了愤怒的声响:”别忘了,你可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
那一刻。我停了下来,站在那里,脑子好像蓦地从混沌中回过神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我”为了报客史老师的恩德,做了一个铁钉板擦,但史老师并没有因为它难用而贬低“我”,反而表扬了“我”,为后文叙述“我”无颜见她做铺垫。
B.小说通过对史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的描写,相栩如生地刻西出位善良细心、讲求教育方法尽职尽责的优秀小学教师形象。
C.“我”故意惹何老师生气,甚至与她作对,报复的快感却让“我”不愿见到一直关心呵护“我”的史老师,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躲避,不和史老师照面。
D.何老师在文中员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其作用却不可或缺:她的一个动作导致了“我”由“好”变“坏”,她的行为表明了她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小题2】从史老师拿到,到她使用“我”做的板擦后,“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联系小说内容和社会实际谈读你对史老师的话“别忘了,你可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目审批“长征”698天 泰豪动漫变“动慢”
记者:桂榕、何宝庆
一个产业项目需闯过20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口,涉及8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业园区,最后完成项目审批时间长达698天——3月18日,记者在省政府最近一份调研报告中,看到了泰豪集团“晒”出的行政审批流程图。正是这纷繁复杂的审批“长征”,令起步较早的泰豪动漫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动漫’变成了‘动慢’”。
据了解,泰豪动漫产业园一期工程2010年3月立项,至2012年11月才获得施工许可证。按法定期限计算,该项目完成各项审批需392个工作日,实际办理时间为200个工作日,剩余498天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3项非行政许可事项耗时255天;工程设计、供水、电力等市场有偿服务耗时100天;泰豪集团自身消防设计、环评整改、缴纳有关规费耗时143天。“审批事项千头万绪、过于复杂。”据泰豪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除行政许可事项过多以外,审批前置事项大量存在,是审批过程迁延时日的重要原因。譬如,住建部门在施工许可审批过程中存在规划方案审查、施工图纸审查等;国土部门用地审查要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等。由于部分审批前置事项还涉及垄断行业,其较低的工作效率直接拉长了项目审批时间。同时,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缺乏主动性,未履行事项一次告知义务,导致申报材料、程序重复进行,令项目申报者“一头雾水”。
项目审批遭遇“长征”,企业当然着急苦涩。泰豪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代放深有感触地说:“市场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近两年的审批时间,足以将一个‘朝阳’项目拖成‘夕阳’项目。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可能因投资风险和成本的增加而倒闭关门。”对审批怪圈感到无奈的,并不只是企业。省发改委专家解析:“作为欠发达省份,江西能不能抓住、用好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升级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关键看行政效率。”吉安高新区一名基层干部的发问引人深思:“698天过长,那法定期限392个工作日内办结,就说明我们的效率高了吗?200个审批工作日还能再缩短吗?”“项目审批‘路漫漫’,吃亏的看似是项目投资者,但最终为低效‘埋单’的,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黄世贤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又要抓好简政放权。期待经过不懈努力,把江西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好的省份。
(选自2014年3月19日《江西日报》,本文获得2015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前两段是新闻的导语。它概括了泰豪动漫变“动慢”的原因,引起广大读者关注,文句简要,重点突出。
B.报道中记者用事实说话,并多次列举数据,如“20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口”,“8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业园区”等,充分显示出这一审批过程的繁杂。
C.该报道采访全面深入,对象涉及项目企业、审核部门、专家团队、基层干部,对他们具有代表性的语言采取直接引用的方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D.该报道彰显了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新闻素养,在发现挖掘新闻着眼点,表现新闻事实时,展现了主流媒体对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观察思考。
E. 该报道语言简练准确而富有表现力,如“近两年的审批时间,足以将一个‘朝阳’项目拖成‘夕阳’项目”,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展现了审批流程过慢的恶果。
【小题2】本新闻的标题很有特色,请结合本文进行赏析。
【小题3】泰豪动漫项目审批得慢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报道有哪些现实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张  璐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在其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写下了众多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著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元任在学术上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的天资聪颖、工作勤奋固然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极为深厚的知识背景。
赵元任从幼年起就诵习四书五经,对许多中国古代典籍都烂熟于心,对中国的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这一点看他在著作里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足以证明了。赵元任的六世祖赵翼是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这位大师对赵元任有很大影响。清代朴学家们提倡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轻主观而重客观,轻演绎而重归纳。赵先生的名言“没有准备好‘例如’,别先发议论”,可以说就于注重事实,重视归纳的经学传统。另外,他的一些学术成就也直接得益于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如赵元任制定的《方音调查表格》,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知识。
赵元任是融会中西文化的典范。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用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赵先生与罗常培、李方桂两位先生历时四五年把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翻译过来,这对濒临危机的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再例如汉语语法学方面,中国传统语文学一直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语法学体系,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虽然奠定和创立了中国汉语语法学,但这两部著作都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赵元任第一个使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虽然借鉴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但并没有拘泥于这一派的做法,他以汉语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重视汉语的语言事实,发现了不少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现象。所以赵元任在讨论汉语语法问题时,不仅从形式入手,还结合语义进行分析,这就弥补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多重视形式而轻意义的不足。
在赵元任身上,还体现出横跨文理、精通音乐的特色,这使他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赵元任在上大学时专修数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攻读的是哲学,毕业后在康奈尔大学教过物理,对声学方面特别感兴趣。良好的数理修养着实为赵先生从事语音方面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利器,他在语言学的研究上,利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物理基础,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生理机制,用渐变音高管、浪纹计等仪器来分析语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的性质。这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语音研究趋于科学化、精确化,避免了清代朴学家们在语音分析上带有很大主观性的弊端。
更为重要的是,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使赵先生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形成新型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一些语言问题或现象有深入的剖析。如他在《说清浊》中阐述清浊这对概念时,就吸收了丹麦原子物理学玻尔的对补原则。
赵元任是个多才多能的学者,他在音乐方面的精湛造诣为他精确的听音、辨音和声调、语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帮助。关于赵元任的听音记音的本领,胡适和罗常培都曾有过赞叹。这种高超的辨音能力和他熟通音理是分不开的。另外,赵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些成就也直接得益于他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如他创制的“五度标音法”,为记录和描写各种声调提供了实用简便的方法,已经被中外许多语言学家广泛使用。而这套五度标音法的得来,就是动用了赵先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赵先生曾经周七弦琴作实验,得出九种汉语方言的声调曲线。作出声调曲线后,再用画格子临贴的方法,照样改画在一般的五线谱上,这就是五度标音法的雏形。
赵元任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被誉为“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而他这样的成就正是于他渊厚广博的知识背景,他尽量地多去吸取周围各科各派的学术精华,从而使他的许多成就都居于学术界的前沿。这应当是我们后学者所最要学习的地方。
(摘编自张璐《浅谈赵元任的学术思想背景》)
【相关连接】
①赵元任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反响热烈,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赵元任在翻译中无不渗透着他对音乐的态度和看法,他甚至还运用如“依声调作曲”等音乐技巧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不可译”问题。
(节选自胡泽红《音乐与翻译的愉快联姻》)
②他的《国语入门》和在此基础上扩充并出版的《中国话的文法》“在理论、方法和体系方面都奠定了国内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的基础”,其后丁声树、吕叔湘等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被赞为国内“最好的一本语法书”,在整个体系上都受到了《国语入门》的影响。
(节选自胡明扬《赵元任小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元任积极引进西方有关汉学的研究成果,与罗常培、李方桂两位先生共同翻译了《中国音韵学研究》,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
B.赵元任在《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创立了结构主义的汉语语法体系。
C.赵元任能及时汲取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对语言学进行研究。为了弄清语音的清浊,就利用原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对补原则进行试验。
D.《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被赞为国内“最好的一本语法书”,这部语法书在理论、方法和体系方面都受到了《国语入门》的影响。
E. 赵元任在学术研究上既博又专,广博的知识为他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成就了他“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的美誉。
【小题2】中国传统文化对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有怎样的影响?
【小题3】赵元任的求学、工作经历,体现出横跨文理的特点,这使他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犁的情结
高维生
①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②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③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④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⑤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⑥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
⑦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子,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⑧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⑨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⑩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C.第五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D.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小题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认为社交网络的实时性加速了谣言的传播,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先于社交网络存在的BBS、“论坛”和“社区”等交流平台也有实时性;很多研究复杂网络的分析则认为,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更易于传播谣言,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但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特性在人际社会中同样具备,因此这不能解释两者的区别。实时性所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因素不是决定性的,网络结构因素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造成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失效。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谣言传播是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圈子中,首先由“谣言感染者“发起谣言,接着倾听者们会逐一表示自己的态度:认同、反对或沉默。“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进一步将谣言带入另一个交际圈的兴趣;相反,“反对”会减弱圈子里的个休对于谣言的兴趣。如果反对者的态度足够强烈且理由充分,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成为“谣言免疲者”甚至“谣言粉碎者”——当其在别的圈子中再次听到该谣言时,也会加以反对。
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和局城广播性,谣言的传播机制通常是:谣言发布——推送给交际圈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转发——再次推送给新的圈子,而反馈并不在再次推送的内容中。在整个传播机制中,一方面,个体对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向发布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严重滞后和微弱到不起眼的音量,使得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在社交网络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中“智者”的声音会为谣言所淹没。
把准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谣言传播几率、降低谣言传播危害的策略。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谣言传播的自动辨识,实行风险标注,提醒用户;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現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强化对谣言传播“易感人群”的教育保护,提高他们的谣言辨识、防范能力。
(摘编自喻国明《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交网络与人际社会的结构特性相似,其复杂性并不是加速谣言传播的原因。
B.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可能影响倾听者对谣言做出判断的主要是谣言感染者。
C.在社交网络中,反馈异常微弱,是因为反馈不具有与谣言传播等同的单向性。
D.对有高谣言风险的信息实行风险标注,作用类似于人际社会中反对者的发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播机制入手,比较了人际社会和社交网络中反馈机制对谣言抑制效果的差异。
B.文章以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先后为序,论述了谣言反馈机制失效的两点原因。
C.文章站在净化社交网络环境的立场,主要从客观技术层面立论分析,见解深刻独到。
D.针对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问题,文章追根溯源,深人剖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有新的证据表明社交网络和人际社会的结构很不相同,就会削弱本文论证的可信度。
B.在人际社会的交往中,谣言在不同交际圈的传播有可能使谣言感染者转变成谣言免皮者。
C.只有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从而提高辟谣效率。
D.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发展,社交网络可能会形成类似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