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78年,中国内地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而在随后大致相近的时间段,时代风云因缘际会,两岸三地的电影也不约而同地开启了各自的创新运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大陆崛起“第五代”,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香港推动“新浪潮电影”,这三个创新电影运动中,香港电影“新浪潮”是最早与商业电影结盟的,而且这个结盟为改造香港的商业电影与提升香港电影品质做出了贡献,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个世纪 80、90年代香港电影的艺术品质。直到 2001 年《英雄》出现,大陆的“第五代”精英们才开始旗帜鲜明地拥抱商业电影,而中国台湾地区迄今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电影工业体系或者商业电影机制。
从历史发展和电影产业的实绩来研判,中国香港地区的电影自然是两岸三地电影产业中商业属性最强的。中国香港的电影商业经验多、类型意识强,但是香港地区电影必须是外向型发展,仅仅依靠六百多万的香港人口是难以支撑大投资电影制作的。而进入数码时代的电影,由于追求视觉奇观的营造,致使单片电影的投资,如有大的市场企图心,必然是天文数字,给回收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投资的电影必须有大市场的支撑,而中国内地就是离香港地区最近的超大型电影市场。所以,当前香港地区的电影创作面对着一个新的时代,特别是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急速拓展、电影创作日益繁荣的情况下,香港地区的电影产业面临着和内地电影产业如何融合的问题,这也使香港电影的内容生产、类型片创作面临着战略性选择的艰难挑战,是留在香港本土固守香港电影的特色、拍一些小制作的影片,将“ 香港电影 ”传承下去;还是带着香港的电影优势经验融入到中国内地大市场中,拍摄以前自己想做而未获得资金支持的大制作电影,这是每个香港的电影创作者都需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
香港地区的电影面临的这两种选择,不仅决定着导演们、香港电影人的发展空间和未来高度,同时在内容方面,也对香港类型片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如要融入广阔的内地市场,鉴于“ 一国两制 ”的实际情况,首先会遇到政治层面的问题,就是两地的电影管理体制并不一样。单就审查制度而言,因为香港有自己的分级制度,和内地执行的审查规章,有着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取向。一些类型片经过香港的分级管理制度,可以在香港上映,但若想进入内地市场,还要接受内地的审查规章的检视。这样,一些香港创作者所擅长的类型片就难以进入内地市场。比如鬼片、僵尸片、赌片等等。
除了政治层面的阻力之外,香港电影类型片进入大陆的第二个挑战就是文化方面的障碍。虽然香港文化与中华文化有深切的联系,但毕竟两地之间生活方式、人生价值有一定的不同,正像当今香港的部分民众对中国内地的了解不够充分的情况一样,内地观众对香港民众的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特别是内在的文化肌理、生活逻辑、价值体系,也存在着隔膜,这也必然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欣赏和接受,而在当今的大众文化时代,任何的隔膜都会影响票房的实现。
(摘编自王海洲《香港地区类型电影的时代挑战与转型重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陆的“第五代”、台湾的“新浪潮电影”、香港的“新电影运动”,各自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在电影创新方面作出的尝试和突破。 |
B.大陆地区2001年出现的《英雄》,代表着大陆“第五代”精英们开始拥抱商业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内地电影的艺术品质。 |
C.从历史发展和电影产业实绩来研判,因为中国香港的电影商业经验多、类型意识强,所以香港电影成为两岸三地电影产业中商业属性最强的。 |
D.六百多万的香港人口难以支撑大投资的电影制作,以及市场企图心大的单片电影投资必然很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香港地区电影必须是外向型发展。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内地是离香港最近的超大型电影市场,所以香港电影想要生存,就必须要与内地电影产业进行融合。 |
B.鉴于“一国两制”的实际情况,政治层面的问题是香港电影想要融入内地市场首先要面对和考量的。 |
C.香港电影的分级制度和内地电影的审查规章,在意识形态取向上有所不同。 |
D.观众对影片的欣赏和接受必然受到文化方面的影响,比如风俗习惯、生活逻辑、价值体系等等。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香港电影“新浪潮”是最早接触商业电影的,并且推动了香港商业电影的改造。 |
B.香港电影的特色就是擅长拍一些小制作的影片,在这一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经验。 |
C.鬼片、僵尸片、赌片等类型片很难成功通过内地电影审查规章的检视,从而进入内地市场。 |
D.香港和大陆之间生活方式、人生价值有一定的不同,所以两地民众互相也缺乏充分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