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蔡中锋
  爷爷拿着一本书刚进公园的大门,就看到英子早已坐在了公园中间的长椅上等他。于是他放轻了脚步,蹑手蹑脚地往前走,想给她一个惊喜,不料他刚走了两步,英子就喊:“爷爷,我听到你的脚步声了,快过来吧。”
  英子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美丽女孩,家里比较穷,父母天天忙于生计,白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爷爷是一个退休多年的老干部,老伴早已去世,孩子们都不在他身边。这一老一少两个孤独的人多年前偶然在这个公园里相遇之后,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每天一早,他们爷俩就一块到公园里玩。爷爷给英子讲人世间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事,教她学好多好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给她买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英子“爷爷、爷爷”地叫得非常甜,也很会逗爷爷开心。他们爷俩天天都是玩到黄昏才会依依不舍地分手。
  爷爷快步走到英子身边坐下,对她说:“今天爷爷给你买了本好书,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写的。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但她却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这本书就是她的自传。”
  英子说:“爷爷,读给我听,好吗?”
  爷爷说:“好!”
  爷爷读着读着,英子的双眼就噙满了泪水。
  英子说:“爷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知道我想做什么吗?”
爷爷说:“你说说看。”
英子就说:“第一天,我想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第二天,我想去上一天学,第三天,我想陪着爷爷。”
  爷爷说:“英子,你的眼睛一定会治好的,现在的医学发达了,你的命运自然就和海伦•凯勒不会一样了。你一定会得到一生一世的光明而不是仅仅三天。”
  黄昏的时候,爷爷还没有读完这部书,爷俩分手的时候,英子象每一天一样问:“爷爷,明天你还会来吗?”
  爷爷说:“爷爷当然会来啊,我还要给你读这部书呢,咱爷俩不见不散!”
  第二天一早,英子又去公园里等爷爷,但等了一天却没有等到,第二天,仍然没有等到。到了第三天,她却被推进了手术室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
  手术很成功,过了不久,英子的眼睛就复明出院了。
  英子出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陪着她的母亲一起朝那个公园走去,她非常想看一下在她这几年黑暗孤寂的岁月里一直陪伴着她的爷爷。
  她们在公园的那条长椅上坐了很久也没有看到爷爷。
  英子的母亲说:“我们回去吧。”
  英子说:“我不回去,我要等着看爷爷。”
  她母亲说:“爷爷已经去世了,你再也见不到他了。”
  英子说:“不会的,他怎么会去世!”
  她母亲说:“那天他得了急病,第二天就死了,已经去世半个多月了。”
  英子听后,泪就象雨一样流了下来。
  英子的母亲没有对英子说,那天晚上,爷爷身体不舒服,第二天起床晚了,为了能早点在公园里见到英子,就横穿了马路,结果让车撞了。爷爷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我的角膜和存款都给英子,一定要让她看到光明。”
英子的妈妈说:“孩子,我们走吧,爷爷是不会再来了。爷爷让我交给你一部书。他说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要象书中的那个女人一样坚强地活着。”
在泪光中,英子接过这部书,虽然她不认得上面的字,但她知道,这部书一定是爷爷还没有读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清风月刊》2010第2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爷爷和英子成为好朋友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都是孤独的人,并且善良有爱心,这使得他们能够心灵相依、快乐相处,成为忘年交。
B.他们爷俩相处的这几年中,一定有很多故事可写,但小说却只集中写了这么一天,说明作者的想象力还没有充分张开。
C.爷爷早就预测到了英子的命运和海伦•凯勒不会一样,她的眼睛一定会治好的,因为现在的医学发达了。
D.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成功,尤其是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上,都达到了形象传神的效果。
E.本文语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在对一老一少相扶相携、生生死死的故事的叙述里,表达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感。
【小题2】设置悬念是小说创作的基本手法。这篇小说的悬念在哪里?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简析。(4分)
【小题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书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吊兰比赛
孙晓静
新调来的陈局长是个吊兰迷。他办公室里的吊兰很繁茂,十分讨人喜欢。
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
年底,局里的宣传部为了响应一把手的爱好,决定举办一个吊兰比赛,据说奖品很丰厚。
大家把自己养的吊兰都搬出来,放到会议室里,只标出参赛编号,却不写上名字,然后进行投票选美。出人意料的是,陈局长却不参加,他说他要是参加对大家不公平。
大家一边欣赏着,一边说说笑笑地给自己中意的吊兰投票。当大家走到最后一盆吊兰前时,不觉都笑了起来。有人开玩笑说:“这么丑的吊兰也来参加比赛啊?这哪是吊兰啊,简直就是秃尾巴鸡。”
确实,那盆吊兰虽说也长出了不少枝蔓,但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显得孤单又可怜。
综合处的冯处长在一边笑着说:“这是我养的,确实不是很好看。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嘛。”大家纷纷笑了起来。
名次很快就出来了,办公室邱主任的吊兰获得了第一名,陈局长亲手把一台液晶大电视颁给他,邱主任乐得合不拢嘴。
冯处长的吊兰得了个倒数第一。他抱着花往回走的时候,目光偶然和陈局长碰了一下,他感觉陈局长的目光里意味深长。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扭头就忘掉了。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要退居二线了,准备从现任处长中提拔一位来补缺,组织部让他们把推荐名单报上去。
局里搞了个民意测验,但不分伯仲,陈局长就招呼几位副局长来商量。局里有九个处长,各有所长,要挑出一位,还真为难。副局长们面面相觑。
陈局长说:“我的意见是推荐综合处的冯处长。大家看看有没有意见?”
刘副局长问他:“意见倒是没有,但得有个理由吧。”
陈局长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正是前些日子举办的吊兰比赛的唱票记录。他把记录递给副局长们传看。副局长们看过了,还是不明所以,都疑惑地望着他。
陈局长这才说:“咱们要提拔干部,让群众来测评。群众不知道将来谁能上,怕现在说了人家的坏话,将来人家上去给自己小鞋穿,自然小心翼翼,不敢说真话。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但在这个记录中,却反映出了干部们平时的为人。”
副局长们一个个都愕然地睁大了眼睛。
陈局长笑了笑,这才接着说:“吊兰有个特性,就是要靠枝蔓上的苗芽来繁殖。我当初嫌自己带来的花太多了,办公室小,养不下,就给了每位处长一盆,其实这是有用意的。冯处长群众基础好,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才会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枝蔓摘成了秃尾巴鸡似的。关系不太好的,大家不好意思到他那里摘,才会那么茂盛。”
大家长嘘了口气。难怪陈局长当初给处长们发了吊兰,却不给副局长们发。
陈局长接着说,冯处长也不贪。比赛前,他让冯处长去买奖品,冯处长已经知道了这是给吊兰比赛买的。他要是贪,完全可以到花卉市场买一棵吊兰来参加比赛。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养花草来怡情的,技术必然差些,花卉市场那些花,要型有型,要款有款,要是来参加比赛,一准儿能获奖。可人家冯处长没这么做,还搬着他那棵秃尾巴吊兰去参赛,真是难得啊。
大家连连点头。他们这才明白,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说局里向来有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的风气,既说明一种不良风气,又为下文人们养吊兰,举行吊兰比赛做了铺垫。
B.陈局长是吊兰谜却不参加吊兰比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局长,绝不以权谋私,担心自己参加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
C.冯处长的吊兰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像个秃尾巴鸡,既说明冯处长工作繁忙无暇管理,也说明他不盲目跟风,讨好上司。
D.文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陈局长这一人民好干部的形象,他勇于打破常规,暗自布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形象丰满。
E. “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这一句意味深长,既说明陈局长用心良苦,又深化了中心,小处见精神,利益当前见人心。
【小题2】文中“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冯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冯处长,有人认为是陈局长,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梅花一进院,见人都穿着孝衣,就直奔了灵堂,跪在夏天礼的灵床前哭得呼天抢地,谁都拉不起来。麻巧在院子里说:“活着多给端一碗热饭,也抵得死了这么哭!”四婶赶忙捂她的嘴,说:“你三叔没个女儿,有媳妇这么哭也就够了。”就又对旁边人说:“不要拉,让她哭吧,难得今日这般伤心。”大家就不再劝梅花。

梅花的哭声拉得特别长,哭得人人都掉眼泪。哭着哭着,人们听梅花的哭声中的话有些不对,她哭的是:“爹呀,你咋这么早就走啦,你死的不是时候呀,你儿刚刚出了事你就走啦?!啊,啊啊,这个家完了,全完了,害你儿的人你咋不死啊,爹啊!”

上善就对夏天义说:“二叔,梅花咋哭得不对啦?”夏天义说:“哭话有啥正经的,派出所那边有啥消息?”上善说:“现场他们去过了,也找了些人作了了解,别的情况我还不知道。梅花刚才哭说谁害雷庆,谁害雷庆了?”夏天义就说:“我也觉怪怪的,她是跟雷庆出车的,她回来了,雷庆咋没回来?”

上善就到灵堂后去拉梅花,说:“甭哭啦,梅花,老人已经死了,再哭也哭不活的,你是惟一的儿媳,啥事还要你管的,你起来,我有话要问你的。”梅花就不哭了。四婶忙将孝衣帮她穿了,跟上善到了卧屋,夏天义和夏天智在里边坐着。梅花说:“二伯四叔,我爹咋就死了?”夏天智说了事情经过,梅花说:“我爹贩银元,一个糖也不见给孩子们买一颗,谁知道竟要了他的命!你们报案了没,他不能这么白白就死了?”夏天智说:“案是报了,可要想把凶手寻到,我看是难哩!到底是先等派出所破案呢,还是让阴阳先生看个日子下葬,我们等你和雷庆的,雷庆咋没回来?”梅花就又哭起来。

夏天义说:“还哭呀,总不是雷庆那里出车祸吧,你是跟了车的,你不是好好的吗?”梅花才说:“不是车祸,是早上拉了客去省城,公司路风检查队把车拦了检查;我知道公司有了检查队,可跑了几趟车却没遇到过,我只说今日总不该就碰上吧,偏偏绳从细处断,就碰上了。查出六人没有车票,问那些人为什么不买票,他们说买了没给票,检查队就说雷庆顶风违纪,当时就扣了车,让别人把那辆车开往省城,我和雷庆被带回了公司。”

夏天智夏天义和上善都吃了一惊,一时哑口无声。梅花说:“这个家是完了,这个家是完了。”夏天义粗声喘气,猛地在茶几上捶了一拳,茶几上的一只搪瓷缸子就掉下来,在地上弹了三下,滚到了梅花脚前。梅花把搪瓷缸子拾了起来。夏天智忙拉了拉夏天义的衣襟,夏天义强忍了愤怒,说:“你在车上卖票啦?你凭啥在车上卖票?车是国家的,你收了钱不给人家撕票?!家有贤妻,丈夫在外不遭横事,像你这样,雷庆不出事才怪哩!”梅花呜呜地又哭。

夏天智说:“这阵训她有什么用,屎越搅越臭的……那雷庆就不得回来啦?”夏天义说:“这都是些啥事么!天礼我不知说过多少回,他不听,落到了这一步,雷庆又是这样,这咋给人说呀!以我看,案子破不破,也不指望人家破了,即便破了,人是不能生还,事情抖出来还不嫌丢人?雷庆我估计一时也回不来,他回来不回来也罢,咱们几个拿了主意,选个日子把人埋了,葬事也不必太大,从快从简。”梅花说:“那雷庆就没人管了?”夏天义说:“我真想扇你耳光哩,啥时候了还顾及上管他,让他好好给人家检讨着,等着处分吧!”说毕,扑扑腾腾吸黑卷烟。

一根黑卷烟吸完了,夏天义说:“天智你说呢?”夏天智说:“你说得对,派出所能破了案那当然好,但我看,以他们的人力和财力不可能出远路去调查的,那咱也就不要再去追究,也不要太声张,尽快安葬,入土为安。雷庆的事除了咱这几个人和赵家富,不得再给外透口。梅花你记住了么?”梅花说:“记住了。”夏天智说:“咱现在上上下下把事情做妥,牙掉了往肚里咽,有了苦不要对人说!上善你在这儿主管着事,我去找赵家富,给赵家富说个软话,请他连夜去公司,能给雷庆说上情就说,说不上也可以了解公司处理的意见。就是要开除他、法办他,也得争取能回来埋葬他爹吧。赵家富去公司要是没顺车,就让夏雨把君亭的摩托骑上送赵家富。梅花你先拿出五千元交给上善,让上善统一安排。”梅花说:“五千元呀?!”夏天义又火了,说:“五千元你拿不出来啊?不说雷庆的工资高,光你收那些黑车票钱又有多少?到啥时候了你还是钱,钱,你没见钱把你这一家害成哈样了?!”

(节选自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

【小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小题2】第三段画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多次写“哭”,联系上下文,谈谈加点的两处“哭”各体现了“梅花”怎样的心理。
①跪在夏天礼的灵床前哭得呼天抢地。
②梅花呜呜地又哭。
【小题4】有评论认为,贾平凹的小说《秦腔》采用了典型的“红楼笔法”,刻画人物打破了非“好人”即“坏人”的“一元模式”,你是否同意?试从选文中找一例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喧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D.小说最后,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黄金”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
【小题2】“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小题3】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路墙

李永生

很老的一片围墙。墙体已有坍塌,墙面斑驳陆离,几根乌黑的木梁横七竖八地残留在上面。冬天,常有猫或狗趴在上面晒太阳,被人惊醒了,躬躬腰,倏地窜下去,墙上的土坷垃便呼啦掉下来。

墙是九爷家的,这里曾经是他们家的三间瓦房,后来房老了,九爷家就在另一块地方盖起了新房,老宅院渐渐荒废,就剩下了这几堵破墙。

儿子想铲掉老院的这些残垣断壁,在上面起幢二层小楼。九爷就是不同意,因为那堵墙上写着一行字。字已褪色和破损,但仍能让人读懂,那是八个黑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九爷自小脾气就刚烈,现在不让拆,儿子也不敢反驳。

九爷记得,那时候他刚六七岁,那个比他高半头的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小哥哥,在房墙上写这些字的情景。

九爷还记得,鬼子包围他们村后,要老百姓交出八路伤员,那个八路小哥哥怕连累老百姓挺身而出被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的情景。九爷说,那是八路的宣传墙。那些字里有小八路的魂哩!儿子脑瓜活络,不几天就又想了个鲜招儿——把那堵写着标语的墙盖在房里面。

不出几个月,楼房盖了起来,那堵“八路墙”果真被盖在了房里,还被巧妙地做成了“电视墙”。儿子还买来望远镜、水壶等仿军品挂在墙上,就有了战争效果。不过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指着那墙说:“做的真好,跟真的一样。”九爷忙说:“就是真的,不是做出来的。”客人笑了,拿起那个仿制的望远镜说:“大爷真逗,这个也是军队用的真家伙么?”

那夜,九爷没睡好,大早起来对儿子说:“怎么会这样?真的成了假的,咱的墙不能受那假玩意连累!咱得找些真货。”

儿子说:“爹,干嘛那么认真!”

九爷说:“得认真,不然咱对不起牺牲的小八路。”

其实,儿子当时出此鲜招,只是缓兵之计,单等哪天老爹归天,再把墙拆掉。不过现在见老爹一脸认真,只得点头。

九爷开始打听战争遗物,九爷他们村是革命老区,战争遗留物不少,当天便在本村找到了半截八路军的武装带。九爷很高兴,回家便挂在了墙上。九爷继续满村寻,很快就又搜罗到一些东西,比如有日本饭盒、指挥刀、地图、弹药箱、八路军的鸡毛信、报废的小甜瓜手榴弹、《支那事变画报》。九爷认真地把他们布置好,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那面墙也就越发琳琅满目起来。

望着那么多好东西还有老爹兴奋的目光,儿子脑子一拐弯,忽然改变了原来那个想法,忽发奇想,说爹不如咱们就办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吧,咱也让人参观,给您找个乐子。九爷更高兴了,每天精神抖擞,斜挎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继续开始了他热火朝天的寻宝之旅……

那天,九爷听人说三十里地外的杨村有户人家挖出了一把日本指挥刀,大喜过望,踹上一千块钱就奔杨村去了。可是有买家比他先到了。来的是两个日本中年男子。当九爷得知买主是日本人时,急了,把主人扯到一边说:“这刀我买。”主人向他张开了手。这时,两个日本人似乎已看出九爷的来意,胖子迅速从书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钞票。九爷也立马把怀里的一千块钱掏了出来。主人望望九爷那薄薄的一叠钞票,又望望日本人手中那厚厚的一叠,表情显得很复杂。九爷歇斯底里地喊道:“给我留着。钱先欠着。”主人摊开手,说:“我就要不动窝的钱。”那两个日本人一听,连声“哟西”,放下钱,就要拿刀。这时,九爷眼里似要喷出火来,他一把抓住主人的衣领,指指两个日本人,恶恶地说:“他们为什么……?这东西都没了,谁还会承认糟践过咱中国?”旋即扑通一声,九爷竟给年轻的主人跪下了。

九爷平日在村里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跟乡亲们从没红过脸,现在这个样子,让人很吃惊。刀的主人怔然片刻,望着九爷一头白发,忽然喊一声“折杀我了”,一把扯过刀,也扑通朝着九爷跪下了,双手捧着那刀递给九爷。两个日本人望着眼前的一切,呆了……

很快,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电视墙”和那把指挥刀是游客必看的重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爷的儿子想拆掉围墙盖新房,但是九爷不同意,于是他把围墙盖进了新房里,他也很珍视这个八路墙。
B.客人夸赞那面墙“做得真好,跟真的一样”,语气里尽是嘲笑之意,惹得九爷为此心存疑虑,没有睡好。
C.九爷每天精神抖擞,斜跨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说明他心底里一直有此情结,自小向往八路军。
D.这篇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叙述自然,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九爷对抗日先烈的崇敬之情,可读性很强。
E. 小说结尾,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九爷的心愿终于成了现实,文章“铭记先烈,不忘历史”主题也得以深化。
【小题2】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题目为“八路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你的理解,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家列传》节选

文清丽

轮到二哥了,他厚厚的嘴唇仍紧闭着,黑红的皮肤使他显得比大哥年纪还大。

儿子握着手机说:“我搜了下,网上有二舅的事迹。二舅,你喝醉酒了上树唱秦腔,这事是真的吗?”

“网上东西,信不得。”大哥摆摆手。

抱着肚子靠在椅背上的二哥笑着说:“是真的。”

“怎么回事,二哥,给大家讲讲。”我说。

“那时我在兵站部当政委,要过春节了,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兵站去检查工作。有个小战士想家,哭个不停。我把他叫到跟前劝了半天,他还是哭。我说你想家,我也想爹娘,你看你穿这么少,喝些酒,暖和。他喝了几口,话就多了,竟把我灌醉了。我摇摇晃晃走出院子,看到一棵杨树,在高原上种树可不容易。树长得那么高,那么俊,我不知怎么就喜欢得爬上去了。那晚月亮很圆,很亮,我想起了爹妈,就唱起当时在我们高原部队流行的歌曲: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保国的地方……我在树上唱,官兵在下面唱。”

“这事不能写进书里,一个军职干部,喝醉上树,不像话。”大哥皱着眉头,打断了二哥的讲述。“我记得一九九八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地遭受了特大雪灾,大年初一,你带着一百零三台大吨位运输车,翻山越岭给灾区送去了千余吨救灾物资。山沟被雪填平了,公路被雪覆盖着,哪里是沟,哪里是路,只能凭借山的位置来判断。快到唐古拉山了,汽车发出沉重的喘息,后边的车辆陷进了雪坑,你与战士们跳下汽车,用脸盆、铁锹铲雪开道。饿了,大家就啃一口压缩饼干或嚼一口方便面;渴了,就吃一把雪;困了,就裹着皮大衣打个晚。五天五夜后,一百零三台车终于把物资送到了灾区。”

我低头记着,一抬头,二哥不知何时出了屋。二哥从屋外进来时,带进一股风,虽冷,却让人精神为之一爽。

姐道:“二哥是十六岁到青藏高原当兵的。刚当兵时给家里来信说,当兵太苦了,喝的水里面有虫,山上四季积雪,不能感冒,少氧气,嘴唇都发紫了,好多战友脱头发,掉眉毛,手指甲凹陷。如果得病,基本就没命了。爹让上小学的我写回信说,问你二哥是不是就他一个人当兵?要是还有别人,让他紧跟着队伍,拉着战友的后襟,就不会从山上掉下来。此后,二哥的信里不再提让家里提心吊胆的事了。”

“我无法想象二哥当年当兵有多苦。一九九九年,我跟随作家们到青藏高原采风,适逢二哥在格尔木大站检查工作,那时他是大校政委;规定到医院体检合格才能上线,我说我身体好,不用查。二哥当时脸就黑了,说:‘快去!上高原,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哥坚持送我们过了反应强烈、最难走的五道梁兵站后,再三叮嘱我不能跑,注意别感冒,一到拉萨马上给他打电话。车一过唐古拉,我头痛欲裂,想起了二哥说他们头疼就用背包带扎紧头,一试果然好受些。我们边走边吸氧,随行的一位作家哭着要给家人写遗书。到了拉萨,我给二哥打电话。三十年啊,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气温零下六摄氏度,大部分地段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的两千公里的青藏公路上,近二百次翻越‘生命禁区’唐古拉,哥呀,你是怎么过来的?二哥当时嘿嘿一笑说:‘难道你没有细看美丽的可可西里草原,没看到云彩下的楚玛尔河有多漂亮,还有那连绵起伏的雪山和湖泊,还有一辆辆的军车把物资运送到西藏,这些比起那些苦,你说值不值?’”

我刚说到这儿,二哥纠正道:“我不是这样说的,这些词是你们作家编的。”

二哥提了少将,就在我们全家欢呼祖辈都是农民的家里继大哥之后又出了一位将军时,军队改革,一纸命令,二哥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地方;一天晚上二哥喝醉了,他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告别军旗时,所有的人,无论白发苍苍的将军还是士兵,大家都哭了。”

二嫂说:“你哥离开了部队,就像丢了魂儿,好多天都没笑脸。现在退休了,每天清晨在跑步机上跑一小时,然后又做三百多个俯卧撑;我说岁月不饶人,散散步、走走路就可以了。他置若罔闻,做完任务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看战争片,谁也不让打扰;小外孙撞开门,缠着要坐火车,他弯下腰,让外孙骑到他背上,说:‘准备好,火车马上出发,下一站,青藏高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讲述“二哥”上树唱秦腔时插入了部队歌曲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了士兵对母亲的思念,同时凸显了保家卫国的主题。
B.“水里面有虫,山上四季积雪,不能感冒,少氧气”,这既是青藏高原真实的艰险环境,也衬托了“二哥”坚守边疆三十年的坚毅品质。
C.“军队改革,一纸命令”使“二哥”无奈下转业离开了部队,这给小说增添了一层波折,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D.“二哥”没说过“可可西里草原”与“楚玛尔河”漂亮,这只是“我”的煽情之词,也说明在艰苦的环境面前,人们无暇顾及美好的景色。
【小题2】小说讲述“二哥”的故事时,突出了他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二哥”退休后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