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菜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玉姓原本是旗人,菜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菜。北京白菜素来著名。

主人玉太太,年纪五十岁。有一个儿子,年纪二十一,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虽是旗人,在当地得不到人亲近,却依然相当受人尊敬。

玉家菜园发展后,母子另雇了人。主人每到秋深便令长工在园中挖窖,冬天来雪后白菜全入窖。从此一年四季,城中人都有大白菜吃。主人善于经营,十年来,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

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

冬天时,玉家白菜上了市,全城人都吃玉家白菜。赞美了白菜总同时也就赞美了这人家母子。

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时值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母子二人谈论到萝卜白菜皆须大雪始能将味道转浓。

母亲说:“今年这雪真好!”

“这样雪落下人不冷,到这里算是稀奇事。北京这样一点点雪可就太平常了。”

“北京听说完全不同了。”

“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害!”这样说话的母亲,想起二十年来在本地方住下的经过人事变迁,她于是喝了一口酒。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过北京。

“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那我们俩去!”

“这里放得下吗?”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要去,三年五年也去了。我不妨碍你。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做人不一定要多少书本知识。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过了年不久,少琛就去了北京。

时间过了三年。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

在本城的母亲,每月寄六十块钱给儿子,同时写信顺便问问有不有那种合意的女子可以订婚。

学期终了,儿子回来了。还带回一个新媳妇。母亲欢喜得话说不出。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已近八月的一天,母亲见一对年青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第二天,作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到秋天,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在兴头中必赋诗。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

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

这妇人沉默寂寞的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忽然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

一九二九年

(有删改)

【小题1】文中夏夜母子纳凉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玉家儿子的形象特点。
【小题3】分析文中画线句蕴含的情感。
(1)三年五年也去了。我不妨碍你。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
(2)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小题4】小说结尾交代了玉家菜园已改称玉家花园,为何作者仍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01:0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体现岳珉面对死亡阴影的无奈。
D.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小题2】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静”为题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地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儿,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地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的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地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B.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除了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最主要的是借摔倒来宣泄心中的丧子之痛。
C.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打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D.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位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小题2】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A.
【小题3】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该题目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沈从文

(1)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2)那里住着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做军队上搬运军火的夫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3)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限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抬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4)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的像在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的声音。许多小小的屋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做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织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一面伸出憔悴的手来,敏捷地把手中兽骨线板压着手织机的一端,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子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带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

(5)有时这些妇人把工作停顿下来,遥遥地谈着一切,最小的孩子哭了,就拉开前幅的衣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她们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的价钱和棉纱的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

(6)街上也常常有穿了朱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看不见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地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7)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便可以看见到一个妇人持了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们皆觉得好笑,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8)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那些识字的人,念信内说到的一切。小孩子们同狗,也常常凑热闹,追随到那个人的家里去,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

(9)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筐箩,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慢慢地从街这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

(10)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着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们到门前站定了的女人们,一面摆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地唱着忧郁凄凉的歌,愉悦到心上的寂寞。

(11)“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12)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可以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磕碰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地哭了。

(13)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并没有信来,有些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人带了信回来,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夜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的。

(14)阴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头无一个灯。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嗥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吓哭了,母亲便说:“莫哭,狼来了,谁哭谁就被狼吃掉。”

(15)卧在土城上高处木棚里一个老而残废的人,打着梆子。这里的人不需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且不必明白半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那梆子声音,只是告给长街上的人家,狼已爬进土城到长街,要他们小心一点儿门户。

(16)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半夜里落了雪,则早早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脚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

一九三一年五月十日

【小题1】如何理解第6段中“望到看不见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地换了一次呼吸”这句话?
【小题2】“长街不寂寞”等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小题3】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长街的孩子们的快乐?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4】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品味首段文字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