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赤之茧
(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
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
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
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
“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
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
“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
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地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最后,我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
茧内,时光永远驻留在相同的时刻。外边天黑了,里边也依然还是黄昏,残留在内部的晚霞还在不间断地闪动着赤红色的光芒。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家,是因为“我”不能准确地理解“家”的含义。
B.由于看到“女人”亲切的笑脸,“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情愉悦,与后文构成对比。
C.小说写“水泥管”和“公园的长椅”,实际是为了说明“我”自私而狭隘的思想。
D.文中两次写到“日暮时分”,以此来烘托悲凉的氛围,并衬托“我”的悲惨遭遇。
E.结尾写“我”变成“赤茧”,照应标题,写出“我”在经历艰苦追求后的欣喜结局。
(2)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女人”是怎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文本内容,试探究小说中存在的象征意义或寓意。(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7 08:3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爱 的 牺 牲

(美国)欧·亨利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那是我们的前提。这篇故事将从它那里得出一个结论,同时证明那个前提的谬误。

二十岁的绘画天才乔·拉雷毕系着一条飘拂的领带,带着一个更其飘拂的荷包,背井离乡跑到纽约来寻梦。

把音乐学得那样出色的大姑娘德丽雅,带上亲戚们给她凑的一笔数目很小的款子,到北方去“深造”。

乔和德丽雅在纽约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彼此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他们租了一套公寓,那是一个岑寂、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升A调的地方。可是他们很幸福:学习了一天之后的绵绵情话;舒适的晚饭和新鲜、清淡的早餐;关于自己和对方的志向的交流;还有互助和艺术的灵感。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点又何妨——让梳妆台坍下来作为弹子桌;让火炉架改作练习划船的机器;让写字桌充当临时的卧榻,洗脸架充当竖式钢琴;你和你的德丽雅仍旧在里面;可是假若家庭不幸福,随它怎么宽敞——你从金门进去,把帽子挂在哈得拉斯,把披肩挂在合恩角,然后穿过拉布拉多出去,到头还是枉然。

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德丽雅在有名望的罗森斯托克那儿学音乐。他们的目标很美满:乔很快就能有画作问世,引来抢购作品的买家。德丽雅只要把音乐学好,当音乐厅里的包厢不满座的时候,就可以推托喉咙痛拒绝登台,在专用的餐室里吃龙虾。

可是没多久,他们的艺术不能不动摇了:应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没有着落了。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去兜揽学生教授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奔走了两三天,终于兴高采烈地回来宣告:“乔,我有一个学生啦。第71街品克奈将军的小姐,18岁的克蕾门蒂娜。我一星期教她三次课,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就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可是德丽,”乔说,“我能让你忙着挣钱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我想我可以卖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能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亲爱的,你一定得坚持师从马杰斯脱先生的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授课一面也能学些音乐的。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

“好吧,我在中央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或许也能卖掉。”乔说。

下个星期,拉雷毕夫妇每天一早就吃早饭。乔兴致勃勃地要到中央公园去在晨光下画几张速写,七点钟,德丽雅给了他早饭、拥抱、赞美、接吻之后,把他送出门。艺术是个迷人的情妇。他回家时,多半已是晚上七点钟了。

周末,愉快自豪、但又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客厅里那八英寸阔十英寸长的桌子上。接着,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摆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他郑重其事地宣布:“那幅方尖碑的素描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另外还预定了一幅油画呢。”

“你坚持了下来,真让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桌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半个钟头后德丽雅回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子。德丽雅勉强地笑了,解释说:

“克蕾门蒂娜浇奶酪的时候泼翻了许多,滚烫的,溅在我手腕上,痛得要命!乔。那可爱的姑娘难过极了,品克奈将军也差点要发狂了,冲下楼去叫人到药房里去买一些油和别的东西来,替我包扎。现在倒不十分痛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嘛,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今天把他要的油画取去了——”乔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

她带着充满爱意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含含混混地说着在品克奈将军家的授课;但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又不忍心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24街那家大洗衣作里找了个烫衬衣的活儿。今天下午,洗衣作里一个姑娘的热熨斗烫了我的手。可是,你怎么突然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我本来始终没有起疑。”乔说,“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

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消说‘当你爱的时候’。”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欧·亨利在文章中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乔·拉雷形象的特点:来自中西部槲树参天的平原的一个浑身散发着绘画艺术的天才,二十岁的时候,他背井离乡到了纽约“深造” 。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和有责任心的人。
B.作品情节上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不能不承认再优秀的作家也有失误。
C.文章中用了一段排比句,“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让梳妆台坍下来作为弹子桌;让火炉架改作练习划船的机器;让写字桌充当临时的卧榻,洗脸架充当竖式钢琴;”这段话说明了乔和德丽雅不好的生活环境,更从侧面表现了乔和德丽雅的坚强和对生活的追求。
D.《爱的牺牲》讲述了一对追逐艺术的年青艺术家夫妇为了对方不得不放弃对艺术追求, 揭示了“爱”的伟大力量。
E.在文章中出现了一段乔和德丽雅幸福生活的想象——“乔很快就能有画问世,那些鬓须稀朗而钱袋厚实的老先生, ……。她可以推托喉痛,拒绝登台,在专用的餐室里吃龙虾。”这一幸福生活同乔和德丽贫苦艰难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显示出乔和德丽雅两人的虚荣心理。
【小题2】文章开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在结构全篇上有何作用?
【小题3】欧·亨利善于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叙述沉甸甸的故事,从而让贫困的悲剧转化为爱情的喜剧,达到“含泪的微笑”的表达效果。试举两例,赏析其幽默的语言。
【小题4】对于本文主旨,有评论者认为,是表现资本主义“镀金时代”带来的社会不公和对小市民生活的严酷挤压;也有人认为是对市井生活中落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美好人性与真情的讴歌。你同意哪种说法?试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不”孟老倔
孙毛伟
孟老倔是开馄饨店的。老倔整天紧绷着张脸,没一丝笑容,问他话也爱理不理的,好像都是来找他麻烦的。时有客人提点小要求:“老板,少放点辣子。”老倔也不搭话,客人却以为意思已经传达到了。可馄饨端上来,辣子一点没少。客人生气:“怎么还放这么多辣子啊?”老倔应一声:“本来就是放这么多嘛。”“不是告诉你少放吗?没听见啊?”“听见了。”“听见了咋不少放啊?”“不能少放。”“为啥不能?什么态度啊你?”“就这态度,你爱吃不吃!”
眼看要争吵起来,后面排队的也不劝解,只是“吃吃”地笑,有人咧咧嘴自言自语:“这个老倔头。”旁边的捅捅这位怕辣的客人:“他就这样,驴脾气。”这位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也息了声。
老倔馄饨店有“三不”:不赊账,不外卖,不调味。不调味就是顾客不得随意增减盐、辣子什么的调味品。他不给调,也不让你自己调。
老倔的“三不”让人觉得不近情理,这不赊账好说,可不外卖不调味不是明摆着难为顿客,砸自己的生意吗?老倔自有他的道理。难得他会松下脸皮给顾客解释:“我的馄饨就是吃个味。你少放勺辣椒,他多放勺盐,耶还有馄饨味吗?合你的口味你就来吃,不合你的口味,你去别家。”至于外卖他也有说辞:“外卖我不卖。馄饨拎到家一准凉了,凉了再热,糊糊塌塌的,还叫馄饨吗?”
老倔的店不大,店门口像火车站售票口那样沿墙装了一排栏杆,是排队用的。想吃老倔的馄饨,一是要早去,二是要有耐心,不排上个把小时队是轮不上的。当然在老倔店排队也不寂寞,看老倔煮馄饨是个很不错的消遣。
馄饨锅旁的案子上一字摆开三排二十四只花瓷大碗,老倔伸手从高汤锅里舀出一大勺热汤,像书法家挥毫书写一样在一排碗上行云流水似的挥一下,每只碗里就均匀地盛上了多半碗汤水,且没有一滴抛洒碗外。他再叫一声“起”,从翻滚着的煮锅里捞出一笊篱煮熟的馄饨,挪到每只碗上用勺轻轻一敲笊篱,几只精灵似的馄饨就会跳起来直落碗中。从中随便取来一碗数数,一准十只馄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然后抓一把香菜、榨菜丝在那排碗上“唰”地挥毫再书一笔,绿的香菜黄的榨菜丝就花一样均匀地漂在每一只碗里了。
老倔的店店小客多,天好的时候就在店门前摆上几张桌子做餐桌用,这下违反了城市管理的规定,城管的人警告老倔不准搞店外经营,老倔却没当回事。这下惹恼了城管,派人上门执法。
老倔冷眼看着店外的桌凳被拉走,既不争辩,也不求情。转天馄饨店就闭门谢客了。
老倔馄饨店三天没开业,老倔不急,老倔的老主顾们急了,几天没吃老倔馄饨就觉得哪儿有点不得幼儿。打听到原委,老主顾中就有人出面找城管的熟人把桌凳给要了回来,老倔才开了店门。
有一天,老倔馄饨店附近的街巷发生了一起抢劫案。有人提供线索,说好像见过嫌疑人在老倔店吃馄饨。警察来老倔店调查,老倔看了影像说:“不错,是黑子,总来吃馄饨。”他摸着下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警察:“这几天没见他来,八成早就跑了吧?”警察哼了一声说:“跑?除非他长了翅膀。”老倔说:“要是没跑,出不了一个礼拜,这小子准还会来吃馄饨。”警察就笑,根本不相信,也就没布置蹲守。可是到了第六天,警察接到了老倔的电话:“你们快来,黑子正在店里。”
黑子被抓后供认,作案后他找了一个藏身之地,一直没敢出来。警察问:“那怎么又出来了?”黑子不好意思地说:“还不是为了那口馄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孟老倔开馄饨店的故事,故事围绕“馄饨”展开,着重表现了老艺人为悉心打造中华美食而精益求精的美好品德。
B.小说语言质朴、平实,却富有表现力,例如描写老倔煮馄饨,用形象的比喻、准确的动词表现了孟老倔手艺的娴熟、优美、灵巧。
C.小说成功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不排上个把小时队是轮不上的”“老倔的老主顾们急了”,侧面表现了孟老倔馄饨的魅力。
D.小说写抓捕黑子的情节饶有趣味,老倔认为黑子不到一个礼拜会到店里吃馄饨,警察不信,充分表现了老倔对自家馄饨的自信。
【小题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小题3】对于文中孟老倔卖馄饨“不调味”“不外卖”的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却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小题2】“谎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棺
张晓林
诗人于之渔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片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这些都不喜欢。他说,如果加上配料,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了一些“离妇辞” “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美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时已开得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树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瓶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瓶!”他喊道。还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的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选自《2015年河南小小说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于之渔是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作者写他在小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是表现其行为反常怪异。
B.于之渔不刻意选择写诗场所,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地方,偶有所得,就藏于诗袋。
C.于之渔为亡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
D.“长得丑”“真是太丑了”,这是于之渔人生美事失败的原因,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
E. 于之渔歌诗的拖音含悲,有悲痛欲绝之势,那拖音传递出一种悲怆的、超然物外的苍凉感。
【小题2】于之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 “诗棺”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同类题5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对客户来说,这是一笔重要的生意。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不过,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的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那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搏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办公室的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他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说:“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多月前。

母亲说:“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他的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钱,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挽救他的公司。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20里。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亲手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元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3天,3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这个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小题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