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赤之茧
(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
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
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
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
“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
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
“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
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地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最后,我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
茧内,时光永远驻留在相同的时刻。外边天黑了,里边也依然还是黄昏,残留在内部的晚霞还在不间断地闪动着赤红色的光芒。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家,是因为“我”不能准确地理解“家”的含义。
B.由于看到“女人”亲切的笑脸,“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情愉悦,与后文构成对比。
C.小说写“水泥管”和“公园的长椅”,实际是为了说明“我”自私而狭隘的思想。
D.文中两次写到“日暮时分”,以此来烘托悲凉的氛围,并衬托“我”的悲惨遭遇。
E.结尾写“我”变成“赤茧”,照应标题,写出“我”在经历艰苦追求后的欣喜结局。
(2)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女人”是怎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文本内容,试探究小说中存在的象征意义或寓意。(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7 08:3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知的偶然
格非
1980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化学和物理都没有超过40分。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
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们当地有很多有名的木匠,但我母亲请不到,她请了家里的一个亲戚。这个木匠因自己是有手艺的,觉得自己特别牛,很是凶悍。他对我母亲说,这个孩子笨手笨脚的,不严厉是学不出来的,我要是打他你会舍得吗?母亲只得说,你打吧。我很不喜欢这个跷着腿坐在大椅上的人——我和他无冤无仇,他为什么要打我?我就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
就在我灰了心,要去当木匠学徒的时候,一位镇上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至今仍然不知他是如何寻访到我们村的。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那里他的一位朋友。
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
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我也知道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
“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
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六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可是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为我的师傅递上热毛巾,听任他大骂。
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不会去做我觉得非分的事情。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县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困难。但那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子。
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
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
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
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
女的则说,我们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
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
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
“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
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补习班,去考大学。
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
我那时很小,15岁,穿的衣服很破旧。大概他是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
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了很后悔,因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了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
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
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
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等回到家的时候,我一天都没有吃饭,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
选自《2014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对“我”主动帮助,而这位老师的朋友却“公事公办”,小说借这种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B.母亲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我”不可能考上大学,于是决意让我去当木匠,并请了一个特别牛却很凶悍的木匠亲戚教我。
C.作品以朴实的笔调叙述了我的人生遭际和内心纠葛,反映了在80年代刚刚恢复高考时期,有关教育部门随意改分数、任意盖公章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以我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得以金榜题名作为结局,丝毫不去提及备战高考的经过,这样写呼应了标题,使情节更加集中,颇具艺术匠心。
E.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而恰如其分的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县文教局两位办公员在办与不办上的纠结和找公章时的紧张,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小题2】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善于制造情节上的曲折,请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踪
滕刚
农历腊月十九这天下午,张三从红十字医院回到家,看见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盒录象带,录像带侧面的蓝色标签上印着两个字:失踪。张三不知道是谁借回来的录像带。张三打开电视,把录像带推进放像机。是电影。片子没放完,张三已经泪如雨下了。是一部日本片。讲述名古屋的一个摄影师由于久病不死,倍受家人的嫌弃和冷落,在一次圣诞晚会上摄影师意外失踪,失去亲人的家属才知道摄影师对他们多么重要,他们经历艰辛终于找到了摄影师。这个摄影师的遭遇和张三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张三没有失踪而已。
跟片中的摄影师一样,张三曾经是家庭的顶梁柱,它的喜怒哀乐就是家人的喜怒哀乐,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会惊动全家。在他生病的最初岁月里,家人给了他足够的温暖和关怀。但他的病一发不可收,他患上了十一种慢性病,因此失去了工作、地位和收入,无边无际的医药费使家庭陷入贫困的边缘,他永无止境的咳嗽和间歇性的大小便失禁,把家庭搞得像病房和公共厕所,家人终于开始表现出厌烦、嫌弃和冷落。
张三无法让家人像当初那样爱他,他知道他连累了他们。也许正如这部片子讲述的那样,只有失去张三,他们才会发现张三对他们有多么重要,才会像当初那样对他关怀备至。
晚上全家人围着饭桌吃饭。张三打开电视,把那盘录像带推进放像机。张三捧着饭碗坐在沙发上,观察家人的表情,他预感将会出现感人的场面。可是家人无动于衷,他们一边看片子一边谈笑风生。张三担心他们听不清那些感人的台词,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得很大很大。但是家人说笑的声音更大了,哥哥和嫂子甚至踏着片中感人至深的背景音乐跳起了四步。
张三十分震惊。他想用片子教育家人,唤醒他们的良知,哪知道他们跟摄影师的家属一样,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不幸真的降临,他们才会如梦初醒。想象自己失踪后,全家人四处寻找,痛不欲生的情景,张三不禁黯然泪下。他不愿意让家人经受这样的打击。第二天中午,全家人一起吃中饭,张三再次播放那部片子,全家人依然无动于衷嘻嘻哈哈时,张三决定失踪了。他要让他们尝尝真的失去他是什么滋味,他要唤醒他们的良知,是他们逼他这么干的,他不是没有给他们机会。
农历腊月二十这天下午将要过去,傍晚就要来临的时候,张三神秘的失踪了。其实张三没有走远,他对自己的失踪的日程作了十分周密的安排。他带了一身换洗的衣服和足够一周吃用的药片、干粮和钞票,来到郊外护城河边的茅屋。那是祖父生前买下来钓鱼用的。家人都知道这个地方,特别是家里的女人,受了气就喜欢到这个小屋睡两三天。张三知道要不了三四天,家里人就会在小屋找到他。他不想让他们找不到他,他的失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让全家人哭得死去活来。他只是想让他们知道,他们不能失去他,他们不应该冷落他,仅此而已。
农历腊月二十六,张三失踪后的第七天,邻居马良找张三借止痛片,张三的家人才发现张三失踪了。大家仔细一回忆,张三失踪已经七天了。其实张三失踪的当天晚上大家就发现张三不见了,只不过没人点破罢了。当马良来找张三的时候,最初惊呼张三失踪的是张三的嫂子。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她对邻居们说:“我们家张三失踪了。说他神经有问题吧,这回真的出问题了。”
张三失踪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张三的家人张罗着找张三。第一个嚷着找张三的是他的嫂子。她根本没去找,她去美容院做了一次面膜。她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她说:“我鞋都跑破了,我找遍了车站、码头、医院、茅房等一切可能去的地方,没有发现他。”第二天去找张三的是他的大哥。他没去找张三,他利用这个美丽的借口到郊区的宾馆开了一个房间,不慌不忙地跟情人呆了一晚。大哥回家往床上一仰说:“我累死了,我跑遍了大街小巷。”张三的弟弟跟父亲要打的费,他说要浏览全城张三可能去的所有地方。他用这笔钱钻进一家网吧,跟一个不知是男是女的网友聊了十个小时。张三的父亲说是去派出所报案的,他在派出所详细咨询了一个人失踪后什么时候生效怎样注销,然后去蒸了个桑拿。只有母亲是真的想去找张三的。她走出城门,看见护城河边的那个茅屋,想到张三回来后全家又被搅得不得安宁,转身又回了家。一家人找了几天没找到,大家证实了张三真的失踪了。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大雪纷飞。张三终于走出小屋,他想回家。实际上,他失踪后的第三天,家人没有到小屋来找他,他就知道他们根本没找他,他就是知道他们实际上希望他失踪了,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过度的悲愤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想象自己回家后将会遭遇家人更大的冷遇,想到自己再也不愿意跟这样的家人共同生活,他忍着病痛蜷缩在小屋里。他所有的病都发作了,他的药和干粮已经吃光,钞票也用完了。
在离家仅几百米的桥头,张三看见全家人正欢天喜地地在挂着小灯的屋檐下放爆竹,放烟火。在烟火的照耀下,张三看见自己那张旧式板床被搁在东山墙上,他一眼就能认出那张床。那张床的床柱上系着根红绸子----今年是他的本命年。
张三泪流满面。想到自己突然出现后全家人可能出现的场面,张三没有勇气往前走,不忍心往前走,他拖着沉重的身体,消失在漫天大雪中。
【小题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情节复杂,主要写受到家人冷落的张三在录像带的启发下,离家失踪,最终却未能如愿的故事。
B.张三失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醒家人给他治病。
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将张三在这样的处境中的孤寂无助、孤立无援,以及内心的痛苦和精神所受的种种创伤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
D.张三床柱上那根红绸子提醒今年是张三的本命年的细节描写,很具讽刺意味,凸现了悲剧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E.张三的母亲确实是想找张三的,最终没有去找是因为她不想看到生病的张三继续被病痛折磨。
【小题2】张三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多处出现对比,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小题4】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何在?你读后有什么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花那个飘

李德霞

一大早,天空就飘起了细碎雪花。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也是娘做年糕的日子。

这天,我是不会出门玩的,尽管二唤趴我家大门口喊我几次了,可我就是不挪窝。我爱吃现炸出锅的年糕,黄灿灿浸着油,皮子脆脆的,咬一口,“咔嚓咔嚓”响,那个香啊。我不出门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得看着娘,防止她给干姥姥送年糕。

干姥姥是个要饭的,常年在我们这一带乞讨。一只豁了边的碗,一根磨得乌黑油亮的打狗棍,晃晃悠悠来,晃晃悠悠去。今年冬天雪大,天气又冷,干姥姥干脆就住在我们村后面的破庙里。娘啥时认她做的干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娘时常偷偷摸摸给干姥姥送吃的,一块饼。一个窝头都送。

昨天晚上,娘从下房里端回了一盆糕面,我就知道,娘又要做年糕了。我悄悄对爹说:“爹你信不信,我娘一准会给干姥姥送年糕的。”爹不吭声,一口接一口地抽旱烟。我又说:“凭啥给她送?又不是我亲姥姥……爹你得拦着她。”爹嘿嘿一笑,拿烟袋锅轻轻敲一下我的头说:“你都六岁了,要拦,你自己拦。”

爹是村里的支书,忙,一大早就顶着雪花出门了。我记得,爹临出门时,意味深长地冲我一笑。我当然知道,爹这一笑是啥意思。

第一锅年糕炸出来,我迫不及待地往碗里装了一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三个年糕下肚,我就打起了响亮的饱嗝。这时,炸完年糕的娘对我说:“年糕也吃了,还不出去找二唤玩?”

娘的心思我知道。我抹抹嘴说:“才不呢。我爹说了,让我看着你,不让你给干姥姥送年糕……”

“你爹真这么说的?我咋没听到?”

“那是你耳背。”

娘懒得理我,往碗里装了好几个年糕,拿笼布包了。提着要出门。我抢先一步,拦在门口。我说:“不准你给干姥姥送年糕!”

“大人的事,要你小孩子管?一边去!”

我想,我是拦不住娘了。我眨巴眨巴眼说:“那你……给我五分钱。买糖吃。”

娘没难为我,爽快地给了我五分钱。我拿着钱要走,看见娘跟在我后面。我大人似的说:“娘啊,走大路你就不怕被爹撞见?”

娘咯咯一笑,转身从后门走了。

大朵大朵的雪花,还在不紧不慢地飙……

等我买糖回来,娘送年糕也回来了。看娘一脸失落的样子,我就知道,娘没把年糕送出去。

进了院,娘正要开门,爹闪身从屋里出来,门神似的堵在门口。爹看着娘,笑一下,再笑一下。娘说:“老四你笑啥?我不就给干娘送几个年糕吗?”

“你呢?”爹问我。吓得我“哧溜”把一颗糖呑进肚里。

“年糕送出去啦?”爹盯着娘,仍在笑。

娘突然变了脸:“明知没送出去,你还问?老四,我问你,干娘是你撵走的吧?她住破庙里。碍你啥事了?”

爹说:“我是支书,村里的事儿就归我管,大事,小事,我都管。”

“不就个破支书吗?管得太宽了……大过年的,你到底把她撵哪儿啦?”

爹还在笑。转身一把推开了屋门。

娘抻脖子一看,张开的嘴像洞开的门,眼泪紧跟着就淌下来。

屋里,暖烘烘的炕头上,坐着笑眯眯的干姥姥……

雪花那个飘……

(原载2017年第4期《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时刻防着娘给干姥姥送年糕,又趁机要挟娘给“我”五分钱买糖吃,可见“我”人小鬼大,十分调皮。
B.小说以干姥姥坐在炕头上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颇具艺术匠心。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结尾处娘的神态变化中可以看出,爹娘之间因为没有沟通,娘不能理解爹的良苦用心。
D.发生在爹娘和干姥姥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人性人情的关注,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我”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1)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

(2)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天天待着呢。”

(3)“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4)“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5)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也是经常应景似得挺朋克,一会夹克上带钉,一会头发颜色又变了。

(6)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那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道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7)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8)一年以后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还记得那个玩摇滚乐的男孩吧,从我这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9)“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10)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

(11)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12)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13)我立刻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14)“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15)“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的爸说,常远在那生活的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16)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的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17)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后后生可畏!”

【小题1】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请按顺序补充完整。
--被迫备考律师--   ---    --帮助穷人打官司
【小题2】简析第1段划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小题3】第12段中划线句子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
【小题4】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小题5】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量的篇幅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节选)

杨西景 侯发山

于是,他们来到当年的“点名台”前。张嵩山整了整衣冠,缓缓走上了“点名台”。看着排列整齐的方阵,望着一头头白发,一张张沧桑的脸庞,张嵩山心里几多激动,几多感慨,眼前幻化出了一张张英俊的面孔,一个个鲜艳的、火红的领章、帽徽,仿佛回到了三十五年前……“连长好!”一声震天响的呼喊把张嵩山拉回到现实中,“唰”,两行泪珠从眼帘飞驰而下。此刻,这一声亲切的、久违的呼喊,蕴含着当年那血浓于水的连队亲情。这就是连队,军人一生一世都难以忘却的灵魂的故乡、青春的故乡。一个锅里抡勺子的生活,一个院子里共迎日月的岁月,是生命和生命的融洽,灵魂与灵魂的沟通,青春和青春的碰撞。纵然在这里哭过、吵过,甚至骂过,然而,在岁月的回忆里,都是人生最珍贵的欢声笑语。虽然部队解散了,他们的豪气未散,心未散……张嵩山清了清嗓子,着力一展当年的豪气,开始点名:“孙雅雅。”
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年近七十的老连长除了身体略显佝偻外,声音还是那样洪亮,还是那样有力,丝毫不减当年。
张嵩山又叫了一声:“孙雅雅。”
“到!”
“曲高远。”
“到!”
“牛飞鸣。”
“到!”
……
“张文英!”这是张嵩山点的最后一个人。
现场一下子沉寂了。
“张文英!”张嵩山提高了声音。
当年那一次点名,缺他;今天,又缺他!现场一阵沉默。
这时,杨伊洛站了出来,阴着脸对大家说:“乡亲们,战友们,去年夏天,几个小孩来到九龙湾游玩,当时天热,他们就跳进黄河洗澡。黄河下边暗流很多,卷走了一个小孩。当时,张文英正在岸边种菜,听到呼救,没有半点犹豫,一下子跳进了黄河,孩子推到岸边,但他却没出来。”
啊!张嵩山傻了。
杨伊洛走到张嵩山身边,解释道:“我怕大家一路上开车分心,在微信上没有说明。”
张嵩山点点头,眼角又一次飞出泪花。
这时,站起来一个孩子。他说:“我是兵兵,张叔叔就是为救我牺牲的。”
张嵩山走上前,紧紧抱住了兵兵。
杨伊洛说:“我看了张文英生前的日记,知道他有百年后把骨灰的一半埋在城垛山的愿望……可惜他出事后,尸体一直没有打捞上来。今天就带来了他的一双鞋子,等会儿我们上山,做个衣冠冢吧,好了却他一辈子的军人情结。”
张嵩山看到那双鞋子是手工做的布鞋,似乎还没有上过脚。是张文英的老娘做的?可是,听说他的娘早早就去世了啊。
墨春秀上前一步,看着那双鞋,迟疑了一下,缓缓说道:“这是当年俺娘给他做的。”张嵩山记得,当年这个村的妇女给部队的战友每人做了一双鞋,他的,也没有舍得穿,一直摆放在他的办公室桌,直到退休他才收拾回家,锁进箱子里。
没有人提议,也没有人说话,大家带着兵兵,带着张文英的那双鞋,朝城垛山走去。同行的人,除了张嵩山的战友,还有“鱼水新村”的全体村民。
不知道是谁先带的头,唱起了那首《城垛谣》:
叔伯们啊,你们在哪头儿?
嗨,俺们在嘉峪关这头。
兄弟们啊,你们在哪头儿?
嗨,俺们在山海关这头。
你挽着我的胳膊,
我拽紧你的手。
这万万块秦砖吆,
是咱一代代的骨头连骨头!
你抵着我的肩,
我顶住你的头。
这万里城墙吆,  '
是哨一代代的血肉筑就!
拦胡马,挡匈奴,
夷狄难近咱家门口。
丢了头,抛血肉,
长城护家八千秋。
您的娃,
俺的妞,
记住叔叔伯伯骨连骨,
记住哥哥弟弟血连肉。
俺们在关外头,
您们在关里头。
十三雄关忠魂守,
家园万代无边忧……
开始时是一个人唱,后来,大家都跟着唱起来。这歌,似云,在每个人心中漂浮着;似雨,在每个人眼帘中飞落着……
在城垛山上,选坟茔的时候,张嵩山选了个地势较高的地方。他说:“得让张文英瞧得见咱的老营盘。”
从未落过泪的杨伊洛,此刻泪水伴着话语:“兄弟们,我和老张明年就七十了,你们也都奔六十了,就让文英兄弟代表咱们,永远看护着老营房,永远呵护着城垛山吧。”

(《奔流》2018年第9期、10期连载)

【小题1】下列对小说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退伍战士们回到老营盘为主线,带出了众人为张文英举行葬礼的具体情节,为读者编织出了一幅和平年代基层官兵铁血柔情的壮丽画卷。
B.选文插叙了当年“鱼水新村”的妇女们给战士们做鞋的事件,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小说军民一家亲的主题思想。
C.选文十分注意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形象,如对“连长好”这一“震天响的呼喊”,对老连长身体及声音的描写等,无不展现了基层官兵在部队豪情万丈,回地方意气风发,数载从军终身守魂的高尚情操。
D.选文的地名设计颇具匠心。地名中的“城垛山”、“鱼水新村”,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图腾,无不使人联想到战争、国防和军营的氛围。
【小题2】选文语言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和气势,请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从句式选用角度作简要分析。
【小题3】选文在最后写了众人齐唱《城垛谣》,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