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箓竹山房    吴组缃
阴历五月初十和阿圆到家。母亲说,前些日子二姑姑托人传了口信来,要我和阿圆到她老人家那里去住些时候。
二姑姑的故事好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多年以前,叔祖的学塾中有个聪明年少的门生,因为看见叔祖房里的帐幔,笔套,与一幅大云锦上的刺绣,绣的都是各种姿态的美丽蝴蝶,对绣蝴蝶的人起了羡慕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因为听叔祖常常夸说这人,心里自然也早就有了这人。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放佚风流的叔祖虽从中尽力撮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
若干年后,少年赴南京应考,船翻身亡。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教化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茏,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洒不下来。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花,变成槁色。——这座村子便是二姑姑的村庄金燕村,这座大屋便是二姑姑的家宅箓竹山房。
二姑姑多年不见,显见得老迈了。
那张苍白皱褶的脸没多少表情。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步法,和她老人家的脸庞同一调子:阴暗,凄苦,迟钝。她引我们进到内屋里,自己跚跚颤颤地到房里去张罗果盘,吩咐丫头为我们打脸水——这丫头叫兰花,三十多岁了。她陪姑姑住守这所大屋子已二十多年,跟姑姑念诗念经,学姑姑绣蝴蝶,她自己说不要成家的。
二姑姑说没指望我们来得如此快,房子都没打扫。领我们参观全宅,顺便叫我们自己拣一间合意的住。
邻着花园有座雅致的房,门额上写着“邀月”两个八分字。和姑姑说,我们就住这间房。姑姑叫兰花开了锁,两扇门一推开,就噗噗落下三只东西来:两只是壁虎,一只是蝙蝠。我们都怔了一怔。壁虎是悠悠地爬走了;兰花拾起那只大蝙蝠,轻轻放到墙隅里,呓语着似地念了一套怪话:
“福公公,你让让房,有贵客要在这里住。”
阿圆惊惶不安的样子,牵一牵我的衣角,意思大约是对着这些情景,不敢在这间屋里住。二姑姑年老还不失其敏感,不知怎样她老人家就窥知了阿圆的心事:
“不要紧,——这些房子,每年你姑爹回来时都打扫一次。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收拾,福公公虎爷爷都会让出去的。”
阿圆用一个小孩子的神秘惊奇的表情问我说:
“怎么说姑爹?……”
兰花瞪着两只阴沉的眼睛低幽地告诉阿圆说:
“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我也常看见的,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子里走。”
阿圆扭着我的袖口,只是向着兰花的两只眼睛瞪看。
不久吃晚饭,我们都默然无话。我和阿圆是不知在姑姑面前该说些什么好;姑姑自己呢,是不肯多说话的。偌大的屋子如一大座古墓,没一丝人声;只有堂厅里的燕子啾啾地叫。兰花向天井檐上张一张,自言自语地说:
“青姑娘,还不回来呢!”
二姑姑也不答话,点点头。阿圆偷眼看看我,——其实我自己也正在纳罕着的。吃了饭,正洗脸,一只燕子由天井飞来,在屋里绕了一道,就钻进檐下的窝里去了。兰花停了碗,把筷子放在口沿上,低低地说:
“青姑娘,你到这时才回来。”悠悠地长叹一口气。
我释然,向阿圆笑笑;阿圆却不曾笑,只瞪着眼看兰花。
邀月庐日间还算是清新明朗,谁知这天晚上,大雨复作;一盏三支灯草的豆油檠摇晃不定;远远正屋里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听来简直是“秋坟鬼唱鲍家诗”;加以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显得这周遭的确鬼趣殊多。一阵飒飒的风摇竹声后,忽然听得窗外有脚步之声。声音虽然轻微,但是入耳十分清楚。
“你……听见了……没有?”阿圆把头钻在我的腋下,喘息地低声问。
“……”我也不寒而栗。
她突然尖起嗓子大叫一声,搂住我,嚎啕,震抖,泣不成声:
“你……看……门上!……”
我看门上,——门上那个册叶小窗露着一个鬼脸,向我们张望;月光斜映,隔着玻璃纱帐看得分外明晰。说时迟,那时快。那个鬼脸一晃,就沉下去不见了。我不知从哪里涌上一股勇气,推开阿圆,三步跳去,拉开门。
门外是两个女鬼!
一个由通正屋的小巷窜远了;一个则因逃避不及,正在我的面前蹲着。
“是姑姑吗?”
“唔——”幽沉的一口气。
我抹着额上的冷汗,不禁轻松地笑了。我说:
“阿圆,别怕了,是姑姑。”(选自语文读本必修四《箓竹山房》,有删改)
(注)①放佚风流:有才气而不受礼法拘束,品格清高,举止潇洒。②白垩瓦屋:用白土涂饰墙面的瓦屋。垩(è):用白土涂饰。
【小题1】第2.3两节插叙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事,这对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第4节所描写的环境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小说中的二姑姑和兰花主仆二人有哪些悖于常人的怪异言行?导致这种“怪异言行”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的概括与分析。(6分)
【小题4】请探究作者在结尾设计了主仆二人“偷窥”这一情节的意图。(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17 08:3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小题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象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
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两村的村民不关心中日战争,甚至盼望日本人能为自己消灭对方,但他们在心里也恨日本人,这为小说结尾两村的人化敌为友作了铺垫。
D.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E. 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小题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行
女儿家对门住了一户黑人,只有一个老头子叫罗宾森。
这片100多户人家的公寓里,除了女儿和一家日本人外,住的都是白人。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户黑人,而且黑得瘆人!脸上身上油黑油黑,就好像黑色“奔驰”的车皮,连胡茬子和脸皮都分不出来,通身只眼珠和牙齿有两处白的。看样子可能是非洲移民中那个最黑的品种。否则,没有黑到这个分上的。他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往那儿一站活像只狗熊。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见着他连魂儿都没有了,惊惧地边瞅边往女儿身上靠。
“来,让我们做邻居吧,”罗宾森蹲下来笑着对外孙女说,“怕啥?我又不是只熊!”
女儿翻译过来,我和妻子都笑了。可外孙女还是直躲。
从他的眼睛和神态里可以看得出他对孩子的感情,我们抱着外孙女走得老远了,他还是呆呆地望着。
我们走过公寓的出口处,外孙女见标志牌上拴着几个气球,非常喜欢,盯着不走。拴气球表示公寓里有空房招租,我们当然不好随便摘下来一个给她。就在这时,罗宾森赶了过来,一伸手摘下来一个红气球。他是公寓办公室的工人。他举着红气球在外孙女眼前晃动着,说:“来吧,让我抱一抱,就把它给你。”
外孙女看着飘荡的红气球,着实喜欢得不得了,可让他这个“大狗熊”抱一抱,确实又有点害怕。
“让抱一抱吧!”女儿动员外孙女。
外孙女瞅着罗宾森直摇头。当女儿要把她递过去时,她竟“哇”一下子哭了。看来是宁可不要气球也绝不让抱。
这真让罗宾森泄气。他一看没办法,只好把红气球递给女儿,无可奈何地笑着对外孙女说:“唉,我真是一只熊。”我们又都笑。
好像还不太甘心,他又在那儿瞅了外孙女一阵子才走。
这片公寓住宅是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林地上修建的,花木环绕,草坪衔链,环境相当幽雅、宁静。住户也多属文雅之辈,很少有高声喧哗的。这天,罗宾森门口却例外地有个女人超常地大声说了一些话。
我问女儿怎么回事。
她说是公寓办公室的人,斥责罗宾森把一只室内陈设的瓷瓶给打碎了,骂他是一只不会拿东西的黑色笨熊。
打这以后,很多天我们再也没有见到罗宾森。待对门搬来另一户黑人工人,我们才知道他已不在公寓打工,搬走了。
周六市内一家新的儿童玩具商店开张,大吹大擂地宣传开市减价三天。女儿开车拉我们一起去给外孙女买玩具。一到门口,有个一人高的大黑熊模型,立在一个木墩子上。那大黑熊两条后腿站着,两条前腿朝前伸着,做人的形态稳稳当当立在那里,很是吸引人。许多孩子围着观看,笑闹。商店老板也真会别出心裁。
我们也走过去,细一看,哦,眼珠子还在动弹,原来是个活人化装的。不过,外孙女却把他当成了真熊,又好玩,又害怕,不住用手指着嚷:
“熊!熊!”
不一会儿一阵铃声,从商店侧门走出来一个马戏小丑,替换了“黑熊”。未曾想“黑熊”下来后,竟朝我们走来。
“哈啰!”他向我们打了个手势,随即对外孙女说,“这回你看我是不是只熊?”
啊!原来是罗宾森。
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
【小题1】结合作品,简析罗宾森这一人物形象
A.(4分)
【小题2】最后一段“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这两句话有何意味?(4分)
【小题3】作品以“熊”为标题,分析其妙处
A.(6分)
【小题4】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在授予许行的评语中写道:“许行的小小说来自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以今天的意识重新洗印和诠释,陡增一种逼人的鲜活和光彩。”一位评论家在读了《熊》这篇作品后也不禁感叹:“看到罗宾森,就如同看到了我们自己。”罗宾森的遭遇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熊》,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毛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刮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毕恭毕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的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B.小说通过讲述剃刀侠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蓝翎爷的故事,表现了剃刀侠高超的武艺,以及表达了对我国民间奇人的敬佩之情的主题。
C.小说中除了刻画“剃刀侠”“蓝翎爷”,还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这是为了衬托“剃刀侠”,因为小说只对剃刀侠进行了侧面描写。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使情节跌宕起伏,真实耐读。
【小题2】小说开头一、二段文字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鲜明对比,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彩票
老舍
①在我们那村里,抓会赌彩是自古有之。航空奖券,自然的,大受欢迎。头彩五十万,听听! 二姐发起集股合作,首先拿出大洋二角。我自己先算了一卦,上吉,于是拿了四角。和二姐算计了好大半天,原来还短着九元四才够买一张的。我和她分头去宣传,五十万,五十万,五十个人分,每人还落一万,二角钱弄一万!举村若狂,连狗都听熟了“五十万”,凡是说“五十万”的,哪怕是生人,也立刻摇尾而不上前一口把腿咬住了。闹了整一个星期,十元算是凑齐;我是最大的股员。三姥姥才拿了五分,和四姨五姨共同凑了一股;她们还立了一本账簿。
②上哪里去买呢!还得算卦。二姐不信任我的诸葛金钱课,花了五大枚请王瞎子占了个马前神课……利东北。城里有四家代售处;利成记在城之东北;决议,到利成记去买。可是,利成是四家买卖中最小的一号,只卖卷烟煤油,万一把十元拐去,或是卖假券呢!又送了王瞎子五大枚,重新另占。西北也行,他说;不但是行,他细掐过手指,还比东北好呢!西北是恒样记,大买卖,二姐出阁时的缎子红被还是那儿买的呢。
③谁去买?又是个问题。按说我是头号股员,我应当跑一趟。可是我是属牛的,今年是鸡年,总得找属鸡的,还得是男性,女性丧气。只有李家小三是鸡年生的,平日那些属鸡的好像都变了,找不着一个。小三自己去太不放心啊,于是决定另派二员金命的男人妥为保护。挑了吉日,三位进城买票。
④票买来了,谁拿着呢?我们村里的合作事业有个特点,谁也不信任谁。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还是交给了三姥姥。年高虽不见得必有德,可是到底手脚不利落,不至私自逃跑。
⑤直到开彩那天,大家谁也没睡好觉。以我自己说,得了头彩——还能不是我们得吗?!——就分两万,这两万怎么花?买处小房,好,房的地点、样式怎么布置,想了半夜。不,不买房子,还是作买卖好,于是铺子的地点、形式、种类,怎么赚钱,赚了钱以后怎样发展,又是半夜。天上的星星,河边的水泡,都看着像洋钱。清晨的鸟鸣,夜半的虫声,都说着“五十万”。偶尔睡着,手按在胸上,梦见一堆现洋压在身上;连气也出不得!特意买了一副骨牌,为是随时打卦。打了坏卦,不算,另打;于是打的都是好卦,财是发准了。
⑥开奖了。报上登出前五彩,没有我们背熟了的那一号。房子铺子……随着汗全走了。等六彩七彩吧,头五奖没有,难道还不中个小六彩?又算了一卦,上吉;六彩是五百,弄几块做件夏布大衫也不坏。于是一边等着六彩七彩的揭露,一边重读前五彩的号数,替得奖的人们想着怎么花用的方法,未免有些羡妒,所以想着想着便想到得奖人的乐极生悲,也许被钱烧死;自己没得也好;自然自己得奖也不见得就烧死。无论怎说,心中有点发堵。
⑦六彩七彩也登出来了,还是没咱们的事,这才想起对尾子,连尾子都和我们开玩笑,我们的是个“三”,大奖的偏偏是个“二”。没办法!
⑧二姐和我是发起人呀!三姥姥向我们俩要索她的五分。没法不赔她。赔了她,别人的二角也无意虚掷。二姐这两天生病,她就是有这个本事,心里一想就会生病。剩下我自己打发大家的二角。打发完了,二姐的病也好了,我呢,昨天夜里睡得很清甜。
(载一九三三年九月一日《论语》第二十四期)
【小题1】赏析第5段中画线语句。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小题3】本文除了“买彩票”的过程之外,还有另一条情节发展线索,请指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
【小题4】论者认为这个故事“平铺直叙”但又“曲折生动”,你怎么理解这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