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严冬海猎
陈秉汗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②“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③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④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⑤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⑥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⑦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脚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⑧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⑨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小题1】下列关于文本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段交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夕阳“醉醺醺地没入暮霭”渲染了一种温暖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和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B.“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少年的家境并不宽裕,为后文少年深夜下海埋下了伏笔。
C.第3段的插叙部分交待了父亲的捕鱼绝招,以及父亲为捕鱼卧病在床的情节,叙事灵活,使后文少年下海的情节不显得突兀。
D.文章通过一个少年冬夜下海捕鱼差点遇险,幸好父母将其找回的故事,批评了少年私自下海的危险行为,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E.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描写了大海的静谧,暗示了主人公用自己的行动拯救了自己的家庭,给家人带来和谐和幸福。
【小题2】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探究,并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一个原因。(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2 02:5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厨    林美兰
大厨早先还不是大厨,因为喜欢,进了烹饪职业学院。毕业后,应聘来这家还不算小的酒店做厨师。他个头不高,胖墩墩的,但人前一站,骨子里透着一种大将风度。小伙子肯学肯干,只几年工夫,就当上了大厨。
两年前的冬至,是最寒冷的一天,北风呜呜地叫着,落叶裹挟着雪花满天飞扬。就在这一天,老板突然跑路了!
大伙一早上班才知道。下午,大厅里聚集了许多债主。房东、供货商们七嘴八舌凑出了老板欠的债:房租、鱼虾钱、蔬菜钱外加水电煤气费,有100多万,还不算拖欠的两月工资。年轻貌美的服务员小桃气得直哭:我们连回家的路费都没着落!小永也急得直顿脚:没路费,咋赶回家结婚呢?
小桃说:“报警吧,法律可是维护我们打工者的。”
小永说:“我给工商打个电话,让他们也想想办法。”
大家纷纷赞同。
不到10分钟,警察就到了。一会儿,工商的也来了。
小桃感觉气氛有异:哦,时常有金点子的大厨一声不吭,坐在角落里,似乎心事重重。
当大厨眉毛翘起时,刚才眯着的小眼睛星光点点:“嘿,天冷得像个笑话,但我们的日子别过得像废话!”话一出,逗得警察和讨债的都笑了。
大厨带人,盘点酒家的固定资产和材料库存。小本子记着:41台空调、桌椅板凳、厨房用具若干。他又打开几个冰柜,让仓管报数字,得知鱼肉、高级配料等,还有3万元左右。然后把目光放在厨师、墩头、跑堂、迎宾、打杂等人身上:“都是大活人不能等死。老板不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开张?如果大家愿意,我就来做这个主了。”
“对!我们一个萝卜一个坑,干活的人都在。”大伙儿回应道。
“至少,我们要把回家的路费做出来嘛。”大厨微笑着说。
一呼百应。警察支持、工商支持。房东支持,供货商也支持,他们与大厨签了协议。
大伙都深知是在为谁拼搏,自然有令人惊喜的姿态。每天用鞭子甩亮黎明,赶着一辆破车,将太阳从东山拉向西山。大厨仍是个大厨,但似乎更像个乐团的指挥家,他汪洋恣肆地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跟伙计们一起演奏着一部力与美的交响曲。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大伙的路费也赚足了。小永要回家结婚,依依惜别说:“只要大伙儿还在,我还会回来的。”送走小永,大厨回头微笑着对大家说:“干脆把老板欠我们的俩月工资也赚出来吧。”这声音似铜钟与翠竹合鸣的回响,一股暖意漾遍大伙的全身。窗外,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飘到屋顶上。风一吹,飘飘洒洒,像一只只白蝴蝶翩翩起舞。这段时间,要债的也经常来探听虚实。一天,大厨还处在剥洋葱的懵懂中,房东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不错哟,把酒家经营起来吧,先还清债务再付房租。”小桃说:“懒人有睡不饱的觉,减不下的腰。只要不做懒人,我就相信你准行!”众人也齐声响应。大厨把毛巾往肩上一搭,唱个喏,俨然京剧《智取威虎山》里一往无前的杨子荣,模样挺潇洒!
年后,讨债人仍不时来“光顾”,但眼光里流露出的更多是欣喜。回家结婚的小永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来了新婚的妻子。“也是的,干活的人都在,我觉得酒店的前景还行。”每天,大厨挨桌去敬酒,骄傲地说。老食客一传十,十传百,都很好奇,也是觉得责无旁贷,相继来捧场,也都得到大厨的种种优待。
一年半后的一天,已做大堂经理的小桃莞尔,向大伙宣布:我们已还清所有欠款,开始盈利了。
大厨还是大厨,但他收获了小桃的爱情。
两年的时间,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
春节又快到了,大雪纷飞。酒店的天井里铺满了雪,雪地里那树红梅傲雪绽放,火红得就像大伙儿的笑脸。酒店的发展急需招聘员工,不辞而别的老板竟回来了,着实叫大伙吃了一惊。大伙怒气冲冲围住老板,愤怒谴责他的不仁不义,只听见老板带着哭声说:让我当个跑堂吧。谁知,大厨把酒店账目点清,大手往外一挥,立马要走人,身后紧跟着女友小桃、小永和五十多名员工。老板慌忙挡道:“当年,没有你,我的酒家可能已经被风吹走,是你救起它。你不能走!”老板差点跪下了,大厨才仍当大厨。
至于后来,听说大厨新开了一家还不算小的火锅店,大伙儿也都跟着他干,生意很是红火呢。但那已是后来的事儿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讲述了一个老板“跑路”,员工团结一心拯救酒店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以大厨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群像。
B.得如老板“跑路”的消息,小永首先想到给工商打电话;新婚之后还把妻子带回来一起干,说明他是一个点子多、责任心强的人。
C.小说善于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如小桃“气得直哭”的动作表现了她的脆弱;“懒人有睡不完的觉,减不完的腰”的语言就表现了她的勤劳。
D.小说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如大厨与“跑路”的老板的对比,房东、供货商对大厨前后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 小说的段落大都很短小,还有不少一句一段的形式。这样写使小说叙事节奏紧凑,便于叙事场景的切换,在多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
【小题2】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分别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大厨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3分)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美国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多少?”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并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盯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叫你心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儿。”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狗沿着大路和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赶起了一群鹌鹑,有些鹌鹑在树上,但大多数却散落在灌木堆中,你得在上面结了一层冰的树丛上跳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惊起。正当你在被冰裹着的松软的树丛上摇摇晃晃、立足未稳之际,它们却突然飞了起来,这使你很难命中。我击落了两只,有五只飞走了。我开始往回走,很高兴发现离家这么近有一群鹌鹑。想到哪天再来,有这么多鹌鹑可打,心里乐滋滋的。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盯着床脚。
我给他量体温。
“多少?”
“好像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
“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
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
“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他说。
他盯住床脚的眼光慢慢轻松了,他内心的紧张也终于轻松了,第二天一点也不紧张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动不动就哭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不动就哭了”。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C.男孩的反常动作,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让人接近等,都暗示了他在等待死亡。
D.尽管九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时表现的异常镇静,但他仍掩盖不了自己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小题2】(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小男孩眼睛“盯着床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3】概括这篇小说突出的语言特色。(2分)
【小题4】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5】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6】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的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同类题3

阅读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 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小题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讨人嫌”的大叔
陈文明
刚进公司,我就听说了食堂大叔不仅菜炒得喷香,饭做得味美,而且鲁菜、川菜、粤菜等各种菜系都会做。
第一天中午去食堂吃饭,大叔一见到我就热情的说:“小伙子,新来的吧?”
“嗯”我客气的点了点头。
“哪儿人呀,在哪个部门啊?家里几个兄弟姐妹……”
大叔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应答,看我半天没声音,大叔憨憨的一笑,“对哦,你是来吃饭的,瞧我这话多的,喜欢吃啥,大叔多打点给你。”果真,大叔给我打了满满的一盆饭菜,人家如此主动殷勤,我自然不好怠慢,想着等会吃完一定要去谢谢大叔。
拿着洗好的饭盒,我走到厨房对大叔说:“大叔,您的饭菜真的超赞!”
“当然了!”大叔得意的说,“要知道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方的美食随便都能做出几样啦!”
“哦,大叔您还这么敬业,学个厨艺还值得您跑大半个中国啊?”
大叔明亮的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低声道“……哎!……没啥!闲着也是闲着呗!”
我感觉到了大叔有难言之隐,于是匆匆告别后就离开了。
后来,每次我去吃饭,大叔总会和我拉拉家常,关心关心我的工作等等。
一天,我向同事小孙夸赞,食堂大叔真好。她不以为然,反而显得极不耐烦,似乎有些避讳有关大叔的话题。我大惑不解,后来,另一同事陈姐神神秘秘的告诉我:“这个大叔喜欢和女孩子搭讪,尤其是小孙。刚开始大家也都以为他是热情,所以没说什么,可是后来真受不了,很过分。”我仍旧不解,“怎么了?”她说:“逮着小孙就问,今天工作忙不忙,要不要我帮你倒杯水,如此等等。反正一有机会就和小孙搭讪,后来都有人说三道四了。”我说:“不就和女生拉拉家常嘛?再说他和男生也聊呢,这个我可以作证。”陈姐很无语,嘟囔两句就自顾自地去忙了。
尔后,我看到的情形证明了同事的说法,大叔确实对小孙颇感兴趣。但逢小孙去食堂吃饭,大叔便会主动与她攀谈,家长与里短,人生与感情,什么都问,什么都说。小孙的不满显而易见,但或许为了不驳他的面子,佯装听着,并不时频频点头。大叔也浑然不顾小孙的感受和别人的眼神。我终于明白,小孙为何对他如此不屑和不满。
一次,小孙和一名男同事老李因琐事在食堂发生口角,两人随即骂骂咧咧起来。旁人正欲上前劝解,怎知食堂大叔先动了身子,一个箭步,冲到小孙前面充当起了护花使者,并声色俱厉地指责老李不该和女孩吵架,痛斥其污了男人脸面。老李被大叔始料未及的言行怔住了,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
待反应过来,顿时怒火中烧,指着大叔的鼻子骂道:“你什么东西,关你什么事?”
大叔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翕动嘴唇嗫嚅着:“我、我……”
其他一些同事如看喜剧一般呵呵直笑。
于是,小孙气呼呼地头一甩,愤然离去。
老李也转身离开,边走边回头余恨未消地骂:“老东西,神经病!”
唯留大叔双脚生根似的呆立原地,满脸窘态和茫然,宛若无辜受伤的孩子。食堂里的人则闪动各种目光打量着他:奚落,同情、费解……
此后,大叔再也不同女孩搭讪说话,只是默默地自个儿忙着。而小孙对他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吃饭都坐得远远的。
那天吃饭,看大叔沉闷不语,就主动与他闲谈。没聊几句,我便随口一问:“大叔,您孩子几个?”大叔苦笑着说:“就一个女孩。”我笑道:“那一定很漂亮。女孩好啊,那可是您的贴身小棉袄啊。”大叔突然眉头紧锁,朝着坐在食堂一角吃饭的小孙瞅了一眼后,对我说:“长得跟她一样漂亮水灵……如果没有被人贩子拐走,算算也该大学毕业了……”
(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姐告诉我大叔的为人,是因为她觉得我刚到公司不久,对“我”表示关心,而“我”却觉得陈姐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
B.大叔不顾小孙的感受和他人的眼神,经常和她拉家常,说明大叔已经把小孙当成自己的女儿来看待,也体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C.小说借对小孙、陈姐、老李这三个人的言行描写,反衬出我对大叔的尊重与热情,说明我是一个友好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D.小说以“我”的视角进行叙事,同时采用大量的对话形式,使事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E. 小说的结尾出入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交代了大叔喜欢与年轻人拉家常的原因,同时也体现出“我”强烈的好奇心。
F. 小说的写作目的除了表达对失去女儿的大叔的深切同情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揭示人性的丑恶面,批判那些冷漠无情的人,引发大众深省。
【小题2】小说中“我”与大叔第一次见面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 璞

贾平凹

1)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2)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3)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4)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荼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5)“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6)“城里人胃嫩。”

7)“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8)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9)“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10)“多亏就遗弃了它!”

11)“多亏?”

12)“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13)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14)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15)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16)“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17)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18)“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19)“写咱遗璞村了吗?”

20)“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21)“就是下放吧。”

22)“‘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23)“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24)“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25)“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26)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27)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28)“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29)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30)“以后还能来吗?”

31)“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物呢。

32)“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33)“但愿他们能来。”

34)“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35)“但愿……”

36)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37)“真是好石头呢。”

38)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B.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C.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所提到的信息被男人否定,意识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这里表现的是村民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D.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